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皕宋楼藏书志》的辑佚价值*——《全元文》佚文补目166篇

2016-03-16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陈开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皕宋楼藏书志》的辑佚价值*——《全元文》佚文补目166篇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以著录宋元刊本著称,载录宋元人序跋多篇。然而,《全元文》在编纂过程中并未参考《皕宋楼藏书志》。因此,《皕宋楼藏书志》可以作为《全元文》辑佚的重要来源。《皕宋楼藏书志》中的部分作家作品,《全元文》据其他书籍已予以收录。经检核删汰,《皕宋楼藏书志》中尚有《全元文》已收作家50人的54篇文章,为《全元文》所未收。同时,另载有107位元代作家,《全元文》并未载其人,可辑补佚文112篇。

关键词:《全元文》;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辑佚;文章总集

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全元文》,汇编有元一代的文章,为元代散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1](P1721)然而,作为大型断代总集的《全元文》,在编纂过程中因囿于资料的见闻,难免有遗珠之憾。该书出版后,学界不断有相关的补辑文章出现,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陆心源(1834-1894),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其皕宋楼以富藏宋元椠本驰名。所著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120卷、《续志》4卷,著录宋本元本书籍数百种,备录各书序跋[2](P157)。因此,书中载录有大量的宋元作家作品。笔者曾据之辑补《全宋文》佚文九篇[3]。遗憾的是,《全元文》在编纂过程中,并未参考此书,以致漏收多篇元代作品。经检核,发现有166篇文章为《全元文》失收。兹录目如下,以供参考。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全元文》已收作家,按照其在《全元文》中的顺序依次辑录其佚文,共得佚文54篇。

1.高鸣(2/409)。①括号中表示该作家在《全元文》中的册数及起始页码,以便查检,下皆同。按:《新刊惠民御药院方序》载卷47。[4](P518)

2.砚坚(2/517)。按:《卫生宝鉴序》载卷47。[4](P519-520)

3.牟巘(7/491)。按:《瓢泉吟稿序》载卷103。[5](P479-480)

4.方回(7/1)。按:《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序》载卷114。[5](P603-604)

5.李谦(9/62)。按:《静修集序》载卷96。[5](P410-411)

6.胡一桂(13/233)。按:《三家诗考序》载卷5。[4](P58-59)

7.熊禾(18/511)。按:《佩韦斋集序》载卷93,[5](P372-373)文末题署“皇庆元年壬子四月既望,建安熊禾序”,作于1312年。

8.李之绍(20/79)。按:《陵川集序》载卷95。[5](P390)文末题署“延祐丁巳四月,国子祭酒东平晚生李之绍谨序”,作于1317年。

9.冯子振(20/106)。按:《伤寒纪玄妙用集序》载卷47,[4](P522-523)文末题署“至大辛亥冬,集贤待制承事郎长沙冯子振序”,作于1311年。

10.邓文原(21/20)。按:《养蒙先生文集序》载卷95,[5](P397-398)文末题署“泰定三年八月哉生明,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邓文原序”,作于1326年。《皕宋楼藏书志》著录张伯淳《蒙养先生文集》,蒙养,当作“养蒙”。

11.宋无(21/382)。按:《书斋夜话序》载卷58。[4](P640)

12.宋无(21/383)二篇。按:《全元文》已收宋无《鲸背吟序》,《鲸背吟集跋》载卷103。[5](P480)《啽呓集序》载卷108,[5](P535)文末题署“至元游兆困敦岁子月长至日书于商丘之通于斋”。游兆困敦,即丙子,作于至元二年(1336)。

13.贡奎(24/403)二篇。按:《纯白斋类稿序》二篇,并载卷104。第一篇文末题署“时致和改元夏六月,陵阳贡奎仲章序”,[5](P479)第二篇文末题署“时致和元年夏六月,陵阳贡奎仲彰序”。[5](P488)二序均作于1328年。

14.许谦(25/1)。按:《绛守居园池记后序》载卷70。[5](P113-114)文末题署“延祐庚申四月十日,金华许谦书”,作于1320年。

15.赵穆(28/68)。按:《归潜志跋》载卷64。[5](P36-37)文末题署“至大辛亥夏五月,卢龙赵穆识其后”,作于1311年。

16.虞槃(28/562)。按:《二程遗书后序》载卷11。[5](P588)

