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武祥“冰泉唱和”考论

2016-03-16朱则杰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文艺学】

金武祥“冰泉唱和”考论

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清代诗人唱和活动极其兴盛,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那些重要、著名的唱和,或者其本身具有比较突出的特色,或者在诗歌史上有过比较大的影响,自然更加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然而学术界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研究,需要进行尝试和探索。现就清末金武祥“冰泉唱和”,做一些基本的梳理。

关键词:清诗;唱和;金武祥;冰泉唱和

金武祥,字溎生,号粟香,江苏江阴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早年游幕,科场困顿。后援例捐纳,官两广盐运司同知。晚年归里,间或寓居常州府城。民国十三年(1924)谢世*金武祥卒年异说很多,此依辛文先生《金武祥卒年考》,见《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第29页。该文又载同刊1996年第4期,第111页,作者署名“穆今”,内容相同,唯文字稍有改动。,享年八十四岁。生平著述很多,尤其以藏书家、刻书家名世。而其所倡“冰泉唱和”,在清末民初的诗坛以及词坛上都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因此拟在这里对它进行专门的考察。

一、唱和总集

“冰泉唱和”对应的作品总集,有金武祥所辑《冰泉唱和集》《冰泉唱和闰集》凡二种(下文或分别简称正集、《闰集》)。正集卷首编者自序,曾说:

出梧州东郭外,有准提禅林,阒寂幽窈,已远尘俗。迤逦东北行,有小桥。桥下水声潺潺,冰泉之所旁溢。有曲涧分注,以达于江。缘涧而北,则冰泉在焉。方甃寒流,大旱勿竭,盖唐元结为容管经略使时所凿也。旧有铭,而石已佚。越桥而东数十步,有寺巍然,即以冰井名之,曰“冰井寺”。寺依大云山麓。拾级以升,有亭曰“漫亭”,为游览宴集之所。山色江光,近在几席,与准提禅林同为东郭胜境,而冰井寺之名尤著。余自乙酉监鹾岭西,尝屡至焉。嗣是春秋佳日,修褉登高,咸会于此。缙绅之往来过梧者,盍簪题襟投赠之作,积久成帙,因并刻之,颜曰《冰泉唱和集》。[1]526

这里所说的“乙酉”,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这年金武祥派驻广西梧州,管理盐务。当地有唐代著名诗人元结留下的古迹“冰井”,以水而言则称“冰泉”,亦即“梧州八景”中的“冰井泉香”。金武祥为之补刻铭石,重建“漫亭”,同时还有“冰井寺”“准提阁”或曰“凭虚阁”诸胜。节日游览,友朋聚会,每每即选择那里。由此而来的整个唱和,也就称作“冰泉唱和”。

这篇自序,据末尾署款作于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冬十一月”。但这只是《冰泉唱和集》最初编定付刻的时间,后来又屡有增补。现在看到的金武祥辑刻《粟香室丛书》本,内文包含初和、“续和”“再续和”各一卷*“初和”系笔者所拟,相对于其后“续和”“再续和”而言。“再续和”的“再”字,原刻卷端无而版心有。又,各卷版心上方均题“冰泉唱和集”。,各卷不标卷次,而页码都自为起讫。集内作品写作时间明确而最迟的,为卷末所附刘可毅《书冰泉访古图后》一文,末尾署款已经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首夏”[1]558。因此,此集很明显属于通常所说的递刻本,其完整刊刻过程大约长达十年左右。

同样,《冰泉唱和闰集》虽然只有一卷,并且有牌记明确称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七夕,粟香室刊”[1]564,但其内部也明显存在陆续增补的痕迹,并且所收作品的时间下限实际上已经远在该年之后(参见下文)。严格来说,应该称作增修本。

二、唱和作者

《冰泉唱和集》《闰集》这两种总集,卷首、卷末的序跋、题辞之类暂时不论,其内文所有作品的作者,即同时都是“冰泉唱和”的作者。由于两集卷首都没有现成的作者目录,同时也为下文叙述方便考虑,我们将这些作者的名单逐卷整理于次*本次发表为节省篇幅,具体名单略去。。

