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重释

2016-03-16赵晓红

关键词:以人为本

赵晓红

(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试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重释

赵晓红

(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新近提出的一个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科学重释。主要表现在:其一,鉴于完全意义上的人民主体业已形成,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结构与群体结构重大调整的现实,以人为本将传统的党的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主体转化为人民主体;其二,鉴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特征,以及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以人为本将为了人民的手段指认为科学发展;其三,鉴于当前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以人为本将党的群众路线之隐而未显的伦理学维度彰显出来,强调在共时和历时双重维度上的人民共享。在当今时代,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党的群众路线;当代重释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立并践行了一种新型的执政理念——群众路线,并将其确立为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集中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4页。。群众路线尽管创生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但它却适用于任何历史阶段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尽管它的实质与精髓是始终不变的,但其具体表述与个别阐释却可以随着历史情势的改变而发展。我们党新近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基于当前的历史情势与现实状况,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科学重释。

一、对主体的当代重释

在我们党的政治话语系统中,作为一个主体概念,“群众”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群众”泛指“人民大众”,与“人民”(或“人民群众”)同义;而狭义的“群众”则是指与“党员干部”相对的一个范畴,是“人民”的主体部分。党的群众路线中的“群众”概念无疑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作为以人为本之主体的“人民”则是广义上的“群众”,是由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有机融合而成的集合体。

在党的群众路线创立之初的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强调群众主体,自有其合理与必然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我们党作为领导者与历代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历代统治者与广大底层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关系,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前者为了自己及其阶级利益而对后者实施着统治和压迫。在阶级社会里,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是相互割裂的,其中价值主体是官僚阶层甚至君主个人,而实践主体则是广大下层民众。而中国共产党与作为底层民众的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水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她领导并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统治者,而是为了使包括自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以及参与者,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而且尤其是将其确立为价值主体,从而实现了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并由此构成了与历代统治者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群众主体能够涵括并代表人民主体。在改革开放前,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推行计划经济的建设时期,整个社会奉行并推崇集体主义。此时,作为社会两个主要群体之一,广大党员干部利益诉求高度统一,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来为广大群众谋福利。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这个整体没有自己的私利,其利益与广大群众的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见,此时群众利益涵括了党员干部的利益,因而等同于人民利益,从而群众主体也就等同于人民主体。同时,由于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致使广大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追求利益的实践也基本相同,从而显现为一个统一的实践主体。可见,无论是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还是从工具论的维度而论,在改革开放前,群众主体能够代表人民主体。

然而,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理论概括,以人为本的主体实现了从群众向人民的转化。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完全意义上的人民主体业已形成。在群众路线创立之初,尽管中国共产党与其所代表的广大群众的利益高度一致,但在身份认同上,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领导阶层与被领导者阶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体划分不再主要以政治身份为依据,更多的是据其所处于的经济地位而划分;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二十多年革命年代的战争洗礼,以及六十多年建设时期的相互配合与磨合,领导阶层与被领导阶层不再明晰可分,已实现了完全融合与统一。另一方面,群众主体不再能够全括人民主体。随着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利益取向以及个体意识的激发,在战争年代以及计划经济时代一度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利益结构日趋分化。不仅在群众中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而且在个体的党员干部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此时,尽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外乎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利益诉求,但她必须也应该对作为其个体成员的党员干部的合情、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予以满足。可见,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群众利益已涵括了党员个体利益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群众主体不再能够完全替代人民主体。同时,随着利益主体的分化,实践主体也在不断分化。由此,在工具论意义上,群众主体也不再能够完全代表人民主体。

可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需要对其主体外延进行拓展,从群众拓展至人民群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新近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鉴于当今社会利益结构与群体结构重大调整的现实,将群众路线的群众主体拓展至人民主体而形成的一个科学理念。换言之,以人为本将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主体阐释为人民主体。

二、对实践手段的当代重释

与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以人为本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可见,以人为本将党的群众路线中作为“为了群众”之手段的“一切”阐释为“一切奋斗与工作”。

总的来讲,我们党的一切奋斗与工作可分为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两个阶段。毋庸赘言,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尚未成功,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体地位还没有实现,此时其利益诉求在于夺取革命的胜利,实现翻身做主人。而夺取革命胜利的手段主要是斗争。在这一时期,社会关系正发生着剧烈变动,社会制度正经历着根本变革,要求对作为“推进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的人民群众进行充分发动和有效组织。同时,由于革命战争的斗争对象是作为一种人的敌人,而与人斗争胜败的关键在于斗争双方的力量大小;因而,要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大地聚合起斗争力量。群众路线所主张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娴熟地运用这一工作方法,夺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只要无产阶级政党已经充分成熟,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动并使其积极参与到人民战争中来,就能够圆满地完成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可见,以群众运动为主要手段的斗争是在战争年代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与要求的确当手段。

当然,人民群众不仅作为在社会发展质变阶段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能够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作为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发展量变阶段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还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然而,在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中,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都不相同。这就是说,尽管斗争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实现自己利益的确当手段。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战争年代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敌我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而解决这种非对抗性矛盾的确当手段不再是斗争,而是大力推进社会生产,以实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正是出于这一认识以及对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主题的敏锐洞察,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6页。的科学论断。

在这里,发展首先是指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所一贯坚持的,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可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是第一需要。因而,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旨在生产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经济发展。

