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棱镜下的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评介

2016-03-15钟明国

外国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口译社会学译者

钟明国 李 艺

(1.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社会学棱镜下的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评介

钟明国1李 艺2

(1.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西方学界进一步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吸取理论资源考察问题,其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将社会学理论成果纳入翻译研究。2012年,美国译协会刊《口笔译研究》推出“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专号,收录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2014年,在该专号的基础上,美国翻译协会副会长Claudia Angelelli博士精选部分主要成果整理成书,以《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TheSociologicalTurn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为题,由约翰·本雅明出版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和费城同时出版,可谓该研究路径的最新成果。

1 内容简介

全书由编者序和7篇论文构成。编者序扼要回顾了社会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历程,而论文则主要从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社会学视域下的译者行为、作为文化资源争夺手段的翻译、翻译中的权力及其文化身份构建功能等4个方面呈现了近10年来西方翻译研究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取得的新进展。

在编者序中,Claudia Angelelli归纳了近10年来社会学翻译研究所关注的译者能动性、抵抗运动、行为主义、组织机构和社团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译者身份建构、译者的活动及影响、文本替换和人员替换、语言歧视主义等具体问题。在《翻译的社会学及“行为主义转向”》(TheSociologyofTranslationandits“ActivistTurn”) 一文中,Michaela Wolf首先参照Bachmann-Medick提出的人文学科研究发生转向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研究目标或研究主题的扩展、形成隐喻(例如“作为翻译的文化”)以表示转向的动力的特征、有完善的研究方法(Angelelli,2014:9),进而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5年以来,学界开始系统性地关注翻译活动涉及的社会因素,并就此提出:借鉴社会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已经完成了Medick提出的三个阶段,也就是说:翻译研究已经发生了社会学转向。Wolf进一步提出将社会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主要意义。

在《翻译的社会学及“行为主义转向”》后半部分中,Wolf从本体层面探析了“惯习”(habitus)这一引入翻译研究的最关键的社会学范畴。她首先追溯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等古代学者提出的惯习概念对自然属性的强调,以及当代社会学家诺贝特·艾利亚斯和布迪厄重新利用这一范畴并赋予其全新的社会学意义的过程,进而详细分析了翻译研究中的“惯习”的主要内涵以及这一范畴的引入对翻译研究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有助于追索翻译文本分析与社会分析之间的互动,从而意味着某些翻译决策背后的因素可以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译者惯习关联起来。

在《作为译者、编辑和出版者的政治异见者》中,Nitsa Ben-Ari以英国托管巴勒斯坦(1917—1948)期间以色列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并沦为政治异见者的修正主义者被迫转入地下翻译行业为例,分析了此类译者普遍具有的政治惯习对其翻译活动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译者政治惯习本身的复杂性。在《“译者中的酋长”:伊本·依沙克的翻译方法》中,Ghada Osama考察了多种社会及语言文化因素对伊斯兰黄金时代(始于公元8世纪,持续约500年)著名译者胡奈因(Hunayn Ibn Ishaq)的翻译方法的影响。作者首先描述了公元8-9世纪伊斯兰帝国的社会语言状况,并重点考察译者针对当时快速扩张的伊斯兰帝国版图内的人口快速流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阿拉伯语的词汇增加及其普及范围扩大的社会及文化语境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古安维克(Jean-Marc Gouanvic)将惯习区分为“形成于实践过程的惯习”和“翻译过程中由文化交锋形成的惯习”两种类型,由此认为:译者的个人惯习及其周围出现的新的文化社会场域惯习,促成了新的翻译方法的形成。

在《国际组织中的译者: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殊专业人士——以丹麦欧盟译者为例》一文中,Helle V. Dam与Karen Korning Zethsen针对译者地位这一社会学视域下翻译研究日益重视的主要命题作了详细的实证研究。作者以“丹麦国内译者”和“服务于欧盟的丹麦籍译者”为对比考察对象,设置了“译者对自身在社会上的职业地位高低的判断”“薪酬水平”“翻译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评估”“翻译职业群体具有的权力和影响力”等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译者的职业地位。

