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深度转型期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2016-03-15毛哲成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信任困境

毛哲成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5550)

我国社会深度转型期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毛哲成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5550)

关于社会信任困境的讨论,人们习惯于从制度信任缺失或者传统道德弱化等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视了产生信任困境的社会转型背景,因此,在我国社会深度转型的当下,正确分析社会信任步入困境的背景并探求破解出路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转型;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品质,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品质,需要社会成员普遍信任方式的建立。实际上,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进行深度转型的过程中,失信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不断消损着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信心,无端浪费着社会交往的成本,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顽疾。基于社会转型的背景,分析社会信任困境产生的“内生基础”,提出破解社会信任困境的策略,为社会信任困境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深度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任的表现

(一)政治领域的社会信任困境

“信为政之基,政无信则危,有信则昌。”[1]我国社会正处于处于深度转型阶段,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逐渐被打破,而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完善,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与重组,传统和现代道德观念正在冲突与融合,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政府也处于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型期,于是,传统时期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定程度的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政治领域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信任危机。一是政府履职存在缺位现象,如2015年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枪击案和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的处置和舆情应对迟缓,官员的媒介素养仍然落后。二是部分官员违法乱纪、官僚腐败。据统计报道,十八大以来全国落马的省部级官员有23人获刑,还有多名落马官员正等待宣判。在这落马获刑的23人中,其中2人无期,20人超10年有期徒刑,只有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系因玩忽职守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2]这些官员落马的原因大多是存在贪污腐败、挪用公款、违规投资、乱搞男女关系等严重违纪问题,严重损坏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三是公共政策朝令夕改。如2011年广东江门颁发的关于收缴、捕杀在禁止饲养区内饲养狗的政令,2012年7月河南省出台的楼市松绑政策,等等,政策出台可以如此随心所欲,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二)经济领域的社会信任困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生活各领域几乎都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工商总局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消费维权类案件占比扩大。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1.5万件,其中,在“商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和“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两类案件占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的34.4%。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儿童用品质量监管工作中,查处违法案件5579件,案值达1004万元。其中,共受理消费者儿童用品咨询26755件,投诉12056件,举报198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08万元。

(三)文化领域的社会信任困境

工商总局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从服务消费投诉看,网络购物投诉最多,文化娱乐服务投诉增长61.0%;从商品消费投诉看,日用百货类投诉最多,文化、运动娱乐用品类投诉同比增长最快,文化、运动娱乐用品类投诉比上年同期增长44.7%。

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2015年11月12日新华网报道,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四)生态建设领域的社会信任困境

中新网2016年06月02日报道称,2015年1月以来,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类的民事案件是102937件。如2015年备受关注的新余市仙女湖镉污染事件,该公司在未取得危险物综合经营许可证、无环评审批手续、无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情况下,进行非法生产,造成当地部分地区停水;2016年6月3日上午,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十大环境资源刑事典型案例,违法当事人分别从事酸洗、电镀加工等,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含酸废水、废酸、工业废液等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严重污染。

二、我国社会信任困境产生的原因

我国社会深度转型期之所以出现信任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历史文化因素从根本上造成信仰危机的产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信任困境的产生,不完善的制度使得社会信任失去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历史文化原因

马得勇认为:“信任下降的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社会转型释放了大量的不确定性。”[3]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现实在“假”“大”“空”的目标和口号以及一些不切实际高指标的误导下,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社会成员的思想被扰乱、心灵被扭曲、信念被动摇。信任危机状况严重的损害了人们之间的感情,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较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步履缓慢,不能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重视自身利益的趋利性日益凸显,加上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思潮负面效应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被腐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在中国社会深度转型的今天变得日益淡薄。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运行中,有一对根本性的矛盾——市场的诚信契约与市场主体的唯利是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人性中的“经济人”特性便会空前凸显。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淡化他人利益,膨胀自己的“私欲”,出现行为道德偏差,在缺乏自律与他律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社会信任危机便日趋严重。

(三)制度因素

制度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诺斯将其区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4]中国的传统社会重视内在制度约束,有序的社会秩序更多的依赖于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中国社会要转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制度转型,它是从“熟人”关系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关系的转型,是非正式规则占主导的传统社会向正式规则占主导的法治社会的转型。相较于“熟人信任”而言,“陌生人信任”依赖于制度约束的程度更强。因此,在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的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水平必然有所下滑。[5]诸如重情理而轻法理现象,无视法制约束和法制公平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现象,使人们渐渐失去对法律制度的信任,扰乱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

