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6-03-15杨涛
杨 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理卫生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杨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心理卫生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护理、用药指导、康复指导、饮食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情况、生存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ADL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2组患者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干预前比较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 抑郁; 心理护理
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常见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1-2]显示,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会因部分运动功能丧失、感觉迟钝等因素而产生烦躁、焦虑、害怕和失望等情绪,其中抑郁心理是脑梗死常见的不良心理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而且会诱导机体引发其他疾病,影响患者康复,同时增加治疗费用,对卫生资源造成进一步的压力[3]。因此,早期心理康复治疗和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7~80岁,平均(63.5±11.5)岁,全部患者均经MRI或头颅CT检查确诊,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4]和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5]。患者均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后急性期内出现抑郁,排除严重智力障碍、肝、肾、心等全身脏器病变者、意识障碍和精神病史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6岁,平均(67.3±10.4)岁;病程3~15个月,平均(9.3±4.5)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4例,初中(中专)16例,高中17例,本科及以上3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2~81岁,平均(67.2±11.5)岁;病程4~12个月,平均(9.3±4.8)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中专)14例,高中16例,本科及以上5例。经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在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口服氟西汀(江苏礼来制药有限公司),1次/日。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包括康复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护理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① 营造良好的护患环境。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第一次接触时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由于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自尊心较强,适应能力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始终做到耐心、热情,主动迎接并礼貌相待。同时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床单被褥的干净整洁,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在患者进入病房前,向其介绍同病房的患者和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和医生,并详细就患者的诊疗情况作出讲解,从而增强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6-7]。② 消除患者顾虑,改善患者情绪。护理人员对患者咨询的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应耐心、细致,注意说话的语速尽量放缓,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感受讲解出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和性格特征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疾病状况,并积极参与疾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家属和亲人的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很多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缠身,再加上长时间住院给家庭和亲人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负担,很容易产生“老年无用”感。因此,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鼓励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心理倾向的重要因素[8-9]。③ 适量运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同时鼓励患者间的积极交流,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0]。
1.3观察指标[11]
① 2组患者HAMD、ADL评分情况比较:采用HAMD评定量表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定,按照Davis JM的划界分,严重抑郁>35分,中、轻度抑郁20~35分,无抑郁<8分。同时采用ADL量表对患者功能缺陷情况进行评价,该指标总分100分, 0~20为极为严重的功能缺陷, 25~45为严重级, 50~70为中度级、75~95为轻度, 100为可以自理。分别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价。
② 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情况:通过相关医务人员对所有参与实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其住院时间及费用。通过谈话和询问的方式了解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组患者HAMD、ADL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 2组患者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周后, HAMD评分低于干预前, AD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 且观察组患者HAMD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HAMD、ADL评分情况比较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住院时间(16.03±2.89) d, 住院费用(6 223.21±200.12)元,护理满意度89.00%; 对照组住院时间(29.29±3.54) d, 住院费用(7 652.34±312.28)元,护理满意度72.00%。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干预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 其护理满意度与干预前相比显著提高(P<0.01)。
3讨论
统计资料[12]显示,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50%,其主要表现为全身疲劳、缺乏主动性、烦躁、悲观厌世、情绪低落等症状,是脑卒中后的一种情绪反应。研究[13-14]认为,脑梗死后情绪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时由于患者脑组织损害导致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通路破坏,从而导致两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比例降低,由于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分泌降低,从而导致脑卒中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能力下降和神经功能障碍,加之治疗期间耗费的各种费用及给亲属造成的生活负担,患者很容易引发心理负担,产生抑郁心理。
心理护理学认为,抑郁患者容易产生低落情绪,主动康复的愿望降低,康复过程延长。同时,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和久坐容易引发肺炎和褥疮等并发症,为护理和治疗增加了难度,心理护理需要让患者关注自己、认识自己,并运用良好的防御机制解决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因素,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15-16]。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包括医疗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两大方面,最大限度确保患者放松、舒心的配合治疗。脑梗死患者由于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损伤,在生活方面和内心都十分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护理人员应主动教导患者家属照顾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从而消除患者的寂寞感。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改善患者ADL能力,这说明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康复治疗是有效的干预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巧灵.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10): 1582.
[2]杨秋菊.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抑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 1899.
[3]施玲.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1): 155.
[4]陈彦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 59.
[5]陈鸿梅, 兰鸿. 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5, 33(2): 176.
[6]邵红艳, 肖丽, 李欢利.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抑郁型脑梗死84例心理护理分析[J]. 中国药业, 2014, 23(15): 80.
[7]张莹莹. 针灸与心理疏导结合治疗脑梗死心理抑郁的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7): 97.
[8]徐世英.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11): 187.
[9]孙莉莉, 臧运华. 三级综合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4): 776.
[10]陈晨, 陈艳, 李春利. 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4): 532.
[11]Kenneth A Kobak, Joshua D Lipsitz, Alan Feiger.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using internet-based technologies: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3, 37(6): 509.
[12]罗娅, 谢楚峰, 曾梅芳, 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初次入院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13, 12(10): 34.
[13]何桂霞.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13): 105.
[14]梅桃英.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的预防作用[J]. 西南国防医药, 2013, 23(3): 323.
[15]张孟霞. 整体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1): 22.
[16]熊明兰. 舒适护理在脑梗死伴发抑郁症状患者康复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上旬版, 2012, 28(13): 31.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post-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YANG Tao
(MentalHealthCenter,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post-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ime of admission,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measures, including life care, medication guidance,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and dietary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trengthened psychological care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Depression, anxiety, quality of life, hospitaliz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cos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HAMD score of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ADL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intervention before(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sychology status i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After interven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HAMD and ADL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hospital cos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intervention before (P<0.01). ConclusionMent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reatment efficacy.
KEY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4-025-03
DOI:10.7619/jcmp.2016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