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辅类报刊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2016-03-15曹振坡

新闻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素材表达互动

曹振坡

【摘要】在纸媒的冬天,行业媒体及其编辑如何生存?教辅报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发展规律,只有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内容,满足读者的参与愿望,教辅报刊依然能够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教辅报刊;素材;表达;互动

物以稀为贵,河北的一份教辅报纸《初中生周报》1984年创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省内初中生几乎没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学生追捧它的原因很简单——同类报刊相当少。而如今,在报刊发行季,哪位学生不接到几份教辅报刊推荐单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报刊就达60种。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能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已经很难。雪上加霜的是,读屏时代已悄然而至。对新鲜事物有着本能偏好的青少年学生,还能把多少注意力留给纸质教辅报刊?教辅报刊从业圈内,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一些人在积极地谋求转行,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思索着它的未来。

一、教辅报刊仍有前途

其实,相比于其他纸媒特别是新闻类报刊而言,教辅报刊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是最严竣的。因为,尽管学生一族是新事物的爱好者,但他们并不是真正自由的阅读者——家长、学校、教师以及时间、物质条件限制了他们在纸媒及数字媒体间选择的自由。纸质媒体仍将在长时期内占据他们的读物“筐”。

更需明晰的是,纸质出版物相比于电子出版物,有其本性上的优势。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介质,纸不会给阅读造成障碍,而电脑、手机则不然,它们固然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方便,但也给阅读者带来了障碍,比如携带不便、屏幕尺寸小、不利于长时间阅读、信号连接不畅等都是问题所在。很多中学生习惯于手机阅读,但是有几个会通过手机或是电脑读完四大名著、金庸全集呢?

特别要指出的是,纸质出版物有数字出版物所暂时没有的强大的公信力。这是由介质的本身属性所致。纸质出版物的形成过程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程,审、编、校、设计、装帧,一旦形成产品状态,形体面貌就固定下来,其所承载的信息的功过是非就很难涂抹、抵赖。数字出版物则不然,它的面貌多变,借助于数字技术,通过后台操控修改信息容易。数字出版物的这种本性,决定了它目前不可能有足够的公信力。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需要在某些问题上获得明确答案,特别是价值观领域。对那些问题的回答,纸质出版物更被信赖。

教辅报刊的生命力在于其提供的信息内容。如何提供更有品质的内容(包括表达方式)依然是教辅报刊的核心问题。

二、提供切合时代的读品

在这个时代,教辅报刊应该在内容方面做出哪些改进?

其实,用“改进”一词稍显牵强,因为,现在要做的与以往该做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无论哪个时代的编辑和刊物,都应该为读者奉献最好的内容——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激悦的表达。

但我们必须要直面一个事实:现代人的阅读背景(包括阅读工具、阅读目的、阅读欲望等)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阅读工具和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几乎颠覆掉阅读的一切属性。比如,阅读不再是一件需要虔诚对待的事——不必先静下心来,带着被“洗礼”的愿望深入文字中。掏出手机读上一段只不过为了打发一段无聊的时光,或者找点乐子。这种阅读心境,我们可以恨其不争,但也必须接受甚至予以一定的尊重。现在的许多读者,从认识文字开始,就在培养着这种阅读习惯。因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此外,信息时代给阅读者带来的改变是,他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有了这些信息的支持,他们对出版物上的知识、观点更挑剔,更不易被糊弄。同时,领略了数字出版物的表达方式后,他们对纸质出版物上的信息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期待。简言之,如果把读物比作美味佳肴,把阅读比作享用美味的话,我们的青少年读者的“嘴”更刁了。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教辅报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素材求新。以往,人们很难感觉到世界在短时期内的改变,而今,网络上每天都有新鲜事,有的改变甚至在时时刻刻滚动播放。如果,教辅报刊所载文章的引例、素材不能与世界同步,那么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教辅报刊编辑和作者必须强化“时尚”意识,以拉近与那些追逐时尚的青少年学生读者的心理距离。

青少年读者对外界信息十分敏感,但往往不能从纷繁的事件表象中抽离出其对世界、生命的意义。教辅报刊编辑要成为头脑清晰的信息分拣师和目光敏锐的信息解读家,将有价值的信息合理嵌入栏目、稿件中,并加以适当解读,“呈送”给读者。如果青少年学生读者们感觉到某刊物可以成为他们解读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助手,甚至可以提供导航,他们自然会成为这一刊物的拥趸。

信息轰炸令人疲惫,特别是对那些喜欢清灯茕笔淘洗、剪裁文字的编辑,更是有远离信息的渴望。然而,办刊不是雕刻或是绘画,它所加工和产出的是流动的东西,吞纳、消化信息是编辑人的职责。在信息的海洋里游弋,不迷失方向,这是优秀编辑人必备的素质。

