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州诗人严可均及其诗歌创作*
2016-03-16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金 蕊(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清代湖州诗人严可均及其诗歌创作*
金 蕊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严可均是清代湖州著名文献学家和文学家,一生辑录甚丰,著述亦颇为丰富,在清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辑存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传世名作,颇具影响。其诗歌创作遵循真实、朴素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不仅类型丰富,题材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严可均的诗歌,无论是对现实的抒写,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明显受到唐诗风神的影响,从而使其成为清代诗坛“宗唐”一派的重要成员。
关键词:严可均;校辑;诗歌;宗唐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初名万里,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乾隆末游学京师,寄籍宛平,应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顺天乡试,举进士,不第。后改还本籍,道光二年(1822年),除严州建德县教谕,道光十五年(1835年)引疾而归。严可均一生清俭,于撰述颇为勤奋,据其族弟严章福《铁桥漫稿叙录》载:“生平无他嗜好,饮食寝寐在破书堆中将六十载,所校辑撰著七十余种,合编为《四录堂集》千二百余卷。”[1](P632)校辑撰著达一千二百余卷,可见严可均在做学问方面的勤奋。在严可均的“校辑撰著”中,最为知名的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一人之力编定唐以前历代文章之总集,这不能不让人深深景仰。编著这部书的动机及期间所经历的辛苦,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叙》中叙述得颇为详细:“嘉庆十三年开《全唐文》馆,不才越在草茅,无能为役,慨然曰:‘唐之文盛矣哉!唐已前要当有总集,斯事体大,是不才之责也。’其秋始草创之。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笈,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词,罔弗综录。省并复叠,联类畸零,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五人,分代编次为十五集,合七百四十六卷。肆力九年,草创粗定,又肆力十八年,拾遗补阙。……唐已前文,咸萃于此。”前后历时二十七年,筚路蓝缕,广搜博辑,终成巨制,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功莫大焉!
不仅在搜集校辑古籍方面居功甚伟,严可均在自身的文学创作方面,也卓有成绩。据严章福《铁桥漫稿叙录》云:“乾隆中旧稿有诗十四卷,文十六卷……自谓少作,不足存。其嘉庆初到今诗六十馀首,文数百首,亦废弃之,不欲问世。有张子澜者,江宁才士也,就新旧诗稿选存三百余首,邑人董铸范……就张本删汰百余首,嘉庆潘筼坡又就张本选补一首,定存诗二百二十首。其文除旧稿十六卷外,建德诸生蒐辑散片并金石跋写,存二百四十九首,未经删汰。平湖陆饮江又选时文十三首,俱非伯兄意也。……合编诗文为《铁桥漫稿》十三卷,附《四录堂集》之末,刊板家塾。”[1](P632)据此,可知严可均诗文著述亦颇为可观。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收录严可均《铁桥漫稿》十三卷,其中,卷一收录乐府歌谣四十首、五言古诗三十八首、七言古诗二十四首,卷二收录五言律诗三十一首、七言律诗二十八首、五言绝句十一首、七言绝句四十九首、补遗五言古诗一首,两卷合计收录诗歌二百二十六首。卷三收录《议》三篇、《书》十篇,卷四收录《对问》十篇、《考》二首、《说》一篇,卷五收录《叙》二十四篇,卷六收录《叙》二十三篇,卷七收录《传》八篇、《墓铭》一篇、《碑》一篇,卷八收录《书后》二十六篇,卷九收录《金石跋》三十六篇,卷十收录《金石跋》三十六篇,卷十一收录《金石跋》二十七篇,卷十二收录《金石跋》四十一篇,卷十三收录《时文》十三篇,卷三至卷十三共收录各类文章二百四十九篇。
严可均的文学创作分为诗和文两部分,从现存的篇目数量来看,二者相差不大。严可均为人清俭,其诗文也和其人一样,不事雕琢,以朴素平澹见长。作为在清代诗坛颇有特色的严可均诗歌而言,其古体、近体,五、七言,律诗、绝句,都能意随笔到、自由挥洒,颇具艺术价值,很值得关注。然而当今学界对这位清代的编纂大家和杰出诗人,却关注甚少,对其创作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为此,笔者颇有感慨,为使前贤之绩显于后世,笔者不揣孤陋,拟对严可均之诗歌创作进行一番浅显的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乐府诗
