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利益关系浅析
2016-03-16甘萍萍
甘萍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财政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利益关系浅析
甘萍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财政是指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财政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中心环节。政府运用财政参与了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同时也参与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国家通过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收入,即财政收入,体现了其与其他交纳各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会计主体指控制经济资源,从事经济活动的任何经济单位。通常来说,财政收入体现财政主体与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本文从财政主体凭借权力对会计主体的利益分割、会计主体依靠信息优势影响财政主体对其利益分割、产权界定要求财政主体和会计主体对利益合理分割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利益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会计主体;利益分割
一、财政主体凭借权力对会计主体的利益分割
财政收入本质上是一部分货币形态的产品价值。从产品的价值构成上来看,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其中,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支配的部分,M是剩余价值部分。会计主体的总利益即为全部产品的总价值总和。财政收入源于M,同时与C和M相关,所以可以从财政收入与C、V、M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收入的取得是通过分割会计主体利益来实现的。
(一) C与财政收入关系的分析
总体来看,C与财政收入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存在间接关系,因为C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C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从而间接的影响财政收入。从量的分析来看,C与财政收入呈间接的反比例变化关系,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假定V是一定的,C部分减少,M部分就会增大,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尽量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C主要包括补偿劳动对象和固定资产消耗部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原材料等物质资料的消耗,降低产品的物质成本,就可以增加M,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在固定资产折旧率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在折旧期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可以减少C中固定资产的折旧部分,从而增加M,提高财政收入。
(二)V与财政收入关系的分析
V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首先,从直接关系的角度来看,V是新创造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即工资收入。工人取得的工资收入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部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财政收入有直接来源于V的部分。然后,从两者间接关系的角度来看,与C类似,由于V构成企业产品成本,V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影响财政收入。V能否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看V的内涵,如果将V认定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消费资料资金,这时就不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如果将V看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则其中有一部分就会变成财政收入的来源。
(三)M与财政收入关系的分析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M部分,所以M部分的大小与财政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产品总价值保持不变时,M的大小会受到C和V大小的影响,所以如果要提高财政收入,就要尽可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消耗,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财政收入最终的大小还要考虑企业盈利在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问题。企业盈利水平提高不一定代表财政收入也增加,还与财政收入的分配规则相关。
二、会计主体依靠信息优势影响财政主体对其利益分割
财政主体与会计主体在利益上是对立统一的。政府制定了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对税收征收有严格的规定,而计算应纳税额时,要依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数据。但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要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有动机调整会计数据,以达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如税收筹划。
财政收入直接来源于M,并与C和V相关。政府要保证财政收入的实现,就必须依赖会计主体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会计信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征管、参与利润分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经济个体,实行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这时企业对会计信息具有主导权,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对称,这时在会计主体和财政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完全信息博弈”。会计主体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向财政主体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减少上缴税收,而财政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会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并制定严格的规则,在会计主体和财政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博弈。
三、财政主体和会计主体对利益要合理分割
由于会计主体与财政主体之间存在“不完全信息博弈”,所以会计主体需要对产权进行界定,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经济主体。首先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同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以满足公共支出。然后是所有者,即企业的出资人,是企业现有净资产产权权利主体,有权分享企业盈利,在现有产权分离的制度下,管理者与所有者相分离,但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所以有权参与企业利益分配。这三个经济主体都与企业实现的经济利益相关,对利益进行分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施加影响,从而影响企业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第二:各经济利益主体以自己的产权权利为基础,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这一层次的利益分配与会计信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会计上,界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权利,会对国家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如果政府得不到足够的收入,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控制的目标;另一方面,如果利益分配不当,过于抑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应权衡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力图找到均衡点,并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1]夏云峰、颜剩勇.论会计信息生产、传播、消费与会计信息失真[J].事业财会.2000.(6).
[2]彭成洪.论公共财政收支范围的界定[J].经济师.2000.(7).
甘萍萍(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财政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