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与初中古诗文教学
2016-03-16朱迪光
朱迪光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古代文学与初中古诗文教学
朱迪光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古代文学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因此,将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纳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研究之中是必须做的工作,但这一工作被忽视,导致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出现了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语文古诗文课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背景,必须使中学生明白古诗文知识的系统性,明白古代文化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中学生的接受水平,建立中学阶段的古诗文知识的逻辑体系,从而提高中学古诗文的教学水平。
古代文学;学科研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对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有许多教师进行过探讨,但很少有人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课程与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之关系进行研究,也缺乏对古代文学研究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关系的研究。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既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又对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将古代文学课程、古代文学研究与初中语文课程的古诗文教学联系起来讨论的主要原因。
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门课程是服从于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这一目标,因此,课程开设是为了满足培养语文教师的需要。这一点,是大家都明白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联系不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考虑不够。以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虑的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知识的准确性,对中学古诗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不够重视。这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情况来看的。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来看,又是什么情况呢?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毕业所需的学分中占比较大的份量,达十六个学分左右,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花大精力去认真学。最后学生的职业面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古诗文的课文,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将来的职业需要也必须要学。一个是专业基础课,一个是职业面向,这就决定着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重视古代文学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关系,但是,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学所开设的古代文学课程针对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是乏力的。
初中语文课程要有一系列的学科做支撑,古代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撑,所以古代文学与初中古诗文就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初中语文包括初中生应该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初中语文到底包括哪些知识?人们可以翻看语文教科书,每一册语文教书就是由单元、课文、知识短文等所组成的。对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有人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探讨,有的甚至可将语文定义为百科全书。我认为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待中学语文,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语文看成几种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中就应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这些古代文学知识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来体现的。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都认为学语文就是学课文。上语文课,都不会说今天我学了语文,都是说我今天学了哪一篇课文,教材上也会标明是第一课还是第二课、第四课,它会指明是古诗词几首,或是文言文几则等。从已知课文的剖面来看或从一个单元来看,它就是一种碎片。如选用李白的一首诗或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这首诗相对于李白或王安石的整个文学创作来讲是一个碎片,相对于唐代文学或宋代文学,它也是一个碎片。课文与课文之间,实际上没有什么联系,甚至人为设置的逻辑联系也很勉强。课文选用的文言文片断与李白的诗、李商隐的诗、王安石的诗,都是零散的,这是从表面上很容易看出来的东西。这就是中学语文中古诗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在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中没有得到关注,更谈不上解决。因此,探讨古代文学学科研究与初中语文中古诗文教学的关系就必须关注这一问题,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应该有它的体系,也应该有它的逻辑。从广义上来讲,这种逻辑起点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不管是先秦文学还是清代文学,它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由此,中国古代文学体系的逻辑性就应成为解决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碎片化问题重要参照。所以,在这里就给大家提出一个观念即我们在教初中语文某篇课文的时候,必须把这篇课文放到这一学科的背景下进行教学。例如教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的这首诗是这篇课文里面的内容之一,我们只把它当做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它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或者一分子,总是与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有着联系。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只是一篇篇的教,从来就没有想过刘禹锡属于唐代的作家,是唐代的诗人,他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为何要学这首诗。由此,我们还要追问初中语文中到底选了多少唐代文人?选了什么人的什么诗?我们在教的时候只教这一篇,可以不管其它的课文吗?譬如《咏鹅》,原诗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很简单,就是对鹅的直观的描述:一绘其声,一绘其状,显得比较简单。但并不意味着这首诗只有幼儿可以学,其他年龄段的也可以学。或许年龄愈大对这首诗的体会和联想更多。可是,作为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讲,尤其对处于应试教育的生态下的学生来讲,这首诗就只是一个需要记忆的点,一个听老师的话要学习的东西,孤孤零零,前无所承,后无所启。有这么一个例子,这是我亲身实验过的。我叫一个小学刚毕业还未学过初中语文的孩子去背诵语文出版社编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中《诗五首》。半个小时后未能背诵二首诗。我给他作了简单的讲解后,他十分钟就将余下的三首诗全给背诵了。为什么初中生拿到古诗文类的课文以后记忆背诵会很困难?就是因为没有理解。当然光是理解是不够的。我还让他去找五首诗相同亦即有联系的因素,将五首诗建立起逻辑关系。这样一来有了理解,更有了将五首诗联结起来的逻辑,背诵起来当然问题不大。前面谈及到“理解”对于记忆的作用。但是,如果只相信“理解”的效用,那么就会导致一种错误的倾向。我在这里举个大家时常见到的例子。这个例子是要让大家不要盲目相信这种“理解”的效果。以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为例,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了,这种主要是通过对句法、语法等的分析理解进行记忆,记忆了一万多单词和许多语法知识。到了大学阶段,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该都很高了啊,到英国、美国去生活没有一点问题了吧。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大多数的大学生留学前还要花许多时间和金钱进行英语补习。