17.程文(31/446)《玩斋集序》。按:文载卷105。[5](P500-501)文末题署“至正戊戌十月望,新安程文书于蜀阜僧舍”,作于1358年。

18.胡助(31/490)。按:《群书会元截江网序》载卷60。[4](P660)文末题署“至正四年龙集戊寅四月,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东阳胡助识”,作于1344年。

19.杜本(32/47)。按:《松乡集跋》载卷96。[5](P403-404)

20.干文传(32/67)。按:《啸堂集古录序》载卷53。[4](P580)文末题署“元统改元十一月廿又六日,吴郡干文传题”,作于1333年。

21.程端学(32/139)。按:《全元文》(32/165)录程端学《牟清忠公奏议序》。牟清忠公即牟巘,其子牟应复所编《陵阳集》,程端学亦有序,即《陵阳集序》,载卷92[5](P359)。文末题署“至顺二年八月朔,从仕郎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程端学序”,作于1331年。

22.郑奕夫(32/272)。按:《子渊诗集序》载卷104。[4](P492-493)文末题署“至正丙申春三月庚寅,四明安晚后人郑奕夫景尹父序”,作于1356年。

23.冯福京(32/275)二篇。按:《请修昌国州图志疏》、《昌国州图志跋》并载卷32,[4](P353;355)均作于大德二年(1298)。

24.吴师道(34/1)。按:《绛守居园池记后序》载卷70。[5](P114)文末题署“至顺三年岁次壬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吴师道识”,作于1332年。《全元文》(34/111)已录吴师道《题樊绍述绛守居园池记后》,此文失载。

25.欧阳玄(34/383)。按:《雪楼集序》载卷97,[5](P422-423)文末题署“至正丙戌夏四月下澣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后学庐陵欧阳玄序”,作于1346年。

26.许善胜(35/150)。按:《中州启札序》载卷117,[5](P632-633)文末题署“岁在大德辛丑四月朔,承事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许善胜序”,作于1301年。

27.李存(35/283)二篇。按:《荟蕞丛述序》载卷10。[4](P121)文末题署“延祐丁巳中秋前三日,长沙季存谨书”①其他目录著录《荟蕞丛述》《荟蕞续抄》,均称作序之人为“李存”,惟《皕宋楼藏书志》作“季存”,恐为传抄刊刻之误。参笔者《<皕宋楼藏书志>》考辨十一则》,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作于1317年。《荟蕞续抄序》载卷10,[4](P121-122)文末题署“至治新元上已,邵陵冷掾季存谨书”,作于1321年。

28.李粲(37/8)。按:《四书笺义序》载卷10,[4](P114-115)文末题署“泰定元年甲子九月望,将仕郎抚州路崇仁县丞番阳李粲拜手书”,作于1324年。

29.陈旅(37/219)。按:《江月松风集序》载卷107,[5](P517)文末题署“至元后戊寅正月十日陈旅序”,作于1338年。此序亦载《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江月松风集》卷首。而武林往哲遗书本、《清风室丛书》本《江月松风集》卷首亦有此序,题为《钱思复诗序》。

30.张枢(38/576)。按:《绛守居园池记后序》载卷70。[4](P114-115)

31.郑元祐(38/599)。按:《吕氏春秋序》载卷55。[4](P600-601)

32.吴当(46/39)。按:《六书正讹序》载卷16,[4](P175-176)文末题署“至正十二年岁在壬辰九月,承徳郞中书礼部员外郞临川吴当述”,作于1352年。

33.李黼(46/48)。按:《勤斋集序》载卷99。[5](P442-443)文末题署“至正丙戌春,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前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国子监丞汝阴李黼谨序”,作于1346年。

34.林泉生(46/66)。按:《安雅堂集序》载卷102。[5](P474-475)文末题署“至正辛卯夏,同郡林泉生清源”,作于1351年。

35.李桓(46/88)。按:《论孟集注考证序》载卷10。[4](P114-115)文末题署“至元三年岁次丁丑孟秋吉日,文学掾中山李桓谨序”,作于1337年。

36.郭思贞(47/326)。按:《贞观政要序》载卷24。[4](P263)文末题署“至顺四年岁在癸酉正月辛卯,前中奉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奎章阁大学士郭思贞书”,作于1333年。

