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言之浅议

2016-03-16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互联网

罗 曼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网络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言之浅议

罗曼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逐渐成熟。凭借极具时代气息的特点和借助互联网媒介,一些网络上的流行语言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报道的语言体系之中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进而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语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语言的流行增加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性和庸俗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损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对网络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互联网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和风格。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或者增加趣味性,对一些汉语或者英语词汇进行文字和符号上的删减、链接和镶嵌,由此产生了所谓的网络语言。

一、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之现状

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部分人都能随口说出一些网络用语,有词汇形态,如:“狗带、杯具、Duang、菜鸟、浮云”等等;也有句子形态,如:“也是醉了!主要看气质。重要的事说三遍。吓死宝宝了。”等等。这些网络用语在网民之间流传广泛,尤其受到广大青年人的追捧和喜欢。一些新闻媒体敏锐地感觉到网络语言对受众具有巨大吸引力,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来迎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如今,新闻报道语言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语言现象,任何媒体都没有置身其外。例如作为传统媒体领航者的《人民日报》,其语言风格一直是严谨而认真的,但在2010年11月,《人民日报》在头版新闻标题中使用了当时的网络热词——给力,此举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给力”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和档次也随之大大提升。之后,《重庆晨报》、《东方早报》等新闻媒体都争相使用“给力”一词。这一新闻现象昭示着网络语言并不是下里巴人,事实上也可以成为阳春白雪进入大雅之堂。尽管部分专家学者以《人民日报》降低身段使用网络语言为由,对其进行了批评,但不得不承认网络用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已成燎原之势。更为有趣的是,在随后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竟又相继使用了“拼爹”、“屌丝”等网络词汇,其亲民性的一面也自然彰显。其它新闻媒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中国青年报》曾连载了六十多期的《偶与MM》,该作品大量使用了网络语言,受到广大青年人的喜爱。《南方日报》也大量使用了诸如“hold”住、一“网”情深、穷游、逗你玩、姜你军、伤不起等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频繁,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语言表达的常态。

二、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之利弊

1、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意义

新闻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受众准确、完整地接受信息。在信息资源膨胀的时代,网络语言凭借其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在各类新闻报道类型中,民生新闻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也与民生新闻报道语言的严谨性相对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反映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等方面,网络语言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针对大蒜价格不断上涨的态势,网民们创造出“蒜泥狠”这一趣味性十足的网络语言,非常形象地反映出物价上涨过快,超过老百姓购买能力的现实问题。诸如此类的还有 “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等等,这些网络语言直白、诙谐,容易被大众接受并广为运用。再例如在“艳照门”事件发生之后,网民们就开始以“××门”来对现实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命名,“造假门”、“粽子门”等相关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这种相似的表述方式,非常吸引眼球,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2、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在网络等大众文化和现代媒介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中国传统语言发展表示了忧患意识。网络语言的弊端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浅薄化特征明显。通俗化和平民化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色,也是其吸引广大受众的原因所在。例如“元芳怎么看”、“正能量”以及“甄嬛体”等网络语言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适合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也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推广。但通俗化并不等同于庸俗化,2012年,“屌丝”这一网络语言横空出世,“屌丝”一词含有调侃的味道,表达了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嘲讽。这一网络用语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病毒式的传播,覆盖网络的各个角落,同时还被大量用于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在百度中搜索关于“屌丝”的新闻,居然可以查找到150多万篇。这一不雅词语堂而皇之地被滥用于新闻报道中引发了巨大争议,对语言鉴别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013年,美国因其属于不雅之词,禁播了中国“屌丝”网游广告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意思表达不严谨。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甚至可说已呈泛滥之势。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或为了满足短期市场需要,很多传统媒体竟也不加选择地使用大量良莠不齐的网络用词用语,例如“凤凰男”、“直男癌”等词语在各大论坛、贴吧中频繁出现,但很多人对其涵义不甚了了。同时,一些网络用语谬误较多,缺乏严谨性,造成受众对新闻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尤其是对一些老人和儿童而言,他们对网络语言并不熟悉,对这些网络语言摸不着头脑,很难领会词语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蕴涵的感情色彩,过度地使用还会造成青少年在语言文字学习上的混乱。

