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2016-03-16韩亚光
韩亚光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运研究所,北京 100865)
习近平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韩亚光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运研究所,北京 10086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在内容上精深博大,在应用上有力广泛。从辩证法到对立统一规律:突出联系和强调统一;从质量互变规律到底线思维:准备坏处和争取最好;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到社会演化进程:不同阶段和曲折前进;从两点论到社会基本矛盾:复杂状态和互动关系;从主要矛盾到其他矛盾:把握中心和统筹兼顾;从人民到实践:伟大力量和非凡作为;从内因到外因:独立自主和支持援助;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从观点要求和方法,到工作事业之关键:实事求是。习近平的哲学思想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强大精神武器。
关键词:习近平哲学思想;矛盾;实践;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首要和基本的内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习近平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有些是对哲学问题的直接论述,有些通过阐明其他问题体现出来。习近平的哲学思想是引领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武器。
一、从辩证法到对立统一规律:突出联系和强调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宣传过这个道理,强调看待问题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然而,在20世纪前期,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而社会主义则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就中国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长期是进行阶级斗争。由于所有这些情况,加之当时社会比较封闭,联系的观点之应用的范围和程度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后期,世界主题逐步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就中国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疾风暴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人民内部问题开始变得广泛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僵化、封闭、停滞的状态被逐步打破;总的来说,人与人的交往范围空前扩大了,中国国内与外部环境的关联程度空前加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了。与这些情况相适应,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1]。强调“发展”“全面”“系统”,无疑十分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强调“联系”,而且是“普遍联系”。在今天的条件下,普遍联系的适用范围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深入领会习近平强调的“普遍联系”,并且将其与“发展”“全面”“系统”并列起来,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不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反对形而上学,坚持辩证法,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普遍联系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不但完整地强调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且卓有成效地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习近平说:“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2]23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2]6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85在国内建设的问题上,习近平说,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2]11。关于世界形势,习近平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272诸如此类的论述,还有很多。所有这些论述,体现着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的观点,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是事物的矛盾法则,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诸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曾着重强调矛盾诸方的统一(或叫“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诸方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甚至称自己的哲学叫“斗争哲学”。这种哲学思想,适应了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人民内部,一般来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些情况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诸方的对立仍然存在,但是矛盾诸方的统一更突出了。因此,党和国家需要在社会上努力倡导和推动大团结、大协作。然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曾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损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所谓“相辅相成”,就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习近平从哲学高度突出强调了矛盾诸方的统一。与此相贯通,习近平使用过“家和万事兴”[2]307,“朋友多了路好走”[2]351等言简意赅的话语。习近平说:“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259他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2]105-106;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164。他还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2]272;“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2]156。所有这些论述,都渗透和体现着矛盾诸方相统一的道理。遵循这个道理,中国需要更坚定、更深入、更有效地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决不能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辙;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突出强调矛盾诸方的统一,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矛盾诸方的对立。如果事物之间没有对立,只有统一,那么,就变成万物一体,矛盾也就不存在了。习近平提到过“和而不同”[2]170“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258等言简意赅的语言。关于中国的情况,习近平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2]102。关于世界的情况,习近平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171“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2]307需要说明的是,世界上一些极端的情况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和警惕。习近平说:“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2]272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习近平说:“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2]171他在谈到高等教育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174总起来说,我们需要既把握矛盾诸方的统一,又重视矛盾诸方的对立,促使中国乃至世界既和平安宁,又丰富多彩。
二、从质量互变规律到底线思维:准备坏处和争取最好
在矛盾的运动和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在质变以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质量互变规律。习近平引用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2]358这句言简意赅的话语,其中就体现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习近平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质量互变规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空前艰巨的事业。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2]48这种努力,既体现在起点上,又表现在过程中。所以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48,“行百里者半九十”[2]50。他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52,勉励广大青年“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2]52,这就是说只有经过连续的积累和努力,才能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这种过程,从趋利向好的角度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与趋利向好不同,有些事物则从趋害向坏的角度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却滋生了腐败现象,这种现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一段时间内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2]387他大声疾呼:“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2]16
为了根本扭转趋害向坏的质量互变,需要努力促进趋利向好的质量互变,并且在进度和力度上使后者压倒前者。习近平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2]417“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2]394-395他又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2]386
