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话语的新转向?
——与史蒂夫·休利特(Steve Hewlett)的访谈
2016-03-16潘梦琪
杨 颖, 潘梦琪
BBC中国话语的新转向?
——与史蒂夫·休利特(Steve Hewlett)的访谈
杨颖1, 潘梦琪2
BBC制作/出品的中国主题纪录片一经问世,总能引起中国观众,尤其是中国网民的广泛关注。新年伊始,BBC新推出的两部纪录片由于与过往突出“批判”中国社会的格调不同,而饱受国人热议。本文特此采访英国知名媒体评论家史蒂夫·休利特,企图从另一个视角了解英国媒体人、英国受众对此如何解读,并进一步挖掘BBC纪录片背后的制作机制、内部运作等。
BBC纪录片;中国主题;话语;相互理解
DOI10.16602/j.gmj.20160021
被访者(答): 史蒂夫·休利特(Steve Hewlett): 英国知名媒体评论家、BBC《媒体大观》主持人、制片人
访谈者(问): 杨颖、潘梦琪
问: 2016年开始,尤其是中国春节期间,BBC播出了两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分别是《中国故事》(StoryofChina)和《中国新年》(ChineseNewYear),这两部片子播出后在中国网民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据网友认为,这两部纪录片的语调和态度,与BBC以往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大不相同,如2015年播出的《中国式教育: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ChineseSchool:Areourkidstoughenough?)《中国秘密》(SecretsofChina)以及2011年播出的《中国人来了》(TheChinesearecoming)。有中国网友称,并不习惯BBC用“赞赏”而非“批评”的语气来谈论中国。您怎么看待此事?
答: 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仅看过《中国式教育》,虽然如此,我并不认为其他的任何一部纪录片的语调是“赞赏”的。这可能是(中国网友)稍有过分解读吧。我认为,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在总体上比以前更加开放了,人们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的途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此外,随着中英民间的对话逐渐增多,英国人也可以更容易地了解中国。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英国,了解英国乃至西方文化。我认为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开放”,开放的结果就是人们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这就是说,当你知道更多时,你的理解也会更深。
问: 按照您的理解,您认为这种变化是巧合,还是说明了BBC对制作有关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的政策和话语的转变?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政府层面来谈,近年来中国和英国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友好,政府行为是否会影响BBC的政策,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BBC是否会追随政府的外交政策?
答: 事实上,我个人并不认为BBC对中国的话语态度有实质性的转变。这种看似改变的现象,实质上可以解释为BBC对中国的“接近性”和“熟悉度”的增加。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媒介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中国更加开放,中国的媒体也正在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开放的态势让英国的媒介从业者在制作和报道有关中国的内容时,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目前中英在媒体层面的交流和合作也在增加,英国的节目形态常被搬上中国荧屏,中英共同出品也很常见。
近年来,英国政府在寻求一种对中国更开放和互利的合作模式,所以媒体自然也参与到合作互利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BBC或者其他媒体就轻易改变了语调和态度,或者是政府在主导媒体转变对中国的态度。这只意味着整体大环境在逐渐转好,中英合作在不断升级。当然,政府之间关系的转变,也是如今关于中国的报道和故事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关于中国的报道,题材也不再集中于“人权问题”“民族问题”,而更关注中国的其他方面。比如《中国式教育》的背后,就试图探讨中国在教育方面为何优于西方。这不仅仅基于对中国的思考,而是BBC在试图寻找亚洲文化中的共性,是更深层的思考。较早前,BBC也制作过另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主题是关于韩国的数学教育,纪录片呈现了在同龄学生中,韩国学生数学成绩比英国学生优秀很多,这也给英国人提出了关于“教”与“学”方式的思考:什么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是追求更好的结果还是追求更好的过程这样的思考,这部纪录片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此前我曾在中国南京参与拍摄了关于中国军队如何培养军人的纪录片《中国新模式军队》,这个片子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就是中国对培养军事人才的思路转变。现代战争对军人有着更高的要求,前线军人经常要面对问题单独作出选择和决定,这和毛泽东时代的“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哲学不同,个体是作出决定的主体,因此,中国军队正在改变军事教育的方式。回到BBC所制作的这些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上,其实都是有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比如在教育上,是应该更侧重于“过程与思考”的教育,还是更倾向于“结果与成绩”的教育。不管是军队还是学校,这些问题呈现出的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我认为这些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引起人们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问: 有没有可能是BBC 想要制作更“友好”的纪录片来吸引中国的资金或者寻找与中国合作的机会?从您作为普通观众或者作为专业人士的角度看,您认为这些纪录片的内容是否符合您的预期?或者说当您在观看这些对中国“示好”的纪录片时,您对这些内容的感觉是高兴(认可),还是觉得勉强甚至怀疑?
