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解析

2016-03-16胡相峰邵广侠赵国付

关键词:周恩来

胡相峰, 邵广侠, 赵国付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2.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解析

胡相峰1,邵广侠2,赵国付2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2.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抓住发展中心,保证人民经济生活;调节市场供应,适应人民经济生活;着力综合平衡,服务人民经济生活,构成周恩来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

关键词:周恩来;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其中周恩来的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格外引人注目。周恩来强调要立足人民经济生活,紧紧抓住发展中心,主动调节市场供应,着力综合平衡。这些思想展现了周恩来人民经济生活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特色。

一、抓住发展中心,保证人民经济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如何保证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需要,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大事。开国总理周恩来对此非常关注,他说:“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1]4发展国民经济,走上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不抓生产不行。周恩来强调,要抓住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从恢复工农业生产入手,逐步搞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做好社会管理事业,以保证人民经济生活需要。

(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对提高人民经济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早在1922年8月16日,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指出:“共产革命的主要条件便是经济革命……更进而求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平配合。”[2]1961年9月,周恩来同蒙哥马利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是指生产关系而言,同时也表现在生产力上”[3]。社会上的经济制度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达情况而变迁的,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较发达的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应着生产力发达的需要的必然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式。周恩来坚称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我们人人都要关心提高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4]201。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159。可见,周恩来认为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周恩来把握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问题这个抓手,抓住生产力这个主要环节,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经济生活需要。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应有状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格格不入。只有通过提高生产力的方式,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目的才能实现。

(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与人民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周恩来特别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周恩来提出了许多国民经济发展思想。1949年7月,周恩来就指出:“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后,我们的中心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我们看问题和决定政策都要以生产为中心。”[6]4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周恩来又指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精神是照顾四面八方,就是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7]。周恩来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扩大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1]109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是一个破烂摊子,经济落后,工农业不发达,这就要求必须打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保证人民经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周恩来认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的调整要积极稳妥。要精减城市人口、进行行业企业排队、控制购买力和全面节约、控制货币投放和抽紧银根、紧缩文教和科研部门,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农轻重关系、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和内外关系。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479所以,周恩来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直接地或间接地都是为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1]142可见,周恩来眼里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

(三)加强社会发展。这里谈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非经济性质的部分。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发展与人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周恩来历来强调加强社会发展。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周恩来重视并积极妥善地协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断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满足民生需求,并形成坚持人民主体性、政府服务于民、重视综合协调、强调求同存异、重视人的发展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有序等基本的社会发展管理理念。

周恩来眼里的社会发展,体现在社会领域的多个方面。在医疗改革方面,他强调医疗要城乡共建,重视疾病预防,坚持中西医结合。在就业方面,强调要做好失业预防工作、失业补救工作,并积极完善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在教育方面,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为教育和经济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8],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要超过任何一个工业部门”[9]1070,等等。

可以看出,社会发展思想是“周恩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恩来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在发展系统论上,沿着周恩来全面发展观和重视经济建设的思路,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10]的理论,体现了周恩来发展思想的前瞻性。

二、调节市场供应,适应人民经济生活

经济活动涉及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等多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交通条件不够好、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周恩来强调要制定有效措施、坚持多种所有制和积极拓宽贸易市场、繁荣经济活动,以适应人民经济生活需要。

(一)制定有效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除阶级斗争相当激烈外,国家财政经济也极为困难,投机活动比较猖狂,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经济生活。党中央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周恩来积极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稳定经济市场。

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周恩来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提出先稳定金融物价、统一财经管理、调整工商业,为规范市场创造必要条件。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新生的人民政府必须抓紧治理金融物价,以稳定市场、安定民心。稳定金融物价的斗争,实际上是与资产阶级争夺经济领导权的斗争,因为谁占据了市场,谁就掌握了经济领导权。

