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以云南为例

2016-09-23李忠斌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云南省云南一带

李忠斌,李 军,余 涛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以云南为例

李忠斌,李军,余涛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云南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西南核心,凸显出重要的战略的地位。文章分析了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获得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潜在风险,阐述了云南当前发展的四个重点,即政策规划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区域合作落实到位、生态保护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经济发展路径选择,走文化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之路;走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之路;走特色优质资源高效转化之路;走点线面互动协调发展之路;走五位一体包容性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路径选择;国际通道

一 云南:“一带一路”战略西南核心的形成

2013年9-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东亚和中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总体上要求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一路一带”建设作了部署,要求积极推动相关重要项目建设。[1]同年年底,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国家公布一带一路战略的前夕,多地忙着抢滩争做一带一路的主角。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新疆、西藏等5个西北省份;西南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四省区。青海围绕西宁、格尔木、海东,打造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争夺桥头堡地位;郑州位于中原腹地、交通发达、物流便捷,称为桥头堡当之无愧;重庆是渝新欧国际大通道的起点,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成为囊中之物;两广地区早已开始合作,准备打造南亚、西南亚对开放的新格局,共同争夺一带一路的主体角色。[2]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西南地区要求“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3]这说明云南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中已经成为战略主体,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机遇。

二 云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动力不足

2014年云南省GDP总值为12814.59元,在民族八省区总量上仅次于内蒙和广西。但人均GDP为27343元,排倒数第二位,仅次于贵州(见图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31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民族八省区人均GDP最多的内蒙为71146元,是云南的2.6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倍。云南与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云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面临发展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经济水平整体较低,就会出现资金积累不足的困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基础教育、人力资本、卫生事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投入不够,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处于不利地位,会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恶性循环,即“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4]

图1 2014年民族八省区及全国人均GDP散点图①

(二)区域发展不均,发展势头良好

云南省经济发展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省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总体上看,中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东南部、西南部经济发展次之,西部以及西北区经济发展较差,且与中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从人均GDP来看,中部的几个州市发展良好,昆明、玉溪、红河州、楚雄州靠前,西北的怒江、迪庆、丽江排名靠后;人均GDP第一位昆明总值为56437元,是最后一名怒江州18610元的3倍多,这充分说明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极大(具体参见表1)。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资源空间配置以及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但云南经济发展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特征,总体经济增速势头良好,排名靠后的经济名义增速较大,会形成一种追赶效应。

表1 2014年云南各州GDP排名②

(三)基础设施欠缺,有待全面改善

云南作为边疆民族省份,交通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改善交通提供了良好机遇,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云南省累计交通固定资产投入2235.28亿元,是新中国50年来总和的5.6倍,全省共建20多条高速公路,全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512公里,比1999年新增通车里程2107公里;国省道里程27954公里。[5]但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要求相比,基础设施仍然处于滞后、不平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交通、能源、信息通讯、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都有待于加强。[6]2015年1月,习近平考察昆明火车南站时指出,要加快五网建设,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状况。[7]2015年年底,力争实现“骨干路网高速化、国省干线高等化、农村公路通畅化、水运发展现代化、交通服务均等化、系统管理一体化”,全面推动交通格局战略升级。[5]

(四)开放水平不高,发展潜力较大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接壤,边境线约占陆地边境线的20%,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口岸经济的天然优势,但和相邻的广西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云南省的外贸依存度为23.30%,不到全国外贸依存度47.28%的一半;[8]截止2013年,云南共有23个口岸,其中16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而广西25个口岸,18个一类和7个二类口岸[9],且在云南25个边境县市中还有7个没有口岸。其外贸出口总额和广西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以201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例,云南外贸进出口1819.8亿元,广西2491.1亿元,差幅在30%。以上数据表明,云南省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将会进一步改变整体交通状况,为云南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五)生态环境恶化,补偿机制不足

