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方法探讨

2016-03-16黄亚琪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干栏左江稻作

黄亚琪

(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方法探讨

黄亚琪

(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我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过多关注了对其岩画本体的保护工作,却忽略了孕育其产生与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其实,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左江80多个岩画点与其所在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种景观文化,它反映的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就是要在不断深入挖掘左江岩画景观中稻作文化元素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一种具有左江流域文化特色的岩画景观保护方法。

左江;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方法;探讨

关于岩画的保护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作为我国第一个岩画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今,世界各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上,已经从重点强调“静态遗产”保护,逐渐向既重视“静态遗产”又重视“动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这种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可持续性的保护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也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在对左江岩画稻作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时,也应在吸取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保护原则和思路。

一、保护原则

左江花山岩画自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不但引起了相关文保部门的重视,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对其进行研究。纵观早期左江岩画的保护研究工作,学者们和文保部门更多的是关注了左江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以及本体的修复,却忽略了左江花山岩画的整体性,其实,规模宏大的花山岩画只是左江80多个岩画点中的一部分,而它的产生更是与左江流域特殊的稻作文化环境,以及当地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要对左江花山岩画景观进行有效保护,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同所有的文化遗产一样,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要尽量保护它的真实性,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1964年《威尼斯宪章》最先提出“真实性”这一概念。在其导言中说“为子孙后代妥善保存文化遗产是我们责任,我们必须要它们的全部真实地传下去”。1990年通过的《奈良真实性文件》是对《威尼斯宪章》中所确定的“真实性”原则的发展和深化。在这个文件中专门将“真实性”作为主题来加以单独讨论。在坚持《威尼斯宪章》中“真实性是关于价值基本决定要素”这一观念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认识到“一切有关文化项目价值以及相关信息来源可信度的判断都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内,也可能出现不同。因此不可能基于固定的标准来进行价值性和真实性评判。反之,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必须在相关文化背景之下来对遗产项目加以考虑和评判”。

毫无疑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产生,与当地壮族稻作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宝贵的世界稻作文化遗产。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产生共识。只有在我们认识和理解了这种稻作文化景观产生、形成的特征及其意义,我们才可能从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等角度为其提供历史线索与实证。

(二)完整性原则

“整体性保护”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核心要旨,它实际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一个确定,体现了对古迹产生极其价值赖以存在的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对遗产进行的整体保护的思想, 最早出现在1931年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在这个宪章中提出,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其本身,还应该包括它周围的环境。其后,一些国家在制定遗产保护法规时也都强调了这种思想。在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通过的《西安宣言》,对文化遗产环境的含义做了以下解释,第一,环境的自身物质实体和人们对这个环境的视觉印象;第二,文化遗产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遗产环境的文化背景及与该遗产相关的社会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1]272。

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岩画,左江流域的岩画数量大且集中,岩画制作方法和内容有着很强的统一性,显然,它们有着文化的整体性,我们必须要把左江80多个岩画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与研究。另外,左江岩画所处的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显示的都是很明显的稻作文化内涵,它们一起共同组合成了左江流域所特有的稻作文化要素整体,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稻作文化景观。因此,对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考评,不能仅从某一种文化元素着眼,而是要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突出的价值。同样,对左江岩画稻作文化景观的保护,也不能只仅仅针对岩画点,还要考虑到其分布区内赖以存在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这对定义和鉴定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三)发展性原则