三是浅薄化问题严重。传统新闻报道的语言具有专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以此彰显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随着网络开放性和信息多元化的推进,受众获得的信息呈几何级增长,网络语言的兴起已经相当程度地替代了传统语言形式,并也从诸多层面跨越了“言论文明”这条约束标杆,单纯地成为很多网民饕餮的精神食粮。一些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常常出于猎奇的心理,满足于视觉与文句欣赏的表层,造成传统新闻报道浅薄化与表面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越来越少,一些用网络语言堆砌出来的、耸人听闻、哗众取众的新闻则越来越多。

三、网络视角下的新闻报道语言的规范之策

1、遵守网络语言的“自我进化”规律

语言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进化、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每当有重大科技革命到来时,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语言和文字体系也得到极大丰富。目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由此带来的语言文字体系变革是个必然的趋势,网络用语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网络语言是广大网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应用于网络空间,而且一些充满积极意义的词语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网络语言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年轻人群体,年轻人求新求异,喜欢新潮、新鲜和时尚的事物,这是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可见,网络语言和新闻语言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的。2005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网络语言按使用频率进行了排榜,此举可以看做是官方层面对网络语言的肯定。因此,我们要抱有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的发展,遵循其自我进化和发展的规律。最终,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用语会被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那些庸俗、低级的网络语言也注定会被淘汰。

2、提高新闻媒体人的自身素质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除了提供教育、传播新闻信息等功能之外,还具有为受众提供娱乐的可能。网络语言的出现迎合了新闻报道娱乐受众的目的,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如何正确、合理和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这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网络用语从表面理解是无法推敲出隐藏的含义的,如果简单地拿来使用,不仅是对传统语言逻辑的破坏,而且也有失专业水准。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对网络语言的内涵和发展有深刻的了解,要熟悉不同网络语言使用的语境,要懂得辨别低俗和庸俗化的网络用语。这样,在增强新闻报道娱乐化和亲民性的同时,才能保证新闻语言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语言的价值。例如2013年改版之后的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以新闻介绍加短评的形式为主,主持人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开始使用大量的网络语言,像“航母 Style”、“点个赞”、“雷人”等网络语言被巧妙的融入新闻报道中,一改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和刻板性,以活泼、轻松的氛围吸引了大量观众。

3、做好把关人

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并不是无节制、无规范的,新闻单位应该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事实上,作为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也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约束,该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对新闻出版行业的语言文字做出了明确规定;新闻报道语言作为更为广泛传播的语言,在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要注意对文字内容的把控。尤其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要摒弃低级、粗俗的网络用语,选择那些具有积极意义、弘扬正能量的网络用语。对语法和构词都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更要谨慎使用,例如“杯具”(悲剧)、“洗具”(喜剧)等词汇,避免造成受众产生信息接收上的困难,防止其对主流语言文字的干扰。当然,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受众定位、节目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各新闻媒体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受众来选择风格,确定可以使用的网络语言。根据其自身定位制定一套新闻报道用语的规范,并及时更新,方便新老媒体从业者能够迅速适应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总之,网络语言充满了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极富时代气息,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报道的语言体系中,不仅满足了新闻的诸多要求,也具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可见,新闻报道与网络语言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闻媒体遵循网络语言的“自我进化”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实现更好的信息传递,更好地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嘉驷.从“坑爹”上标题说新闻语言粗鄙化倾向[J].新闻记者,2011(8).

[2]裴文斌,戴卫平.语言学——语言、语法、语义[M].科学出版社,2012.

[3]常晨光,丁建新,周红云.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房新宁,李 川.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3).

[5]仇晓琴.网络语言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新闻知识,2011(1).

[6]周芸,吴蕾.从跨体式新闻语言看新闻报道语言风格的形成[J].学术探索,2009(4).

(责任编辑:胡乔)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罗曼,男,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4- 0092- 03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4.022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报道互联网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