云南省近些年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云南省几乎囊括了大部分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低温冷害等。这些自然灾害分布广泛,对云南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2013 年,云南省发生了干旱、暴雨洪涝、森林火灾、低温冷害、霜冻、雪灾、大风、冰雹、雷电、气象地质灾害、作物病虫害等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2 574. 2 万人受灾,161 人死亡,13 人失踪; 房屋受损130 512 间,倒塌8 236 间; 农作物受灾面积1 889. 5 khm2,绝收面积232. 3 khm2,直接经济损失189. 2 亿元。[10]2014年,云南省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770人死亡,16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83.54亿元。先后遭遇雨雪冰冻,盈江“5.24”、“5.30”两次地震,鲁甸“8.03”地震,景谷“10.07”地震以及大关、福贡、云龙泥石流,“威马逊”台风等自然灾害。这说明云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但同时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补偿机制、奖惩机制,这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三 “一带一路”战略中云南的机遇与风险

(一)“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带来的新机遇

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机遇

云南地理肩挑“两洋”(印度洋、太平洋),跨越“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地各省互通有无的窗口。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资源开放利用低,再加上是我国边防战略要地,和国内沿海城市相比,云南的对外开放水平整体较低、利用外资较少,这一独特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桥头堡建设注入活力,云南可以发挥重要“海陆交通”,“重要战略枢纽”“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通过加快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提升云南整体国际化水平。[11]

2.融合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新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各国交流交往进一步加强,云南作为中国的生态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会吸引更多的人到云南参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无疑是一个亮点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云南省把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既是旅游转型升级的选择,同时又是“一带一路”旅游需求的选择。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性发展。云南省独特的气候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这为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天然条件。从过去发展成果来看,云南省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已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保护区和石林三项世界遗产,以及生态文化旅游的典范云南民族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强调对生态的保护。[12]云南省特色就是人文资源丰富,不仅有多样的民族文化,而且质量优良,为此把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是云南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以及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3.获得民族优惠政策的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状态,主要体现为东中部发展较快,西部发展较慢;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且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各少数民族地区要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最大限度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1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云南可以在利用已有的少数民族政策诸如民族地区高考加分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兴边富民行动等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国家层面也会也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为云南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云南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总体外交方针,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进一步扩大云南省外事工作自主权,不断提升云南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向西开放和桥头堡建设的能力。

4.加快资源优势转化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确定云南为西南桥头堡之后,各种有利的新机遇加快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市场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云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各省合作,促进区域合作,推动国际合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有资源、无市场”的尴尬境地,既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更有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为云南省资源转化提供市场基础。从交通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改变了过去“地无三尺平”、“样样东西靠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的交通困境,加强了省内、区域以及国际交通关联,“铁公机”全面发展,昆明成为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这为云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旅游转型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路径选择。云南独特的资源就是气候资源、植物资源、森林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单纯的民族文化旅游或生态旅游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逐渐衰退,需要把民族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一带一路”战略可能带来的风险

1.边疆安全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历史必然选择。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云南是我国边疆地区,从边防角度,有两个显著特征,即边境线长,边境区位艰险。边境下约占全国边境线的20%,是我国西南国防安全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开放后,与各国政治经济交通联系更为密切,同时国际恐怖分子、边境武装冲突威胁我国边疆和谐稳定、边民安居乐业。2015年13日下午,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正在甘蔗地作业的无辜平民5死8伤。[14]这严重威胁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国家边防稳定。

2.跨国犯罪问题

云南省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跨国犯罪。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和云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云南边境地区与邻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区域合作更为紧密,经济犯罪可能进一步凸显出来。从云南以前跨国犯罪种类来看,主要表现为地下钱庄违法犯罪;假币违法犯罪;烟草制品走私违法犯罪;合同诈骗犯罪。[15]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一些跨国犯罪现象,诸如跨国贩毒、跨国拐卖人口、跨国抢劫等犯罪行为。2011年10月5日,发生了湄公河惨案,13名中国船员被杀害,12人被抛尸入水。[16]这一惨案错综复杂,罪行发生在中国境外,但是针对中国船只,且是针对我国公民的犯罪。[17]倘若不能及时有效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案件难以侦破,不利于湄公河区域经济发展、亚太经济和平发展。

