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斯诺普斯三部曲对南方人身份转型的探寻

2016-03-16曾军山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利夫拉特福克纳

曾军山

(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论斯诺普斯三部曲对南方人身份转型的探寻

曾军山

(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斯诺普斯三部曲对转型期美国南方人的身份转型进行了艺术探寻。作品呈现出两类反差鲜明的身份转型者,一类以弗莱姆等斯诺普斯为代表,另一类以拉特利夫和华尔为代表。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类身份转型者的根本区别和各自产生的文化根源,表明福克纳对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有力干预和引导,对疗治资本主义工商文化弊病的根本途径也做了可贵的思考。

斯诺普斯三部曲;身份转型;身份认同;干预和引导

斯诺普斯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是福克纳经过长年苦心经营才完成的力作,由《村子》(1940)、《小镇》(1957)和《大宅》(1959)三部小说构成。三部曲截取了美国南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代剖面,其时,南方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商业社会,正“以胜利的北方为模板,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工业、商业和繁忙的南方”。[1]320

在这个转型期的南方社会,城镇化成为一股时代潮流。为了摆脱经济贫困和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众多南方农民离乡背井,来到城镇务工、经商、从政等。“整个南方,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其中有白人也有黑人,有男性也有女性),离开了乡村来到南方城市生活和工作。”[2]2这一大批到城镇来发展的南方农民,从农业领域迈入了非农业领域尤其是工商业领域,经历了引人注目的身份转型。其中有小部分人取得了惊人成功,例如,纳什维尔市的铁路和银行大亨埃德蒙·克尔和亚特兰大市的富商威廉· 摩尔就是从农家穷小子转变为商业骄子的。[3]94

福克纳对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转型有着近距离观察。在福克纳的成长年代,也就是20世纪初期,他的家乡奥克斯福镇涌现出一批工商业者,如乔·帕克斯、埃文特家族等,他们原来都是贫苦农民,通过到该镇从事食杂零售、轧棉、乳品、金融和地产等行业,获得了较显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4]24-34这些人“弃农经商”,戏剧性“脱贫致富”的转型经历以及当时遍及整个南方的身份转型潮流引起了福克纳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促使他在创作伊始就决定将探寻这种身份转型确立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约翰·马修斯指出:“从他20世纪20年代早期对‘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朦胧的构思开始,福克纳就认识到必须重视这样一个关键的转型:穷苦白人从租赁制的穷途末路中崛起,进入新兴中产阶级的行列”。[5]124

三部曲正是作者探寻南方人身份转型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弗莱姆·斯诺普斯、V. K.拉特利夫、华尔·斯诺普斯以及其他一些斯诺普斯家族成员等都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实现了从农民到工商业者的身份转型,在经济上也都取得较好的发展。不过,福克纳对这些人并没有一视同仁,而是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类。一类是弗莱姆、艾·欧、兰普等斯诺普斯,他们蜕变成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工商者,其身份转型在本质上是失败的。另一类是拉特利夫和华尔等人,他们转化为勤劳致富、乐于奉献的工商者,其身份转型获得显著成功。本文通过对比这两类人的身份转型并揭示出其各自出现的文化根源,体现出福克纳对转型期南方人身份认同的有力干预和引导以及他对疗治资本主义工商文化的弊病所做的可贵思考。

一、两类反差鲜明的身份转型者

三部曲呈现了两类反差鲜明的身份转型者。第一类是弗莱姆、艾·欧、兰普、蒙哥马利等斯诺普斯家族成员。这些人都出身于赤贫的佃农阶层,但不甘贫困,有着明确的身份转化意识。如弗莱姆曾说:“种田又没利益,我琢磨着离开这个行当,越快越好。”[6]25来到“老法国人湾”后,弗莱姆很快就设法跳出了农门,在村里大户瓦尔纳的商店谋得店员一职。以此为立足点,弗莱姆又经营了马匹、土地、奶牛等买卖,成了村里的暴发户。到杰弗生镇发展后,他开了一段时间的饭店,后又设法谋求到体面的社会职位,先后出任发电厂督办、镇银行副总裁和总裁。艾·欧、兰普、蒙哥马利等斯诺普斯都一路追随弗莱姆,他们也通过从事商业活动,经济地位迅速得到提高。

