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撮泰吉的功能及其教育传承方式探析
2016-03-16杨福梅
杨福梅,蒋 勇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031)
彝族撮泰吉的功能及其教育传承方式探析
杨福梅,蒋勇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031)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其最完整版本现在仅存在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裸嘎村,这种表演彝族先民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情景的傩戏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影响后人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针对这种稀有文化的教育传承方式可以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
撮泰吉;功能;教育传承
一 彝族撮泰吉概述
完整的彝族撮泰吉傩戏如今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县裸嘎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期间就是裸嘎村表演彝族撮泰吉傩戏的季节。彝族撮泰吉是一种反映彝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映照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傩戏形式的祭祀舞蹈,撮泰吉由彝族语言音译而出,意思为“彝族的变人戏”,虽然随时代发展至今,其已经完成了从傩祭向傩戏转变的初步形态,但是仍然处在我国傩戏表现形态中的最初始以及雏形时期,表现的是彝族傩戏发展的低级阶段。撮泰吉集傩祭、表演祖先耕作、表现喜庆内容以及为村寨扫除晦气迎接福瑞等内容组成,一年一次,规模宏大,意义深刻。[1]
二 彝族撮泰吉的表现形式及表演过程
撮泰吉表演的舞台是空旷的野外,主要由六名“演员”进行表演,其中五位老人和一位儿童,五位老人分别为山神爷爷,彝族爷爷,彝族奶奶,苗族老爷爷,汉族老爷爷,此外儿童是彝族爷爷和奶奶的后代。山神不佩戴面具,其他“演员”中,彝族爷爷戴有白胡子的面具,彝族奶奶头戴没有胡须的面具,背上背着彝族小孩子,小孩子佩戴没有胡须的面具,苗族老爷爷佩戴留有黑胡须的面具,汉族老爷爷佩戴兔唇面具。这些面具形似猴子,长鼻子,长眼睛以及长脸。然后将自己的头顶用布缠绕成锥形形状,随后穿上黑衣服,再把白布搭在肩膀上,以及缠绕在胸前和腿上,意思为表现原始形态、象征裸体状态。手中拄握拐杖,腿部稍微往下弯曲,形似罗圈腿,然后迈动矮步子,此处模拟先人进化过程中趋向直立行走的状态。用彝族语言说话并从喉咙根部发出,另外请一些辅助人员,其中两人扮演“牛”,三人扮演“狮子”,还有两人负责敲锣、铣创造音响伴奏效果,协助各位老人创造欢快氛围,当所有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之后,随即表演顺势开始。
(一)祭祖
由山神老爷爷带领各位“撮泰”老人手持美酒和香烛向天地万物和神灵敬酒,“演员”排队绕场地一周,各自就位,彝族老爷爷手握棍棒,身后带领几个撮泰老人,伴随发出的猴子的叫声,慢悠悠,踉踉跄跄的从代表原始森林的地方走出来,随后带领身后的老人口中念动祝词,向天地万物、神灵祭拜、敬酒并跳动“铃铛舞蹈”以表达对亡灵的祭祀和尊敬。
(二)变人戏
变人戏是撮泰吉表演的正戏部分,主要表演彝族先民从逐渐开始直立行走到后面的繁衍生息、耕作生产、迁移住所、摸索生产方法等等一系列发展历程,在变人戏的内容当中有驯化禽类、牵牛犁地、刨土、耕地、播种、收粮食、储藏粮食、繁衍后代、给小孩子哺乳等等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和场景,反映了先人的一系列劳作场景和真实生活写照。在表演过程中随时都进行彝语的对词和讲述,主要内容倾向于讲述彝族先人发展历史、驱鬼怪、祝福等内容,由山神爷爷带领说,其他撮泰老人用类似猿类的声音做出应答。
(三)丰收与喜庆
收获,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值得大家高兴的事情,对于远古时代的先人来讲,通过驯化和多次种植的努力,获得最终的收获更是一种快乐和幸福。撮泰吉的第三阶段,专门来表达彝族先人对收获的喜悦。在这一段中,由三只“狮子”表演狮子舞,扮演“人”的撮泰老人舞动手中的棍棒来逗狮子,狮子随棍子做出各种可爱、顽皮的动作,表达出一种万物的喜悦之情景,由于“狮子”和“人”互相耍逗,因此引起观众的一阵欢声笑语,气氛非常热烈。
(四)扫寨
撮泰吉傩戏的最后部分是为全村人扫除晦气和灾星,迎来福气和祥和的扫寨部分,扫寨在当地又被称之为“扫火星”,也是整个撮泰吉傩戏的主题和高潮部分,由山神爷爷带领其他撮泰老人,走家串户,一家一家完成。每当走到一户人家,山神爷爷都会念动祈福纳祥的祝福词和经文,为人们迎来福瑞赶走灾星,保全家人幸幸福福,健健康康,牲畜兴旺,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家村户都要准备丰富的菜肴款待撮泰老人。在给每家每户进行扫寨时,山神爷爷需要在每个扫寨的房间用麻条捆住一个鸡蛋并吊起来,用收集起来的盖房屋的草将鸡蛋烧起来,意义为带走冤魂,烧掉瘟疫,留下幸福、安康、吉祥。在烧蛋之前,撮泰老人集体向面具代表的祖先、天地万物行礼并敬酒,再在地上挖一个深坑,将一个鸡蛋埋在地下,于第二年开始跳撮泰吉的时节将其挖出来,通过观察鸡蛋的颜色来占卜来年的气候和吉凶,[2]鸡蛋完好与否预示着主人家的吉祥与否。至此,整个撮泰吉傩戏宣告结束。
三 彝族撮泰吉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首先,表现古老文化的彝族撮泰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表演内容上,撮泰吉反映出了彝族先民从直立行走到创造生产、生活财富,努力驯化动物,探索和创立耕作方法,最后丰收等等,表现出了一个勤劳的劳动画面,也教育着后人,迁徙到贵州的彝族撮泰先民在自己勤劳的双手之下,提前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明,后人一定要学习先辈的这个勤劳精神,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经验,促进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撮泰吉表演主要场地是在宽敞的野外,在扫火星开始之前,先敬献天地万物随即才进行表演,可以看出,彝族先民人将大自然视为一种非常亲近的场所和空间,顺应着大自然美好的生存空间,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此外,在面对灾星时的淡定心态与乐观精神也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
最后,撮泰吉表演主要“演员”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与孩子同时进行表演,这样的构造和场景创造的是一种子女、祖孙的和谐场景,展现着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同时也教育着后人“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睦是创造其他一切的基础,后人一定要品鉴先人的模范,将家庭以及家族的发展事业做好、做大,促进撮泰家庭以一种平稳的状态进行发展和壮大。[3]