37.包希鲁(47/330)。按:《皕宋楼藏书志》卷13著录清光绪万卷楼藏本《说文解字补义》。[4](P146)文末题署“至正乙未冬十一月日长至包希鲁序”,作于1355年。《说文解字补义》,《续修四库全书》收录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7著录清光绪十三年吴县灵芬阁集字版校印本,所载包希鲁序与《皕宋楼藏书志》所载相同,均阙文首部分。

38.林兴祖(47/392)。按:《治世龟鉴序》载卷41。[4](P451)文末题署“至正十二年壬辰之岁良月吉日,三山林兴祖谨书”,作于1352年。

39.张翥(48/581)按:《伤寒纪玄妙用集序》载卷47。[4](P523-524)文末题署“至元二年龙集丙子六月一日,晋宁张翥著于广陵寓斋”,作于1336年。

40.刘玉(51/356)。按:《石初集序》载卷107。[5](P519-520)文末题署“洪武癸丑孟夏初吉,老友刘玉汝成之书”,作于1373年。

41.传定保(52/522)。按:《黄四如文稿序》载卷93。[5](P366-367)文末题署“元至治三禩清明后一日,前进士清源传定保书”,作于1323年。

42.王理(54/1)。按:《修辞鉴衡序》载卷118。[5](P645-646)文末题署“至顺四年七月望日,文林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王理叙”,作于1333年。

43.张采(54/12)。按:《养蒙先生文集序》载卷95。[5](P398)文末题署“至正六年正月望日,中议大夫河东宣慰副使致仕男采拜手谨识”,作于1346年。

44.刘性(54/568)按:《韦斋集原序》载卷81。[5](P237-238)文末题署“至元三年丁丑五月五日,后学庐陵刘性谨书”,作于1337年。

45.卢熊(56/180)。按:《归巢稿序》载卷107。[5](P519)

46.涂几(56/405)。按:《俟菴集序》载卷103。[5](P480-481)文末题署“洪武癸丑,诸生宜黄涂几谨序”,作于1373年。

47.杨椿(58/338)。按:《道园学古录序》载卷100。[5](P449-450)文末题署“至正己亥夏五望,眉山后学杨椿序”,作于1359年。

48.余载(58/473)。按:《文献通考序》载卷35。[4](P386)文末题署“至元又五年三月朔,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叙纪”,作于1339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未载此序。

49.章琬(59/152)。按: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109著录杨维桢《铁崖先生古乐府》10卷《乐府补》6卷,乃其门人富春吴复编,有张天雨、吴复序,章琬跋。章琬《铁崖先生古乐府跋》文末题署“至正甲辰夏五月初吉,龙洲生章琬孟文谨拜手跋”,[5](P547)作于1364年。

50.杨翮(60/368)。按:《续复古编序》载卷15。[4](P164)文末题署“至正十一年岁在辛卯正月十又二日,上元杨翮序”,作于1351年。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参照《皕宋楼藏书志》,发现《全元文》失收作家共计107位,佚文112篇。下文按照其在《皕宋楼藏书志》中出现的顺序依次辑录,并对作者生平略加考察。

1.章鉴《周易象义序》。按:文载卷3。[4](P32)章鉴,号杭山寓叟。

2.揭祐民《朱子诗传纂集大成序》。按:文载卷5。[5](P60-61)揭祐民,乃揭傒斯之族叔,曾任邵武府经历。揭傒斯为撰《盱里子传》,今不传。传见蒋易《皇元风雅》卷10、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卷9。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揭祐民《盱里子集》。

3.陈友仁《周礼集说序》。按:文载卷6。[5](P67-68)

4.李俊民《仪礼逸经序》。按:文载卷6。[5](P69)此序文作于1356年,故此李俊民与《全元文》(1/31)所收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非一人。

5.曾鲁《经礼补逸序》。按:文载卷6。[4](P72-73)

6.车瑢《内外服制通释跋》。按:文载卷6。[4](P73-74)

7.车惟贤《内外服制通释跋》。按:文载卷6。[4](P72-73)

8.齐思恭《春秋诸国统纪后序》。按:文载卷9。[4](P101)齐思恭,大名人。其兄为齐履谦,《元史》列传第59有传。

9.程性《春秋属辞后序》。按:文载卷9。[4](P103-104)元末明初人,生平不详。

10.萧镒《四书待问自序》。按:文载卷10。[4](P121)清代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二十著录萧镒《四书待问》,称“镒,字南金,临江人。仕履无考。”[6](P807)

