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伸家世和词集版本流传考*

2016-03-16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家世生平

李 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蔡伸家世和词集版本流传考*

李 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宋南渡时期福建莆田词人蔡伸,洞贯韬略,富有文采,有《友古居士词》一卷传世,存词175首。蔡伸不仅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而且抱节守志,不与其叔祖蔡京、同舍秦桧沆瀣一气,为官有清誉,颇受百姓爱戴。词写得饶有韵味,笔致清新,健雅恬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的重要作家。从生平家世入手,通过考察其祖父、父母、兄长及儿孙情况,可对蔡伸的生平履历进行梳理,以便更好的知人论事。在此基础上,考述其词集版本流传情况,兼比对《友古词》一卷本和《友古居士词》一卷本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蔡伸;家世;生平;《友古词》;《友古居士词》

词之一体,造极于赵宋之时。南渡时期福建莆田词人蔡伸,洞贯韬略,富有文采,有《友古居士词》一卷传世,存词175首,其词作数量在现存宋代词作中排名第28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蔡氏一生,“抱负文武才,有经世志”[1](P86),而且抱节守志,前不谄媚于叔祖蔡京,①据蔡戡《大父行状》所载:“族相京初用事,耻于附丽,未尝一踵其门。……政和五年(笔者案:1115年),公复以上舍及第。其后族相鼎盛,气焰倾一时,士游其门者,无疏戚,立致通显。公兄弟少负隽名,族相雅爱重,百计罗络,竞莫能屈。”参见蔡戡《定斋集(卷十四)》,载《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版,第86页。后不曲从于同舍秦桧,②“初,公与秦丞相在上庠同舍,甚厚,又同年登进士第。公一时声名出秦右,秦颇忌之,且以细故忤秦意,继又指为赵(赵鼎)党。公不自安,因丐祠去。久之,秦丞相访公,出,处于同舍生,慨然有念旧语。同舍以告公,但一通问,不及其他。秦竞不乐。及除浙东安抚参谋官,秩满,又奉祠。”参见蔡戡《定斋集(卷十四)》,载《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版,第86页。为官有清誉,颇受百姓爱戴。词写得饶有韵味,笔致清新,健雅恬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南渡词坛的重要作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有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也,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2](P278—279)要深入了解蔡伸的立身处世之道,就要从考察其生乎其中、长乎其中的家族入手。

一、家世考

(一)祖父、外祖父和父母

关于蔡伸的祖父情况,其孙蔡勘在《大父行状》中做了介绍:

祖襄,端明殿学士,赠吏部侍郎,谥忠惠。端明以忠言直道受知仁宗,与欧阳公修等同知谏院,时号“四谏”。迁修起居注,掌内外制,历省府,出为福建路转运使,知泉、福、杭州。其惠政在民,其遗事在国史。[1](P85—86)

蔡伸的祖父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出任漳州军事判官。后担任过中央政府的著作佐郎、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等职,1047年出任福建路转运使。至和元年(1054),迁龙图阁直学士。1056年知泉州并除枢密直学士。1065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府事。1067年卒,卒赠吏部侍郎,赐谥忠惠。《宋史·列传第七十九》有传。

蔡襄出任地方官时,法度严明,吏治清廉,留下不少善政遗惠黎庶。嘉祐年间(1056—1063),蔡襄上奏宋仁宗,恳请减免泉、漳、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修筑沿海城池,勤加练兵,防备海寇来袭。徙知泉州,泉州城东郊有江名洛阳江,此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为五里,有一渡口为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3](P10400)皇祐五年(1053),蔡襄主持建石桥,费时6年8个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桥长360丈(折1105.92米),宽广1丈5尺(折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命名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3]P(10400)不仅如此,他还重教育,启心智,为所任地方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改变陋习,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的同时,还折节下士,延聘经学大师陈襄、郑穆、周希孟等人开馆授徒,教诲庶众。通过礼贤下士,移风易俗,为福建闽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蔡襄为人不仅忠正、信义,而且学养深厚,书艺精深,书法史上历来就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的美誉。他的书法转益多师,取法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等人,淳淡婉美,浑厚端庄,自成一格,其中“楷书最为可师,端劲高古,落笔如削铁,此书中龙也。”[4](P89)其书法很受后人的推崇。元郑杓、刘有定《衍极》卷三言:“至宋朝,书法之备,无如蔡君谟。”[5](P31)明项穆《书法雅言》曰:“余谓君谟之书,宋代巨擘。”[5](P37)清代冯班《钝吟杂录》卷六亦云:“宋人蔡君谟书最佳。”[5](P44)可惜的是蔡襄对自己的书艺珍而重之,不轻易为人题书,因而“只字片楮而不易得”。[4](P89)蔡襄传世墨宝有《谢赐御书诗》《自书诗帖》,以及《郊燔帖》《陶生帖》《蒙惠帖》等多种,碑刻有《昼锦堂记》《万安桥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国师岩”“忘归石”等。