究其实质,经济发展就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从自然中获取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财富的过程。因而,与以人为对象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不同,经济发展的对象是自然。随着主要矛盾的转移,以及实践对象的转变,作为斗争之确当方式的群众运动,以及人多力量大的策略原则,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说,以自然为对象的发展的力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然并不是人可以肆意侵夺和践踏的对象,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鉴于此,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不要过分乐观地看待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因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而推进经济发展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必须采取一种适度而适当的形式。

值得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它毕竟不过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手段。然而,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强调,曾一度出现过这样一种不良倾向:将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与要求的手段幻化为目的本身,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漠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与修复能力,这样必然会遭致自然的报复,从而背离了为了人民群众的目的。这种发展无疑是不科学的,并从根本上背离了我们党所一贯坚持的“为了人民群众”这一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矫正这种不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后果,我们党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将之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传统发展观的不科学之处,不仅在于忽视了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而且还漠视了人之需要的多样性。根据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人正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绝非唯一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而且还是一种“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一种社会存在物。因而,人不仅具有物质需要,而且还具有生态需要和社会需要;而要满足人的这些需要,仅有物质资料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为之提供一定良好的生态条件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是出于对人作为发展根本目的的强调,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概念。这里所谓科学发展,是指一种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相对的新型发展,一种基于生态平衡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借由这种发展,不仅能够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与社会条件。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人民群众中利益和要求的根本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

可见,与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相一致,我们党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敏锐洞察,为了纠正当前发展实践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并补救其消极后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置于其核心,强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所推动的科学发展来实现和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简言之,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当代的理论升华,以人为本将为了人民群众的手段指认为科学发展。

三、对伦理意蕴的当代重释

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推崇并倡导共产主义,是因为在其中人们能够借由对生产资料的公有而实现共享。因而,它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还是一种隐含着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政治理念,党的群众路线无疑也涵括着人民群众共享的伦理维度。不可否认,在党的群众路线创立之初,其具体表述中并没有明确阐发“共享”这一伦理意蕴,但这决不意味着其中不涵括“共享”伦理。这是因为,作为其主体的“群众”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整体内部个体成员利益诉求整体划一,没有群体或阶层之分,自然也没必要涉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与之相对,作为以人为本之主体的“人民”的概念,则更注重成员的广泛性与差异性,从而内在地涵括着伦理学维度。与马克思主义主张公有的伦理观相一致,以人为本将党的群众路线的伦理学意蕴突出并彰显出来,主张“人民共享”。*周洪军、王维杰:《试论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发展》,《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8-10页。

在共时意义上,以人为本强调同时代的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前,我国施行单一的公有制和严格的计划经济,基本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所要求的“共享”。但是,由于此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活力受到严重的束缚,以至于社会物质财富极为匮乏,广大群众处于普遍贫穷之中。可见,此时所共享的不过是贫穷,远未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与核心在于改革现有的严重约束着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尽管物质财富得以极大丰富,但与之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没有同步建立起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不良后果。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因而,主要由经济收入差距而引发的利益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在社会低收入人群或阶层中产生普遍的心理失衡,加之当前我国在直接关乎民生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诸方面的利益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远未建立并完善起来,更是引发了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在这种情势下,若不采取断然措施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进行缓和和调解,其结果必然是社会冲突日益加剧以及社会关系持续恶化,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而自由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社会条件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从根本上背离了我们党所一贯坚持的“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一状况,为了做到人民共享,我们党强调要以全体人民群众为本,致力于统筹兼顾广大人民群众中不同区域、行业、阶层之间的利益,尤其是弥合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分歧,化解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在历时意义上,强调当代与后代人民共享。马克思之所以推崇共产主义,是因为在他看来,在其中将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太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相对较小,还不足以对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构成威胁,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凸显;同时,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不太大,其存量还较为丰厚,还未能引发人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因而,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人与自然、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

然而,经由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得以极大提高,经济实现巨大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效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作为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原材料的自然资源能源存量大幅减少,目前已危及后代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鉴于此,我们党提出了涵括不同时代人民共享理念的以人为本,强调不仅要以当代人民为本,而且还要以后代人为本,提倡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页。,这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页。。

可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提倡人民共享是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的核心方面与关键环节:只有以当代人民群众的全体为本,正确处理并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从而全心全意推进科学发展;只有以所有时代的人民群众为本,充分保证后代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的良好,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保证人民群众时代永续。

综上,我们党新近提出的以人为本,不仅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历史情势与现实状况,而且还继承了群众路线的实质与精髓,从而构成了对它的科学重释。因而,在当今时代,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责任编辑:李莉)

A Contemporary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 Line

of CPC through People-orientedness

ZHAO Xiao-hong

(PartySchoolofLinyiMunicipalPartyCommittee,Linyi276005,China)

Abstract:As an executive concept recently proposed by CPC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notion of people-orientedness has presented a scientific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ss line of CPC, as is manifest as follows: firstly, give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subjectivity in its real sense and the major adjustment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group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has converted the traditional mass subjectivity in the mass line of CPC to the people subjectivity; secondly, given peace and develop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ra——and diversity of human needs,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regard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a means to serve the people; third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can highlight the implicit dimensions of ethics in the mass line of CPC and emphasize the mutual share on the part of the people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In the modern era,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notion so as to thoroughly fulfill the mass line of CPC.

Key words:people-orientedness; the mass line of CPC;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090-05

作者简介:赵晓红(1966-),女,山东费县人,中共临沂市委党校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收稿日期:2015-11-07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