一是正集初和,共27人。

二是正集“续和”,原有16人。其中第三人徐绍桢,与前面初和第三人重复,因此实际增加15人。

三是正集“再续和”,共19人。

四是《闰集》,原有65人。其中有7人与前面正集重复,具体为:第一人金武祥,已见初和第一人;第二人华世芳,已见“再续和”第十四人;第五人李宝潜,已见“再续和”第二人;第六人金兆芝,即初和第二十二人金章,后改今名,系金武祥长子;第十人刘炳照,已见“续和”第十二人;第五十八人李乘时,已见“续和”第七人;第六十五人宋廷樑,已见“续和”第一人。因此,《闰集》实际增加58人。

以上两集内文作者,去除重复之后共计119人。

此外“冰泉唱和”还有其他一些作者,则留待下文再述。

三、唱和时间

《冰泉唱和集》《闰集》内文所收的作品,有些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可借以考察“冰泉唱和”的某些时间节点。这里从行文方便的角度考虑,同样先叙述其中的一部分。

一是正集初和第一人第一题,为金武祥五言律诗《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游冰井寺,憩准提阁》二首[1]539。这是“冰泉唱和”主要体裁的首唱,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仲秋”。“冰泉唱和”真正开始的时间,就可以定在这个时候。

二是《闰集》最末一题,为第一人金武祥自己的叠韵五言律诗《徐次舟观察,粤中老友也,别二十余年矣。丙午孟秋,晤于白下,用冰泉韵赠诗,因二十六叠酬之》二首[1]586。这里“丙午”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闰集》所收作品时间最迟的,也就是这一题。此时上距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仲秋”,刚好二十一周年。

三是《闰集》开头一题,为金武祥叠韵五言律诗《戊戌闰三月三日,招同华若溪院长,恽次远侍郎,刘葆真编修,张筱圃、沈友卿两吉士,恽叔誉、吕幼舲两孝廉,陶兰泉太守,李经畦刺史,集读雪山房,用昔年冰泉修禊原韵》二首[1]568。所说“昔年冰泉修禊原韵”,指金武祥光绪十三年(1887)所作《丁亥上巳,冰井寺修禊,用登高旧韵》二首,收在正集初和[1]539,在他自己属于第三叠。而《闰集》此题,则属于第十一叠。这里的“戊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不过,金武祥系列笔记《粟香五笔》卷八“枌榆雅集”条开头曾说:

余丙申后里居,月必至兰城为文酒之会,寓读雪山房最久,成《冰泉唱和闰集》一卷,以戊戌闰上巳宴集于此,用冰泉修禊旧韵,因以名集也。[2]301

这里“丙申”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兰城”指常州府城。又参与“戊戌闰上巳宴集”的《闰集》第四人张鹤龄(筱圃其字),其和诗二首之一颈联“盛赏天涯羡,名篇例外收”自注说:

丈〔金武祥〕所为冰泉诗,属和遍海内。既录成集,其他名人投赠及丈酬诗,每用冰泉原韵,因编《闰集》,亦附收之。——为著其例于此。[1]568

如此综合来看,《闰集》的“闰”字,既相对于通常所说的正集(或初集之类)而言,又刚好双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的“闰上巳”。但是,《闰集》所收未曾参与“戊戌闰上巳宴集”的第七人李葆恩开始注明“以下续和”的作品,是否有可能包含个别此前特别是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以来的和作,这一点恐怕很难决断。目前我们姑且依据此题,同时结合前述正集刘可毅《书冰泉访古图后》一文的写作时间,将《闰集》作品的时间上限确定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闰上巳。

四是如上《丁亥上巳,冰井寺修禊,用登高旧韵》二首所示,正集、《闰集》中都还有其他一些时间比较明确的作品。例如正集初和所收金武祥第二叠五言律诗《重九,集凭虚阁,叠前韵》二首[1]539,因其紧次于首唱之后,所以应该与首唱同为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之作,具体作期即该年的九月初九日。又如《闰集》第四十二人刘树屏《庚子之秋,金丈溎生以冰泉集索和。时伯兄葆真流离北土,久不得音耗,有谓已遭拳祸者。集中有伯兄书后一篇,读之弥增手足之痛。勉和四律,以质溎丈,并望伯兄他日生还,诵之而一笑也》[1]576,这里“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