乐府诗从汉代产生之际开始,就深深地烙上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本质精神。关注现实且深刻地反映现实,这是乐府诗的根本要求。严可均的乐府诗,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其很多乐府之作都能直面现实,秉笔直书,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和思想的深刻性,像《独漉篇》《白头吟》《佛粉行》这些诗歌都是典型的代表。且看其《白头吟》一诗:
郁郁江边松,哀哀雪际雁。与君期白头,不谓中途变。昔者凤与凰,凤意或求凰。今者凤与凰,凤凰不成双。沟水东西流,偕行各自涉。琴心亦何常,新旧不相及。新人媸亦妍,旧人妍亦媸。欲得新人笑,莫如旧人啼。过时爱情割,既望圆仪阙。暑来常弃裘,寒来亦弃葛。鱼尾何徙徙,钓竿何珊珊。颓景下西岭,际晓复东还。①按:本文所录严可均诗歌,皆出自《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铁桥漫稿》,为避免繁琐,后不赘注。
“郁郁江边松,哀哀雪际雁”,两句破空而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点类似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写法。而“新人媸亦妍,旧人妍亦媸。欲得新人笑,莫如旧人啼”之言,则和汉乐府名作《上山采蘼芜》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白描、比兴的手法相得益彰,诗人看似娓娓道来,但透过“暑来常弃裘,寒来亦弃葛”的描述,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人心多变、情感不常的深深哀怨与无奈,让人警醒不已。
严可均《佛粉行》一诗描写江南连年水旱灾害,老百姓无食充饥,只能以白土果腹的场景,颇为触目惊心,是其乐府诗中现实性颇强的一首:
恶生不如美死,强笑不如痛哭。岁比不登,遑果我腹。行就食而徂东,尽室家而渡江。江东十户九户空,比年大水复蝗虫。今年大旱千里赤,湖底凿井井底干。贫家鬻女富鬻宅,无糜餔尔永朝夕。……遵彼西山,披荆除棘。掘地五尺强,粲然逢白土。掬之撷之,嗟嗟苦苦。朝掘粉,餐风露;暮掘粉,宿峦幽。木皮草根,和作干糇。既涩我吻,又窒我喉。相看颜面,如鹄如鸠。霜林夜半,鬼哭啾啾。居室何必高堂,糊口何必稻粱。愿得好生人,惠我粃与糠。黄须县吏拦街坐,口给米升钱卅五,遣之出疆急星火。流民同是帝尧民,去去江东非乐土。
老百姓无所可食,只得掘白土以充饥,而官衙县吏们不仅不给予同情和帮助,反而还要拦街收米收钱,这种毫无人道的盘剥,在诗人朴素的笔触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揭露与愤慨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严可均的诗歌具有很强的针砭时弊和批判性,他怀着儒家士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社会,关怀着百姓。他的诗歌无论长短,对于现实生活都有着敏锐的思考和深刻的揭示。下面这首《折杨柳歌》就是如此:“下马折杨柳,上马吹胡笳。主将功未遂,战士敢思家”。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揭露和批判的力量却丝毫不减。“主将功未遂,战士敢思家”,这是千万普通士兵的血泪控诉,“一将功成万骨枯”,主将军功的获得是以牺牲战士的利益为代价的,这种利益包括生活、情感,甚至生命,批判的力量不可谓不强。
当然,严可均的乐府诗并不全是批判现实之作,作为一名江南水乡的诗人,其诗中也不乏表现江南水乡生活的清新、小巧、动人的佳作。下面这两首《采莲曲》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江南可采莲,女儿白双足。打桨石城西,齐唱采莲曲。采莲复采莲,荡舟莲叶间。莲叶绿如许,莲花红可怜。
《采莲曲》是江南民歌中的传统曲调,自从南朝民歌《西洲曲》以来,“采莲少女”便被定格为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象,她们时而轻歌曼妙、时而轻盈动人,为江南文学和江南文化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历代的《采莲曲》大多以清盈、婉转见长,严可均的这两首《采莲曲》也是如此,诗歌短小、轻柔,犹如江南的小桥流水,给人以无尽想象的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如画般的美感。
二、感怀诗
陆机《文赋》有云:“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面对生活,善于抒情感怀是每个诗人共同的特点,严可均也不例外。在严可均的《铁桥漫稿》中,有相当数量的感怀诗。严可均的感怀诗,以简洁明净、不事雕琢、真诚朴素为主要特点,抒情之中常杂以议论,从而使诗歌带上了刚健、阔达的特点。其《感兴》一诗就是如此:
秋兰生涧曲,浥露舒华滋。含香自珍惜,荣卒亦任时。一朝纫为佩,使我枝叶离。虽近君子身,芬芳日以非。峦阿有本性,依人非所宜。