答: 作为一名英国观众,其实如今了解中国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去了解或者学习的兴趣。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我自己也是纪录片制作人,我对制作“友好的”纪录片的价值是不认同的,我也不认为英国的纪录片制作人会这么去做。纪录片不是外交手段,不是为了展示“友谊”,纪录片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真实。“友好”固然是让人喜欢的态度,但纪录片制作人更应该呈现真实。如果一心表现“友好”,则会忽视困难,忽略克服困难所在。因此,我很难设想英国的纪录片制作人,尤其是BBC,会主动去选择“友好”的态度。如果他们那样做,我会觉得很奇怪。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纪录片制作人通常是很理性和包容的,他们会致力于呈现事实的两面性,如果只专注于“阴暗面”,也许是事件本身背后有着更大的“阴暗”。
问: BBC的纪录片制作流程是怎样的,您能否介绍一下?
答: 自下而上来说,首先最基本的是制片人,广播公司如BBC和ITV,内部都有全职的纪录片制作人。同时,BBC和ITV也会购买来自商业制作公司所制作的内容,这与Channel 4的模式不同,Channel 4的全部内容都来自商业制作团队。
制作人对内容负责,他们为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出谋划策、贡献想法。制作人再上一级则是编委(Commission Editors)。在英国不同的广播公司内部,每个子频道都会有负责的编委。编委的主要责任是对制作人呈上来的内容提案进行讨论,讨论则主要围绕提案是否可能实现和预期效果如何等等展开。如果提案被编委通过,纪录片就会投入到拍摄阶段。但在拍摄阶段,英国特色是拍摄经费并不会“一次到位”,而是分批次验收,以保证效果最优。在一定阶段,编委会检验拍摄成果,进而评估是否对纪录片项目发放资金继续拍摄,还是中止或进行适当的内容修正,直到拍摄完全结束才会“付清”款项。即使是商业化的拍摄公司,拍摄的款项广播公司也只会“分期付款”。这是BBC和Channel 4共同采用的模式,而在ITV,制作人则通常更倾向于向银行一次性贷款以支持拍摄。
问: BBC对纪录片如何把关?
答: BBC采取两层制的把关模式。第一层把关人是编委会,第二层把关人是频道总监(Channel Controller)。编委会专设分析家和编辑,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讨论并决定各式各样的节目样式,如连续剧、戏剧、娱乐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等,他们对节目样式归类,然后把合适的节目,包括纪录片安排进对应的频道。通过了编委会层级的把关后,还需要通过频道总监的同意,才能播出。当然,到了频道总监的层面,节目的内容已经基本成形,在前期的提案讨论和制作阶段,大家对节目已有大致的把握和期待。至于播出效果如何,那就要看情况了。
(编辑:郭镇之)
New Orientation of BBC’s Discourse on China?:An Interview with Steve Hewlett
Ying Yang1, Mengqi Pan2
(1.Postdocin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TsinghuaUniversity;2.UniversityofWestminster)
BBC documentary on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among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Chinese netizens. Two latest China-themed BBC documentaries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 ones considered to be critical about China are especially the cases. The interview with Steve Hewlett tries to find out how English media professional and audience perceive such difference. Furthermore, how BBC documentaries are made and what the internal operational system is in BBC are explored.
BBC documentary; China theme; discourse; mutual understandig
1. 杨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2. 潘梦琪: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