此外,正集、《闰集》所收某些作品,同时也见于作者个人的自撰别集,那里有时候也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有关例证,可以参见下文。

如果把所有这些现成的时间线索都利用起来,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考察补充,那么整个“冰泉唱和”将可以得到一份大致的编年表。

附带关于正集、《闰集》内部某些作品的排序,例如正集初和第五人张联桂、第六人颜嗣徽、第七人王世芬的和诗各二首[1]540,在后面都有金武祥对应的赠答之作,但次序为《赠王诵之别驾,用冰井寺韵(王,湖州人)》《送颜义宣大令受代还桂林》各二首及《丁亥六月,张丹叔方伯赴任桂林,道出梧州,觞之于冰井寺,承用旧韵赠诗,次和四首》(三人各以表字为称)[1]544-545,恰恰完全颠倒,这就不免使人感到疑惑。当然,撇开金武祥对应的赠答之作不论,而三人的和诗都按金武祥最终收到(不一定都是当场所作)的时间为序,应该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便如此,两集内部作品的排序,从唱和时间的角度来看也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

四、唱和体裁

“冰泉唱和”的作品,体裁包含诗与词两类,诗又包含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

先说诗。如前所述,《冰泉唱和集》初和第一人第一题,就是金武祥首唱的五言律诗《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游冰井寺,憩准提阁》二首。此后金武祥本人及其他绝大多数作者,都是叠和这组诗歌而作,有关作品构成了正集、《闰集》的主体。因此,“冰泉唱和”的主要体裁,确实就是五言律诗。

需要注意的是,正集初和第五人张联桂,他不仅有前述五言律诗的和作二首,而且同时还有《金溎生同转招饮冰井寺,即席留别》一首[1]546,体裁属于七言律诗。这首留别之作,金武祥有“和元韵”一首[1]546,体裁自然也是七言律诗。两人两首七言律诗,构成一个最小单位的诗歌唱和。虽然正集以之排在初和的五言律诗之后,但显然也属于“冰泉唱和”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冰泉唱和”中的诗歌体裁,在五言律诗之外确实还有这一种七言律诗。

再说词。正集初和这组七言律诗之后,收有第二十七人汪瑔《买陂塘·乙酉季春,送粟香之梧州》、金武祥《前调·用前韵酬谷庵》以及汪瑔《满江红·江楼秋眺,寄怀粟香梧州》共三首词[1]546-547。这里《满江红》一调姑置不论,《买陂塘》两首显然也已经构成了一个唱和。并且《闰集》第四十四人左运奎、第四十五人翁之润、第四十六人金汝梅,以及第六人金兆芝此集第二见,作品同样都是《和买陂塘词,次原韵》[1]581-582;其中金汝梅二首,另外三人各一首。这样,这个唱和在整个“冰泉唱和”中,其规模虽然远远小于诗歌中的五言律诗,却又远远大于诗歌中的七言律诗(另可参见下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唱和,不但首唱者为汪瑔(谷庵其号),而且开始于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季春”,比诗唱和开始的“乙酉仲秋”事实上还要早五个月。不过,从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我们还是如前所述,将整个“冰泉唱和”正式开始的时间以五言律诗作为标准定在“乙酉仲秋”,而词的“乙酉季春”则至多算是一个前奏。同样道理,整个“冰泉唱和”的首唱者,也定为金武祥更加合适。