11.蒋景武《续复古编序》。按:文载卷15。[4](P125)蒋景武,四明人,至正年间前后在世。

12.克新仲。按:《续复古编序》载卷15。[4](P165-166)文末题署“至正二十二年龙集壬寅夏四月八日,江左外史鄱阳克新仲铭序”,作于1362年。

13.倪坚《六书统序》。按:文载卷15。[4](P167-169)倪坚,元代王士点《秘书监志》卷10《题名》,“著作郎”下有倪坚,注云“元贞元年四月初二日以着作佐郎承务郎上”[7](P192),“著作佐郎”下亦有倪坚,注云“至元二十九年八月初二日以承事郎上”[7](P194)。其《六书统序》文末题署“翰林直学士奉直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三山倪坚序”。据此,其担任官职可知。

14.应在《篆法偏旁点画辨序》。按:文载卷15。[4](P172)元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载“应在,字止善,句章人。工篆,尝作《篆隶偏傍点画辨》行于世。”[8](P211)

15无名氏《四声等子序》。按:文载卷17。[4](P193)

16.熊泽民《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按:文载卷17。[4](P193-194)文末题署“后岁仲冬吉日云谷熊泽民序”,作于1336年。

17.黄君复《蜀汉本末后序》。按:文载卷17[4](P245)。文末题署“时至正辛卯二月,建宁路建安书院山长晚学黄君复谨书”,作于1351年。黄君复,至正年间前后在世,曾任建宁路建安书院山长。

18.陈桱《通鉴续编自序》。按:文载卷22。[4](P239)文末题署“至正十年岁在庚寅夏六月甲子,四明陈桱题”,作于1350年。有其传,称“陈桱,字子经,奉化人。陈著之孙。官至翰林学士。传见明代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46《文苑》。

19.赵居信《蜀汉本末后序》。按:文载卷22[4](P244-245)。文末题署“上元日,信都赵居信谨识”,作于1351年。赵居信,字季明,许州人,号东溪先生。著《经说》、《史评》、《理学正宗》等书行于世。传见曹金《万历开封府志》卷18。另著《礼经葬制》、《蜀汉本末》3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元史艺文志》有著录。

20.陈祖仁《战国策序》。按:文载卷24。[4](P259)文末题署“至正十五年六月,浚仪陈祖仁序”,作于1355年。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传见曹金《万历开封府志》卷20。

21.戈直《贞观政要序》。按:文载卷24。[4](P263)戈直,临川人。初字以敬,后字伯敬。见吴澄《戈直伯敬字说》(《全元文》15/12)。

22.郑稑《谠论集跋》。按:文载卷25。[4](P274-275)文末题署“至元二年丙子上元,乡贡进士莆状元坊献可郑稑敬书”,作于1336年。郑稑,号宗湖,莆田人。元统三年乡荐第一。传见清代郑杰《闽诗录》戊集卷2。

23.黄清老《伊洛渊源录序》。按:文载卷27。[4](P297)文末题署“至正癸未十月朔,后学昭武黄清老敬序”,作于1343年。黄清老,字子肃,邵武人。苏天爵《元故奉训大夫湖广等处儒学提举黄公墓碑铭》,载其生平甚详。文载黄清老“至正八年八月庚寅,以疾卒官舍,享年五十有九”[9](P209),则其生卒年为1289-1348年。累官湖广等处儒学提举,著《春秋经旨》、《四书一贯》,学者号为樵水先生。张以宁有《黄子肃诗集序》(《全元文》47/480)。柯劭忞《新元史》卷236有其小传。

24.陆友仁二篇。按:《中论跋》载卷39。[4](P427-428)《闲居录序》载卷58。[4](P643)

25.王龙蜕《龟山先生语录序》。按:文载卷39。[4](P431)

26.杜震《疑狱集序》。按:文载卷42。[4](P459-460)文末题署“时至元十六年孟春吉日,愚斋杜震序”,作于1279年。

27.焦养直《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按:文载卷44。[4](P487-488)《元史》卷164有传,载“焦养直,字无咎,东昌堂邑人。夙以才器称……至大元年授集贤大学士,谋议大政悉与焉。告老,归而卒,赠资徳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谥文靖。”[10](P3859)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其《彝斋存稿》。