诗以秋兰为喻,表达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依附于人的操守,“峦阿有本性,依人非所宜”,刚健而又决绝。诗歌语言直白,情感朴素而真诚。以“秋兰”设喻,直承楚骚传统,同时也宣告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绝不同流合污的独立品行。
其《杂诗》(其一)亦是如此:
富贵非吾乐,贫贱非吾忧。忧乐与俗殊,耿耿在千秋。斥鷃笑黄鹄,杳冥何所求。贪夫务苟得,志士务潜修。彼我不同道,安能相为谋。
“贪夫务苟得,志士务潜修。彼我不同道,安能相为谋”,诗人说得直白而又坚定。“道不同不相为谋”,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操守,高洁自持,和上文的《感兴》诗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与其说是感怀,还不如说是宣告,严可均正是以这样的诗歌庄严宣告了作为一名正直、有良知的儒家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性。在严可均的古体诗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拟作,这些拟作继承了汉魏六朝拟作诗的优良传统,以拟写来感怀,是另一种类型的感怀诗。且看下面的这两首《拟古》诗:
参差原上蒿,远近道旁黍。人云百载前,此地遍朱户。阅古斯成今,阅今斯成古。策马登崇冈,苍然望平楚。寒烟郁荒畴,墟墓纷难数。悲风野萧条,樵牧自歌舞。盈虚随大化,贵贱俱黄土。为乐及芳时,过时将安补。
灼灼芙蓉花,托身兰泽畔。与君新结缡,锦衾光烂烂。盛爱难久持,何言中道变。恩重枯木春,宠移和璧残。愿得凤皇琴,弹作相思散。终日不成曲,弦肠忽俱断。阳泽润华滋,万象咸周遍。君意亮终回,寄言加餐饭。
这两首拟古之作继承了汉魏古诗的精神,诗歌风格慷慨悲凉,颇具“汉魏风骨”。具体而言,第一首抒发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感慨,忧思深广。第二首表达了恩爱不永的哀怨与无奈,颇有古韵,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风神,特别是“君意亮终回,寄言加餐饭”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联,模仿痕迹颇为明显。总体而言,这两首诗隐约表露了诗人对岁月的慨叹和对人生的思考,在思想意蕴上有一定的深度。
在严可均的拟作中,还有几首拟杂体诗,分别吟咏曹丕、陶渊明、谢混、颜延之、谢灵运诸人,在吟咏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也颇有特色。且看《陶徵君潜田居》一首:
屏处稀尘鞅,作息侪农家。邻翁欣莫逆,携手话桑麻。鸡犬各自适,童稚嬉无哗。徘徊度墟曲,炊烟互交加。微雨昨夜过,豆苗亦已花。挈壶期一醉,乐事良未赊。
在描写陶渊明闲适生活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诗人也向往像陶渊明那样,过者与世无争、闲适平澹的生活,这种思想在严可均的许多诗歌中都有反映。
三、送别、寄赠诗
严可均是一位有着热血柔肠的诗人,虽然对于生活,始终向往朴素和平澹,但对于友情,却表现得异常热烈而真诚。这种热烈真诚的情感,集中地从他的送别、寄赠之作中体现出来。在严可均所创作的诗歌中,送别诗、寄赠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许多作品写得真挚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下面这首《送王孝廉归浙》就是如此:
晨鸡应候鸣,行子各严装。子今既放黜,我亦游沅湘。亲交义在敦,何为天一方。燕山八九月,朔风起悲凉。清笳亦断续,万马鸣秋霜。奈何客游子,挥手共仓皇。征车各迈迈,迈迈遥相望。后会亮有因,愿言崇令芳。
“子今既放黜,我亦游沅湘”,客中送客,更增添一份伤感,况且所送之人是被“放黜”的,悲凉之意,陡然增加。“清笳亦断续,万马鸣秋霜”境界被渲染得十分凄凉,“征车各迈迈,迈迈遥相望”,两人的车驾各向一方远行,相距越来越远,但两人却不约而同地伸长了脖子,向对方远行的方向眺望,直到遥遥不可相见,依然在试图找寻对方的身影,此时此景,情何以堪!“后会亮有因,愿言崇令芳”,诗歌最后跳出悲情,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也给予自己以安慰。这种写法,似乎多少有点借鉴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写法,但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而言,显然比王勃之作更加伤感和悲凉。
值得注意的是,严可均的送别诗很少儿女情长式的“执手相看泪眼”,较多的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祝福,境界较为豁达。下面这首《送周十一北上》就是如此:
戒马顾同槽,驯鱼恋故池。有生匪木石,孰无怀与思。与子久相要,徜徉震湖湄。男儿四方志,如鸟辞旧枝。蔼蔼轩盖路,才捷竞先时。鸡鸣子当发,淹留但今兹。子我非一身,焉得不分离。惟应分离后,莫负心相知。相知各努力,永言播令仪。