五、唱和形式

“冰泉唱和”的形式,就作品方面而言,诗与词大略相同。作为主要体裁的五言律诗,每人每次以两首为一个单位,一般都是第一首、第二首的韵字分别用“游”“秋”“收”“搜”与“虚”“疏”“居”“渔”(韵部分别属下平声“十一尤”、上平声“六鱼”);张联桂、金武祥两人的那两首七言律诗,韵字都用“贤”(首句入韵)、“筵”“前”“鲜”“天”(韵部属下平声“一先”)。这属于最严格的同韵唱和,也就是韵字相同。只有《冰泉唱和集》初和第二十六人羊复礼的五言律诗《寄和溎生同转冰井寺修禊诗》二首[1]544,连韵部都不相同(分别属上平声“十一真”“十三元”),实际上属于同题唱和。而词《买陂塘》该调,金武祥所谓“用前韵酬谷庵”,与汪瑔首唱仅仅是韵部相同(词韵第四部);在金武祥之后,则所有作品实际上都是改和金武祥,韵字都用“度”“树”“绪”“句”“古”“补”(上阕)与“住”“据”“土”“处”“固”“舞”“羽”(下阕)。至于此外汪瑔那首《满江红·江楼秋眺,寄怀粟香梧州》,既非同调,又与冰泉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如果也当作“冰泉唱和”的作品来看待,那么只能属于词这一类的同体唱和。总起来看,“冰泉唱和”在作品方面,应该说是基本上属于最严格的同韵唱和。

“冰泉唱和”的形式,就作者方面而言,可以说是集会唱和与非集会唱和并存。例如前及《冰泉唱和集》初和第一人第一题金武祥首唱五言律诗《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游冰井寺,憩准提阁》二首,与第二人徐绍桐、第三人徐绍桢、第四人徐绍枚兄弟三人紧接着的和诗各二首[1]539-540,显然都作于该次同游冰井寺的过程中,这就属于集会唱和。又《闰集》开头一题金武祥叠韵五言律诗《戊戌闰三月三日,招同华若溪院长,恽次远侍郎,刘葆真编修,张筱圃、沈友卿两吉士,恽叔誉、吕幼舲两孝廉,陶兰泉太守,李经畦刺史,集读雪山房,用昔年冰泉修禊原韵》二首,与第二人华世芳(若溪其字)、第三人吕景端(幼舲)、第四人张鹤龄(筱圃)、第五人李宝潜(经畦其字),以及第六人金兆芝紧接着的和诗各二首[1]568-569,同样也都作于当时同“集读雪山房”之际,属于集会唱和。而如正集初和第十七人袁思韠《金同转约游冰井寺未果,别后和韵奉柬》、第十八人秦焕《溎生同转邮示冰井寺诗,次韵寄和》各二首[1]542,《闰集》最末第六十五人宋廷樑《壬寅,权建昌郡,金溎生同转邮示三十年前游麻姑山诗,叠冰泉唱和韵代柬》两组四首[1]586,从标题的“别后……奉柬”“邮示……寄和”“邮示……代柬”之类可知其都作于不同的地方,自然也就属于非集会唱和。

不过,《冰泉唱和集》《闰集》内部的作品,多数没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标题。因此,要想把全部作品都区分出集会唱和与非集会唱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其中至少一部分能够准确判断为集会唱和的作品,每一次又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唱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考察。

另外在了解“冰泉唱和”的形式及体裁之后,乘便对《冰泉唱和集》《闰集》卷首的“题辞”做一个相关的说明。两集卷首紧接序文,都有“题辞”一项(《闰集》写作“题词”)。正集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仅俞樾一家五言古诗[1]527,版心无页码,可能系临时增刻;第二、第三部分分别为诗十四家[1]527-531、词二十六家[1]532-538,页码自为起讫。《闰集》都是词,凡五家[1]566-567,其中第一家郑文焯系正集第三部分第十六家重出[1]535。这里要说的是正集第三部分,第二家况周仪、第三家汪兆镛、第四家刘炳照,第八家陈烺,第十家吕景端、第十一家缪荃孙,第十三家张学华,第十五家顾应杓,第十八家张鹤龄,第二十一家胡念修、第二十二家吕景楠、第二十三家蒋兆兰,第二十五家华世芳、第二十六家吕景蕙,共十四人各一首词*过繁不注,日后详见拙编《清诗总集序跋汇编》。,都是调寄《买陂塘》,并直接或辗转和前述金武祥韵,韵字完全相同。《粟香五笔》卷四“刘光珊学博三条”之一叙及其中刘炳照(光珊其字)该词,就说它是“倚《买陂塘》调,用‘冰泉唱和’韵”[2]210。因此,这批作品虽然放在“题辞”中,却应该同时纳入“冰泉唱和”本身,归到词唱和的这个系列。其作者,也有6人——况周仪、张学华、顾应杓、胡念修、吕景楠、吕景蕙超出于内文之外。

