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以区域安全格局和海洋权益问题为视角

2016-03-16黄觅真

关键词:海洋权益

黄觅真,贺 鉴

(1.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2.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美国亚太战略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以区域安全格局和海洋权益问题为视角

黄觅真1,贺鉴2

(1.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2.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海外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外因。美国通过操纵周边国家安全格局和放任其盟国与中国某些矛盾的尖锐化以实现降低中国在周边地区建立自主经济合作机制的效力。中国应该积极寻找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自主解决之道,从根本上降低美国对亚太事务的存在感和支配能力,推动区域自主安全合作,为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前景。

关键词:亚太战略;安全格局;海洋权益;对外经济发展

生存和发展是一国主权中所固有的基本权利。在当下中国对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利益走向哪里,我们的安全边界就应当覆盖到哪里,即国家利益的所在将决定国家安全边界的范围。周边是我国海外利益最密集,也是互动影响最直接的地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对外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概而言之,中国海外经济的发展前景既需要以务实有为的经济合作为基础,也需要以与周边国家战略上的良性互动为前提,更需要以周边地区间自主有效的安全合作为保障。除了经济形势本身,周边国家的政治局势和安全格局都将切实影响到当今中国的海外经济发展前景。在影响周边国家安全格局的诸多因素中,以美国的亚太战略问题和其与涉我主权争议国间的战略联动问题尤为突出,而此类问题的体现则集中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之上。

一美国亚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与安全格局的割裂式影响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虽然这一秩序的主导者及其盟友与其他普通成员间的地位并不平等,但也还是应该肯定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实际上也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这一国际秩序的积极方面,扩大了对外政治经济交往的范围,才获得了成效举世瞩目的蓬勃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复兴,这一现有国际秩序对中国的桎梏和不公带来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在多方势力激烈博弈的亚太区域安全层面上,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推行的安全联盟机制是亚洲安全的重大隐患,这种最终将导致亚洲秩序二元格局的区域战略正在逐步强化中国周边国家实行“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轨政策,区域安全格局对区域经济环境的限制作用逐渐体现。这种分裂式的双轨政策使得区域内的各种行为体开始更多的从非经济乃至政治安全的防御性视角看待中国在周边区域内的经济表现和行为,不仅大大限制了中国通过推动对外经济发展以求“以经促政”的战略效力,也降低了亚太国家通过自主合作构建起新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需求和意愿。在实际开展诸如“一带一路”这类大型区域合作平台的建设时,周边国家可能将被迫在“积极参与务实互信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和“因依附美国亚太战略而消极应对与周边国家的自主安全合作”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导致利于区域经济自主发展的安全合作建设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过于保守和低自主性的安全合作将降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系统保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国对外投资和海外利益所面临的系统风险。

美国亚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要强化其对亚太事务的控制权和主导权,从而巩固其世界“领导者”的角色。被视作亚太地区最具竞争潜力的对手之一,面对美国刻意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营建立起来的安全壁垒,中国想寻求出路,除了要以务实的经济合作给沿线国带来切实可观的经济利益,更要在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上如同一个在逆境中创业的企业家般充当一个勇于尝试“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①国家间的实力此消彼长,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也难以避免,区域安全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某一种既定的静态格局,而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状态。伴随中国海外经济发展在数量和层次上的改变,中国与美国的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也势必将打破周边国家现有的安全合作格局。2013年1月和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均做出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②在市场依赖程度、“经济规则制定权等方面,中国在本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尚未形成,特别是这一经济中心地位仍未实现有效的制度化,未能围绕经济中心形成结构化的生产网络”,以有效运转的地区经济制度安排“稳定的行为预期以及普遍接受的规则体系。此外,中国在经济规则方面的影响力还受到美国很大程度的压制。[1]面对美国意在抑制中国和平发展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要先具备敢为人先的魄力,以积极且有力的态度和行动参与和影响区域内的安全格局发展,而非被动地被美国现行的亚太战略“平衡”甚至“再平衡”,才有可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海外经济市场中有所作为。

二美国与涉我主权国的战略联动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直接影响

拥有国情迥异的14个陆上邻国及众多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大国。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相邻的印度、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存在的领土和主权争端至今难以解决,中国也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周边关系最为复杂的大国。不难发现的是,这些争议国都已经成为了正与美国在安全合作问题上交往热络的亚太盟友,而近年几乎每一次中国与周边国家紧张局势的出现,背后都伴随有美国对这些盟友的公开支持和放纵,其中以美国与涉我主权争议国在某些局势紧张时期的战略联动造成的中国海外利益直接损失最为直观。