这个例子说明理解不等于掌握,尤其语言学习,理解了英语的语言句式,英语单词意义以及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并不等于真正能熟练地使用英语。以介词“in、at、on”为例,从理论上大家都明白,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把它们提出来以后,十有八九会错。什么时候用in?什么时候用at?什么时候用on?不是理解就够的,语言重在积累,要在运用当中形成一种语感,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最缺的就是一种语感。这种语感要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形成。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讲,只是一个死知识。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而没有效果呢?这种学习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作业来死记,没有真正掌握。这个例子说明为什么让中学生背古诗文会显得很困难,古诗文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个没有联系的知识点,非常孤立。就像你不懂象棋,要你去背象棋棋面的布局,结果是可以想象的艰难。当然这个没有逻辑记忆训练也是有的。什么地方有呢?间谍学校。培养间谍的时候是要他们强记没有逻辑的数据、图形、文字。这就证明间谍有一种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只看一眼就可以记住,然后把情报传送到情报部门。这也是一种能力和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培养间谍的,不是培养我们的学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老师往往在做的是间谍学校做的事情,让我们的学生去记一些没有逻辑联系的、没有关联的知识的碎片。这就使我们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师的教学效果好,有些老师的教学效果差。另一个方面也能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的原因。同样的勤奋,可有些同学成绩差,而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好。那差的学生就死死接受了“间谍老师”的方法,那学习成绩好的就善于在学习中自己去寻找规律,寻找方法而不把学习的知识当成碎片。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古代文学学科与古诗文教学之关系的依据和目的,将初中语文教学中没有逻辑联系的碎片变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一个有逻辑的学习体系。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一种没有联系的碎片的传授。作为老师,必须要具有逻辑的概念,具有体系的概念,要有一个学科的视野。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必须对初中语文所涉及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并且全面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我们的教学设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古代文学与初中语文课程中古诗文教学的关联,必须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古诗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从而将古代文学学科研究,将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确定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汉语言文学中古代文学的专业发展要有一个动力,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它必须从应用方面获得动力,还可以从应用当中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从这角度说,它就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大家知道,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已形成一种重要的理论观念即任何一部作品的完成,它是以读者的理解为终结。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808由此可见任何作品都是在读者的阅读当中结束。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并不是李白一吟出来诗歌就完成了,而是一定是我们——读者读了以后,作品才算完成。所以这些古诗词的意义在无数代人的反复阅读当中获得生命。从古代文学的学科来讲,它的生命力在哪里?生命力就在于无数代人的阅读当中。阅读就会有新的理解,从而作品就有了伸展的空间。例如《诗经·关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是歌咏后妃之德。[2]30朱熹说:“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3]3明代作家汤显祖剧本《牡丹亭》里面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不同的理解:关了的雎鸠尚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4]2059她的这个理解与《毛诗序》的理解、与朱熹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我们前面已说了,《毛诗序》认为《关雎》是歌咏后妃之德。歌咏后妃之德这种说法是很成问题的。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男性,所谓“后妃之德”的说法连这个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都弄错了。为什么《毛诗序》里会有这样的理解呢?我们不能简单的判断对或错。这是一首周代流传于民间的诗歌。当初流传的时候肯定不是汉代经师们那样理解的。汉代的理解,在当下,已经是一种传统的理解,在中国古代的几千年都是这个理解。它是强调诗教的必然产物。但是在明代,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这个例子就说明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朝代就有不同的理解,使其具有一种新的生命力。这种来自主流圈之外的理解与阐释,就成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推动力。与此相类似的古诗文在中国古代还有,如五代词人韦庄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思帝乡》,其词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么一个玉树临风的小伙子是谁家的儿郎啊?我想嫁给他,这一辈子也值了。《关雎》是以男性的角度来抒情的,相对应的以女性主人公为主的诗歌在《诗经》中同样有,但没有韦庄这首《思帝乡》典型。担任古代文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某一作品的阐释历史,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会考虑,他们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忽视。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阐释史,研究这种阐释与那种阐释的矛盾,选取其中与中学生容易接受的文学作品阐释,注重作品与作品、作家与作家的联系,这也是探讨古代文学学科研究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关系题中应有之义。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划分为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和元明清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的先天不足很可能也带到后来的语文教学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系统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这个整体,回顾、分析、总结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的风貌和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从事古诗文教学之前必须温习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先建立一个体系观。另外,要针对古诗文课文中的某些主题作系统的分析。如表达男女情感的爱情诗在初中语文中选了那些?不同的时代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与反映,初中生社会经验少,我们又需要他们接受什么?这些都必须研究,做出恰当的处理。李商隐的《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面很有爱情的味道,这种爱情甚至难以言说。作为课文,要中学生明白什么呢?是专家解读,还是一般鉴赏读物上赏析。初中古诗文教学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如何把握,现在并无现成答案。另外,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不像21世纪交通便利。原来从湖南衡阳去北京上大学要坐28个小时的火车,去青海要坐50多个小时的火车,坐硬座,有的时候更没有座位,那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今天去北京,坐高铁7个小时,坐飞机2个小时。但是在古代,交通都是靠马车。杜牧有一首诗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涉及到诗人批判的依据。那样的马,那样的速度,是用于军国大事,五百里加急,是用于传递紧急军情,却用来运送妃子所需的荔枝。此处一方面说明皇帝的乱政,也说明那时候的交通很困难。这就有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交通不易,还要四处奔走,辛酸之意大家都体会到。也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古代的环境与生活状况与语言的表达联系起来。使用快马五百里加急从四川到长安,一路不换人只换马或者人马都换使命不换,这就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表明了皇帝这是一种重色误国的行为。语文出版社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及另一篇王维《杂诗》所云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也是一种很好的例子。由于古代交通困难,所以人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相互离别,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中国人就“安土重迁”,所以就有了孔夫子的“父母在,不远游”的谆谆教诲。这就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重故乡、重亲人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一方面要让中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知道中华文化之源,更要中学生学会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中华文化精神。