六、补充及余论

《冰泉唱和闰集》第二十七人汪洵和诗二首,其二颔联下句“恨结墨缘疏”,自注叙及:“冰泉唱和,遍征同人。”[1]573正集初和第二十一人舒佐尧和诗二首,其一颈联下句“珠唾替人收”,自注称赞金武祥:“备录同人和作。”[1]543又《闰集》第三人吕景端和诗二首,其二颈联上句“梧井初编集”,自注概括正集说:“冰泉和诗日富,一再续刊矣。”[1]568金武祥对自己首倡的这个“冰泉唱和”,的确非常热心。在两集所跨前后二十余年时间内,他不但自己反复叠韵和韵,而且一有机会就向他人索和,同时又辑刻成集,一再增修,从而使这个唱和的作者至少达到上文已知的125人,保存的作品首数则更在两倍左右。

不仅如此,我们在《冰泉唱和集》《闰集》之外,偶尔还发现有遗漏未收的和作及其作者。例如冒广生《小三吾亭诗集》卷一,有《吴门感事,寄溎生丈,即用其冰泉唱和韵》二首[3]719:

花步新凉雨,瓜皮旧胜游。

可怜垂柳色,犹似去年秋。

桓笛声何苦,黄垆泪未收。

南朝江总句,还望极玄搜。(其一)

虎视秦关健,鸟巢楚幕虚。

揭竿齐变起,借箸太谋疏。

尼父思浮海,灵均拟卜居。

茫茫天地窄,何处武陵渔?(其二)

其一尾联、其二颔联分别有自注:“谓亡友建赮。”“时北氛甚恶,政府一意主抚。”这里“建赮”指江标(建赮其字,一作建霞),同卷稍前《日本女子小华生像,江建赮京卿属题》四首之三自注叙及:“建赮与女子别在癸未重阳,今庚子九月,相距十八年矣。”[3]717*据《唐才常集》卷一《前四品京堂湖南学政江君传》及其初刊时间,江标卒于“庚子”前一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十月,见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第195—197页。冒广生此处所谓“庚子”,不知是否系“己亥”之讹,抑或题诗之际还未得江标谢世消息。由此推测,冒广生这两首和诗,应该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九月”之后不久,正常还在《冰泉唱和闰集》的时间范围之内*参见《冰泉唱和闰集》金武祥相关之作《仲秋,薄游姑苏,江建霞京卿(标)招同丁叔衡太守(立钧),费屺怀太史(念慈),曹夔一(元忠)、冒鹤亭(广生)两孝廉泛舟虎丘,回泊阊门,夜饮,十八叠前韵纪之》及其下一题《庚子春初,信宿江城,丁叔衡太守招饮,承用冰泉唱和韵赠诗,十九叠前韵奉答》各二首,第578—579页。。而金武祥未予收入,不知是否在冒广生寄出之后一直没有收到过。倒是其夫人“瑞安女史”黄曾葵,《闰集》见于第四十一人,录有和诗二首[1]575。

又如金武祥系列笔记《粟香三笔》卷八,曾经提到:“冰井寺唱和诗,〔四川〕营山郭鹤皋二尹亦投和作。”[4]628所说该人籍贯、字号,《冰泉唱和集》《闰集》均未出现,则其和作自然未载。只不知道金武祥当初为什么未予收入,笔记该处也没有抄录,以至其和作仅仅留下这样一条线索;而作者其名未详,也不知道其自撰诗歌别集之类是否还保存有正文。