28.詹清子《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序》。按:文载卷46[4](P505-506)。文末题署“武夷詹清子子敬”,子敬似为其表字。宋濂《莆田四如先生黄公后集序》称“门人武夷詹清子类次六经四书讲义为六卷刊之”[11](P951),则詹清子为黄仲元门人。

29.马宗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序》。按:文载卷47。[4](P515)

30.罗天益《上东垣先生启》。按:文载卷47。[4](P520-521)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著有《卫生宝宝鉴》24卷、《药误永鉴》、《药类法象》。传见清代王宏翰《古今医史》卷7。

31.袁裒《伤寒纪玄妙用集序》。按:文载卷47。[4](P522)袁裒,字徳平,鄞县人。黄宗羲《宋元学案》卷75有传。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3著录其《书法集要》。

32.无名氏《五行类事占序》。按:文载卷51。[4](P557)

33.晓山老人《太乙统宗宝鉴序》。按:文载卷51。[4](P564)

34.孙道明二篇。按:《广川书画跋》载卷52。[4](P572)《脚气集跋》载卷58。[4](P639)《广川书画跋》文末题署“华亭孙道明明叔谨识,年六十又九。时至正乙巳十一月廿三日书于泗北村居映雪斋”,至正乙巳为1365 年,是年孙道明69岁,则其生年为大德元年(1297)。

35.陈才子。按:《考古图序》载卷53。[4](P578)陈才子,茶陵人,元大德年间其后在世。

36.陈翼子。按:《考古图序》载卷53。[4](P578)陈翼子,茶陵人,陈才子之弟。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陈翼子《唐史巵言》30卷、《重修考古图》10卷。

37.忽思慧。按:《饮膳正要序》载卷54。[4](P588-589)忽思慧,亦作忽斯慧,畏兀儿族(一说为蒙古族),元代营养学家。延祐年间(1314-1320)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著有《饮膳正要》。

38.无名氏《饮膳正要序》。按:文载卷54。[4](P589-590)

39.严度《白虎通德论序》。按:文载卷55。[4](P608)严度,东平人。《白虎通德论序》文末题署“中奉大夫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柳贯《严度谥贞献》称“故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严度”[12](P104),则其职官可知。大德年间前后在世。

40.张楷《白虎通德论序》。按:文载卷55。[4](P608)张楷,东平人,大德年间前后在世。

41.陆晋之《困学纪闻后序》。按:文载《皕宋楼藏书志》卷56。[4](P623-624)文末题署“泰定二年十二月癸卯,庆元路儒学教授吴郡陆晋之叙”,作于132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困学纪闻》未载此序。

42.王介《玉海序》。按:文载卷61。[5](P2-3)文末题署“至正辛卯七月既望,儒学正王介谨识”,作于1351年。

43.阿殷图埜堂《玉海序》。按:文载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61。[5](P3)文末题署“至正十一年六月初吉,嘉议大夫庆元路总管阿殷图埜堂谨序”,作于1351年。

44.王厚孙《玉海序》。按:文载卷61。[5](P6)文末题署“至元六年庚辰四月一日,孙厚孙百拜谨识”,作于1340年。

45.薛元德《玉海序》。按:文载卷61。[5](P6-7)文末题署“至元六年四月朔日,鄞县文学正东嘉薛元德序”,作于1340年。

46.陈元善《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序》。按:文载卷61。[5](P10)文末题署“岁在已未正月元旦进士陈元善序”,作于1319年。陆心源在此序后,附有考辨,云“已未为开庆元”,即1259年。其《仪顾堂续跋》卷11有《宋椠启札跋》,称“陈元善,建安人。开庆元年己未进士。自署‘前进士’者,元延祐六年己未作也。”[13](P402)前后所言不同。对此,胡玉缙认为“今以序文不著年号推之,当以后说为长。盖晦仲与元善,皆由宋入元者,元善此序,实隐寓不忘故园之思也”[14](P206)。据此,则此文当作于元延祐六年(1319)。

47.陈孝先《鸡肋编跋》。按:按:文载卷63。[5](P31)文末题署“时至元己卯仲春月观,陈孝先甫志”,作于至元五年(1339)。

48.牟冲道《道德经注序》。按:文载卷66。[5](P60)文末题署“至元庚寅二月真元节,资中羽士可轩牟冲道谨书”,作于1290年。

49.厉一鹗《唐陆宣公集跋》。按:文载卷69。[5](P101)文末题署“至大辛亥季秋嘉兴郡博士厉一鹗拜首书”,作于1311年。厉一鹗,元至大间人,字心斋,嘉兴郡博士。刻印过唐陆贽《陆宣公集》22卷[15](P95)。