3.境内外民族问题

云南省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其中与周边邻国跨境的有傣族、壮族等16个少数民族。[18]“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云南与边境少数民族交流更为密切,开放程度更高,由此也会带来一系列跨境民族问题。跨境民族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既有向心力,也有分散力;再加上敌对势力、恐怖势力、霸权主义的渗透,对我国民族团结、国家边疆稳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为跨境民族带来更为便利的交通,相互交往更为密切,更能了解周边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在更为开放的背景下境外民族分裂势力渗透可能会加强,诸如“民族联合阵线”、“福尔罗分裂组织”等,跨境民族还会带来人口的非法流动和跨国犯罪。[19]倘若不能有效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4.生态破坏问题

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很难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云南省的生态对环珠江水源的保护、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东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生态治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云南追求“生态立省”“彩云之南”的重要举措。云南省几乎囊括了大部分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低温冷害等。[20]这些自然灾害产生的自然力量,主要是云南特殊的地貌类型和干湿分明的气候所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人为的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为上个世纪“以钢为纲、以粮为纲”、西部大开发不规范的交通建设、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等,[21]继而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将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势必继续向“大自然进军”,对局部生态可能是毁灭性的,再加上云南处在云贵高原特殊地带,也将会加大云南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

四 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重点

(一)政策规划落实到位

发展经济,政策先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宏观调控与多方协商作用,这需要各项政策规划先行,落实到位,做到有章可循。2015年3月28日,国家公布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阐述了共建原则、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开放态势等内容。云南各级政府把握好这一契机,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新时期云南省及各州、市经济发展具体措施。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因此对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要求高,需要经过多方反复科学论证,诸如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讨论会议,共同探讨各项措施的可行性。既有宏观方向指导,也有微观配套措施。云南政府在“一带一路”战略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规划,如何发挥云南地缘核心作用;配套出台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及措施;如何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族经济工作;如何协调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等内容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到位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改革开放至今,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西部大开发以来,云南省交通有较大改变,过去“横断山,路难行”的状况有所好转,这为开展区域合作、促进边民贸易奠定了基础。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中,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基础设施的产出不仅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还可能对临近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2]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加大对交通、通讯、电力、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云南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打好基础。2014年,云南投入700亿打造省内交通。将重点抓好8个高速路建设项目,10个铁路在建项目,6个机场建设项目,力争6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2015年政府工作重点强调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做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即路网、航空网、互联网、水网、能源网。[23]加大金沙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争取中老铁路境外段、中缅陆水联运取得积极进展。抓好“五网”建设,几乎把整个云南所有州市像蛛网一样连接在一起,同时打通国际交通线,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相关部门在这规划基础上,更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监督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展情况,早日完成基础设施这一重点工程。

(三)区域合作落实到位

“一带一路”战略关键就是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云南作为西南“一带一路”的西南核心,不能把区域合作停留在口号上,要作为战略重点落到实处,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实现经济互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2]为此云南迫切需要在区域合作落实方面率先破题,以国家领导人战略宣传为契机,以现有区域合作机制为抓手,以多边企业贸易为重点,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把区域合作落到实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东亚、东南亚访问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宣传这一战略“务实合作已在路上”[24]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云南省要抓住国家领导人宣传这一战略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区域合作,充当海陆和陆路的连接纽带,探索西部开放型经济建设[8]。以现有区域合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包括大湄公河此区域经济合作(GMS)、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同时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加强各国政策沟通、信息沟通,推动区域合作升级。以多边企业贸易重点,带动民间区域合作;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促进区域文化认同。