蔡襄攻诗,今存诗约400首,收于《蔡忠惠集》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五评其诗云:“今观所作,虽未能排突欧、梅,驰骤坡、谷,在北宋诸作者间亦不失为第二流焉。”[6](P617)陈庆元在《福建文学发展史》中亦言:“在仁宗朝,蔡襄诗尽管不如欧、梅,但从其诗的整体风貌来考察,蔡襄诗在具备宋诗特质方面,与欧、梅、苏、黄并无二致。蔡襄是在闽中最早确立宋调的诗人。”[7](P11)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四贤一不肖诗》,此诗富于正气和激情,一经传出,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景祐三年(1036),宰相吕夷简执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屡贬正言者,范仲淹因针砭国事而被贬,尹洙、余靖和欧阳修上疏求情遭连坐。蔡襄忧愤不已,作《四贤一不肖诗》,士人们有感于他的爱国之心而争相传抄,商贾们也靠卖诗从中牟取暴利。就连契丹使者也购之贴于幽州使馆。蔡襄不单诗写得颇具特色,文章也是独具一格。欧阳修叹曰:“公为文章,清遒粹美。”[8](P244)周必大亦云:“廷臣难出其右。”[9]

蔡襄不仅在诗文领域有所建树,而且亲身效农,总结经验,写下了记录闽地物产的《茶录》和《荔枝谱》这两本著作,对研究当地的农学技艺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蔡襄的文德武功,于后世子孙有莫大的垂范作用。周必大在《中大夫赠特进蔡公(伸)神道碑》中盛赞道:“盖忠惠公蓄德焘,后施及诸孙暨公,善积庆余,克有良子。历官八坐,被遇孝宗,追谥鲁门,振宣幽光。”[9]可知蔡襄对后辈子孙的深远影响。

据蔡戡《大父行状》所载,蔡伸父讳旻,“终宣义郎,开封府工曹,累赠少傅。先娶吴国夫人贾氏,御史中丞黯之女。生直龙图阁佃、徽猷阁侍制伷。继室越国夫人文氏,太师潞国公彦博之女,生公。少傅早世,三岁鞠于外氏。”[1](P86)蔡伸三岁慈父见背,失去了叨陪鲤对的机会,故而其父对他的影响不大。蔡氏其后一直随外祖父居住,外祖父文彦博对其影响深远。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文氏善文,今存《潞公文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氏历仁、英、神、哲四朝,任肱骨之臣达50年之久,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3](P10264)文氏的潜移默化,为蔡伸以后定徐州、安真州的政治素养打下了基础。

父母“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10](P627),“三年乃免于怀抱”[11](P1560),可见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多么深远。伸父早逝,略而不提。蔡伸的母亲蔡文氏,乃太师文彦博之女,大家闺秀,自幼谨承庭训,言行举止大方得体,加之青年守寡,自会对儿子严加教育,以期不毁蔡氏家族的令誉。蔡伸成年后不同流合污,报节守志,老而弥坚,或与母亲早年的影响和教育分不开。

