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和田市为例

2016-03-16王秀波王秀娟伊帕尔古丽买买提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课程发展

王秀波 王秀娟 伊帕尔古丽·买买提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新疆 和田 848000;镇赉县蒙古族中学, 吉林省 镇赉县 137300 )



新疆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以和田市为例

王秀波 王秀娟 伊帕尔古丽·买买提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新疆 和田 848000;镇赉县蒙古族中学, 吉林省 镇赉县 137300 )

通过对和田地区和田市乡镇中小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和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较低的成因,阐释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努力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方合作的有效机制。

和田地区;基础教育

和田地区主体聚居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因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成为民生改善之重点。通过对和田市中小学调查,分析研究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对症下药,真正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一、和田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和田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限制,经济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处于缓慢提高的状态,尤其是农村。通过从当地政府了解到的情况可知,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意识、观念、技术等与社会经济建设匹配度不高,没有很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国家及当地政府将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点,保证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达到100%的同时,提出普及十二年,努力挖掘民族教育资源,以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质量除了受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育内部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当地生产力共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考察和田市的基础教育时,除了走访下属中小学,还深入乡镇、村寨,从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观察和了解。在成绩的背后,仍存在诸多令人忧虑、值得思考问题。

(一)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对教育的认识度和期望值不高,巩固率较低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育的认识度和期望值也较低。小学阶段,儿童还能基本坚持到学校上课,入学率和巩固率达100%,辍学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到初中阶段以后,学生中途辍学问题日益严重。除了和田市区的中学情况相对较好外,乡镇中学学生自由散漫,旷课严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比例较低,学习成绩令人担忧,学生课程平均成绩20多分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因成绩太差不愿也不想继续升学。这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尽管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强制措施防止孩子中途辍学,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在校生的巩固率和中途辍学等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在农村农忙时节,老师要挨家挨户找学生,这使得基础教育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局面。”

(二)家长对知识和教育的价值认识不高,对子女的学业多数持“不闻不问”的态度

调查发现家长对学生学业多数采取“放纵”的态度或者不支持孩子读书的“反对”态度。小学阶段初中之前,儿童还不能成为劳动力前,家长对孩子上学问题没有那么多反对意见,主要因为学校可以帮忙照管孩子并且不需要学费,学校还会免费发放营养早餐等福利。但到了初中阶段,孩子已经成为劳动力,加之家里农活多、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认字不当文盲就可以了,希望小学毕业后能够帮助家里,所以对孩子读初中“不闻不问”;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中专、大专等学校已不再包分配,孩子大学毕业后不能够获得“铁饭碗”加上上学的开销并不少,很多家长认为继续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还不如早点回家帮助家里或者做买卖赚钱实在。“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因成就感不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状态

深入学校对教师进行访谈,很多教师反应:课堂中学生不到一半、学生上课不带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到处乱窜等现象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考试只有20多分、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成绩在10分以下……这种情况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就不高。这样的现实导致教育教学理论的作用苍白无力。再加上教育法中不准体罚学生的规定,教师只能在口头上开导学生,不可能强迫学生读书学习。因此,教师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厌学和间歇性辍学中逐渐消失。

二、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较低,发展困难重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中的地貌、气候以及地理位置均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办学成本、教学计划、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和田地区地处祖国的西北角,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与内地相距甚远,是一个典型的沙漠绿洲经济文化类型的贫困农业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核桃、大枣等经济作物,由于劳动技术含量低,只要具备简单的生产经验就可以获得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容易获得满足感。再就是,国家大力扶持下,部分人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不思进取。

(二)传统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行为的规则”。[1]文化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形成的稳定化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里定势及价值观等。“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2]因为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同。基于这样的理论加上实地考试和文献研究了解到,和田地区长期的经济结构模式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区域文化。和田地区人民热情、淳朴,但同时也安于现状、容易满足。