“男儿四方志,如鸟辞旧枝。蔼蔼轩盖路,才捷竞先时”,为追求四方之志,离别是必然的,正如诗人所说,“子我非一身,焉得不分离”,离别之际,不必伤感;离别之后,最重要的是“心相知”、“各努力”、“播令仪”。严可均的送别诗跳出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基调,代之以励志的期盼与祝福,颇具新意。
当然,严可均对友人的真挚友情除了表现在送别时的真情倾诉与真诚祝福以外,在平日的寄赠之作中也时有表达。下面的这首《寄李秀才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朦胧天际月,挂我溪边松。举头东北望,不见莫厘峰。平生四海论交道,谁能背面相倾倒。一日相
知君独深,一日相思令人老。范蠡湖头鸥鸟群,别来长隔半湖云。野人卧病谁相慰,浮玉山中空忆君。
相别于严可均的其他诗作而言,这首诗的语言更为流畅,五言之中杂以七言的变化,使诗歌摆脱了板滞之感,多了一份灵动之气。“平生四海论交道,谁能背面相倾倒。一日相知君独深,一日相思令人老”,正因为相知而相思,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毫无寄赠诗的客套与虚谈,将对朋友李理的浓浓关爱与思念之情真实再现于诗中,颇为难得。
相对于古体诗作而言,严可均的近体送别、寄赠之作则显得更为流畅通脱,情感的表达也更为直率。且看《送沈五之河西》:
怜君久都下,薄宦赴凉州。边月临关冷,河源入塞流。客囊孤剑在,乡梦万山秋。稍骋骅骝足,归来放钓舟。
再如《寄张光彝》:
忆昨山桥花气薰,掺衣同洒泪纷纷。相思又隔章江月,愁听疏钟扣白云。
两首诗虽一为送别、一为寄赠,但都是直率、真诚之作,语言流畅,一气呵成,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是严可均轻快、流畅之作的典型代表。
四、史论诗
严可均一生校辑、编撰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的编成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实现的。和中国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严可均在读了书以后,喜欢用诗歌来发表一下议论,表达一下阅读感受和相关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许多论史之作,就诗歌而言,我们称之为“史论诗”。且看严可均阅读《史记》以后所写的两首史论诗:
鞭石蓬莱万骑还,祖龙暴气尽骊山。扶苏为帝蒙恬将,未必诸侯便入关。(其一)
赤手能将草昧开,故乡歌舞共登台。重瞳竟践分羹约,谁向新丰拥篲来。(其二)
这两首诗严可均《读史记》组诗的第二首与第三首,前一首诗提出扶苏未能继位从而导致秦朝灭亡的观点,后一首则表达了对项羽失败的深深惋惜。严可均的这类诗歌在评判历史、分析史实方面,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洞悉深刻,视角独特,体现了他卓越的历史评判眼光。同样类型的还有下面这首评判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诗《读五代史·明宗李嗣源》:
解鞍厉镞浑身血,色不为变立如铁。天下当与若共之,总管不行梁不灭。功高无复堪容身,与贼
合军反状闻。天子仓皇绛霄殿,假手伶官作内变。斩衰大临易冕旒,同光旧将尽公侯。十年俭得正南
面,到头呕得肉数片。焚香默祷圣人生,宫禁沉沉阿谁见。
李嗣源为五代时期后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原名邈吉烈,乃李克用的养子。因有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领兵攻占汴梁,灭了后梁。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李嗣源就进入洛阳监国,后即位当皇帝,多有善政,但后来由于用人不明、姑息藩镇等原因,以致变乱迭起,饮恨而亡。严可均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李嗣源的这些事迹,精悍扼要,一针见血。
严可均的史论诗还有不少,这些诗歌在记述历史的时候,能够做到准确而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诗史”的特性,更重要的是,严可均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鞭辟入里,体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五、写景、题画诗
除了以上多种类型的诗歌以外,严可均还有一定数量的写景诗和题画诗。严可均的写景诗无论古体还是近体,都能做到清新自然,寄理于景,景理交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这两首描写家乡湖州风景诗,可堪为严可均写景诗的代表,如《岘山值雨》:
清晨登岘首,片雨过晨隅。忽讶半山树,回看渐欲无。解衣寻逸老,把酒与樵苏。等是飘摇者,相逢亦我徒。
再如《湖上》:
茫茫震湖水,隐隐包山岑。天末孤舟客,中流鼓栧吟。颓云吴苑夕,寒日大荒荫。不见龙威丈,烟波空我心。