在反腐败斗争中,习近平强调了“底线”,认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在其他许多方面,习近平也强调了“底线”。所谓底线,意味着量变和质变的分水岭;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根本变化了。习近平特别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2]348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体现出来的思维,就是习近平明确提出的“底线思维”。按照习近平的论述,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就是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面是健康的,但是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习近平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2]111。正因为底线思维十分重要,习近平要求干部“强化底线思维”[2]202,提高“底线思维能力”[2]417。在国际事务和世界发展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习近平说,各国“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2]273。在这个过程中,底线思维实际上也是适用的。总之,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总趋势都必然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光明,而不是越来越退步、越来越黑暗。在这个进程中,人们不能完全避免坏事,但是可以尽可能减少坏事,将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就能够推动正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习近平说:“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2]256
三、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到社会演化进程:不同阶段和曲折前进
基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事物的质量互变,世间的发展过程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对此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又被此后一个阶段所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呈现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曾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51这句老话,其中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通过自然界折射出来,也可以通过个人渗透出来,还可以通过整个人类社会表现出来。习近平使用过“长江后浪推前浪”[2]50这句话,字面意思说的是自然界,实际上可以用来描述社会。习近平说:“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2]54这里说的是个人的情况。习近平还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273这里涉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情况。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习近平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尤其重要的是,他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3-4他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35-36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时中华民族处于先进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逐步缓慢,甚至一度停滞不前,这时中华民族处于落后阶段,落后阶段是对先进阶段的否定;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又将领先于世界,这时中华民族处于新的先进阶段,这个新的先进阶段是对落后阶段的否定。无论是落后阶段对先进阶段的否定,还是新的先进阶段对落后阶段的否定,具体过程和演变轨迹都是异常曲折的。经过这两次否定,中华民族将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原有先进地位的恢复和回归;从本质上说,这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前进和飞跃。习近平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36中国梦的提出和论证,既是遵循和运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结果,又体现和证明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梦就成为必然要实现的壮丽理想,成为引领中国各族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也遵循和体现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习近平说:“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更小的阶段。习近平说:“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1]这是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其内的更小阶段来讲的,但是体现出来的道理也适用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继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比较大的阶段;对于这些比较大的阶段,也需要看到“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尽头,又将与共产主义相连接。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2]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以至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中,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将继续发挥作用。
从中华民族的先进,到中华民族的落后,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是漫长的;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的发展,再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也是漫长的。这两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有交织的地方,但是更有不交织的地方。两个漫长的过程,构成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发生在中国这个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东方大国;这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也必然极其特殊和极其复杂。习近平将否定之否定规律应用于中国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既进一步说明和验证了这个规律,又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人们对这个规律的认识。
四、从两点论到社会基本矛盾:复杂状态和互动关系
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无不体现着两点论。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2]111。坚持两点论,需要分清主次、区分急缓;既把握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既应对事物的现状,又预见事物的趋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划分是没有穷尽的。矛盾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无限的矛盾。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坚持两点论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距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完全可以说,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国现阶段的矛盾要广泛得多,绝大部分矛盾之间的联系要紧密得多,那么,在现阶段坚持两点论也就显得重要得多、复杂得多。习近平指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应当承认,人的思维和行动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而产生的。在利益问题上,尤其需要坚持两点论。习近平说:“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这些论述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用两点论分析社会问题,需要整体把握社会系统,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习近平说:“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3]一般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反作用能够成为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决定性作用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当不变革生产关系就不能发展生产力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不变革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经济基础的时候,上层建筑的变革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些时候,往往是革命甚至是暴力革命爆发的时候。一般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应发生或极少出现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状况。然而问题在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说,“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1]。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由于基础薄弱、时间长久、幅员辽阔,必然有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不平衡现象。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本来属于改良,是修修补补,因而不同于革命,革命则是根本颠覆。然而,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改革,虽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要根本改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方面和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由于这一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习近平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进程中,当改革处于紧要的历史关节点时,生产关系的改革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上层建筑的改革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们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在相当范围内和相当程度上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2]348他强调,要“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心、真意、真诚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拥护和切实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和各项部署。