在《重译〈孙子〉:以文化资本在竞争中取胜》中,Zhongwei Song首先借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翻译(尤其是经典翻译)视为争夺文化资源的手段,进而以美国译者加利亚迪的《孙子兵法》翻译为例,说明了怎样运用社会学方法,不仅将翻译行为置于简单化的语言文本框架范围,通过文本比较挑剔误译,而是将翻译行为看作社会行为,置于更为复杂而动态的社会环境。根据作者的分析,加利亚迪在其《孙子兵法》重译中,刻意挑战当时已成经典的格里菲斯《孙子兵法》译本。他强烈批评格里菲斯“随意增删原文”“用词过时”“适合19世纪军人阅读”,认为译文与原文差异过大。他严格遵循原文的文句排列方式,每一句都单列一行,每一段都与其他段落隔开,与原文保持一致,以使一般读者容易理解。

在《意大利又一黑手党:跨文化翻译之旅》中,Giuditta Caliendo通过对萨维亚诺纪实长篇小说《俄摩拉》的意大利原本与Virginia Jewiss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析了译者在涉及那不勒斯盗匪相关内容翻译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那不勒斯最大的犯罪集团卡莫拉组织的社会经济背景。通过分析原文与英译本多种类型的不对等,揭示了英译本在多大程度上将卡莫拉塑造为独立的、比黑手党更致命的犯罪组织,从而揭示了该译本的影响。作者借鉴了Pym(2006)、Wolf(2007)等人社会学翻译研究成果,将翻译视为社会驱动过程(socially-driven process),进而重点关注文化身份与观念、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权力与伦理的关系、不同体系之间文化成分的传递等命题。

在《面对面口译活动中的霸权》中,Ian Mason及任文以真实口译活动为例,对口译者在工作中的权力(power-at-work)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口译人员的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尤其是站位及视线,对将口译看作透明的、隐身的、被动的、中立的、无权中断交流过程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解构了“理想的口译者致力于使人忽略其存在”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证实口译人员与所有其他参与者一样参与了口译过程中的“权力协商”。

2 主要理论价值

本书在书名中明确体现“社会学转向”,说明其最重要的理论目标之一是宣告一个新的译论流派的出现,也就必然意味着研究范式的转换。就具体任务而言,本书无疑是要总结迄今为止学界利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翻译的学术成果,确立该范式的基本研究范围、主要研究命题和研究方法,同时适当地评价这种研究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纵观其主要内容,本书大体上实现了上述理论目标。

2.1 基本研究范围

发生社会学转向之后的翻译研究,其区别于其他范式的主要研究范围是什么?本书以两种方式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一是以部分篇幅专门论述,主要见于序言和《翻译的社会学及“行为主义转向”》一文,其中涉及的社会学翻译研究的主要主张将翻译看作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层面:宏观研究主要涉及公司译者、翻译过程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组织机构和社团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而微观研究主要涉及作为抵抗和行为主义(activism)手段的翻译、社团内或跨社团译者机构、翻译的身份建构功能、译者的活动及影响、翻译活动中的资源获取权限、语言歧视主义(linguicism)等问题。其二是透过占本书主要篇幅(包括六篇论文)的涉及多个主题的论述,可以看出:除上述明确界定的研究对象之外,社会学翻译研究还包括多种类型的译者行为研究、翻译过程研究、翻译过程涉及的权力因素、翻译的文化身份构建功能等问题。

2.2 主要研究命题

以社会学为理论来源的翻译研究,应当关注的核心论题包含哪些?本书在部分篇章中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还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协商、翻译与文化资源的关系、译者研究等重大理论问题。

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权力问题,这当然并非翻译研究与社会学结合之后的首创。自20世纪70年代始,翻译研究开始将翻译与社会、历史及文化联系起来,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范式和语言学范式的局限,翻译不再被看作透明的价值中立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左右,翻译与权力的关系就开始暴露出来。勒菲维尔(Lefevere,1992)将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归结为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大类,三者实际上都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将口译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口译过程中同样存在权利协商;口译不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中性化过程,口译者也不再是纯粹的隐身的被动参与者。因此,社会学视域下的口译研究既是对翻译活动的权力特征的进一步揭示,也进一步拓展了口译研究的范围和路径。