50.徐玩《钓几文集序》。按:文载卷71。[3](P127-128)

51.陆德原《重刊笠泽丛书序》。按:文载卷71。[5](P123)文末题署“至元仍纪元之五年岁次庚辰七月一日,十一世孙德原百拜谨题”,作于1340年。

52.丁思敬《元丰类稿后序》按:文载卷75。[5](P167)

53.顾长卿《志道集序》。按:文载卷81。[3](P233-234)文末题署“至元壬辰春月,泉州石井书院山长福州路教授姪长卿子元氏拜书”,作于1292年。

54.刘概《文公朱先生感兴诗注跋》。按:文载卷85。[5](P278)文末题署“时大德甲辰仲春,武夷刘概谨跋”,作于1304年。

55.王環翁《北溪大全集序》。按:文载卷88。[5](P310-311)文末题署“至元改元腊月,漳州路儒学教授莆宓轩王环翁舜玉父序”,作于1335年。

56.刘张《方是闲居士小稿跋》。按:文载卷89。[5](P525)文末题署“时至正二十二年岁在辛丑暮春初吉,从元孙张百拜敬书”,作于1362年。

57.蒋岩《本堂集跋》。按:文载卷91。[5](P348-349)文末题署“时至大戊申仲夏既望丙辰,榜下士荆溪蒋岩书跋”,作于1308年。

58.杨仲弘《宋国史柴望诗集序》。按:文载卷92。[5](P356-357)文末题署“至正四年七月既望,襄阳阳仲弦叙”,作于1344年。阳仲弦,当作杨仲弘①参笔者《<皕宋楼藏书志>考辨十一则》,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59.牟应复《陵阳集序》。按:文载卷92。[5](P359-360)文末题署“至顺辛未八月朔旦,男承事郎浙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都事应复百拜谨识”,作于1331年。

60.徐津《咏史诗序》。按:文载卷93。[5](P366)文末题署“时至正戊子春二月一日,男津敬书”,作于1348年。

61.传定保《四如先生文稿序》。按:文载卷93。[5](P366-367)文末题署“元至治三祀清明后一日,前进士清源传定保书”,作于1323年。

62.曹志《四如先生文稿序》。按:文载卷93。[5](P368)文末题署“至治癸亥秋九,后学庐山曹志谨跋”,作于1323年。

63.陈光庭《四如先生文稿序》。按:文载卷93。[5](P368-369)文末题署“大明至治后学三山陈光庭拜书”,作于1323年。

64.黄梓《四如先生文稿序》。按:文载卷93。[5](P369)文末题署“时至治癸亥立秋日,男将仕郎、汀州路总管府知事黄梓百拜谨识”,作于1323年。

65.王复翁《滹南辨惑》。按:文载卷94。[5](P379)文末题署“大德三年二月中和节,双桂书院王复翁谨书”,作于1299年。

66.王邻《湛然居士文集序》。按:文载卷94。[5](P384)文末题署“癸巳岁十二月望日,平水冰岩老人王邻序”,作于1293年。

67.罗如篪《桂隐诗集跋》。按:文载卷95。[5](P400-401)文末题署“至正元年春仲日,进士门人罗如篪宗仲谨识”,作于1341年。

68.沈璜《松雪斋集跋》。按:文载卷96。[5](P405)文末题署“至元后己卯良月十一日,花谿沈璜伯玉书”,作于1339年。

69.安塈《黙庵集跋》。按:文载卷97。[5](P417)文末题署“泰定四年十月旦,男广宁路儒学正塈谨记”,作于1327年。

70.王士熙《秋涧集跋》。按:文载卷97。[5](P419)文末题署“延祐七年,百拜谨识”,作于1320年。王士熙,王构(1245-1310)之子。

71.王公仪《秋涧集跋》。按:文载卷97,[5](P419)作于至治元年(1321)。

72.罗应龙《秋涧集跋》。按:文载卷97。[5](P419)文末题署“时至治壬戊春孟,嘉禾郡文学掾晚学罗应龙谨书集后”,作于1322年。

73.尹廷高《玉井樵唱自序》。按:文载卷98。[5](P433)