例如2014年5月14日,中越围绕争议海域钻井平台问题在南海僵持不下,越南国内爆发大规模反华示威游行,局面失控演化为排华暴动,一系列暴力事件造成多名人员伤亡和在越华商财产的巨额损失。然而就在两国海外利益和主权争端紧张局势未消的同年8月14日,美国上将马丁·登普西14日作为1971年以来首度访越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与越南政府商谈落实两国军事合作并表达其正考虑放宽对越售武限制的意向。[2]

再如近年来围绕南海问题不断挑衅中国的菲律宾,菲律宾当局以“非法务工”为由频繁抓捕在菲中国务工人员,并以打击走私为名查封华商仓库,名为加大经济查处力度,实则是在政治上以在菲华人华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向中国政府施压。[3]目前能做的只能是引导华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违反当地法律,但从根本上避免频繁抓扣华人,需要依赖中菲关系在实质上有所改善。然而,与中国存在的主权问题似乎正使得菲律宾对中国的敌意和危机感日益增长,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迫使多数东盟国家采取一种在两国间政治经济及安全领域摇摆的平衡战略,其中只有菲律宾因为中菲领土争端亮明了迫切寻求美国的军事援助的立场。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反复表示:“对菲律宾而言,存在真正战略关系的国家只有两个,即美国和日本”。[4]2014年4月28日,伴随美菲两国正式签署内容包含允许美国增加驻军和使用菲国军事基地的为期10年的强化防务合作协议,中菲关系的改善前景难称乐观。[5]

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近年频发的主权冲突,正如中国的外交家崔天凯所说:“我们从未主动引起争端,仍处于和平发展道路上。如果你仔细看看过去几年的事情,会发现都是别国开启争端的”。[6]从本质上看,中国近年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以及主权争议问题的迅速升温,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加速了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无法回避的地缘政治因素使得既有的主权争议问题更加突出,冲突各方战略互信的缺失也导致了情况的恶化。而且中国诸邻国都知道拖延对自己不利,因为形势正在对它们和美国不利。所以它们就有理由趁中国还相对弱,马上针对有争议的领土挑起争端,而不是等到中国变成超级大国。[7]事实上,越南和菲律宾等争议国之所以能一边收获来自中国的经济红利而时常针对中国做出激化主权纷争的挑衅言行,甚至屡次通过激化和制造矛盾以求绑架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军事上早已接受了来自美国的技术装备和防务援助,而其国家安全战略上也已深深依附于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对美国而言,在特定时期激化中国与涉我主权争议国间的矛盾是成本最小、也最有可能有所斩获的对华遏制战术。它通过默许、暗助周边国家在中国周边制造各种麻烦,可以保持一种在美国可控范围内的低烈度紧张,以求让中国在疲于应对的同时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外交失误或国内情绪失控,从而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质量,维护其在亚太的固有地位。[8]虽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正在稳步增强,也应认识到完全贯彻“韬光养晦”的政策不一定能够完全保障中国对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更无法确保如今正深受其扰的主权纠纷可以原样搁置到能够以合作和自身实力发展使之“迎刃而解”的将来,底线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应始终伴随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进程。

三海洋权益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可观前景的决定性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对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的依赖性显著提升的还有中国海洋意识的逐渐觉醒。然而,海洋意识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航海者的眼界是探索性的——寻求新的地方、新的观念和新的交往,代表着开放的体系。[9]然而,伴随中国海洋意识觉醒而来的还有日益突出的海洋权益问题。近年来国际海洋形势热度不减,沿线国家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更加激烈,手段也更趋综合、多元,从总体上看,各国更加重视海权战略的具体落实,出台更多综合性和针对性强的涉海战略或政策。[10]同时,中国与美国乃至周边国家存在的摩擦与嫌隙大都在海洋权益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从根源上看,也正是因为这些海洋权益的存在和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为美国大举介入亚太事务提供了相当的理由和托词。如果中国能与周边国家妥善解决相关的海洋权益争端,相较中国对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的实际贡献,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将明显降低。

