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2016-03-16师建兰
师建兰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师建兰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自商务部2005年提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年来,农村连锁超市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对我国农村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了农村消费质量、降低了农村消费成本并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是对中西部相对较落后的甘肃省的农村消费的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的十年中也存在着农家店分布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企业运输成本高等短期内较难克服的客观问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明确市场定位,在统一经营的前提下体现特色化,经营产品要多样化,要完善物流运输及配送货,还要加强管理和培训以及加入城市元素及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万村千乡;农村消费;农家店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推行的建立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一项工程,其主要内容是:政府以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试点县市的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1]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消费却只占三分之一,农村消费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可供发掘。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也是在现行经济新常态下发挥了消费拉动我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特殊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城乡结构使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甘肃省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积极响应商务部的号召,自2005年开展“万村千乡”工程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统计,2009—2010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4000—7000个;2010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3220个,新建和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40—50个;2011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000个,改造提升乡镇直营店或示范店200个,新建和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40个左右;2012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000个,并对全省5300家农家店进行信息化改造,扩展农家店经营范围,提高农家店盈利水平。截止2013年底,连锁化农家店覆盖100%的县区、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日用工业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80%以上。
表1:历年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甘肃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很低,但自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年以来,甘肃省农村人均消费大幅提高,2005—2012年增长了127.87%,虽然农村消费的提高不完全归因于“万村千乡”工程,但其开展对农村消费的增长做了卓越贡献。其中,随着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食物所占收入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从2005年47.20%下降到2012年39.76%,这说明消费中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增长更为突出,再次证明了万村千乡工程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以及农村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一)提高农村消费质量
农村市场上长期充斥着假冒伪劣等质量不过关产品,这样的购买环境迫使农村形成了“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消费格局,使农民消费极不方便。[3]越是偏远山区,越是去往县城交通不方便的地方质量不过关商品越为猖獗。“万村千乡”工程改造的农家店实行“六个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培训、统一服务、统一价格和统一经营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质量不过关产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量保证的放心产品,大大的提高了农民消费的质量。
(二)降低消费成本
首先,农民购买成本降低。现在在村里只需几分钟就能买到之前要花一天时间去县城才能买到的消费品,减少了农民购买的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其次,商品价格降低。改造后的农家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方式,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中间多重的批发环节,从而使得商品价格降低。从农家店店主的角度来看,“万村千乡”工程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模式大幅减少了他们的采购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并且政府对每个进行“万村千乡”工程改造的农家店都有补贴。2013年甘肃省对每个农家店奖励1.2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万元,用于信息化改造2000元。
(三)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万村千乡”工程扩大了原来“夫妻店”的规模,规模较大的且有需要的农家店可雇佣当地村民辅助经营农家店,并且建在镇上的配送中心的配送以及采购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其次,“万村千乡”连锁超市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流通模式,即城市日用百货及家电商品流向农村,农村的农副产品走出农村流向城市,双向流通模式解决了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打开了农副产品的销路,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甘肃省开展十年来存在的问题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甘肃省开展十年来,遇到问题颇多,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主观问题在共同努力下短期内也会解决,下面仅谈其中两个由客观因素造成而在短时间内又较难克服的两个问题。
(一)农家店分布不均衡,有些村落一家没有,有些村落扎堆开设
甘肃省农村人口居住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差别较大,最大的兰州市农村人口密度和最小的酒泉市农村人口密度相差近五十倍。部分村落人口密度本身就低再加上近几年外出打工人口逐年增长,家中只剩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和孩子的购买能力有限,农家店的客流量较少从而无法保证农家店的销售利润及正常运转,往往是两三个村落才能支撑起一个农家店;而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出现扎堆现象,比如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的个别村落,一个村有两三家农家店。这种不均衡的分布违背了商务部提出“万村千乡”工程的初衷,不利于“万村千乡”工程在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合作企业运输成本高、利润低
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有30%以上的村落道路没有硬化仍然是土路,一些山区山路崎岖艰险,雨雪过后更是难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无形中增加了合作企业运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运输风险,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增加而价格又不能随之增加,因为价格要符合农民的消费水平且日用百货商品价格透明,从而使得合作企业利润减少。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甘肃省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在统一经营的前提下体现特色化
“万村千乡”工程的“六个统一”经营模式,虽然为农村消费系上了“安全带”,改变了农村消费环境,提高了经营标准化,但是在甘肃省发展“万村千乡”工程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甘肃省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个基本前提。甘肃省农村消费与中东部地区还有明显差距,不能将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照搬到甘肃,也不能将城市连锁超市的经营方法照搬到农村,要根据每个县甚至每个村的具体情况明确农家店的定位,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经营,根据每个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消费情况确定农家店的经营规模、范围以及适合销售的商品种类、产品组合。[4]
(二)经营产品多样化
首先,近年来农民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随之农家店所经营的商品品种要不断丰富,保证农民在购买时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同类商品只有一个选择,从而保证农民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其次,农家店所经营的商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日用百货,还需适当加入农药、化肥、农作物种子、简单农具、熟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甘肃省会宁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父母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去县城购买图书,教辅文具等学习用品极为不便,在这些地区的农家店还需要加入图书教辅等学习用品。再如榆中县、靖远县等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普遍建起了“小二层”,这些地区的农家店可与“建材下乡”、“家电下乡”相结合,在经营范围中加入建材、装修材料及常用五金家电等。另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不会网上充值的农民交话费的困难凸显,所以农家店还需提供移动电话入网、话费代收、空中充值等服务。
(三)完善物流运输及配送货
“万村千乡”工程每年新建和改造配送中心40个左右,这些配送中心发散式的服务于周边村落农家店,为他们配送及运输商品。配送中心与农家店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流。配送中心充分掌握其所服务的农家店的存货量以及各店的热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尽早的调配货,提高物流效率,保证能够及时送货,避免造成缺货、压货等损失。[5]
(四)加强管理及培训。“万村千乡”工程对农家店的经营有统一的标准,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农家店的进退与经营,包括对农家店经营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货渠道等多方面的管理。坚决不允许农家店店主从非统一配送渠道采购质量不过关的商品,否则会使农民消费者丧失对农家店的信任和忠诚。严格执行统一价格的经营模式,对价格严格控制,避免在同一范围内出现同屋不同价的现象,从而可以避免价格战,保证农家店店主的利润和有序经营。人才缺乏是使农家店的经营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农家店店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连锁超市的经营之道知之甚少,要加强对店主及辅助经营者的定期培训,使他们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农村连锁超市。
(五)加入城市元素及信息化建设
为了吸引更多农民消费者,刺激他们的消费欲从而创造更多消费,农家店还需要结合城市连锁超市的促销手段。例如:打折销售、有买有送、返利、免费试用、免费试吃、每日特价品、节庆大优惠等等。此外,为了农民方便消费,农家店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条码扫描技术和POS机刷卡消费。在2012年全面信息化改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信息化建设,搭建农家店与配送中心全方位信息平台管理。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关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2005-02-17.
[2]贾琼,潘从银.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现状与路径探索[J].甘肃金融,2013,(1).
[3]欧翠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消费效应评析与前瞻[J].消费经济,2006,(6).
[4]李芬儒,忻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理论指导和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
[5]李刚,汪旭晖.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基于万村千乡店的实证检验[J].兰州学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