(二)艺术功能
首先,撮泰老人和孩子佩戴的面具,它不仅表达一种先民思想,而且还表达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撮泰老人佩戴面具进行表演,将先民祭神、劳动、繁衍以及驱鬼纳祥等历史内容进行生动的舞台化展现,就是将生活化活动变成舞台化艺术展演过程。
其次,撮泰吉表演老少皆宜,是每年村寨中的一个重大表演活动,表现的是一种超高境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表演过程当中,大家其乐融融,融入在共同创造的神性空间和快乐气氛当中,既娱乐大众又祭奠祖先,具有双重目的性,在这个表演过程当中,大家都沉浸在强烈的精神世界当中,其对彝族精神上的支持力非常强大。
(三)宗教功能
首先,撮泰吉表现了丰富的祖先图腾崇拜。在表演撮泰吉的演员中,其他撮泰老人和孩子都是在山神的带领下进行各项活动,山神就是“带领人”和“核心”,其中表现的就是彝族先人对山神的崇拜,世代得到崇敬和供奉,外人不能去破坏和影响山神。
其次,在扫火星过程中,撮泰老人会在主人家拿鸡蛋和麻条,将鸡蛋用麻条捆绑起来并拿到野外烧掉,这个过程就是帮主人家去灾纳祥的过程。当彝族人家有人生病时,撮泰老人还是会请巫师将事主家的一些房草取下来,烧鸡蛋,将灾星和不顺全部烧去,由此可以看出,撮泰吉中的扫寨其本体是以驱鬼纳祥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观念和思想。[4]
四 对彝族撮泰吉的教育传承方式的思考
彝族撮泰吉在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因为其存在的环境多为交通恶劣的山村地区,这种条件在保护其完整性的同时也阻碍了它的发展,为了使这种即将消失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一系列传承方式的思考势在必行。
第一,深入裸嘎村,对撮泰吉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现。彝族撮泰吉的最完整版本现在仅存在于贵州威宁的裸嘎村,为了将这种少数民族文化带出固定场域,深入裸嘎村进行全面的录制和采访、访谈,制作出一系列的宣传片和图片库在各地进行广泛的传播,这将有助于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为人知,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学习,也会吸引兴趣爱好者的猎奇心,促使爱好者和研究者有目的的进入田野点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第二,对撮泰吉进行适当编排,列入学生音乐舞蹈课。对撮泰吉舞蹈和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整合之后,纳入学生的课堂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枯燥、程序化的学习生活,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特色舞蹈和音乐的爱好,并拓展学生视野,在欢乐的气氛当中逐渐达到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学习、发展和传承。还可以借鉴撮泰吉面具形式编排面具舞蹈,会使撮泰吉这种很难走出来的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引入课堂的方式,使之更加具有吸引力、生命力以及丰富的感召力。[5]
第三,开展和实施教育多元渠道。现代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强大、快速的展现舞台,在撮泰吉教育传承方式中,积极利用现代各种先进的多远渠道是一条捷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电视、录音、广播、多媒体展示以及更进一步在网络上开设网络教育课程,通过影像传承的方式,快速、准确的将撮
泰吉这种稀少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开来,既可以帮助文化的进步、传播和发展,又可以为爱好者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和传承途径,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承以及给传承人提供学习的资源来讲都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式、方法。
[1]陈世鹏.《撮泰吉》文化现象溯源[J].贵州民族研究,1992(04).
[2]胡维汉.传达远古信息的《撮泰吉》[J].文史天地,2002(03).
[3]刘国华.彝族撮泰吉的文化生态与现代传承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08).
[4]王继超.彝族撮泰吉的文化民俗涵义及多重功用[J].毕节学院学报,2011(09).
[5]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鲁海菊]
The Function and Education Inheritance Explore about Yi People of CuoTaiJi
YANG Fu-mei,JIANG Yong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 China)
Cuotaiji i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i people,the Full version is just exist in luoga village of guizhou weining county.this Nuo opera has many function and education value from show the ancestors history, production and life.so from explore the educatiion inheritance can rich the students’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ulture inheritant .
cuotaiji;function;education inheritant
G75
A
1008-9128(2016)01-0126-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1.032
2015-05-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彝族海菜腔为例(12YJA85002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研究基地2015年项目:云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对策研究;云南省委2015年项目: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创新途径研究;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2014年项目:云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基地
杨福梅(1985-),女,青海西宁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