同样,作为总集附件的卷首“题辞”,《冰泉唱和集》《闰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前及《粟香五笔》,卷五“冰泉唱和”条曾说正集“题辞”第三部分第十二家叶衍兰[1]534,原有《陌上花》《忆旧游》词各一首,因为“两首中词意有相同者,不可并刻”,所以那里只收一首《忆旧游》;而《陌上花》“亦复清超绵邈,未忍割爱,因分刻于此”[2]239-240。但如同卷稍后“刘、裴诗录”条,提到裴景福有“题余《冰泉唱和集》”七言古诗一首,并曾摘录其“后段”[2]240-241*裴景福全诗载其《睫闇诗钞》卷三,题作《题金溎生冰泉纪游诗册》,“后段”文字亦有个别出入,可见《民国诗集丛刊》第一编第23册,第116页。;然而《冰泉唱和集》《闰集》卷首均未收该诗,这就令人不得其解。至如郑孝胥《海藏楼诗集》卷八有五言古诗《金溎生(武祥)属题所著书三种》三首,其一明确“题《冰泉唱和集》”[5],但据本集编年作于“癸丑”亦即民国二年(1913),《冰泉唱和集》《闰集》来不及收入,这当然是很正常的。而从郑孝胥这首诗歌推想,金武祥在《闰集》刻竣之后,仍然在不断地请人“题辞”,并且很可能还包括“索和”。因此,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有关和作及题辞乃至序跋之类,很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甚至在金武祥身后,或许还有人在继续追和亦未可知。

不过倒过来看,《冰泉唱和集》《闰集》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总集,即使是目前这个状况,也已经能够为不少作者的自撰别集提供补遗。例如刘炳照,前述“题辞”毋论,和诗见于正集“续和”第十二人[1]550,又《闰集》第十人[1]569-570,两处共四首;而其现存《无长物斋诗存》[6],因旧稿毁于火灾而所收作品始于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这样就不可能收到这四首诗歌,而可以以之作为补遗。又如正集“再续和”第十一人姚永概,和诗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九月,于扬州喜晤溎生仁丈,奉陪泛舟,游平山堂,承询敝县诸老踪迹,谨奉二诗,敬次冰泉唱和原韵》二首[1]554,其一云:

平山堂下路,九月伴清游。

孤艇摇残日,远峰横素秋。

菊寒村妇担,瓜熟小童收。

欲就僧寮饮,斋厨未可搜。

检姚永概《慎宜轩日记》第十七册《丙申日记》“九月”“十五日”条有记载:“偕寿翁、思潜往小金山平山堂游。晤江阴金溎生(武祥,年五十六)。晚归,食于回教小馆。”[7]可知诗歌具体即作于该日。而其《慎宜轩诗集》[8],原编卷二“丙申”年诗未见此题,卷末今人添加的《辑遗》也未收录,则正可依据《冰泉唱和集》予以补充。此外如正集“续和”第八人谭献和诗二首[1]549,今人整理的《谭献集》内似乎同样未见收录[9]。

另外某些同时见于总集与别集的作品,则又可以互相用来校勘。例如《闰集》第三十四人汪兆镛和诗二首[1]574,其一颈联上句“伤逝嗟潘岳”有自注:“时余悼亡。”联系《汪兆镛诗词集》附录之一《微尚老人自订年谱》(微尚其号),可知其应该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10]163。而《汪兆镛诗词集·微尚斋诗》卷上《寄金溎生丈江阴,用冰泉唱和韵二首》[10]15,实际就是这组诗歌,却没有这条自注,以至如其一起句,总集作“执别八年久”,而别集作“执别十年久”,显然不如总集具体可信。其他文字出入,以及自注有无,可以由此类推。至于前及《冰泉唱和集》“题辞”第三部分第三家汪兆镛《买陂塘》“用况夔笙舍人奉和原韵”(况周仪字夔笙)一词[1]532,《汪兆镛诗词集·雨屋深灯词》初编至“三编”以及今人添加的《集外诗词》均未收录,则属于上文所说补遗的问题。

