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成效
2016-03-16毕璋友吴成方
李 萍,刘 冬,毕璋友,吴成方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系,安徽 安庆246003)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成效
李 萍,刘 冬,毕璋友,吴成方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系,安徽 安庆246003)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实施培养“技能型人才”计划以来,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教学资源库网络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创新了“课程跟着节气走,课堂搬到田间去”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建设;改革成效;教学资源库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1-4]。为将我院植物保护专业建设成“立足安徽、服务全国、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高职特色专业,自2009年来,“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团队多次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深入研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为“三农”服务的植物保护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背景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病害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地防治措施,以达到保护植物不受或减轻病害为目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作为我院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本世纪之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病害基础理论和重要农作物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两大部分,这一阶段我院植保专业为安徽省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人才。到了21世纪初期,农业院校数量不断减少,农科专业毕业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科专业毕业学生的相对减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系统大学生就业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不利于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同时,随着“80后、90后”的出现,部分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基本不接触农村生活,对基本的农业知识掌握和理解很有限,因此很难进入农业推广系统。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为地方农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分析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材建设不足
课程改革前,由于没有关于安徽省地方性植物病害防治相关的高职类教材,因此只能使用本科院校教材。总体来看,图书市场关于植物病害防治的书种类较多,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强,或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学术化,或专业性较强。有的学生认为教材与教材之间内容存在或部分存在重复或交叉,有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部分适用或很少适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很低。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化
传统的植物病害防治方面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成为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他们被动接受,机械地死记硬背,丧失了原本的创造力。虽有实践部分,但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训练较少,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
1.3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生产性实习是植物保护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课程开发之前,虽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实训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实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不具备可控性;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尽完善。
1.4 考核体系尚未健全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人们更推崇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对职业教育内容采取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失去了职业的真正含义,也很难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一线人才。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试方法。课程开发前,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考试方式以笔试、闭卷为主,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理论考试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基本上采取的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考核方式,缺少企业的参与。
2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科学和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整合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以便达到教学内容的职业化。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 《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三门课有交叉和重复的内容,且理论性强。围绕高职教育目的,我们将这三门课用“病害”这个词串起来,组成植物病害基础知识(病害基本知识、植物病害的病原、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农业植物病害防治(水稻、油料作物、小麦、棉花、杂粮作物、蔬菜)和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叶花果病害、茎干病害、根部病害、草坪病害)等3个篇幅。植物病害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为基本理论,植物病害防治则实践性强,使它们既能自成体系,又能形成结构清晰、应用性强的知识链。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我们立足于安徽省植物病害的发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以往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从基础到单项技能训练再到课程综合实训,最后成为农业技术能手。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包罗万象的、适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应坚持多元化原则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教学中,根据对学情的分析结果,以及本课程内容实践性、季节性较强,学生易于接受,相关的资料较多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为主。同时,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进行病害的识别与诊断,这种边看、边讲、边练、边实习的教学形式直观性较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枯燥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实物,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如标本、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并利用外出的机会将一些病害拍摄下来提供给学生,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图片,突出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从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根据不同季节出现的不同作物,安排不同的病害防治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田间自然教学资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农时相结合、总论和分论相结合、课堂与田间相结合、讲述与实物演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及技术服务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跟着节气走,课堂搬到田间去”的教学模式。
2.3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
2.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创建
为支撑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专项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训室和校内生产基地的利用率,我们教学团建设了植物病害防治实训室、显微镜室、农药应用等室内实训室,并根据实践需要购买了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在校内基地重点建设了水稻、棉花、小麦、油菜、大豆、玉米、蔬菜、果树等8个病害标准化观察圃,所建设的校内生产基地不仅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成为安庆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
2.3.2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着“校企联姻,校企生三赢”的原则,我们寻求校企合作的共振点,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合作的质量,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主要的校外实训基地有11个,从地域看,安庆有4个,合肥1个,上海3个,江西1个,深圳1个,广西1个;从性质看,农药生产和经营公司9个,农业生产性公司1个,事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上,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协议,以企业为主,实行校企共管,共同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管理、监控与考核。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适岗和就业能力,完成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2.4 教学资源库网络化