(二)兄长

蔡氏有同父异母的兄长两名,具有令名,“时号‘三蔡’”(《大父行状》)。长兄蔡佃(1127—1279),字耕道,“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方廷对时,从祖京(笔者案,京指蔡京)当轴,使谓曰:‘能过我,第一人可得。’佃不屈。及揭卷,佃举首。京诡辞曰:‘陛下不以佃不肖而使冠多士,恐天下以陛下私臣。’上以为诚,乃置第二。会星异,上疏论宰相非人,宜举汉汲黯故事以应天变,责监温州税。官至朝奉郎,直龙图阁。”[1](P86)诗写得“清丽超秩,有不群之思。”[12](P11690)清乾隆时期编订的《福建通志》卷四有传。

二哥蔡伷大观三年(1109年)登已丑科进士第,官历集英殿修撰,达州、常州、衢州知州,终朝散郎,徽猷阁侍制,中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13](P3784)

(三)子女

蔡伸子嗣情况于《大父行状》中有详细记载,现录于下:

(伸)娶商氏刑部侍郎守拙之女,赠济南郡夫人。四子:长曰湍,承事郎、通判镇江府,后公二十年卒(笔者案:孝宗淳熙三年,即1176年);次曰洸,中法科,历户部侍郎,户部、吏部尚书,出为徽猷阁学士,中大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又后四年薨(笔者案:孝宗淳熙七年,即1180年);次曰流,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幼子潩,通仕郎。[1](P86-87)

女六人:长适武翼郎、知楚州辛坚之;次适通直郎、知明州奉化县向士迈;次适朝奉大夫、知潮州潘渊明;次适文林郎、筠州推官张克成;次适刘澄。[1](P87)(案:此记载中只有五女,据周必大《中大夫赠特进蔡公(伸)神道碑》所载,于辛坚之后有“从政郎、徽州黟县令祖嗣昌”几字,故此补入。)

四子中尤以长子湍和仲子洸较为有名。长子蔡湍(1121—1176),字子东,为人重义轻利,为官则清廉不阿,深得百姓爱戴。初时以任补天长尉,丁父忧而归。服除之后,授宁海尉,在任严打罪犯,四境得以安宁。后又除承务郎,迁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廉洁清正,百姓呼为青天。在任两年后,因为弟弟蔡洸给饷江东,避嫌而去。淳熙三年(1176),复除判镇江府,未赴任,以疾卒,年五十六。[13](P3792)杨万里在《故承事郎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中评曰:

公性闿毅明敏,幼所占哔,耋而不忘。其学在己,其资则天。事亲悫孝,见利思义。居尝曰:“富非吾志,姑纾吾贫。有田二顷,归耕可卜。”先是,光禄(笔者案:即蔡伸)以清白遗后之人,不事生业。而公为吏,狷且廉,历官半世,而在官之日仅五稔,故其家贫甚。众指数百,自奉甚薄,宁穷不一折节,人不堪忧,公晏如也。既殁,家垂橐,诸孤以赙市棺敛焉。公衷方襮圆,粹温如春,善与人交,一见倾盖,人人自以得公重。比其殁也,莫不陨涕。[14](P641)

蔡洸(1123-1180),字子平,也颇有惠政。以荫补将仕郎,擢镇江府,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时值盛夏,久旱不雨,郡民筑陂储水灌溉保苗,适值西溪卒奉命移屯建康,舳舻相衔,不得畅行,漕司下令要镇江府拆除陂坝,以保河道畅通。父老纷纷向洸泣诉,洸体察民情,宁可得罪漕司和军方,拒不下令撤陂毁坝。已而天降甘霖,漕运通,岁亦大熟,百姓编歌谣称赞蔡洸:“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3](P11955)在担任司农少卿时,洸奏请朝廷统一税户的丁口税额,以减轻百姓税负。在任户部尚书时,则针砭时弊,提出“财无渗漏,则不可胜”[3](P11955)的名言。后迁户部尚书,未几奉祠归,囊无馀资,只得变卖朝廷赏赐的银马鞍充作路费。《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有传。

(四)孙辈

蔡氏孙辈,于《大父行状》中亦有所记载:

长孙戡,登进士甲科,历馆职,今为朝奉郎,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曰戬,宣教郎,知婺州浦江县;曰幾,从事郎,严州桐庐县主簿;曰武,未命;曰蒇,将仕郎,早卒;曰蒧、曰戢,皆承务郎;曰。曰戎,尚幼。……曾孙五人。[1](P87)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蔡戡。蔡戡(1141—1182),字定夫。“补溧阳尉,举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持节五羊,代输敷银,民甚便之。为湖南宪,李昂宵有异谋,未发,单车驰喻,立定。宁宗朝知临安府,有惠政。后为广西经略,淮西总领。韩侂胄当国,乃请还。”[13](P3795)才华出众,运笔如神,杨万里称赞勘:“覃思道学,下笔超颖”[14](P641)。其著作甚丰,传世著作有《定斋集》二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典故类说》十五卷、《正观谏录》二卷、《鸡肋篇》十八卷、《易解》四卷、《本朝名臣懿范》十卷、《白乐天年谱》一卷、《忠惠年谱》一卷等。[15]《成淳毗陵志》卷十七有传。①参见宋赵与泌修、黄岩孙编《仙溪志》卷四。

二、蔡伸生平梳理

蔡伸在《宋史》里无传,流传下来的传记资料以其长孙蔡戡《定斋集》卷十四的《大父行状》和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六十三的《中大夫赠特进蔡公神道碑》为主,但这两篇中前一篇作于蔡氏谢世后的25年,后一篇作于其谢世后的4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述者只记得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其他事件的时间已泯灭不可考,其行状也记叙得较为简略。这就为研究蔡氏生平履历和为词作系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将这两篇文章参照阅读,结合史料加以整理,略述蔡伸生平履历如下:

蔡伸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生,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进士第,为辟雍正,改太学,迁西京博士。宣和间,出知潍州北海县,轶满,通判徐州。在徐州任上,适值营卒密谋叛乱,蔡伸处变不惊,故部迷阵,将谋乱者一网打尽,维护了徐州的安定、和平。高宗建炎初,为顿递官,从行南渡,所至无阙需。旋为神武右军参赞官,戚方、张守忠领导农民起义,蔡伸单枪匹马深入敌营,成功劝降反贼。后通判真州,期间违抗圣谕,开仓接济百姓,离任之际,百姓牵衣拉马洒泪送别。除知滁州,以与赵鼎厚,罢之,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十一年(1141),知和州,再奉祠。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议官,轶满,又奉祠。绍兴二十六(1156)年十月卒,年六十九。

三、《友古词》版本流传考

蔡伸能诗善文,“议论文章有家法”、“喜为诗词,通音律”[1](P86),惜其诗文已不传于世,只《友古词》一卷存世。《友古词》又名《友古居士词》,然最早付梓时间已不可考。笔者爬梳剔抉,将其版本流传情况考述如下:

(一)《友古词》一卷本

(1)《直斋书录解题》所录版本。此乃有关《友古词》的最早记录。陈氏去蔡氏不远,加之治学严谨,所言应当不虚。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有言:“《友古词》一卷,左中大夫莆田蔡伸伸道撰。自号友古居士,君谟之孙。”[15](P622)今未见。

(2)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唐宋名贤百家词》,编成于明正统六年,即公元144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词集丛书。该书共收录唐宋金元明人词集100种,其中宋词别集83种,金元词11种。”[16](P64)该书最大的价值就是不少宋元词集的孤本全赖此书才得以保存,让后人能一睹孤本的庐山真面目,可谓功德无量。此本收录了蔡伸的全部词作,共计175首。此抄本的善本有梁启超作的跋,十二行二十字、红格,共132卷,现藏于天津市图书馆。

(3)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刊刻本。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刻成于明末崇祯三年(1630)前后,虽收录的词集不如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那么多,但是影响却深远得多。吴本只是靠抄本一线单传,流传不广,故其影响有限;而毛本却以刻本传世,其后又一印再印,在清代影响甚为广泛。但毛氏刻词,喜欢凭一己之喜恶,随意变更卷数,增删词作,舛误甚多,有失底本原貌。故《四库全书总目》对毛氏刻印的蔡伸《友古词》一卷颇有微词:

