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大学生跨文化敏感研究
2016-12-13张亮平翟长红
张亮平 翟长红
(武汉轻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基于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大学生跨文化敏感研究
张亮平 翟长红
(武汉轻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以103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hen与Starosta的ISS量表,通过访谈与问卷,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进行了学期前测与学期后测,探究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诺丁斯关心理论所产生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关心与跨文化敏感的各个维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心能够对跨文化敏感的各个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关心理论会对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有助于完成跨文化交际。
关心理论;关心;跨文化敏感;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伴随着大学外语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大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这个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1]。外语学习的目的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的拓展[2]。的确,外语教学为单纯的语言教学与有效的文化交际搭起了桥梁。可是,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与课程任务的设置,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能力的多样性,较少关注学生在实际接受知识信息中所表现出的内心感受及跨文化交际敏感性等问题。这种教学正在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偏离学生关心的东西,影响教学的效果。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对于背景不同、智力水平有差异且兴趣爱好迥异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尊重其合法的发展差异,要学会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达到相互认可与尊重[3]。基于其关心理论,有中国学者从关心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专门研究,如吴小鸥的“论关怀型课堂”,周相玲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他们认为构建关心型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师生可以在相互关心的过程中得到共同成长[4][5]。
因此,本研究所要探究的问题如下:(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师是否需要了解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2)关心理论是否对跨文化敏感的各个维度具有预测作用,即关心理论是否会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产生影响?
1 关心理论与跨文化敏感
1.1 诺丁斯及其关心理论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美国关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前任主席。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来,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等工作,且多次荣获优秀教学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化问题及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迫使美国教育界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以诺丁斯为首的关怀学派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即“关心理论”。他们批判当时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真实感受、实际需要以及各自能力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问题。他们认为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是关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他们甚至提出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思维来思考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采用基本方法如“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尊重生命,珍视体验,树立榜样,关心他人[6]。
诺丁斯认为,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在学校里,关心是一种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心是双向性和关系性的。也就是说,关心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被动关系,而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双向互动的能动关系。这种关心建立在平等关爱基础上,需要被关心者的感知与反馈,具有平等的可逆性。
1.2 跨文化敏感
根据Chen和Starosta的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常常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层面,跨文化敏感紧密连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技巧,是一种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它包含自尊自爱(Self esteem)、自我监控(self monitoring)、思想开明(open-mindedness)、为他人着想(empathy)、参与交际(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理性判断方式(nonjudgment)[7]。
为了测定跨文化敏感的这六个特点,Chen 和Starosta设计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8]。这份量表由24个问题组成,集中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此量表曾经被Wolfgang Fritz和Antje M?llenberg证明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并适用于各种文化[9]。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表现出应有的体谅尊重,另一方面对他国文化持有正确的认知态度及情感倾向,才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才有可能运用相应的交际技巧达到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跨文化敏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被测对象和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访谈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环节中,调查问卷分别在在关心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前后进行。
选择武汉某大学2014级本科生103人作为测试对象,他们分别来自食品学院与经管学院等专业的学生。访谈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及学习态度与目标;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专业等)和跨文化敏感度问卷。
一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三学期初与学期末,其中在整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了关心理论,两次问卷均采取集体测试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分班级指导填答问卷。由于采取当场分发试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在10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为62人,占60.19%,女生为41人,占39.81%,学生年龄范围在18- 20岁之间。问卷结果进行SPSS统计分析获取相关数据。
2.2 研究工具
采用Chen和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中文版)。量表中共有能反映被试者跨文化敏感水平的24个问题,包含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5个因素。量表采用5点Likert计分方式,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分别对应5个分值。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在运用关心理论前后跨文化敏感水平及跨文化交际情况,得出相应的跨文化认知描述统计量以及关心理论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1、2、3、4、5、6。
3.1 运用关心理论前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表2中所显示的结果是在学期初进行的,属于前测。其目的就是了解现今大学生的跨文化水平与敏感情况,看看在随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需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表1 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总体情况
分数人数百分比(%)110-12032.91100-10987.7790-992524.2880-893433.0170-793130.0960-6921.94
被测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由具体的分数表示。Chen和Starosta量表满分为120分(24*5)。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103名学生中有3人的分数为110-120之间,占比2.91%,8人在100-109之间,占比7.77%,25人在90-99之间,占比24.88%,34人在80-89之间,占比33.01%,31人在70-79之间,占比30.09,还有2人在60-69之间,占比1.94。所有被测学生的平均分为83.7,如若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来算,这分值达不到中等水平,其中60%左右的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偏低,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水平五项因素总体描述