表面上看,弗莱姆这类人的身份转型似乎是一种“华丽转身”。然而,三部曲掀开了他们的光鲜外衣,表明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基本是通过各种欺诈手段获得的。弗莱姆从当店员开始,就一直通过各种花招骗术来谋取私利,如将野马冒充驯马拍卖、将荒地伪装成宝地出售、盗取发电厂的黄铜配件、骗取养女琳达的财产、依靠利益交换窃取社会职权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艾·欧、蒙哥马利等也靠歪门斜道来捞钱。例如,艾·欧多次通过恶意炮制事故现场,从铁路公司骗取了高额赔偿金、蒙哥马利通过在密室放映黄色幻灯片来敛财、拜伦则盗窃所在银行的钱款。因此,弗莱姆这类人的资本积累基本来自不法途径,他们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损害大众利益的基础上的。

三部曲呈现的另一类身份转型者以拉特利夫和华尔为代表。拉特利夫和华尔与弗莱姆等斯诺普斯工商者在观念上有一些交集:他们也有敏锐的身份转型意识,依靠转入商业领域,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他们也吸收了一些工商主义的经营理念,善于通过多种经营和扩大经营来做强自己的生意。

但拉特利夫和华尔与弗莱姆之流又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他们都“取之有道”,资本积累都源于勤俭节约和诚实劳动。拉特利夫以推销缝纫机、收音机和电视机等新兴商品为主业。他生活简朴,常常穿着自己缝制的一件褪色的蓝衬衫。为了做好推销,他不辞辛苦,常年驾着一辆旧马车来回奔波于周围四个县城。拉特利夫做生意以诚为本,从不赚昧心钱。尽管早年生意清淡,但他也知足常乐,从不像弗莱姆之流那样去蒙钱。凭着经年累月的辛苦推销,拉特利夫的手头才逐渐宽裕起来。

与拉特利夫一样,华尔的资金积累也干干净净,“完全依靠勤奋、诚实加苦干。”[7]282由于家境贫寒,华尔从小学开始,就在业余时间打工补贴家用,做过商店打杂、送报纸、发传单等辛苦活。依靠一点一滴的资金积累,他终于在19岁时走到自主创业这一步,成为杰弗生镇上一家小百货店的老板。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耕耘,他逐步把业务拓展到百货批发业和连锁超市行业。华尔还是一个“既会算钱又会省钱的人。”[7]128福克纳后来在谈到华尔时也重申,“他想要独立、想要赚钱,但对于怎样达到目的,他是讲规矩的,他想通过纯粹的勤劳,也就是苦干和节俭这样古老的规矩来赚钱,而不靠算计任何人”。[8]246

其次,拉特利夫和华尔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但不损人利己,还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拉特利夫看到不少顾客的经济状况欠佳,手头缺少现钱,就经常采用赊销和易货交易等充满人情味的销售方式。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仗义疏财,接济了艾克、明克家人等生活不幸的人,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拉特利夫还利用自己信息灵通的优势和擅讲故事的特长,将各种生活信息和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带给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方便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华尔在经营中也充分顾及大众的利益。他十分讲求诚信,确保自己卖的商品都货真价实。“他卖给别人的东西正是别人想要买的那件东西,而且收的钱也正是别人打算出的价。”[9]153华尔后来开百货批发部的初衷就是要为自己、同时也为县里其它同行零售商降低进货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他非但“不损害其他人的生意,而是在关照所有人的生意。”[9]150总之,拉特利夫和华尔在各自的经营中,都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大众利益的统一,都力求实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三部曲中的这两类人财富来源不同、与大众的关系不同导致了他们的结局也完全不同。弗莱姆等多行不义,最终都落到可耻下场:弗莱姆在银行总裁任上被曾遭自己陷害的堂弟枪杀;艾· 欧、兰普、蒙哥马利等也因破坏社区利益先后被驱逐出杰弗生镇;拜伦则畏罪潜逃到外国。这表明福克纳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类人的身份转型。拉特利夫和华尔得道多助,显示出光明的发展前景:华尔从开小型百货店开始,逐步扩大了自己的事业规模。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拥有了网点遍及半个密西西比州以及阿肯色州和田纳西州的连锁批发业,成为南方商界的一颗璀璨新星;拉特利夫后来也参与到华尔的批发业生意中来,拓宽了自己的经营途径。拉特利夫和华尔的事业蒸蒸日上,他们的身份转型获得了作者的充分肯定。