习近平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2]23,这个道理在各项工作中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习近平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3]这就指明了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说明改革开放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1]。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由于历史的因素和现实的条件,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革命的性质,需要解决堆积如山的问题;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可谓举步维艰,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虽然中国还需要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困难,但是总的来说,那时的改革开放不再像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这样困难和剧烈了,而将是一种和风细雨的样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比以前巩固得多了,我国的发展将比以前顺利得多了,整个社会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不是这样,社会主义总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那么,社会主义就谈不上优越性了。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改革开放问题上,也必须坚持两点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一切,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壮举,需要脚踏实地、放眼未来。只有今天的基础打牢了,并且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干下去,才能有将来的万丈高楼。
五、从主要矛盾到其他矛盾:把握中心和统筹兼顾
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需要面对和解决主要矛盾问题。当社会状态比较封闭、社会关系不太复杂的时候,主要矛盾一般呈现单一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要矛盾越来越多地呈现复合式,现在的中国就鲜明地具有这种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说:“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这就指明,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复合式的。习近平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4]我们既需要处理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相互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又需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问题上,决不能搞单打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至于各个具体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不是复合式的,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是不是复合式的,都应当辩证地对待。所有这些,讲的是中国的情况,但是其基本道理也适用于世界。习近平说:“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2]272这就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事情和问题上,主要矛盾有时也是复合式的,中心未必只有一个。
除了主要矛盾,还存在着其他矛盾,也就是次要矛盾。当社会状态比较封闭、社会关系不太复杂的时候,抓住和解决了主要矛盾,往往意味着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远未根本改观。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失误,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实现这个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由于顺利实现了这个转移。在工作重心转移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事业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因而使国家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但是,随着发展的逐步深入,党和国家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建设上去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1]这里着重说一下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问题。人们经常说,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发展生产力可以不管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人类的生活乃至存在。习近平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209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习近平强调“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1]。习近平从哲学高度明确告诉人们:在当代中国,仍然必须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是,主要矛盾解决了,并不等于次要矛盾必然解决了,次要矛盾的解决有时还需要人们继续作出努力。反过来,次要矛盾的解决有时也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习近平将这种情况概括为“以小带大、小中见大”[2]102。总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也是辩证的。习近平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2]102作为高级领导人需要如此,作为普通劳动者也需要懂得和运用这些道理;国内工作是如此,对外交往也是如此。
六、从人民到实践:伟大力量和非凡作为
解决中国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息息相关。习近平强调,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5]。这些简洁的话语,含有厚重的内容。首先,人民是辉煌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5“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4其次,人民是党员干部的教育者。习近平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27再次,人民是我国事务的决定者。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2]41,“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2]2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第四,人民是党和政府的授权者。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2]27。第五,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裁判者。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28第六,人民是党和政府的监督者。习近平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2]377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391-392。第七,人民是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习近平指出,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3]。“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2]28。最后,人民是一切成果的享有者。习近平指出,要“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13,“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3]。鉴于这些内容,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27,“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154;“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2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2]13。唯有如此,党和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这一切,完全可以说,习近平前所未有地全面提出和深入论述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同英雄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人民的作用问题上,习近平既要求“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6],又强调“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2]4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主力军”的提法。前一个“主力军”,基于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劳动群众在人民中起主要作用的事实而言;后一个“主力军”,基于工人阶级在劳动群众中起主要作用的事实而言。如果说“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人民中的“主力军”,那么,这个“主力军”中的“主力军”则是工人阶级。在人民发挥作用的进程中,工人阶级是最为重要的“主力军”,更是不可替代的“领头羊”。
人民发挥作用,离不开实践。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1]。人们经常说,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往往直接而鲜明地表现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循环往复,实践的客体通常是物质因素。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普遍和大量地存在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实践的客体不再鲜明地表现为物质因素了,这种情况在当代表现得尤其剧烈。习近平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称为“广阔天地”[2]399,其中的实践异常复杂。习近平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2]197“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2]200。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的客体在许多时候不再直接表现为物质因素了。习近平说:“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尤其重要的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2]415所有这些情况,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在当今社会,实践的客体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和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表现为精神因素了。与此相联系的主观见诸客观的过程,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从精神到精神的过程。当然,这种从精神到精神的过程,归根到底还要以物质为依托。习近平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1]。他提出,“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1]。人们需要遵循这些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中展开空前壮丽的实践。