左江稻作文化景观作为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受到重视。日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将文化遗产进行活用,让文化遗产成为重振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的一种资源。其目的是将文化传统活态保留在社区中,借此恢复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再造农村社区新生活。这是将文化遗产从静态转化为活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遗产不再是一个前人遗留下来的死的过去,而是一个可以用来发展我们未来文化和经济的基础[2]3。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左江岩画,而左江岩画中最吸引人的岩画点是花山岩画,因此,对于花山岩画的价值广西相关部门很早就已经认识到。1988年花山岩画景区就被评为了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名胜区。但是由于当地对左江岩画景观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景区文化开发层次一直不深入。首先,是过多地关注了花山岩画,而忽略了其他岩画点,没有对左江80多个岩画点进行系统规划;其次,过于关注岩画,而忽略了周边环境及非物质文化元素的研究,造成旅游景点少,旅游项目单一,当地居民认同感不足;另外,对岩画稻作景观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旅游产品不丰富。如果我们能从岩画景观整体考虑,充分挖掘左江岩画景观的稻作文化价值,加强周边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且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文化遗产资源,就可以获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更多的效益,同时,也可以使得左江花山岩画景观得以充分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保护措施

对左江岩画稻作文化景观的保护,首先,是对左江岩画的实体保护,这方面,广西相关文保部门已经对左江岩画的本体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做了很多探索,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护理论和方法。其次,是对景观中重要稻作文化元素的保护,这是我们当前保护工作中需要努力的重点,也是今后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一)自然环境保护

左江流域气候温暖,利于植物的生长繁衍,是世界上野生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它是构成左江稻作文化景观重要的元素。长期以来,保存良好的植被环境,使得早期先民所创作的岩画避免了阳光的直射,保持了崖面湿度的稳定。色泽艳丽的岩画,苍翠的山峰、玉带一样蜿蜒环绕在山峰间的左江以及江边用于祭祀的台地,共同构成了神圣、庄严的左江岩画景观。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左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山上大量的人造垃圾影响着土壤的恢复,崇左市林权私有化使得私自砍伐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山林植被的消失加速了岩画的损坏。目前,左江流域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捞沙问题非常严重,因此,对左江水体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3]。岩画对面的台地现多已开垦为耕地,有些有少量村屯分布。这些行为不但不利于左江岩画的长久保存,同时也破坏了岩画点的严肃性和神秘性。

因此,对左江岩画自然环境的保护,首先,要在景观保护范围内停止人为破坏行为,并开展适当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活动。如:经常清理废弃物,重建自然植被,促进土壤治愈,加强江面作业管理,减少无序改变等;其次,要加强当地岩画保护观念的普及教育。从文保部门的专业人员到普通百姓都应该成为岩画保护的普及对象。要把岩画保护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当地居民更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干栏文化的保护

建筑与自然风景等是文化景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左江流域的干栏建筑是壮族稻作文化的一个显性特征。把左江岩画文化景观遗产中的建筑,以及自然风景等实物形态元素加以保护是必要的。

以干栏建筑及村落为表征的干栏文化是壮族传统稻作文化的特色和精髓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左江与明江沿岸的村民开始逐渐翻建自住房屋,房屋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外饰素水泥抹灰,少量为仿欧式外饰面。建筑层数为三到六层不等[4]。这些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由于它们靠近江边或是岩画所在的山体,因此会对整个岩画景观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破坏景观的整体性。

左江流域的干栏文化是壮族适应了左江一带山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很好的保存价值,但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过程的中,这种传统文化也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形成的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不利于干栏文化在新时期经济下的发展;传统壮族村落受风水观念的影响,房屋排列紧密,采光较差,道路泥泞不堪;传统炊煮方式,以村落周边树木为薪,砍伐现象严重,村落环境受破坏较大;干栏建筑所采用的土、木等材料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稳固性较差;干栏建筑中人畜同居以及厅堂设火塘的平面布局,不卫生也不太安全。因此,如何在城市建设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保护左江传统干栏文化是个难题。