74.卓器之《续轩渠集序》按:文载卷99。[5](P437)文末题署“至正壬辰端午日,易隐卓器之书”,作于至正十二年(1352)。

75.林以抃《续轩渠集序》。按:文载卷99。[5](P438)文末题署“至正壬辰菊节,玉井林以抃敬书”,作于至正十二年(1352)。

76.刘宗传《续轩渠集序》。按:文载卷99。[5](P438-439)文末题署“至正庚子闰五,门人刘宗传再拜谨书”,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0)。

77.完者笃贯斋《续轩渠集后序》。按:文载卷99。[5](P439)

78.聱翁《续轩渠集序》。按:文载卷99。[5](P439)文末题署“至大戊申立夏,聱翁七十八笔”,作于1308年。

79.阿鲁威《续轩渠集序》。按:文载卷99。[5](P440)文末题署“元延祐第五戊午长至节日,燕山阿鲁威书于莆阳”,作于1318年。

80.张冲《勤斋集序》。按:文载卷99。[5](P442-443)文末题署“至正四年中秋之明日,奉元路儒学教授晚学张冲谨序”,作于1344年。

81.金天瑞《苏武慢跋》。按:文载卷100。[5](P450)文末题署“时至正二十四年岁次甲辰秋八月二日癸巳,渤海金天瑞识”,作于1364年。

82.谕立敬《桧亭集跋》。按:文载卷100。[5](P456)文末题署“至正十年冬,友生江夏谕立敬志”,作于1350年。

83.郑潜《秋声集跋》。按:文载卷102。[5](P470-471)文末题署“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十月己卯,新安郑潜拜手书”,作于1357年。郑濳,字彦昭,号棣菴,歙长龄里人。著有《白沙稿》、《樗菴集》。传见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7。

84.傅若川《勤斋集序》。按:文载卷103。[5](P477-478)文末题署“时岁癸亥仲春,新喻曹谿傅若川次舟谨志”,作于1323年。傅若川,字次舟,傅若金之弟,著有《杜诗类编》3卷。

85.郑僖《瓢泉吟稿序》。按:文载卷103。[5](P480)

86.孙伯延《立斋卢先生文集后语》。按:文载卷104。[5](P488)

87.单弘《子渊诗集序》。按:文载卷104。[5](P493-494)文末题署“至元己卯九月下澣,小江艾逸单弘叙”,作于1339年。

88.杨彝《子渊诗集序》。按:文载卷104。[5](P494)文末题署“至正十六年龙集丙申夏五月辛卯,浙河杨彝序”,作于1356年。杨彝,字宗彝,余姚人。传见高廷愉《嘉靖普安州志》卷8《人物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7。

89.赵贽《玩斋集序》。按:文载卷105。[5](P496)

90.钱用壬《玩斋集序》。按:文载卷105。[5](P496-497)钱用壬,直隶广徳州人。进士。传记明代俞汝楫《礼部志稿》卷51。

91.谢肃《玩斋集序》。按:文载卷105。[5](P497-499)谢肃,字原功,上虞人。贡师泰门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7著录其《密庵集》10卷。

92.释至仁《鹤年诗集跋》。按:文载卷106。[5](P515)

93.夏溥《江月松风集序》。按:文载卷107。[5](P517-518)文末题署“至元五年春三月十六日,淳安夏溥书”,作于1339年。《清风室丛书》本《江月松风集》卷首亦有此序,题为《钱思复先生诗卷序》。

94.张莹《石初集序》。按:文载卷107[5](P521-522)。张莹,字梅间。周霆震有《张梅间诗序》。

95.汪泽民三篇。按:《咏物诗序》载卷106。[5](P508-509)文末题署“至正癸巳汪泽民题”,作于至正十三年(1353)。

《澄江櫂歌诗序》载卷107。[5](P522-523)文末题署“至正丙戌夏新安汪泽民书”,作于至正六年(1346),此文又载卢文弨《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上。

《宛陵群英集序》载卷116。[5](P617-618)汪泽民(1273—1355),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宋濂有《元故嘉义大夫礼部尚书致仕赠资善大夫江淛等处行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汪先生神道碑铭》,记其生平颇详。《元史》卷185、柯劭忞《新元史》卷217有其传,然记载颇多谬误。[16]

96.胡居敬《吾吾类稿序》。按:文载卷107。[5](P525-526)胡居敬,元末明初在世。宋禧有《赠胡居敬序》。

97.张美和《吾吾类稿序》。按:文载卷107。[5](P526-527)张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传见《明史》卷137。