表达“唯美”。这里的“唯美”不是指唯美主义,借用它只是强调美的表达的重要性。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获取知识、领悟人生和获得特别的情绪体验。常常,读者会因为陶醉于一种表达方式而喜欢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者,也会因不喜一种表达方式而远离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者。

在传播知识方面,网络无疑拥有纸质出版物难以企及的优势,青少年学生所有的知识性问题几乎都可以通过“度娘”“搜狗”“谷歌”等搜索引擎找到答案。纸质出版物的强项在于后两者,即帮助青少年读者增长人生智慧,以及在跌宕起伏的情绪中达到精神的满足。而这两种功效的产生,都离不开一种脱俗的表达。情绪体验自不必说,优美、有力的文字、图片本身就可激发情绪的起伏。开启智慧同样依赖于不同凡响的表达。罗兰小语、菜根谭、佛家谒语,内里的智慧其实也并非独创——宇宙、人生的本质总结起来也就是一个纲要,但是以非常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悟。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收录了读者文摘出版社资深编辑弗里德曼的一篇关于编辑非小说类图书的文章,他提到非小说类图书必须具备的一个特质——创造力。他是这样解释创造力的:“不管为这个题材留下的记录是多么的重要,也不管材料是多么丰富,假如作者没有办法以戏剧化、而且有震撼力的方式来写作,那就无法吸引读者或者编辑的兴趣。”[1]他是针对图书编辑所言,但对于报刊编辑同样适用。清新、隽永、锐利、幽默,这些都是青少年读者喜欢的表达风格,找到这样的作者,并且在编排上呈现出这些特质,并不那么简单。这要求编辑人首先要成为一名资深的鉴赏人甚至是一位优秀的创作者,唯有如此,他才会拥有出众的语言“织补”、再造能力,让经手的稿件成为艺术品。

引人发笑。在这个时代,浅阅读类读物的“笑”果超过了其他的审美诉求。一篇寓意深刻、文笔优美的文章,其传阅率可能还抵不过一个文笔草草但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

2011年到2013年,《知音》杂志的发行量从4578万册下降至3238万册;而同期,知音出版的漫画杂志《漫客》却从4171.26万册飙升至7780.15万册;从绝对数量来看,《漫客》早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母刊《知音》的发行量了。笑的力量可见一斑。

教辅报刊是否应归为浅阅读类读物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今所有的出版物中,浅阅读类读物占绝大多数,对教辅报刊这样的出版周期较短而刊容却不小的出版物来说,成为浅阅读对象是必然的事。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排除有获取知识、得到思想启迪的目的,但所有目的中占比最大的应该是获得情感体验。而在诸多的情感体验中,笑意盈身是几乎所有读者都期待的一种体验。

比及他们的“前辈”,现代青少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此,板起面孔教育人的刊物不会得到青少年学生的认可。

三、给读者提供发声、参与、出演的平台

人是一种渴望被承认并且有所成就的社会动物,当他的思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他就不满足于做旁观者,而希望成为参与者、出演者,以此来获得承认,影响别人。

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成为编辑人有了理论上的可能。但毕竟,大多数自媒体都无法给其主人提供被人关注、影响社会的满足感。绝大多数的自媒体都会淹没在网络信息洪流中。

如果纸媒及其衍生物能够给读者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出演的舞台,那么它将会得到读者更多的青睐。哪怕媒体组织的活动,无法及时、原生态地再现于刊物的纸面上,而仅保留有一定的痕迹,但参与活动的读者,已经可以获得满足感,从而对主导活动的媒体及其编辑人产生亲近感。

当媒体开辟出了供读者参与、出演的平台后,编辑人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加工者,而同时要成为策划人、组织者,甚至是直接面对读者的演讲家、主持人。策划、组织活动也应成为办刊工作中常态性的部分。

好的活动并不在于策划有多么出色,而是真正地为读者提供了发声、参与、出演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成为了读者的“服务员”。从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引领者,转为“服务员”,难度不在于服务能力,而在于服务观念。我们都希望因为能够启迪读者的思想而被尊重、被追捧,这往往是一厢情愿。即便在某些版面、某些文字中,我们的确做到了。但读者所愿意天天见到的,并不是启思者,而是亲切的朋友。

在纸媒人心惶惶的时代,纸媒编辑人没必要恐慌。现代媒体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本质改变——依然是内容制胜、服务制胜。教辅报刊及其编辑人只要开放视野,供应精彩的内容,尊重和满足读者的真正需求,就能够愉快地存活下去。

注释:

[1]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素材表达互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