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场供应一度出现问题,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积极促进生产,以生产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周恩来指出:“在商品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商品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国营商业部门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切合农村需要的工业品下乡,凡是农村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应该优先供应农村,以适当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多换回一些农副产品,供应城市居民的需要。”[1]3821961年,在城市中国经营的商业除了平价供应的商品以外,已经开始出售糖果、糕点等少数几种高价商品,体现了国家商品生产的多样化。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1949年以前,我们吃的用的许多东西,我们国家都不能自己生产,只能靠进口,市场上供应的许多东西都被人们加上“洋”字,如洋烟,洋火等。这说明了中国的商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措施的过程中,周恩来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坚持多种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思考通过多样化经营活跃市场这个问题。他认为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可以有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因为其他经济形式有利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求,但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应该允许私有制存在,使之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经验时指出:“有些手工业可以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继续独立生产,也可以让他们完全自产自销,不必勉强组织起来。”[4]312周恩来批评了商业部门不适当地取消一些商店和小商贩的做法。1962年4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一个人在家开业帮助几个青年补习功课,收点学费是允许的。这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外的一种辅助方式。甚至于某些手工业者、文艺家收几个徒弟学习,也是许可的。我们应该开这方面的路。”[1]398可以看出,周恩来坚持社会主义应该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存在。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要正确对待私营工商业。1950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和资产阶级合作是肯定了的,不然《共同纲领》就成了一纸空文,政治上不利,经济上也吃亏……比较而言,目前发展私营工商业,与其说对资本家有利,不如说对工人有利,对人民有利。”[11]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也指出:“假若今天的方针是搞垮资产阶级,那么,就必须修改《共同纲领》了,既不修改,那就要团结它……私营经济这样发展是不是会妨碍我们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呢?不会的。”[12]“工商业必须分一部分给私人工商业,不然公私兼顾就成了空话。”[6]35资产阶级迟早要被消灭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是我们与他们的合作是长期的,大家共同努力来建设新中国,所以不能着急。正确对待私营工商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显然,周恩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多种经济形式的正确认识,开始改变某些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观念。周恩来这种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而活跃市场的思想,适应了当时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

(三)拓宽经贸市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除了政治上对立外,就是经济上封锁。为了打破他们的经济封锁,周恩来在毛泽东同志的支持下,通过对外交流拓宽中国的市场,以适应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不能闭关自守。周恩来指出,闭关自守是会阻碍进步的,中国就是因为长期闭关自守,进步才很缓慢。周恩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建设中,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完全闭关自给,总是要互相需求,首先就是贸易的来往,技术的合作。”[13]244新中国“经济上完全独立,并不排除经济往来和贸易上互通有无”[13]425,经贸往来有利于拓展市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

周恩来很重视市场规律,认为贸易要把握好市场行情。中国虽然经济上完全独立,但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自己供给一切,何况中国经济不发达,逐步实现工业化,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需要就会愈加扩大,就愈要发展国际贸易关系。就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市场扩大了,就更需要同外界互通有无,开展贸易”[13]89。1950年上半年,中苏两国政府陆续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长路和旅大问题、贷款问题、民航合作问题、苏联专家合同问题、贸易问题等多个相关协定。作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对这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对外贸易谈判始终密切关注、悉心指导。他指出,我们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贸往来是一种互助协作关系,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和物质文化水平共同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粮食紧、国家外汇不宽裕的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粮食进出口“以出养进”的做法。这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对接。周恩来说:“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使产品能够卖出去,国家必需的物资能够买进来”[6]62,最终实现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周恩来发展经贸往来、促进市场繁荣的一系列正确的思想主张,以及积极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外贸事业思想与实践,对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保证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着力综合平衡,服务人民经济生活

经济建设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组织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周恩来注重综合平衡,着力于全面安排,以服务于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特别注意摆正农轻重、积累与消费和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关系,积极解决综合平衡问题,服务人民经济生活。

