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长地名的社会文化考察
2016-03-15汪东锋
汪东锋 彭 雷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辨风正俗】
陕北延长地名的社会文化考察
汪东锋 彭 雷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地名研究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延长县地理位置独特,建县历史悠久,地名资源丰富,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如反映陕北川塬沟壑峁梁的地形地貌特点,反映当地的物产、环境,反映陕北丰富多样的文化存在。延长地名主要是基于地理、宗族、方言、心理等因素命名。探索延长地名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是陕北语言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延长;地名;社会文化
著名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1]延长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下辖县,该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自唐广德二年(764)建县至今已有1 250余年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笔者从社会文化角度来探究延长地名的命名及其社会文化含义,以使人们加深对这些地名背后蕴藏的地域文化的认识,希望对陕北方言地名保护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延长地名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反映陕北川塬沟壑峁梁的地形地貌特点
笔者通过《延长县志》[2]、地图、政府网站等载体,搜集到延长地名300余个。在所搜集的地名中,大量地名含有反映陕北地形地貌特点的词或语素,如“川”“塬”“沟”“台”“坪”“岔”“河”等。其中含有“河”字的地名39个,含有“塬”字的地名29个,含有“沟”字的地名27个,含有“坪”字的地名18个,含有“圪台”的地名7个,含有“川”字的地名6个,含有“渠”字的地名5个,含有“岔”字的地名2个,其他还有“掌”“崖”“湾”“岭”“圪崂”“圪台”“圪坨”等字词或语素,这些合计占地名总数的40%左右。这些词或语素反映了陕北延长县境内有大河小溪,地形上有山梁土塬,有河川坪滩,有沟峁坡梁的现状。居民在选择住地时多依河傍山而居,或在山间坪地沟坡聚集,或在塬峁上择地而栖。地名往往因住地的特点而命名。所以,地名就成为一面镜子,反映该县地形地貌特点,折射出该县人民的居住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县沟壑纵横、历史上交通不便的出行状况。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大为好转。
(二)反映当地的物产、环境
当地的物产、环境往往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如芦义子村,反映了该地生长有芦苇等植物。当地人把芦苇称芦芋子,遂将地名也称为芦芋子,后讹称为芦义子。再如糜草洼,反映了该地盛产糜谷。
延长历史上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常有猛兽飞禽出没。如白虎村、老虎沟村,就反映了该地当时有老虎出没的事实。再如英儿村,原名为鹰儿村,因村头有巨岩,常有老鹰歇脚而命名。
(三)反映陕北丰富多样的文化存在
1.居住习俗
中国人重视亲情,看重宗族关系。在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同一宗族的人聚集、居住在一起。这样一来,地名就往往以该宗族的姓氏或姓氏加上地形特点来命名。如赵家塬、呼家川、吴家沟、张家窑科、雷家村等。在笔者搜集整理的300多个地名中,含有姓氏的地名大约有130个,占地名总数的近40%。虽然现在很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已名不副实,以某姓命名的村庄中的人的姓氏已很杂乱,但聚族而居的习俗却留在了地名里。
2.宗教文化
在陕北大地,到处都有宗教文化的遗存。以佛教、道教用语命名的地名随处可见。在延长地名中就有佛光、佛古塬、蝎子庙、石佛、下余佛、上余佛等。例如佛光,传说此地村民曾看到天空出现佛光闪烁,佛光村因此而得名。这实际上反映了百姓盼望佛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3.军事活动
历史上,延长地界先后被氐族、羌族、匈奴族、蒙古族人所统辖,在地名里也留下了军事活动的痕迹。以郭旗为例,历史上,宋与金、蒙对峙。金蒙族军队夺取一地后往往设置旗营。金蒙兵退却撤离后,当地人就以住户姓氏加旗字来命名地名。其他如丁旗、杨旗、吴旗、陈旗、徐旗等。现在内蒙古还有大量含有“旗”的地名,可见蒙古族有以旗命名地名的习俗。再如君东,因位置的关系分为上君东、下君东。此地曾驻军,等待渡过延河,得名军渡。后来书写为君东,变成以方位命名了。
4.民间传说
各地都有关于地名的民间传说,延长县也不例外。现举例说明。
月余:相传该地有一秀才外出,月余而未归家,后卒于外地。故名。
舍利庄:相传此地曾设过施舍点,救助过穷人。故名。
驿儿:相传这里设有驿站,后来儿化后演变成驿儿。
巷口:相传有白虎噙一小孩,在此换口歇息,故名换口,后演变为巷口。
天心掌:传说刘秀兵败,被王莽军追赶至此。刘秀借一山洞潜身,避过大难。后来刘秀登基,当地人在此修潜龙寺,建村时得名潜身掌,后演变为天心掌。
5.百姓愿望
“张义夫子村”容易令人误以为其与人名有关,其实不然。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此地名与人名无关,而与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密切相关。该村多由张姓人居住。村前地势开阔,土地平整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故该村被称为张裕富子,后来在使用过程,因方音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为张义夫子了。