(四)生态保护落实到位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生态优势与生态脆弱并存。生态优势是指在城镇化加快,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这一背景下,云南省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良好,受到了人为破坏的程度比较轻;但从另一角度,云南省本身位于云贵高原,再加上受高原影响,自身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既要发展自身经济,更肩负起保护国家和全球生态的责任,[25]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作为经济发展中重点战略来抓,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从国际区域视角来看,构建多边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云南省生态保护事关亚中国和亚太区域人类的生存环境,邀请国际专家出谋划策,并制定可行的保护措施,实时进行监督,多方参与,出谋划策,共同保护好云南生态环境。从国内视角来看,加大对地方政府生态考核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中央政府对云南各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对各级自然保护区机构人员管理,权责分明;[26]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空间开放格局,监管主体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加大对群众的生态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27]

五 云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发展路径

(一)走文化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沿线各国交流交往进一步加强,交通更为便利,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主要是旅游市场空间的扩大,对优质旅游景点需求旺盛。云南要立足于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促使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云南生态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战略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来有利条件:一是加快云南旅游业国际化步伐,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发展转型升级;二是带来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着稳定的旅游客源,坚定了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云南省要采取对策措施,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政府做好宏观导引,制定好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传统旅游的向文化生态旅游转变;加大奖惩力度,对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文化生态融合较好的旅游景点进行奖励,反之则加大惩罚力度;政府要加强旅游业国际合作,学习亚欧国家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上的经验;同时协助企业做好文化生态旅游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的形象,稳定旅游客源;鼓励更多旅游开发者转向生态文化旅游,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帮扶。企业要做好旅游开发,选取生态效益好、文化保存完整的区域进行开发,有效的将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又要追求“生态保护”,将生态与文化元素有机统一起来。

(二)走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习近平在亚洲博鳌论坛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8]这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几个显著特征,“合作”“互补”“创新”“开放”“发展”。一是云南省要利用好现有的两个平台和一个窗口,即GMS、CAFTA和中国-南亚博览会。加强与各国经济合作、文化沟通,把“合作”落到实处;在深入合作过程中,突出“互补”,主要是资源互补、技术互补等方面;二是建立协同创新发展科研基地,成立区域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实现技术共享,云南省相关部门牵头,沿线国家积极参与,真正落实好协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三是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口岸经济、边疆经济。一带一路战略是开放兼容的,需要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四是云南省牵头定期举行经济发展论坛峰会,及时共享各种经济发展信息。

(三)走特色优质资源高效转化之路

云南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最终目的要发展自身经济,而发展自身经济落脚点在于发挥资源优势,对其全面开发利用。如何高效转化资源既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的需要。要真正走出一条特色优质资源高效转化之路,一是云南省资源要实现从“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化,改变以前资源丰富,资源仓库,任意利用的狭隘观念;把现有的资源按照循环经济、飞船经济的模式进行开发利用,提高效率。[29]二是实现“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黑色”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绿色”主要是生态经济。这要求云南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资源,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在“黑色经济”基础上的“绿色经济”。将黑色资源变成绿色产品,构筑绿色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实现“实体经济”向“概念经济”的转变。云南省以前发展经济主要靠资源开发的实体经济,即把资源加工成产品,或者直接出售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兴起,云南省可以综合利用概念经济,即以旅游业为抓手,利用森林资源、气候资源、文化资源,促使这些资源转为虚拟的概念经济,推动云南省实体机构及向概念经济的转化;四是结合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诸如阳光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形式。

(四)走点-线-面互动协调发展之路

按照空间经济发展理论,“一带一路”战略符合空间经济理论发展要求,对于云南而言,可以看成经济发展的“点”两头延伸线是经济发展的“带”;从云南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也呈现点、线、面发展状况。打造中部经济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形成强大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东西两翼共同发展,通过中部交通走廊,向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云南特殊地理概况,符合空间经济学边缘核心理论;从国际视角来看,云南省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云南省是这一路一带战略西南的“点”。因此云南省要充分发挥点的作用,利用自身各种优势,率先实现自身经济的综合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各国经济发展,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互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一道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带动更大面的经济发展。从国内来看,云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州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云南各州市不可能均衡发展,需要找到一个经济发展辐射较大的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形成内部经济发展带,然后利用资源优势,沿着四川、宁夏、西藏、新疆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为此云南经济发展需要省内各州市点-线-面协调发展,也需要与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互动协调发展。