通过对被测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度、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及交际专注度五个方面的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被测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度最高,均值达到4.1253,依次为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其中交际信心最低,均值为2.3592,远远低于其它4个因素。这个结果与周杏英[10]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与胡艳[11]的研究结果不同。在胡艳的研究中,交际参与度远远低于其它4个因素。也就是说,学生普遍认同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最缺乏的是信心,需要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并开展一系列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来促进与提高其交际信心。
3.2 运用关心理论后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3表4中所显示的结果是在学期末进行的,属于后测。由于学期初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被测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最缺乏交际信心,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引入诺丁斯关心理论,将关心运用于整个学期的教学环节中。同时,根据访谈反馈,教学中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电影视听、外教亲切谈、中西文化追踪等。此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被测学生在调整教学策略后的跨文化水平与敏感情况。
表3的数据是运用关心理论、改变教学策略之后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103人中有28人的分数在100分以上,占比27.19%,有55人在90-99之间,占比53.40%,有4人在70-79之间,占比3.88%,0人在70分以下。被测学生的平均分为92.5,分值达到中等偏上,优秀率较为明显。通过对比表1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被测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表3 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总体情况
分数人数百分比(%)110-120109.71100-1091817.4890-995553.4080-891615.5370-7943.8860-6900
表4是对被测学生进行后测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与表2对比得知,被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水平在五项因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文化差异认同度仍然最高,均值为4.2303,依次为交际信心(3.9163)、交际参与度(3.8254)、交际专注度(3.7238)及交际愉悦感(3.7142)。尤其是在交际信心方面,被测学生有了最为显著的提高,从前测的2.3592上升到后测的3.9163。可以得出,将关心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以及组织有效的课堂内外活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与认知有作用。
表4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水平五项因素总体描述
3.3 关心理论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
为了探讨关心理论是否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各个分量具有可预测性,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关心理论在跨文化敏感度上的差异性。以关心为预测变量,以跨文化敏感度的各个分量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关心是否对跨文化敏感度起预测作用。首先对变量之间进行Person 相关分析关心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各个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关心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各个分量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性正相关。
表5 关心和跨文化敏感度之间的相关性
注:* p<0.05,** p<0.01
相关性分析主要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方向,回归分析可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考察关心是否对跨文化敏感度有预测作用,以关心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度、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关心在跨文化敏感度的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预测跨文化敏感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当以交际参与度为因变量时,关心的标准化系数B的值为0.402,并呈现显著性,这说明关心对交际参与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47.7%;当以差异认同度为因变量时,关心的标准化系数B的值为0.331,并呈现显著性,这说明关心对差异认同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34.8%;当以交际信心为因变量时,关心的标准化系数B的值为0.465,并呈现显著性,这说明关心对交际信心具有非常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48.3%;当以交际愉悦感为因变量时,关心的标准化系数B的值为0.327,并呈现显著性,这说明关心对交际愉悦感具有非常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40.8%;当以交际专注度为因变量时,关心的标准化系数B的值为0.287,并呈现显著性,这说明关心对交际专注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解释量为31.6%。
表6 跨文化敏感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 p<0.05,** p<0.01
结语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以便适时地调整课程教学;(2)关心理论与跨文化敏感的各个维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且对跨文化敏感的各个维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也说明关心理论会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有效地运用关心理论,关注关心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内心感受及真正需要,有利于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期初,如果得知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交际信心,我们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将课堂进行翻转组织教学。同时,将关心教育纳入课内课外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种关心性的相互关系,让师与生、生与生进行良性互动,在了解学生的偏好与差异以及交际能力影响因素的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文化知识与交际能力融合起来,努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消除交际的恐惧感,以增强交际的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表明,诺丁斯的关心理论有助于学生提升跨文化敏感度,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样本较小,而且被测学生的专业为学校优势专业,其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不能完全反映出更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敏感的现状和特点。其次,只是对关心与被测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没有研究被测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是否与其跨文化敏感水平存在相关性。
[1]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32.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3.
[3]
[6] 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34.
[4] 吴小鸥. 论关怀型课堂[J]. 江西教育科研,2005(11):9-11.
[5] 周相玲. 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14.
[7] Chen, G. M. & W. J. Starost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 1-16.
[8] Chen, G. M. & W. J. Starost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3): 1-15.
[9] Frit,W.,A.M?llenberg & G.M.Chen.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2 (11):165-176.
[10] 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7(5):62-66.
[11] 胡艳.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1(3):68-73.
2016-08-10
张亮平(1967-)女,副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翟长红(197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资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大学生跨文化认知引导研究”( 14G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