二、影响延长地名命名的因素
影响延长地名命名的因素很多,本文只就主要方面简要阐述。
(一)地理因素
由于认知的关系,地名命名往往难以摆脱地形地貌的影响。这样做的好处是命名方便、快捷,同时地名蕴含该地点的地形地貌特点,可以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如赵家塬、老人仓、崖头、金盆、呼家川、薛家芽塬、吴家沟和张家窑科等。
(二)宗族因素
在搜集到的延长地名里,有40%左右是以某个大的宗族姓氏来命名的。如罗家圪台、马家沟、杨家湾、康家沟、孙吉屯、张家滩、高花河及安家渠等。可见,聚族而居在延长乃至陕北有悠久的传统。
(三)方言因素
在地名命名时,方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地名是当地人命名的,而当地人说的是当地方言,因此用方言命名就顺理成章。在延长地名里,今天看到的地名大多使用的是普通话拼写书写的,因此纯方言地名已经很少了。但还是有一些地名保留了方言命名的痕迹。如碌碡塬、圪努沟、闫家圪崂、堡子、月余、可也、圪垛与山圪垛。又如圪努沟,完全是方言地名。当地人把蒲公英叫圪努。此地地形为山沟,到处长有蒲公英,当地人便给地名起名圪努沟。
延长地名中有很多在使用过程中写法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方言。如多海,实际名称应为多杏,因延长话念“杏”为“he”或“xie”(写),后受谐音影响,演变读为海,故多杏变成了多海。其实,这个地名与海无关。
(四)心理因素
地名命名受心理因素影响也显著。比如,靖边、定边、延安、绥德等这些陕北地名,反映了上层统治者希望边境安宁的愿望;而像前文提到张义夫子村,还有发旗村、王满村这些地名,大都反映了底层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发旗村,因这里的居民盼望富裕发达,后得名发起,再后演变成发旗。再如王满村,因为此村居民多姓王,且大多生活美满,后得名王满。
三、延长地名的使用现状与保护
通过查阅当地地名志,发现当地很多地名在使用中出现过叫法、写法的变化,造成同音(含近音)异形地名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给使用和记录带来不便,影响人们的交际,也影响政府工作的规范化。例如,巨林,又名举林;老石,又名崂石;铁卜,又叫铁佛;夜落,也作也落;得富,今名得夫;西梁,今名西良,等等。针对延长地名使用中的混乱状况,1985年3月5日,延长县政府专门发文《关于我县标准地名使用问题的通知》,规定:“今后延长县地名一律以《延长县地名志》(下称《志》)上的名称为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3]这一举措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地名使用涉及千家万户人的正常生活,同时关乎当地人生活以及历史的纪录。今天看来,该《志》中的延长部分地名的拼写也还不够准确,部分地名的解读都还有失牵强。因此,对于延长地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
延长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川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魏时代的匈奴,到五代十国时的拓跋氏,再到元明朝的蒙古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有位学者说过,征服民族的足迹大多留在了地名里。因此,保护那些富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使之不被随意更改、讹传,挖掘、研究这些地名,对于了解延长的历史,留住文化,都将是有价值的工作。
四、结语
王岳川指出:“作为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地名,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和史料。”[4]地名研究,应该是陕北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学界对陕北地名的社会文化研究还不够。对延长地名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意义。在挖掘、弘扬陕北文化的大背景下,陕北地名的研究应提上日程。应以延长地名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对陕北其他县份地名的社会文化研究,最终形成陕北地名研究的系列成果,这对丰富发展陕北文化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谭汝为.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EB/OL].(2016-09-07)[2016-09-2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07/10/4958641_589014601.shtml.
[2]延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长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02-221.
[3]延长县人民政府.陕西省延长县地名志[Z].内部资料,1984.191.
[4]光明网.保护地名遗产 延续历史文脉[EB/OL].(2015-05-29)[2016-09-26].http://news.gmw.cn/2015-05/29/content_15814024_2.htm.
【责任编辑:周 丹】
K203
A
1673-7725(2016)12-0060-03
2016-10-20
本文系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3SXTS01)的部分研究成果。
汪东锋(1964-),男,陕西三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社会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