翻译与文化资本的关系是本书在研究主题上的又一特色。关注翻译与文化资本的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研究。在这一点上,社会学翻译研究与文化翻译研究并无根本区别。文化研究派对文化的关注主要强调翻译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构建功能,以及由此派生的若干认识和研究。本书借鉴社会学的文化资本理论,首次将“文化资本”范畴系统引入翻译研究,用以概括翻译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构建功能,更清晰、准确地揭示了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工具性,因而可谓是对翻译的文化属性研究的深化。本书涉及的文化资本,不仅仅是指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包括译者的翻译能力、翻译资源及其他能力储备,它是译者从事翻译的前提条件,也是译者通过翻译活动获取更多文化资本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译者从事翻译的目的之一。(Angelelli,2014:60)换言之,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所谓的文化资本是一个具有多重理论内涵的范畴,它既涉及译者,也涉及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

本书在研究主题上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对译者问题的密集关注。这一命题在除序言之外的其他所有文章中都占据着大部分篇幅。自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来,在语文学范式和语言学范式那里几乎完全不被关注的译者因素,一跃成为翻译研究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对译者的关注急剧增加。译者主体性、译者与影响翻译活动的其他因素的互动、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等问题,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西译论关注的焦点。译者研究是文化研究派揭示非文本因素对翻译活动的重大影响的主要手段,是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对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而言,译者因素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3 研究方法

借鉴社会学的翻译研究,应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较其他流派的翻译研究而言有哪些拓展?本书主要篇章对这一问题都或明或暗有所涉及,可归纳如下:引入惯习、文化资本、场域等由诺贝特·艾利亚斯、古安维克、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大量使用的社会学理论主要范畴作为分析工具,考察译者行为及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这些新工具的引入和利用,既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使译者、翻译过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形态更为丰富。其二,本书有《重译孙子:以文化资源在竞争中取胜》《意大利的又一黑手党:跨文化翻译之旅》《国际组织中的译者: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殊专业人士?以丹麦欧盟译者为例》等三篇论文明确宣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占文章总量的37.5%,涉及译者地位、翻译与权力协商等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学翻译研究较其他翻译研究范式更倚重实证方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译者和翻译职业地位的实证研究。这一问题在文化研究派那里已经受到关注,但结合翻译中的权力、译者能力等范畴,引入分析软件,对译者及翻译职业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在Helle Dam与Karen Zethen的文章发表之前,Sela-Sheffy与Miriam Shlesinger(2008)、Kristiina(2010)等研究成果已经采用类似的实证方法,考察译者和翻译职业的地位。这类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在多种社会历史背景下译者地位的状况,以及影响译者及翻译职业地位的各种社会因素。

3 结语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触及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的研究范围、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对于一种研究范式而言,这三方面是最基本的系统研究领域。透过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借鉴社会学理论的翻译研究,的确在上述三个方面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翻译惯习、翻译机构等等以前关注较少的翻译现象开始受到更密集的关注;权力、译者行为、译者地位等因素的研究形态更为多样,涉及的领域更为宽广;口译等领域的研究途径进一步丰富;翻译过程及其主要因素的根本属性,尤其是权力、意识形态、翻译惯习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本书仍可谓近年来西方翻译研究的值得关注的重要成果,对后续翻译研究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Abdallah, Kristiina.2010.Translator’s Agency in Production Networks[G]∥ Tuija Kinnunen & Kaisa Koskinen.Translator’sAgency. Tampere: Tampere University Press.

Angelellii, Claudia V.2014.TheSociologicalTurn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Studies[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efevere, Andre. 1992.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M]. London: Routledge.

Pym Anthony.2006.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 Translation Studies[G]∥ Anthony Pym, Miriam Shlesinger & Zuzana Jettmaroca.SocioculturalAspectsofTranslatingandInterpre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ela-sheffy, Rakefet and Miriam Shlesinger.2008.Strategies of Image-making and Status Advancement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s a Marginal Occupational Group. A Research Project in Progress[G]∥ Anthony Pym, Miriam Shlesinger, Daniel Simeoni.Beyond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InvestigationsinHomagetoGideonTour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Wolf, Michaela. 2007. The Emergence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G]∥ Michaela Wolf & Alexandra Fukari.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责任编校:朱晓云

2016-02-21

钟明国,男,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西译论、典籍翻译研究。

李艺,女,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译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口译社会学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