(五)走五位一体包容性发展之路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实现“五位一体”包容性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需要走“五位一体”的包容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更要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在云南具体体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各民族发展事务,处理好边境稳定安全事务,形成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五位一体包容发展的格局。一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强与边境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宣传好党的民族政策与理论,贯彻落实好各种少数民族政策。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跨国民族问题。二是积极开展边境、边疆建设,发展边境经济、口岸经济,带动边境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减少边境跨国犯罪和边境不稳定因素,营造良好的边境发展环境。三是加强与接壤国家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打击恐怖分子,打击境外极端宗教势力,保护边民财产安全,为云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各省区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公报整理.其中,内蒙71146元,全国46531元,宁夏,42191元,新疆41200,青海40004,广西,33212,西藏,29898,云南27343,贵州,26414.

②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各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发展公报整理.

[1]王静文.一路一带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资,2014(19).

[2]郭安丽.多省市忙抢滩“一路一带”[N].中国联合商报, 2015-2-2(B0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 2015-3-29(04).

[4]王东京.贫困恶性循环论[J].决策咨询,2000(5).

[5]汪玚.云南:彩云之南十年巨变[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2).

[6]雷著宁.抓住机遇加强云南基础设施建设[N].云南日报, 2010-11-22(07).

[7]本报评论员.紧握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抓手[N].昆明日报, 2015-1-27(001).

[8]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

[9]韦朝晖,张蘅.发挥口岸优势,增强开放活力[J].广西经济.2014(4).

[10]周桂华,杨子汉.2013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综述[J].灾害学.2014(3).

[11]参政议政部.把握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提升云南对外开放水平[EB/OL].http://www.mmyn.yn.gov. cn/mmzt/szxsyjychy/79709858357117216.2015-4-22.

[12]刘杉,等.浅谈云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

[13]李忠斌,李军.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基于13个自治州的主因子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14]张亦驰.中国加强中缅边境管控[J].中国国防报.2015,(2).

[15]高志雄,向群.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国经济犯罪现状及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4).

[16]姚东.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刑事司法合作——从湄公河惨案谈起[J].亚太经济.2012,(1).

[17]蒋敏,李辉.依法履行职责,打击跨国犯罪[N].云南日报, 2012-9-20(005).

[18]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5).

[19]杨焰婵,等.云南跨境民族与中国国家安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 0]刘斌涛.川滇黔接壤地区自然灾害危险度评价[J].地理研究,2014(2).

[2 1]龚震,李曼碧.云南省生态破坏成因分析与保护对策探讨[J].云南环境科学.2003(3).

[2 2]李正彪,杨青.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2 3]云南省人民政府网.2015年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条件[EB/OL]. http://www.yn.gov.cn/ jd/201501/t20150126_16035.html.2015-4-21.

[2 4]姚冬琴.“一路一带”战略提出一周年之际习主席的“丝路之旅”收获了什么[J].中国经济周刊,2014(39).

[2 5]董海京,董慧.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483-486.

[2 6]刀娜.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问题的探讨[J].林业建设,2014(5).

[2 7]李海峰,周汝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3(6).

[2 8]王来喜.资源转换轮——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71-173.

[责任编辑 龙倮贵]

On Path Sel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spect of “One Belt, One Road”——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Zhong-bin,LI Jun,YU Tao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 China)

Yunnan become "one belt, one road" Southwest core strateg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role strateg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potential risks faced in the "area all the way to" get the strategy, elaborated four key Yunnan current development, namely policy planning in place; infrastructure in place; the area cooperation in plac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pla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posed path selection, and go the way of eco-tourism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n this basis; g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walk the roa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point line ; walking five in one way inclusive development..

One belt,one road; Economic corridor; Path selection; International Channel

F063.6

A

1008-9128(2016)01-0032-07

10.13963/j.cnki.hhuxb.2016.01.009

2015-09-18

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4ZNW005)

李忠斌(1965-),男(土家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云南省云南一带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带一路”我的梦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