在并不理想的海权局势下,美国通过积极提升与日、美、菲、韩、新等地区盟友的同盟关系,开拓与越南的防务合作对中国的外部发展空间进行刻意压缩。美国领导人曾多次重申,会在2020年前将60%的海军军舰和本土以外60%的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2013年11月20日,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在乔治敦大学发表“美国未来在亚洲”的讲话,强调提升多元化发展地区安全关系,敦促盟友及其伙伴为维护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承担更大责任”,尤其强调“期待与日本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紧密合作”。[11]然而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7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就已经指出:“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继而强调在海洋问题上“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维护海洋权益和提升国力相匹配”。[12]不难预见,中美两国在海洋权益问题上的摩擦将会因为刻意搁置冲突的战略空间逐渐压缩而趋于频繁且无法避免。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国家利益不断向外延伸,中国国防将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走向外部世界,在超越领土主权之外的更大空间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然而,任何一个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主权范围内的利益和主权范围外的即融入世界的利益及其安全需求。[13]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国家利益不断向外延伸,中国国防将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走向外部世界,在超越领土主权之外的更大空间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14]中国现在所争取的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和国际条例赋予中国固有的发展权益。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海洋权益问题,也正是一场与美国主导的亚太同盟进行的政经博弈。能否自主解决好这些现有问题,将决定周边国家和地区能否在各国自发维系的和平形势下自由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否可观。

为在周边营造一个利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和自由市场,与周边国家加深经济合作以促进其对中方和平发展政策的信任与认同固然可行,但在外部力量在政治甚至军事方面的积极介入下,其收效时长与质量实难控制。想从根源上改善周边安全环境,还需自主妥善解决与周边海洋权益争端以降低美国对亚太事务的介入层次,以求周边地区成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安全联盟体系的“创造性破坏者”和未来地区新安全合作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与国间的信任只有在经济和安全层面上同时得到体现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信,同时,只有安全和政治同样能提供有力保障的外部经济环境,才能保障一个广阔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前景。

注释:

①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Alois),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他曾担任过奥地利财政部长和皮达曼银行总经理等职,还曾任经济计量学会、美国经济学会和国际经济学会的会长。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他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②国务院新闻办于2011年9月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阐述,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2014(1): 28-42.

[2]参考消息.外媒:中越争端背景下 美参联会主席访问越南[EB/OL].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4/0815/462715.shtml.

[3]人民网.菲律宾借岛争刁难华商 持枪警察严查中国面孔[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404/c1011-24822815.html.

[4]环球网.日媒称美国菲律宾期待在南海与日本合作制约中国[EB/OL].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4/6242994.html.

[5]中国新闻网. 美菲签署10年防务合作协议 允许美国增加驻军[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4-28/6112322.shtml.

[6]Cui Tiankai. Beijing’s Brand Ambassador : A Conversation with Cui Tiankai[N].Foreign Affairs ,No.4(July/August2013):16.

[7]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05.

[8]金灿荣.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与出路[J].国际观察,2014(1):71-83.

[9]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 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二版[M].严春松,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281.

[1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123-142.

[11]Susan Rice. America’s Future in Asia[EB/OL]. http://www.voltairenet.org/article181088.html.

[12]习近平.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EB/OL]. http://www.gov.cn/ldhd/2013-07/31/content_2459009.htm.

[13]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

[14]陈舟.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94.

American Asia-Pacific Strategy and Prospect of China’s Out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View of Regional Security Patterns and the Maritime Right and Interest

HUANG Mizhen1, HE Jian2

(1.History Depart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China;2.Law&Politics School,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The American Asia-Pacific strateg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external cause affecting the prospects of China’s out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trying to reduce China’s ability to create an autonomous region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system by manipulating the regional security pattern and indulge their allies to intensify its contradictions with China. China should seek for an autonomic solution to resolve the maritime rights disputes with surrounding countries to reduce America’s domination and influence on Asia-Pacific affairs radically, promote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dependently, and create a favorable prospect for the national out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Asia-Pacific strategy; security patterns;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 out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简介:黄觅真(1991-),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贺鉴(197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比较法学。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6)02-0072-04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基于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反制”概念研究
基于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反制”概念研究
我国拓展极地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河清海晏心不宣保疆谋利箭在弦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海洋权益维护背景下边远海岛的战略地位及管理对策
浅谈如何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突出海洋权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