毛晋刊本,颇多疏舛,如《飞雪满群山》一调,晋注云“又名《扁舟寻旧约》。”不知此乃后人从本词后阕起句改名,非有异体,亦不应即以名本词。《惜奴娇》晋注云:“一作《粉蝶儿》。”不知《粉蝶儿》另有一调,与《惜奴娇》判然不同。至《青玉案·和贺方回韵》,前阕“处”字韵讹作“地”字,贺此调,南宋诸人和者不知凡几,晋不能互勘其误,益为失考矣。[6](P1811)

近人朱易安撰有《宋六十名家词勘误》一书,专门校正毛本错讹,可以和原书对照着阅读,以佐参考。该本的善本为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镌“汲古阁”三字,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4)四库全书本。该本以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刻本为底本,兼用安徽巡抚采进本。该本除介绍蔡伸生平及其交友情况、对毛晋刊本的错处进行考订之外,还对其词作做出了公允恰当的评价。

(二)《友古居士词》一卷本

(1)钱遵王藏抄本。钱曾《也是园藏书目》和《述古堂藏书目》均载有《友古居士词》一卷。傅增湘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曰“《友古居士词》一卷,……毛扆据钱曾藏本校。”[17](P1598)可知此本确实存在过,现已不知流向何方。

(2)清初毛扆校抄本。此本是黑格抄本,前后无序跋,毛扆据钱曾藏抄本进行过校订,有“平江黄氏图书”朱文方印。据傅增湘先生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所载,知道此本后递藏到李盛铎先生手中。[18](P1601)

(3)明抄本。“八千卷楼有明抄本。陆敕先校本。黄丕烈校本。”[12](P12841)

(4)明《宋二十家词》抄本。《宋二十家词》乃是明人辑抄的词集丛编,共二十六卷。录有宋代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黄庭坚、秦观、晏幾道、毛滂、姜夔、谢逸、程垓、张元幹、王安中、李之仪、蔡伸、杨无咎、吕渭老、杜安世、韩玉、陈师道、卢炳二十人词别集,或一卷或数卷不等。此书后有许彦宗、丁丙跋,现藏于南京市图书馆。

仔细对比《友古词》与《友古居士词》所收词作数量和字数正误,发现二者只存在名称上的差异和个别字数不同的微小差别,并无互相龃龉之处。

《友古词》现今最常见的本子是唐圭璋先生编订的《全宋词》。唐先生以《唐宋名贤百家词》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在前面附有作者小传的同时,加以认真的考订错讹,增补遗佚,是目前比较完备的本子,可供参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蔡戡.大父行状.定斋集卷十四[M]//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卷三[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5.

[5]水赉佑.蔡襄书法史料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6]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8]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M]//蔡金发.蔡襄及其家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9]周必大.中大夫赠特进蔡公(伸)神道碑[M]//周文忠公集:卷六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0]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曾枣庄.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宋文学部三(上)作家[M]//中华大典·文学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3]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宋·杨万里.故承事郎通判镇江府蔡公墓志铭[M]//诚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王兆鹏.词学研究方法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傅增湘,订补.北京:中华书局,1993.

[18]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责任编辑 陈义报]

On Cai Shen’s Family and His Poetry

LI Xuan
(College of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Caishen,born in Putian,Fujian is a famous poet in South Song Dynasty.He is talented in strategy and literature.Yougujushi Poetry is a famous collection of his 175 poems which has been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ion.In contrast to his granduncle Caijing and his classmate Qinhui,Cai Shen has a reputation as an officer,and he is loved by his people.His poems have a specific style which is always written with charming,elegant,plain and fresh words and diction,thus he become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South Song Dynasty.From the studies of his biography and family members such as his grandfather,parents,brothers and descendant,this article can give a better investigation of Cai she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giv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of his poetry and a comparison of one volume of Yougu Poetry and one of Yougujushi Poetry.

Key words:Cai Shen;family;life;Yougu Poetry;Yougujushi Poetry

中图分类号:I222.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1-0048-05

作者简介:李璇,在读博士,从事宋词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家世生平
王骥德家世、生平与著述新探——以晚明穆光胤《玄对楼巳集》为中心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
《海岳圆》作者宫敬轩家世生平考
元曲三家生平新考
北魏寇猛家世生平考释——以墓志和本传为中心
王欣夫先生的家世与吴中学术传统
鸣晦庐主人王孝慈家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