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
2016-03-15胡国强
胡国强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这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使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导入上下足功夫,不仅要以合理、恰当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导入,还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导入;直观导入;实验导入
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现在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就像是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着教师灌注的水分,不分主次,没有取舍,全面吸收的结果带来的是学习效率的下降。所以,教师要在课程开始前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学,并且期待去学习,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知道的、是关键的,哪些是需要粗略了解的,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要让学生在课间活跃的思维迅速回归到课堂上,就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如果导入千篇一律,就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充满着未知的奥秘,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自发性学习。下面讨论一下高中化学课堂的六种导入方式。
一、直观导入法
通过多媒体的图片与介绍,对物体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晶体“硅”时,首先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余为稀有气体等,那么在地壳中呢?氧占地壳总质量的49.4%,而硅占26.4%,是除氧外第二丰富的元素。那么硅有什么样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呢?然后带着兴趣一起开始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导入法
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化学实验是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点点可以猎奇的时间段。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将需要学习的知识导入其中,用实验导入法进入课堂。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做个实验。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那么钠是不是可以保存在水中呢?钠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向一只盛有水的烧杯中滴下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一小块钠投入烧杯中,会发现钠浮在水面上,并迅速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溶液变红了。根据这些现象带着疑问,学生就会认真地去寻找原因,这堂课也因此而生动起来,并且教师也可以进行总结,用五个字概括“浮、熔、游、声、红”这种现象,这样又便于学生记忆与掌握知识。
三、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现在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深入主题,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课程的学习时,简短地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反应中,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么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呢?氧化还原反应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氧化还原反应的奥秘。”这样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温故知新法
《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像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掉一个,要能够时时复习,这样才能记得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时,要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甚至是很久之前学过的但是跟这节课有关的知识点,熟悉了一遍之后,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也能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脑中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框架。
五、故事导入法
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讲一个化学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合物苯的学习时,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化学家凯库勒,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是工作了几个月,仍然一无所获。一天晚上睡觉时做了个梦,梦见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首尾相连,慢慢变成了一个环。于是醒来后,在梦的启发下,他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这种故事导入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还能使学生记忆得更深刻,记忆的时间也更长。
六、口诀导入法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背诵一段口诀,然后让学生来猜是什么意思。例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一节时,先把水解规律口诀念出来:“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双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在学生迷茫又充满了求知欲时,再进行课程的讲解,那么这堂课就会有声有色了,学生甚至会在一遍没听清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再读两遍,自己也会跟着默念,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记忆效果。
上述六种方法是最为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实际上学生对一堂课的了解程度是基于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的,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只要教师能够先声夺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紧跟着教师的步伐,一起前进。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吴长寿.如何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充满信心[J].才智,2010(1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