98.罗大已二篇。按:《静思集序》、《滦京杂咏跋》均载卷108[5](P530-531;532)。江西庐陵人,元末明初在世。

99.刘中孚《云阳集序》。按:文载卷108。[5](P533-534)文末题署“老友八十四翁庐陵中孚序”,未提姓氏。李东阳《云阳集跋》中云:“次以旧序若干篇,惟刘中孚序隶字多阙,无从质”,可知其姓氏为刘。[17](P850)刘中孚,字志行,吉水人。传见谢旻《雍正江西通志》卷76。

100.吴复兴《佩玉斋类稿序》。按:文载卷108。[5](P536-537)吴复兴,字起季。汪泽民《宛陵群英集》录有其诗。

101.欧阳应丙《贞一稿序》。按:文载卷109。[5](P540-541)欧阳应丙,字南阳,新喻人。有《双石集》。传见刘松《隆庆临江府志》卷12。

102.孔涛《辉山存稿序》。按:文载卷110。[5](P553)孔涛,字世平,孔子五十二世孙。至正三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阙里谱系》1卷。传见黄溍《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孔君墓志铭》、柯劭忞《新元史》列传第126。

103.何淑《玉笥集序》。按:文载卷110,[5](P553-554)注云“何淑,字伯善,乐安人。元至正辛卯进士。洪武戊辰年(1388)卒。传见谢旻《雍正江西通志》卷81。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著录其《诗义权舆》,卷17著录其《蠖闇集》8卷。

104.丁节《玉笥集序》。按:文载卷110。[5](P555)丁节,字子坚。元末明初人,曾任承事郎监察御史。邓雅《玉笥集》中有《题丁子坚所藏张彦道画唐官进马图》诗。

105.武乙昌《注诗音鼓吹序》。按:文载卷115,[5](P613)作于至大戊申(1308)。武乙昌生平不详,蜀西人,生活于元大德、至大年间,并曾担任南阳儒学提举。

106.高昂霄《河汾诸老诗集跋》。按:文载卷115。[5](P615-616)高昂霄生平不详,曾刊刻《河汾诸老诗集》。

107.张师愚《宛陵群英集序》。按:文载卷116。[5](P618)张师愚,字仲愚,一字仲渊,与弟师鲁皆好学工诗。尝从汪泽民游。传见《宛陵群英集》卷1。

通过翻检《皕宋楼藏书志》,可辑补《全元文》佚文166篇,且均为序跋。这一方面扩大了元代散文的数量,同时,序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和文献价值,可为元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另外,新发现的107位元代作家,《全元文》没有收录,壮大了元代的作家创作群体。不过,由于书缺有间,部分作家的生平隐晦不彰,尚待进一步的考察。

参考文献: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严佐之.近三百年目录学举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陈开林,魏欣.《全宋文》佚文辑补九篇[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

[4]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续修四库全书:9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续修四库全书:9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清·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元·王士点著,商企翁编次;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8]元·陶宗仪.书史会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9]元·苏天爵.滋溪文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明·宋濂.元史: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明·宋濂著;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2]李修生.全元文:第2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3]清·陆心源.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M].冯惠民,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5]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1999.

[16]陈开林.《全元文》失收汪泽民佚文八篇辑补[J].皖西学院学报,2015(4).

[17]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第4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陈义报]

The Value of Supplement about BiSong LouCangShu Zhi——Adding 166 Articles’s Titles to Quan Yuan Wen

CHEN Kai-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Lu Xinyuan's BiSon g LouCan g Shu Zhi was famous for its record of books publ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And it also included som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books of the two dynasti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Quan Yuan Wen,BiSong LouCangShu Zhi was not taken as a source of reference.So,this book can b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supplement to Quan Yuan Wen .Quan Yuan Wen had collected some writers’articles in the Yuan dynasty which were included in BiSon g LouCan g Shu Zhi.After comparison of the two books,it has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54 articles written by 50 writers in BiSong LouCang Shu Zhi not included in Quan Yuan Wen.Besides,there are 112 articles written by 107 writters not collected in Quan Yuan Wen.

Key words:Quan Yuan Wen;Lu Xinyuan;BiSong LouCangShuZhi;Supplement;Collection of articles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1-0024-09

作者简介:陈开林,在读博士,从事宋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典籍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