(三)宗教因素

和田地区青少年因从小就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们对宗教产生了感情和信念,有的还过早地就信仰宗教。“这样导致学校无神论教育和与身的宗教信仰之间产生冲突之处让学生感到迷茫,进一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学习需求”。[3]当前国际形势下,西化、分裂势力和境外“三股势力”等恐怖势力以宗教的名义对和田地区进行“三股势力”的渗透,这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语言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田地区主体民族日常生活交流中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虽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只限一些简单的交际语言,较为复杂的表达依然存在问题。通过对和田市乡镇中学的调查发现,学校的教师反应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汉语平均成绩还不及格。面对这样的情况,乡镇中学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学制,使用统一的教材。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能够进行“双语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流于形式,不会维语的汉族教师使用汉语,民族教师使用民族语言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大部分学生小学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因为课程门数增多、难度增大,学生学习困难重重。此外,对少数民族个体来说,高度认同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降低了对汉语的认同度,影响着汉语的学习。语言是基础,对汉语认同度不高导致汉语学习受到阻碍,进而影响着其它科目的学习。因此,语言障碍是影响和田地区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

(五)学校教育因素

和田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国家课程,注重普遍性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实际的知识体系,学校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无法使用,且教材难度相对较高,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学校虽然也开设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这些课程都在课程表上,并没有落实到实际,收效更是甚微。此外,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教育需求、教学中存在问题有所改革,依然以追求“升学教育”为主,忽视“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这一重要目标……综上,和田地区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较少考虑地域性和民族性影响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和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路径分析

“教育需求是人们对于受教育的一种渴求和欲望,可以分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即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4]在和田地区,因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只掌握简单的农业经验和技能也可以获得生存的基础,这写因素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当前和田地区而言,课程设置、教材类型与内地城市的普通学校几乎没有两样。与此同时,由于评价体系的限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就成了基础教育中的花瓶点缀。但实际上,和田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意识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当前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和田地区文化之间的价值取向并未形成合力,这也是影响和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原因。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少数民族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教育。基于上述的分析,要解决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参考。

(一)努力弱化传统观念,提高对教育的认识

当下社会存在的“读书无用论”以及“教育目的是追求仕途和经济效益”的观念是不符合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因此,从政府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应该充分认识教育的作用,转变群众忽视基础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教育。让他们自觉地监督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使儿童乐于学习。简言之,使维吾尔族人们树立理性的教育价值观念是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立足当地资源和文化,构建多元文化课程

和田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客观事实,承认和尊重民族间的差异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正式因为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才有了人类今天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保护当地民族文化,坚持各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则,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有机地融合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使民族地区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认识和理解社会中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资源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师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5]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和田地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根本。基于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师资队伍现状,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纳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完善新教师录用标准,以此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四)改革模式,可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和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初中是其教育的终端。然而,在真实升学率并不高的情况下,学校依然坚持“升学教育”,忽视了义务教育的另一目标,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在采访中甚至一些领导认为义务教育就是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基础教育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升每一个人的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关心基础教育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开始实行“普及十二年教育”,但就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义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与普及十二年教育相比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是更重要吗!如何实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结合和田地区教育实际情况在基础教育中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才是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

(五)建立多方合作的有效机制

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家庭以及社区等各方面的配合,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和社会其他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发展基础教育,不能单靠学校的努力,还需将政府、家庭的力量纳入民族教育体系当中。

总之,和田地区的独特性等决定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毕业回乡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其能为自身及当地发展带来多少效益。毕业生的成就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影响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基于此,和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和文化基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大批毕业生毕业回乡后能够运用所学科学技术知识,推动和田地区社会发展。

[1] 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EB/OL].中国网http://www.cha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renquan/txt/2006-12/13/content_750028.htm.

[2] 马克思主义编译局译.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6.

[3] 胡西旦·吾甫、田华.南疆社会宗教环境对青少年影响研究[J].教师.2013(2).

[4] 张诗亚主编.风绿山野——黔东南教育人类学考察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9.

[5] 王远伟、杜育红.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

2016-08-10

王秀波,(1984-)吉林白城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王秀娟,(1976-),吉林白城人,吉林省镇赉县蒙古族中学。研究方向:物理教育;伊帕尔古丽·麦麦提敏。(1986-)新疆和田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理学。

[资金项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和田地区基础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模式研究——以和田地市为例”(107651414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课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新疆和田地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探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和田地区洛浦县双语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