(一)摆正农轻重关系。1962年3月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周恩来说,关于农轻重的关系,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周恩来认为:“我们要重视重工业,但决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工业。重工业中,钢铁业是占第一位的,但它也不是重工业的全部。农业方面,要水利与农业生产并重,水利要配合农业。”[4]27周恩来注意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重工业,按照周恩来的说法,是为改造农业创造条件。只有搞好农轻重关系,才能有效服务于人民经济生活。

1949年12月,周恩来指出:“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没有办法。”[1]5“在我们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4],“经济基础一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没有粮食吃,人民怎么能活下去?还闹什么革命?”[15]中国人多,要解决吃饭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工业息息相关。工业发展不但支持农业生产,而且为人民经济生活提供必要的资料。因为有了一定的工业水平,才能为改造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周恩来说:“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这样的次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合理安排,以便集中主要力量,逐步地解决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最迫切的问题,并且逐步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平衡。”[1]375又说:“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他们要购买的物品不能供应,那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1]230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周恩来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农业关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关注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中国的国情和苏联不一样,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现实。1957年周恩来在谈到“波匈事件”的教训时强调,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长远利益着想。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又说:“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在发展中忽视了人民的当前利益。直接与人民利益关系最大的是轻工业、农业,轻视这两者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会发生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1]230这是周恩来一直注意强调的要“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1]218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强调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摆正指导思想的正确落实。

(二)注重积累与消费平衡。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两者必须协调好。在制定财政收入计划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积累和消费之间正确的比例关系”[1]223,“大跃进”时期重积累轻消费的思想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消费基金比例要随着国民收入变化和变化,对一个国家来说,要协调职工货币购买力和生活消费品供给之间的平衡。消费资料的数量要与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增长相适应。周恩来曾说:“这几年,我国职工人数增加了很多,就业面扩大了,使一部分家庭增加了收入。但是,职工人数和城市人口增加过多,工资总额增长过快,而农业和轻工业又减产很多。这样,商品供求之间就出现了差额,城乡供应都比较紧张,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下降,人民生活发生困难。”[1]374大跃进之后,党中央重新重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逐步增加农业生产人员,合理削减城镇就业人员,加大人民生活资料的生产,尽量消解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矛盾,以提高人民的吃、穿、用消费水平。

周恩来反对脱离经济建设速度的过度消费。他认为,工资的增长总是要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要低一点,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扩大再生产,用在社会建设方面。这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因为这是从社会主义的建设长远来思考的。1958年12月下旬,周恩来视察河北的安国、定县、徐水等地时说:“吃饭不要钱这个口号不确切,有些口号提得过早,不要把一些问题说得简单化了,把共产主义庸俗化了。”[9]1446周恩来不仅看到了农村消费与积累关系失衡问题,而且也看到了城市中存在的消费与积累关系失衡问题。他在国民经济的平衡运筹过程中,既注意生活资料的平衡,也注意生产资料的平衡。

(三)保持发展速度与规模均衡。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坚持适当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周恩来既反对保守思想,也反对急躁情绪,努力保持经济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的平衡。

1955年国民经济好转,部分人的头脑开始发热,误以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甚至认为可以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1]190均衡发展要处理好速度与规模的平衡问题,“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1]218周恩来讲的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平衡问题。

1956年2月6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说:“我们不要随便提出提前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可能还需要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谨慎一点好,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把握。”[6]544周恩来之所以反复强调不要提提早实现工业化,首先是因为这个提法脱离实际,是不可能的。他又说:“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190所以,搞计划必须注意实事求是。周恩来一再强调“一定要为平衡而奋斗”[4]253。可以看出,周恩来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注意平衡,立足点在于服务人民的经济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62.

[3]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98.

[4]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6]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93.

[8]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1.

[9]金冲及.周恩来传: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许先春.周恩来社会发展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3).

[11]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1.

[1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7.

[13]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98.

[1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6.

责任编辑:张超

作者简介:胡相峰(1957-),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A710013);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B675)。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1-0048-05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周恩来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周恩来与王云五关于宪政的共识
抗战时期周恩来与海外统战工作
论周恩来国际关系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