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式研究
2016-03-16周艳
周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 长沙,410200)
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式研究
周艳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 长沙,4102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而言更是步入了一个崭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就高校在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等院校;经济学;改革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而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尤为显著,如我国的教育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际方面,我国成功入世,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在经济领域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这就要求我国应当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学领域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主要是靠教育,并且国家所需的经济类的专业人才是由高等院校所培育出来的人才。因此,这就使得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同全球化市场的需求产生直接的联系,高校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养。高校对于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仅是完成本校的教学课程任务,长远而言,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迈向国际化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高校的经济专业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但是笔者发现,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院校在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不能够达到国家对于经济类人才的要求,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为此,笔者针对于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我国普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就教学课程结构而言,相对单一呆板
所谓的课程结构就是指某一类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简言之,就是指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看出,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的基础,对于课程的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一项课程最终能否真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课程结构是否对于教师与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发挥与培育产生积极作用;其二就是课程结构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氛围,也就是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与成长。可以看出,课程结构对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笔者发现,由于部分高校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经济类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相对比较单一,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往往出现了课程结构的失衡现象:对于专业学科的课程十分重视,而对于那些人文性的课程则不够重视;对于学校所设置的必修类专业课程十分重视,而对于学生所选修的部分课程则明显轻视。另外,笔者还发现,部分高校中由于过分重视自身的专业学科课程,因此在其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就比较紧凑,而学校的课时安排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因此就直接导致了过于密集的专业学科课程就综合性课程排除在外,同样过多的必修课程将选修课程的时间大大缩短。在教学的目的上相对功利化,而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育与个性化的发展则置之脑后,很明显这些课程结构上所出现的失误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类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讲述,部分高校将对于经济类人才的培育错误理解为仅仅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了这些高校的课堂中形成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现象,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并且由于部分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并不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因此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疑就是程式化的概念,并不能够真正满足我国用人单位对于经济类人才的需求。
(二)就教学侧重点而言,重理论而轻实践
经济类专业在其课程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内容上更是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紧密相连。因此,对于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育上不仅仅是将那些固有的理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针对于实时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出现的经济现象或是问题予以解决。也就是说,经济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要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对其应用的能力。只有这样,高校所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称得上是人才,而不是书呆子。但是笔者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经济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学生运用实践的能力却是有所忽视。课堂上,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很少会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际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难以快速适应角色的变换,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可以看出,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将不利于大学生后期职业的发展,更不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于经济类人才的要求。
(三)就教学方式而言,明显滞后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全国各地也开设了专门的经济类院校与专业,这也是应对于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出现的。但是由于经济类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并且经济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科目,因此,我国有一部分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上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方式上就相对单一,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讲完所设置的课程,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规定,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很少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了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十分枯燥,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难以达到学校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由于部分高校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媒介上依旧是传统教具:粉笔加黑板,教学设备十分落后且不够完善,这就使得高深的经济学现象难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教学媒介准确传递到学生心中,加大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针对于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方式的对策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建构现代化标准课程
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所开展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新课改就是基于当下我国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所提出来的,毕竟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经济保障,而教育也应当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新课改要求高校在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具有发展性、前瞻性与现实性。也就是对于高校的标准课程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即:首先,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做到现代化的要求。也就是说课程的设置应当是全面的,能够充分反映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够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做到综合化,也就是说教师在经济学课程上所教授的不仅仅是经济类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应当包含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等,这些综合类的知识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全面知识涵养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才有可能更具有优势,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再次,高校经济类专业应当做到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就是既要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协调,又要做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协调,既要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运用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两手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设立经济类专业之初就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就是专业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高校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够适应教学目标的需求,高校就应当立足于现实经济发展的现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具体应当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理论为重的观念,正确认识理论同实践之间的联系与重要性;其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注重教学设施的完善与优化,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外实习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对口专业的实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后期的就业奠定基础;再次,就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达不到的部分高校,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或是产学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于学生的实践,拓宽实践渠道,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的撰写也能够提升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促进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注重教学创新
在所有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性因素。因此,对于高校的经济类专业教学就应当注重对于教学方式的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教学方式革新便成为大势所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拓宽教学渠道,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介,实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多元化教学,如通过引进多媒体与互联网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辩论或是小组讨论的形式从而展开师生互动式教学,这些方式在教学效果上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或是学术基本占有优势的地区可以同时采用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在教材的选取上尽量保证原版,突出所选案例的典型意义并同经济理论知识相关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熊小奇.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崔占峰.论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我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9(05).
[3]关溪媛.民办高校非经济类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1).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088-03
[收稿日期]2016-2-26
[作者简介]周艳(197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Research 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Its Reform Methods
ZHOU Yan
(Hunan Information College,Changsha410200,Hunan)
[Abstract]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and especially for college education,China is stepping into a new development era.As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economic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ill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therefore,the reform schem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conomics;reform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