七、从内因到外因:独立自主和支持援助
在事物的发展中,既存在着内因,又存在着外因。人们经常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所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意味着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第一位的因素;所谓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意味着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是第二位的因素。习近平高度重视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尤其重视结合中国的内外环境研究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以敏锐的思维探索世界历史,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国际社会,得出一条基本经验:“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2]29历史的经验告诉中国人民,做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2]29不过,应当承认,中国的内外因素一直在变化着。习近平说,当前我国“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200。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2]29所有这些论述,清晰地说明:做好中国的事情,内因是根据,是第一位的因素;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因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道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需要人们把握好和运用好。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有时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说:“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2]189。在这里,习近平连用了“三个格外”,凸显了外因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不同寻常的重要性。习近平还号召广大青年“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2]53。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在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起关键性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3年11月24日,习近平在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考察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抢险工作时提出:“要尽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排遇难者后事,安慰好家属,安置好群众生活。”[2]195对于那些受伤人员特别是重伤人员,外部的救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时候是不能让受伤人员特别是重伤人员去搞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这是非常特殊情况下的具体例子,根本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具体例子。习近平:“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2]416-417在这个例子中,内因就是根据,外因就是条件。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外因则可以变为根据,升为第一位的因素,而这时内因就变为条件,降为第二位的因素了。
综上所述,对于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在实际上采取了辩证的观点和做法。这对于建设强大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八、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习近平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3]。他又说,“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7]。他还说:“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2]404这些论述,向全体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明确提出了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并不相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批评有的人“意志消沉、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2]370;有的人“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2]415;等等。这些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共同之处。这些人需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像习近平要求的那样,“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修身”[7]。习近平认为,只有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2]404-405。这些论述,为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方向。
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统一的。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2]26-27他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51。“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2]75-76他要求“理论联系实际”[2]25,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1,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九、从观点要求和方法,到工作事业之关键: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于实事求是,习近平作了全方位的论述。
实事求是具有多方面性质。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2]25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又指出,实事求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8]。2015年11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9]。
实事求是需要下功夫。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7]他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行。”[2]25-26他提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25。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相互贯通。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9]。关于解放思想,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2]87他提出“继续解放思想”[2]4,“解放思想永无止境”[2]71。关于与时俱进,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否则“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2]403。关于求真务实,习近平指出,“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9],“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26。
实事求是能够产生重大作用。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2]25这就需要在实事求是中推进党和国家的工作和事业。2015年6月12日,习近平在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7]同年11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9]。
十、小结
习近平哲学思想,在内容上精深博大,在应用上有力广泛。集中起来讲,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主要环节和重要贡献是:
特别突出辩证法中的联系观点,着重强调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统一问题;以趋利向好的质量互变克服趋害向坏的质量互变,强化和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遵循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着眼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持久性;依据两点论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着重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状态;指明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往往是复合式的,认为既要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矛盾;前所未有地凸显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为丰富实践内涵和拓展实践外延开辟道路;高度重视事物发展中的内因,充分肯定事物发展中的外因尤其是特殊情况下的外因;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既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实事求是的多方面性质,精辟阐明实事求是的途径和作用。
习近平哲学思想包括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明确要求,更具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习近平哲学思想必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在习近平哲学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2).
[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7]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2).
[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2).
[9]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1(2).
责任编辑:张超
作者简介:韩亚光(1972-),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1-0017-11
收稿日期:2015-12-10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