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90例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2016-03-16曹乾嫱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曹乾嫱 江西省人民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90例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曹乾嫱 江西省人民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分析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随机选取的90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研究对象分类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纳入45例患者。对照组行普罗帕酮药物治疗,观察组行食道调搏仪治疗,总结归纳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食道调搏仪治疗,观察组治疗效果更接近预设值,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为理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食道调搏仪 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 安全性
室上性心动过速属于临床常见心率失常,患者在急性发作时,需禁食采取药物进行复律,但是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大都存在较多的基础病症,常伴随以电脑的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衰,所以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治疗至关重要[1]。据相关研究报道,行食道心房调搏可对室上速进行终止,进而转复为窦性心律,安全有效[2]。本研究以90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食道调搏仪治疗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随机选取的90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研究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研究对象分类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纳入45例患者。对照组有29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年龄为62~84岁,平均年龄为(73.0±10.5)岁;观察组有30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年龄为61~83岁,平均年龄为(72.0±10.3)岁。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层面,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DF-5a型心脏电生理诊疗仪,经鼻前孔将食道电极置入食道。将食道心房调搏组起搏电压调整为15~25v,依照患者情况应用多种刺激方法。行超速起搏法,应用超出患者心率30~50次/min的快速SISI刺激连续起搏心房,时间为2~10s。行猝发脉冲法,应用5~10个200~300次/min的SISI刺激起搏心脏。行成对调搏法,以患者基础起搏心率为基础,程控加入多个早搏脉冲。
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药物治疗,给予普罗帕酮7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1次/8h,最大剂量不超过280mg。
1.3 观察指标
疗效指标:显效: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成功;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效: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成功;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降低。无效: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未成功;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
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统计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满意度分级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调查内容包括患者自我感觉、心率情况等内容,共10项,满意1分,一般0.5分,不满意0分。若分值≥9分,则为满意;若7分<分值<9分,则为一般;若分值<6分,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行t检验。对比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经食道调搏仪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为理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经食道调搏仪治疗,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更为理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经食道调搏仪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为理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8.2%、治疗满意度为75.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6%、治疗满意度为9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由此可见,采用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对照组 45 22(48.9) 15(33.3) 8(17.8) 37(88.2)观察组 45 31(68.9) 12(26.7) 2(4.4) 43(95.6) x2-- -- -- -- 4.050 P -- -- -- --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n(%)]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对照组 45 20(44.4) 14(31.1) 11(24.4) 34(75.6)观察组 45 30(66.7) 12(26.7) 3(6.7) 42(93.3) x2-- -- -- -- 5.414 P -- -- -- -- <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组别 例数 心房纤颤 血压下降 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 45 3(6.7) 5(11.1) 2(4.4) 10(22.2)观察组 45 1(2.2) 0(0.0) 1(2.2) 2(4.4) x2-- 6.154 P -- -- -- -- <0.05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主要为折返,部分为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采取射频消融术,但是面对一些急性发作的患者,仍需采用药物、食管心房调搏进行治疗[3]。食道心房调搏可将折返环路切断,当心脏起搏时,刺激脉冲会进入折返径路,进而中断折返,终止室上速发作。食道心房调搏可对异位节律灶进行抑制,受外连续刺激除极的影响,心脏正常节律点、异常节律点的自律性会逐渐降低,所以当超速抑制停止后,窦房结最快苏醒并发出冲动,进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4]。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大都伴随一定的器质性心脏病,而且患者大都存在窦房结功能减退情况,在应用普罗帕酮药物治疗室上速发作时,基于药物自身的特性,会抑制传导系统,存在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所以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发生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5]。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易发生低血压,导致各脏器功能供血不足,而药物复律起效较慢,行食道心房调搏超速抑制则能较好终止心动过速。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大都合并心衰、肺部疾病,所以复律药物需慎用,而采用食道调搏仪治疗的不良反应则较少。
综上所述,采用食道调搏仪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能起到较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爱丽, 彭娟. 食道心房调搏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诊断价值[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2,3(7):57.
[2] 李毅, 赵静, 刘利, 等. 食道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1例次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 2014,11(3):23-24,30.
[3] 刘首雄. 食道心房调搏与胺碘酮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8(22):176-177.
[4] 董巧玲, 高雯. 经食道调搏诊疗阵发性室上速40例临床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7(5):311-313.
[5] 彭银鱼. 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150例诊断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20):93-94.
1006-6586(2016)10-0010-02
R441.4
B
曹乾嫱,主治医师,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