为加快我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造“随时随地”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植物保护专业实行校企合作进行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团队,全面地分析了植物病害工作岗位各工作内容,确定完成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按“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方法,通过教学转化,完成课程的开发,编写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情景和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设计,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2.5 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程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样也能检验教师授课质量。采用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教学,还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完整性,必须要有相应的保证,因此全面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围绕培养学生会识别诊断、会分析原因、会制定方案、会组织实施的能力,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构建了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2.5.1 评价方法多元化
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考核更加人性化。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工作任务评价考评和实施操作评价考评,主要检验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和实践动手的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例如,在讲到玉米病害时,老师事先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通知书,仔细讲解任务的内容和完成内容的方法,以及项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带领学生到田间(真实场景)进行玉米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分组实施项目方案,等田间的操作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小组互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表现和完成的质量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2.5.2 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构建了教师小组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由团队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组成,成立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习的成果等方面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确定考核等级。
2.5.3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包括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等。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训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交流等方面综合评定,占课程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对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本地区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主要采用实验室和田间两个现场实景,进行抽签考核,邀请本专业老师参与,并根据事先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成绩比例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执行,共占70%。从教学效果看,这种打破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3 建设与改革的成效
3.1 形成了一门新的课程教学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了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整合优化后的课程名称为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于2013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形成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题集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实现了本课程教材的自主开发。《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是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贯彻“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内容涵盖面广,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广大一线技术工作者的需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服务性。
3.2 教学内容简化,综合性程度高
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病虫草鼠害等诊断技术、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技术,以及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和推广能力等专业技能。因此,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等课程内容简化,整合成《植物病害防治技术》,教学课时大大减少,内容更加充实,克服了过去课程开设过细、交叉重复的弊端。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实习实训环节的形式更加丰富。
3.3 搭建了高效网络资源库平台
搭建了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营与服务平台,并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和应用过程中,紧跟教学需求、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改进平台,保证教学资源库运营与服务平台的先进性、易用性。同时,我们与杭州博古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整合先进的软硬件资源,让教学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社会培训提供整体的个性化服务。目前已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病害图片库等课程资源上网,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在网上自学和复习。
3.4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3.4.1 学生综合成绩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植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化的变革。我们努力尝试,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如《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课程平均成绩在近3年提高了5.4%,学生双证书率达100%。近3年物保护专业学生在国家和安徽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就业率明显提升,2013届植物保护专业初次就业率98.27%,比课程开发前提高了13.8%。
3.4.2 教师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教师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知识面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目前我院植物保护专业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我们的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持省级以上教学课题3项,主持省高校自然科学课题7项。出版专著10本,发表论文65余篇。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5]。高职植保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水平反映了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植物保护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我们结合安徽省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改革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找出本专业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基本达到课程开发的自主化,使课程建设更富时代性和种植类特色。但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农业教育要紧跟现代农业生产的步伐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科类植物保护专业办得更好,使我们的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1]陶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26):113-115.
[2]王祖源,严导淦.工科物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36-38.
[3]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4]于立红,王孟雪.《农业环境保护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6):133-136.
[5]王建锋,吴新燕.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3-16.
责任编辑:胡德明
The Reform of Pla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and Its Effect
Li Ping,Liu Dong,Bi Zhangyou,Wu Chengfang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qing 246003,China)
Pla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s a practical course.Since the skilled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plan was implemented,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rough an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urse contents,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the cre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the building of a teaching resource bank based on network,the diversity of evaluation methods,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that the course follows the solar term,and the classroom moves to the field.
pla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course construction;reform effect; teaching resource bank
G712
A
1672-447X(2016)05-0105-05
2016-03-10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16);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zdjy181)
李萍(1985-),安徽怀宁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防治;
毕璋友(1963-),安徽贵池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