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探析
2016-03-16吕佳慧
吕佳慧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探析
吕佳慧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出现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对农村的吸引效应催生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的产生。城乡二元体制是空心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经济资源、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等是形成空心化的关键原因。农村空心化不仅阻碍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空心化;城乡一体化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很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状态。从表面上看仅是农村人口减少,从更深层来看,农村空心化造成农村人口资源空心化、乡村政治空心化、社会资本空心化和经济发展空心化等一系列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农村社会发展。虽然空心化问题不是城镇化所希望出现的结果但是农村空心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所特有的。
一、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和现状
我国对空心化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认为农村空心化主要是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社会出现的因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形成虹吸效应和产生的农村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社会现象[1]。目前,农村空心化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空心化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现有的常住人口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学者称之为“386199”部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不足,缺乏人气,形成人口空心化。
(二)社会资本空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口流失的状态下,农村原有的社会资本遭到破坏,新的社会资本尚未建立。合作、自助、勤勉、信任的现代公共伦理和新乡贤精神的缺乏致使农村社会资本出现空心化。
(三)经济发展空心化
由于农村青壮年的流失,留守人员受体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提高农村经济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状况。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缓慢,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空心化。
(四)乡村政治空心化
农村人口锐减,使村民自治的政治权利主体不断缩减,加剧了村民的政治冷漠感,降低农民的政治参与,不利于农村政治建设和基层民主发展,造成乡村政治空心化。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既有内在驱动的影响也有外在驱动作用,推动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思想因素等。
(一)经济因素
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明显落后城市居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劳动力的价格也不断提高,农村与城市劳动力价格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使城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产生对农村劳动力的虹吸作用。显然,经济因素是农村空心化形成最为关键动力机制。
(二)制度因素
土地分配制度和农村土地现状不符,有限的耕地无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转向机会更多的城市。
(三)社会生活因素
城乡之间的公共和社会服务的不均等也是形成农村空心化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空心化的治理经验借鉴
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空心化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治理经验。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工业和农业同步现代。
韩国成功的将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相协调,实现二者的同步现代化,并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农村空心化问题。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撑和保障。
(二)改善农村合作组织,整合社会资源。
韩国农协将基层合作社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将基层合作社发展为多元化综合性的合作社。合作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农民经济增长,而且以农协为主的非政府组织也承担了一定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让农民从传统臣民意识成功的转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权利主体。让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让农民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有效的参与各项农村建设,并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积极性,竭力避免空心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建农村居民的价值观体系,培养新乡贤精神和现代公共伦理。
韩国新农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而且成功的培养了农民“合作”“勤勉”“自助” 的现代伦理精神。新农村运动提倡的现代公共精神成功的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能够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我国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物质的改善,更应该着重培养农民现代化的公共精神,塑造农村新社会资本,提倡新乡贤精神和现代公共伦理精神,重塑农民价值观体系。
(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重点培育留守妇女和老人的主体作用。
台湾地区经过社区改造引导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社区事务,充分发挥自组织和自治能力。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大量青壮年流出的背景下,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发展本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建立老年人服务队伍,引导老年人参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建设。
四、结束语
空心化问题是城镇化发展浪潮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甚至会阻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城乡统筹及一体化进程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限制。目前,农村空心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凸显的现象,对于农村空心化的治理不能简单的以行政手段进行村落合或取消行政村,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空心化成功经验 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背景下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身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下推动农村改造,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人口和资源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之间健康发展。
[1]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32(2):45-52.
[2]国家统计局.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http://www.sannong.gov.cn/qw fb/ncjj/htm
[3]王伟勤.农村空心化治理问题研究—基于韩国经验[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
[4]郭国仕.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3(3)
[5]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