二、两类身份转型者成败的文化根源

美国南方转型期,工商文化价值观逐渐成为主导话语,但是南方农业文化价值观依然是有持续影响力的话语权,它们都影响着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认同,因为“身份是文化建构的产物,给身份建构提供材料的话语资源本质上是属于文化的。”[10]93三部曲中两类人身份转型的成功或失败,也正是由于对这两种价值观的认同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弗莱姆这类人强烈认同工商文化鼓吹的“占有欲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从16世纪以来,为加速发展资本主义,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家提倡“占有欲个人主义”(Possessive Individualism)。这种观念将欲望至上作为人性基础,鼓吹将个人欲望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动。“占有欲个人主义”有效刺激了个人的财富欲,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个人道德沦丧的恶果。“这种任凭个人欲望无限膨胀的思想必然导致个人内在价值的削弱,个人德性的泯灭”,其结果是“占有和利益的最大化背后的自私和贪婪成了人性最直接的表现。”[11]117-121在南方转型期,当时的南方统治阶层为了加速南方工业化的进程,也奉“占有欲个人主义”为圭臬,将“占有欲强的个人,即在欲望驱使下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12]300树立为南方人的理想身份。弗莱姆之流受到这种宣传的蛊惑, 认同“占有欲个人主义”。福克纳即强调弗莱姆等斯诺普斯“被野心或者说被纯粹的虚荣和贪得无厌的魔鬼所驾驭”[8]120正是在“占有欲个人主义”的腐蚀下,弗莱姆这类人全然不顾道德约束,私欲膨胀,异化成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工商业者,其身份转型以彻底失败告终。

与弗莱姆不同,拉特利夫和华尔虽然认同一些工商文化观念,但他们也强烈认同南方农业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从17世纪早期的殖民地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南方长期是一个自耕农为人口主体的农业社会。数代南方自耕农以家庭为基础辛勤耕耘,同时又与邻里密切合作,将原来的漠漠荒野开发成沃野良田。他们体现出的不畏艰辛、自给自足、勤劳节俭、诚实正直、热爱家庭、关心社区等美德是南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美德也受到杰斐逊总统、杰克逊总统等许多南方精英人士的大力推崇,影响深远,成为南方农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构成。在三部曲中,拉特利夫和华尔虽然不再务农,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依然执着于南方农业文化美德,他们信奉的诚实劳动、勤俭节约、服务大众等观念正是对这种美德的传承。在这些美德的指引下,他们拒绝认同工商文化宣扬的“占有欲个人主义”,这从华尔改名一事上得到象征表达。华尔的原名是华尔街· 惊恐,这标志着“占有欲个人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机和混乱。读小学时,华尔意识到这个名字的不妥,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名缩减为“华尔”,因为“华尔”在密西西比州是个好家族的名字。这次改名表明,华尔的身份认同抛弃了“占有欲个人主义”这种工商文化的毒瘤。总之,正是由于南方农业文化美德的指引,拉特利夫和华尔有选择地吸收了工商文化价值观的积极因素,转化成为勤劳致富、乐于奉献的工商业者,其身份转型获得显著成功。