在左江流域六县市1.7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壮族村庄。如果想要做好干栏文化的保护,关键是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做好科学保护规划。首先,要对那些环境优美,有着深厚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的村镇,有选择地进行保护,并且,还要加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使当地的壮族人逐渐认识到传统村寨的价值,从而,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二,村寨的改造要在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保持村寨原有环境风貌,对村寨内鼓楼、寨门、古井、古墓、土地庙等各种有特色的建筑及林木进行保留,保持外观不变,进行内部进行改造,加强基础设施改建。对一些保存较好但是有人口压力的村寨,可以在保持村寨保持原有民族风貌的情况下,在周边扩建新的居民点。对零星分布、散居、条件艰苦的单户则为可以进行搬迁,建新的聚落。第三,为了能够使干栏式建筑既适应现代化经济生活方式,又能体现民族地域特色,可以在建筑形式大体保留干栏传统楼居模式的同时,楼上居住,楼下放置生产用具,保留晒台、楼梯、传统的穿斗结构等干栏建筑的特点。建筑的平面布局适当调整,实行人畜分局;为了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可以实行居室附属和生活设施现代化。建筑材料可以由纯木结构改为水砖木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既可以适应当地的山地条件,满足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可以不破坏文化景观的整体面貌。

(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相对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可以被肉眼感知的一些实体文化要素的保护,真正比较复杂的是对壮族传统文化中如歌圩、服饰、饮食、信仰、审美等这些反映壮族稻作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和活态的文化基因。

歌圩曾是生活在左江的壮族人非常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歌圩被认为是不健康的活动而禁止,后来则慢慢消失。尽管唱山歌的活动在后来有所恢复,但是左江唱山歌的习俗已经被淡化了。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歌圩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已经改变,年轻人更喜欢流行的音乐和舞蹈,歌圩在左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同样,壮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外流和失传现象也很严重。壮族服饰本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服装逐渐趋向汉化、城镇化、简单化。壮族群众对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意识也不强,壮族人喜欢的包帕多被帽子代替,围腰也都不用了,穿戴上乡下和城里基本一样。相同的文化现象也出现在壮族的饮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传统饮食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学者都做过较深入的探究。除了要加强保护法律建设外,还建议通过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这些采集、保存、整理、交流、传播文化的功能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这种保存的方法,不仅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提供了宣传、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

当前,对壮族传统歌圩、服饰、饮食等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对其声像、纸质以及实物资料抢救性的收集、整理与保存,通过建立歌圩文化声像资料库,服饰、饮食文化博物馆等方法,对其进行传播与保护。其次是要创造一些新的条件,把这些所保护的“死”的遗产,持久地“活”在民众生活中。比如,建设传统文化商业街、建立歌圩文化保护带,把左江岩画景观中的稻作文化元素应用到旅游产品开发中等等。

结语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左江80多个岩画点与其所在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种景观文化,它反映的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在这一文化景观中,无论是岩画,还是孕育其产生与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环境,都有着它们的存在价值。正是因为它们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了左江无与伦比的稻作文化景观。当然,在这些景观要素中,或许有一些我们认为并不出众,也不重要,但是它们却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进行保护研究时,就要在不断深入挖掘左江岩画景观中稻作文化元素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一种具有左江流域文化特色的岩画景观保护方法。

[1]单云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方李莉,任大援,李东方,等. 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R].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3] 肖波.左江花山岩画申遗——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J].齐鲁艺苑艺术学报,2015(2):10-14.

[4]中国文化遗产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总体规划[EB/OL]. [2016-10-16].http://www.docin.com/p-976296825.html.

[责任编辑 韦志巧]

The Discussion of Protection Method about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HUANG Yaqi

(School of Art,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 Chang , Hubei 443002, China)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first rock ar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In the past ten years, we have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work of the rock body, ignoring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In fact,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80 paintings spots and relevant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reflecting the Zhuang rice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research of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is to dig its rice culture elements as well 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rotection method of Zuojiang rock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by river basin culture.

Zuojiang;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method; discussion

G127

A

1672-9021(2016)06-0052-04

黄亚琪1974-),女,河南濮阳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美术考古与岩画。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岩画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优势研究”(16BMZ083)。

2016-10-18

猜你喜欢

干栏左江稻作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木棉花英雄花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悠悠左江情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魅力左江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