三、解决社会信任困境的对策

(一)思想文化方面

1.道德的引领

“百行以德为首”,道德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代表,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向善的引领功能,对人们的行动也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一是政府理应成为诚信道德示范的标杆,重视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廉洁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二是企业应做守法的“经济人”,依法从事商品经营活动,坚决杜绝虚假广告宣传、伪劣商品生产、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2.教育的熏陶

人们之间良好社会信任的建立是个艰巨的社会工程,信任意识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调整人们的心态,内化至人们的内心深处,最终指导人们的具体行为。这就需要在“陌生人交往”的现代社会,正视当前社会存在的信任困境,开展社会信任教育:一是个人层面。增强个人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建设和谐社会每个人义不容辞,理应抛弃陋习和恶念,抛弃无端的猜测和不信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自己主动信任别人,才会很快迎来别人的信任,整个社会才会呈现出家庭般的其乐融融。二是学校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诚信教育,诚信教育的选材切忌假、大、空,选取大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让诚信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宿舍,让诚信意识入脑、入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三是社会层面。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诚信案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榜样、立典范,弘扬正能量。

(二)良好社会信任环境的营造

1.加强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了对于国家、政党、公务人员等言行监督的强大力量。首先,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大众传媒应该对社会事件及时介入调查,及时发布权威的消息,消除民众疑惑,提供问题的应对措施,揭露假丑恶现象,正确引导舆论导向,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和社会信任危机。其次,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自媒体”,要认识到自媒体时代对控制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挑战,但决不能熟视无睹,要正确教育、加强管理、依法严惩。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开展跨区域的舆论监督和管理,打击虚假、造谣惑众、违法的言论,净化媒体环境。

2.提高社会失信成本,增强公众信任意识

严厉打击失信行为,提高社会失信成本,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信任体系,让守信者获得褒扬和利益,将“失信的行为”与“利益的受损”密切关联起来,使失信者为其失信行为付出高额的代价并“处处受制”,从而让人们逐渐的从不能失信、不敢失信发展到不想失信,达到创建良好社会信任环境的目的。

增强公众信任意识,培植普遍信任是提高失信成本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加大对“失信无法获取长期利益”“守信受益事例”“坚守诚信者”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本体性安全感”,产生积极的信任预期。

3.完善以信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具有“趋利避害”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促使经济主体守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可能让其为追逐利益而产生失信行为。因此,为了防止信任被“过度资本化”,为了避免诸如“污名化”或“滥用信任”等现象发生,需要对“资本逻辑”扩张进行约束,正确引导经济主体依靠诚实守信的品质获取长远的利益。当前,关键是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诚信教育机制、信用维护机制、道德支撑机制、失信惩罚机制等,通过严格、规范的运行机制为人们的日常交往奠定良好的外在保障,使社会信任成为公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引导,从而克服市场经济中“逐利的原始冲动”缺陷。

(三)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加强法律法规的有效供给。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沟通的渠道,及时有力的打击犯罪活动;严把中介机构进入市场的入口关,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第二,完善诚实信用相关立法,强调立法的可操作性。第三,对刑事立法的加强,对一些严重的危机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失信行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的姿态,达到对违法犯罪的预防与威慑的作用。

建立一个公正廉洁、职责划分明确的审判体系。这样才能确保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审判权。加强立法与司法部门的合作,使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自己的行为。在这种规范下,营造法治文化,形成对立法程序的尊重与对政府权力严格制约的大众意识,这样才能从法治层面重塑我国的信任体系。

[1]陈艳玲.政府信用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9.

[2][EBOL]中金咨询.http://news.cngold.com. cn/20160331d1903n66755915.html.

[3]马得勇.信任、信任的起源与信任的变迁———以中国大陆为例[J].开放时代,2008(04).

[4]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建民.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5(06).

Issue of Trust in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

Mao Zhecheng

(Xinyang International Vocation Institute,Xinyang Henan,465550)

The two major perspectives,when discussing the problem concerning social trust,includes lack of institutional trust and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morality.Despite of its reason ability,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at leads to such problem has been entirely neglected.It is therefore critical to analyze such background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ocial transition;social trust;problem

C913.9

A

1008-780X(2016)04-0055-04

2016-06-21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人的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2013JXZ0984)阶段性成果。

毛哲成(1974-),男,河南省光山县人,讲师,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

猜你喜欢

信任困境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
信任
因为信任 所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