现在再特别说一下今人包括作者裔孙“编校”的《徐绍桢集》。徐绍桢在“冰泉唱和”中地位特殊,其作品在《冰泉唱和集》内凡三见:一见初和第三人,系配合金武祥首唱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游冰井寺,憩准提阁》的和诗《游冰井寺,和金溎生同转韵》二首[1]539-540;二见初和第二十五人陈瀛藻之后,系配合金武祥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上巳,冰井寺修禊,用登高旧韵》的和诗《上巳,冰井寺修禊,和金同转韵》二首[1]544;三见“续和”第三人,系阙题和诗两组四首[1]548。《徐绍桢集》内,这些诗歌都在,据注都来自徐绍桢《烬余草》。但三题顺序,编校本排为《乙酉仲秋,游冰井寺,憩准提阁,和金溎生同转韵》《乙酉秋,金潍生丈招游冰井寺,成五律两首,余既和之;己丑冬至,复承寄示冰泉唱和集,即用原韵再和四首》《丁亥上巳,冰井修禊,再和金同转韵》,并在题下分别注上写作时间“一八八五年八月”[11]7、“一八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1]8、“一八八七年”[11]12。这里将三见该题的“己丑冬至”(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889年12月21日)按照开头的“乙酉”而认作“一八八五年”的某日,就是一个极大的疏忽。又一见该题的“仲秋”农历八月,直接与公历年份“一八八五年”搭配,也不伦不类。而二见该题的“上巳”,依例本来也应该换算公历月日,而这里却未予换算。其他明显的错别字之类,同样一再出现。这样整理前人著作,的确不免令人遗憾。而如果能够参考利用《冰泉唱和集》,那么多少总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此外,“冰泉唱和”还有一些相关的绘画。《冰泉唱和集》卷首,就刻有一帧《冰泉访古图》[1]519。又如上及徐绍桢三见该题两组之二第一首,颈联自注曾经回忆:“往游冰泉,陈大令象九、吾兄季同均为绘图记之。”所说徐绍桐(季同其字)一图未详,陈瀛藻(象九其字)所绘则系配合“丁亥上巳,冰井寺修禊”的《冰泉修禊图》,可见上及金武祥《丁亥上巳,冰井寺修禊,用登高旧韵》二首之一自注以及《粟香三笔》卷八有关记载[4]628*另《冰泉唱和闰集》金武祥《华应榴明经和冰泉均,并以旧在永州所拓三吾铭见贻,因二十三叠前韵》二首之一有关自注谓“余曾倩陈象九大令绘《冰泉揽胜图》”,疑系此图别名,见第580页。。这对于“冰泉唱和”的建设来说,确实也是值得称道的。

潘飞声《说剑堂集》卷一《词家四咏》四首之一题咏“江阴金武祥粟香”,曾经特别称赞其“冰泉酬唱动江关”[12]。在金武祥之前,梧州“冰泉”未尝没有出现过有关的唱和活动。但是,金武祥倡始的这个“冰泉唱和”,前后贯穿数十年,作品多达数百首,如同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卷五“金武祥词”条所说“和者几遍天下”[13],并且还辑有两种总集,绘有若干图画,这在梧州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这对于地处偏远的广西来说,尤其称得上一件文化盛事。如果当地有关学者及政府部门结合地方文化,能够把这两种总集整理出来,并对这个唱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武祥.冰泉唱和集;闰集[M]//丛书集成续编:第1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2]金武祥.粟香五笔[M]//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冒广生.小三吾亭诗集[M]//丛书集成三编:第4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4]金武祥.粟香三笔[M]//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郑孝胥.海藏楼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3.

[6]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姚永概.慎宜轩日记: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661.

[8]姚永概.慎宜轩诗集[M]//晚清桐城三家诗.合肥:黄山书社,2012.

[9]谭献.谭献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0]汪兆镛.汪兆镛诗词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1]徐绍桢.徐绍桢集[M].成都:四川师大出版社,1991.

[12]潘飞声.说剑堂集[M].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本:12a.

[13]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M]//词话丛编: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4733.

责任编辑:刘海宁

作者简介:朱则杰(1956-),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751074);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136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3NDJC024Z)。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1-0110-07

收稿日期: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