柳永在《雨霖铃》说了“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古代,杨柳又成了离别的象征,西周时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直到清代不少诗词作品。柳咏离别。这些杨柳总是在人群聚居之处,必定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对杨柳的歌咏也成了我们农耕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它蕴含着对故土故乡的热爱、思恋、坚守,也成了今天全球华人回乡回国情结的内在渊源。爱国首先是爱故土、爱亲人。这样联系起来,与此相关的内容就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要让初中生更明白,就要举很多例子,不能只是一首诗,让他们有所拓展。我刚刚讲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的交通困难,远行就成了一个难题。就像前面讲的“父母在,不远游”,我们可以选择不走啊,但是,不走还真不行,为什么呢?前面说我们的文化要求是“安土重迁”,同时又要求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代知识分子不得不远游,初中语文所选的诗歌的作者哪一个不是有着“治国平天下”抱负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文化要求重视故土重视亲人,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自己的理想抱负。中国从秦代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我们的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包括后面的清帝国,疆域东西南北横跨几千里,上万里。这就意味着我们肩上承担着艰巨的责任。所以,需要治国平天下,就不能在家守着父母。所以就有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一直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民族精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构成了我们文化的特征,就形成了儒家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传统精神。孔夫子周游列国有一腔理想,如何克己复礼使社会获得和谐的发展,他的理论并不为当时的国君所采纳。这就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这些,都是语文当中的重要知识,是有着系统性的知识,语文课重视表现方式外就要注重那种通过语言揭示出来的情感价值,因此,古诗文的表现及其表现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个系统,或者说教育工作必须给学生一个系统。
在这个层面上,从事教学工作,就要重视学科的视野,系统的观念,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初中生明白你所明白的,不是让你把你的知识全都机械地灌输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掌握,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肯定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所以说,需要我们不断在教学中寻找不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案例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批评学生,而是要去寻找原因,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学生教好?要充分分析我们的教育因素在不成功案例中的原因,所以必须要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态度和教育教学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是我们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就不会去迁怒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始终要记住一点,让学生主动地学,在他们的学习中,教师只是适当加以指导,指导他们寻找逻辑关系,建立一种系统,不要包办代替。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教师包办代替过多。
总而言之,古代文学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因此,将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纳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研究之中是必须做的工作,但这一工作被忽视,导致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出现了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语文古诗文课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背景,必须使中学生明白古诗文知识的系统性,明白古代文化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中学生的接受水平,建立中学阶段的古诗文知识的逻辑体系,从而提高中学古诗文的教学水平。
[1]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诗经[M].朱熹,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4]汤显祖.牡丹亭[M]//.汤显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编校 杨旭明 实习生 符平平)
O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ZHUDi-gu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Han Linguistic major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second discipline under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normal) is a major to tra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s. Therefore, it is a must work to put th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to the research of the discipli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But this work was ignored, which lead to the problems of debris in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student’s language quality. Therefor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discipline in th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th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nd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ancient culture in it. We should research the accept level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stablish a logic system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knowledge in the stage of middle school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h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cient literature; discipline research; Chinese languag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2016-07-18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
朱迪光(1961—),湖南衡东人,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船山学及中学语文教学。
G632.0
A
1673-0313(2016)05-0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