这两首诗,一首描写湖州的山(岘山),一首描摹湖州的水(太湖),皆写得直率明白、清新可爱。《岘山值雨》一诗中,“忽讶半山树,回看渐欲无”一联,颇为传神,化用唐王维《终南山》诗“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之句而不露痕迹。《湖上》一诗中,“颓云吴苑夕,寒日大荒荫”一联,意境颇为壮阔,颇有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气势。两首诗既壮阔,又空灵,融入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热爱之情。
严可均还有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别有逸致,也很值得一读,如《西湖》:
胜赏西湖迹未湮,诗人从古得天怜。逋仙亭外梅千树,坡老堤边酒一船。白鹭于飞秋在水,青山欲雨草如烟。可堪旧日勾留地,寥落骚坛七百年。
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颇为传神,动静相衬、虚实相间,色彩清新、疏密有致,可称得上是描写西湖的佳句,明快而生动,将西湖的美景写活了,是严可均朴实诗作中为数不多的灵动之句。而在尾联的抒情中,又透露出淡淡的惆怅之感,一唱三叹,韵味隽永。严可均的题画诗,能够深谙画面之精髓,言短意长,时有精彩之笔,下面的这两首诗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湘江归棹图卷为石舟题》
吴天渺渺楚天长,杜宇声声叫夕阳。湘水入江江入海,教君争得不思乡。
再如《董若雨漏霜苕帚遗像是吕海山所画》:
风景河山劫后灰,小庵丰草破书堆。只应尽扫兴亡恨,安稳蒲团入定来。
需要指出的是,严可均在诗歌创作上主动学习唐人,清代陆以湉认为严可均诗有“得唐人三昧”处,是很有见地的。严可均的一些诗,存在着模拟唐人诗作的明显痕迹,可以作为其诗风宗唐的一个很好的注脚。下面的这首《过祁村王氏宅》诗就是如此:
故人具斗酒,迟我过山家。一路听流水,前村多落花。爨烟穿树直,藓壁络藤斜。便合酩酊醉,无须感物华。
熟悉唐诗的读者,一看到这首诗,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孟浩然的那首著名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严可均的这首《过祁村王氏宅》无论在写法上还是在布局上,明显是承袭或者说学习了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的构建和表达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清代诗歌,宗唐宗宋纷争不断,而严可均则以其诗歌创作的面貌和风神鲜明地宣告了其“宗唐”的文学立场。
参考文献:
[1]清·严可均.铁桥漫稿[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 陈义报]
On Yan Kejun,a Poet of Huzhou in Qing Dynasty and His Poetry
JIN Ru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Yan Kejun is a famous philologist and litterateur of Huzhou in the Qing Dynasty.Because of his productive works,he enjoys great fame in the literary circle of Qing Dynasty.The series of“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from the period of Qin and Han Dynasty,Three Kindoms and Six Dynasties”is one of his masterpiece which is very influential.His poetry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truth and simplicity, and forms a unique style.And the poetry is not only rich in style,but also has a strong artistic appeal. The poetry of Yan Kejun,whether it is about the reality or expression of emotion,has been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 of poetry in Tang Dynasty,which makes it become an important member of “Zong Tang”poetry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Yan Kejun;correction and supplement;poetry;Tang
中图分类号:I22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1-0033-05
作者简介:金蕊,在读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