三、结 语

三部曲刻画出这两类反差鲜明的身份转型者,与福克纳深切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南方转型期是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时期,生态毁灭、种族冲突、贫富悬殊等各种社会问题也丛生不穷。福克纳对此深感忧虑,他尖锐地指出:“南方社会的这种内在堕落”是由“一帮来自南方、出身于穷苦农民的实业家的崛起所致的,他们缺少道德谨慎,缺少宗教虔诚和文化。”[13]72对这帮恶化了南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人,福克纳极为憎恶,因此,他以这些人为原型,塑造出三部曲中的弗莱姆一类失败的身份转型者。弗莱姆之流损人利己,最终也自毁前程,他们对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转型是一个深刻警示。同时,三部曲又“破立结合”,推出拉特利夫和华尔这类成功的身份转型者。这两人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大众利益的双赢,其事业稳步发展,前景光明,他们为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转型提供了一个正面典型和可靠的参照系。总之,三部曲介入到转型期南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当时南方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必要的干预和引导。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三部曲对南方人身份转型的探究也体现出福克纳对疗治资本主义工商文化的弊病的根本途径所做的可贵思考。作品对弗莱姆之流的身份转型的否决表明福克纳清醒认识到“占有欲个人主义”这种资本主义工商文化的危害性;对拉特利夫和华尔的身份转型的肯定则表明作者充分意识到南方农业文化美德对资本主义工商文化的益处。通过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思考,福克纳向世人昭示:资本主义工商文化只有构筑坚固的道德基石,才能疗治自身的弊病,得到健康发展。

[1] Roland,Charles. History Teaches Us to Hope: Reflections on the Civil War and Southern History,Kentucky: UP of Kentucky,2007.

[2] Kyriakoudes,Louis M.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Urban South:Race,Gender,and Migration in Nashville and Middle Tennessee. Chapel Hill: The U of North Carolina P,2003.

[3] Doyle,Don Harrison. New Men,New Cities,New South: Atlanta,Nashville,Charleston,Mobile,1860—1910 [M]. Raleigh: The U of North Carolina P,1990.

[4] Kartiganer,Donald M.,and Ann J. Abadie. Faulkner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Faulkner and Yoknapatawpha,1995 [M].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1997.

[5] Matthews,John T. William Faulkner: Seeing through the South [M]. Malden: Blackwell,2009.

[6] Faulkner,William. The Hamlet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4.

[7] Faulkner,William. The Town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57.

[8] Gwynn,Frederick L.,and Joseph L. Blotner,eds.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M]. Charlottesville: The U of Virginia P,1959.

[9] Faulkner,William. Mansion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5.

[10] Barker,Chris. 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4.

[11] 谢雯萍.占有性个人主义批判:麦克弗森政治思想前提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11(2).

[12] Shumsky,Neil L. ed. American Cities: A Collection of Essays,Volume 1[M].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1996.

[13] Hoffman,Daniel. Faulkner’s Country Matters: Folklore and Fable in Yoknapatawpha,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P,1989.

(编校 邓胤龙)

On The Snopes Trilogy’s Investigation into Southerners’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ZENGJun-sh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The Snopes Trilogy makes an artist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rn Americans of the Southern transitional period. It describes two kinds of people who undergo contrastiv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one with Flem Snopes and some other Snopeses as representatives,another with Ratliff and Wall as representatives. This thesis,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people and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origins,shows that Faulkner actively interferes with and directs the identity choice of his contemporary Southerners,and that Faulkner does effective thinking about the basic way to cure the maladies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ulture of capitalism.

The Snopes Trilogy;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identity choice; interference and direction

2016-07-1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外语联合项目“福克纳与南方骑士传统”(14WLH01);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福克纳与南方幽默传统”(14B31)的阶段性成果。

曾军山(1971—),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3/074

A

1673-0313(2016)05-095-04

猜你喜欢

利夫拉特福克纳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穿 梭
没见到他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
跌落·升腾·激荡
一封未开启的信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神话——《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荷默之死”的盲点追踪
英法庭向以前外长发逮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