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03-15谢文亮王丽婷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

谢文亮,王丽婷

(1.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32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00300)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谢文亮1,王丽婷2

(1.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32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00300)

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道德德性培育良好的习惯,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理智德性实现科学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与实践观的结合;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两者在公正德性下的合一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实现最高的善,即生态文明的终极关怀与终极目标: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

生态危机;尼各马可伦理学;生态文明;道德德性;理智德性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

德性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古希腊到当代哲学家所形成的伦理体系当中,德性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德性在不同社会、不同的哲学家的定义和所持有的观点是不同的。在古希腊,德性指的是武士勇敢的高贵行为[1]26;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自我保存即德性,人要通过自保、自爱获得幸福;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论述了其德性观,即德性的实体性。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协调是实现伦理实体性的最高境界;马可·奥勒留《沉思录》认为“德性”是内在的,体现在诚实、公正、谨慎等品质上,并主张加以完善,强调王者的仁爱之德。在古代中国,儒、道、墨等学派对德性的主张也各不相同。在孔子的德性观中,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载体,以“中庸”为所追求人格的最高目标;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仁”的思想,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老子以“道”为世界一切的本源,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德性观,通过“兴天下之利”实现个人之利。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德性观。首先是德性的定义,他认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1]36,是灵魂的实现活动的品质,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1]26-27。对于人们对德性的误解,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述,在人类的灵魂中存在着三种状态,一是能力,二是感情,三是品质。德性不是人的感情,也不是能力,而是品质,是出于某种意愿,并作出选择,完成以幸福为目标的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同人类灵魂中存在着逻各斯和非逻各斯两部分,并根据此将德性划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种,其中,理智德性可通过学习、教导以及总结等形成,需要时间和经验;而道德德性则是通过习惯而形成的。[1]35亚氏的德性观是以人类的最终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可从人的行为出发,以“善”作为出发点,以最高“善”为终点,通过“道德德性”和“理性德性”两条途径来实现。在通往最高善的路途上,要经过各种行为、具体的德性、公正、自制等选择,最终实现“快乐”与“幸福”的目标。

二、生态危机根源是德性的缺失

(一)生态危机及其根源

当前,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无节制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沙漠化、生物灭绝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多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需求膨胀,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无规划建设等,属于外因;但从人的角度来说,人性的缺陷,如人贪婪、非理性、无节制、不自制等导致了人在与自然相处当中,没有将自然当作有灵性之物,没有如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自然当成生命之物的生与长,将自然当成实体以及将自然当成目的,而过分强调了“人类中心论”[2],将征服自然当作奋斗目标,高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改造能力,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造成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态危机。本质上讲,生态危机的发生是由于人类的生态价值观的缺失引起的,将人类当作万物的中心,是唯一的有价值的存在物,其他的存在物是为了满足人类存在需要的工具。这种扭曲的生态价值观导致了人类不尊重自然,试图驾驭自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最终造成生态危机[3]。既然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失去道德的制约而造成,而德性是出于人内心的道德制约,经过考虑而作出的选择,因此,德性是解决现代道德生活中各种危机的良好的办法[4]。通过重新建构新的生态价值观,调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危机的消除。

(二)亚里士多德德性观中的生态理念

生态问题成为各国严重关注的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进行研究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很多伦理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启示作用。

Ecology是由Eco和logy两个词组成。其中, eco来自古希腊的OIKOS,是“家园”的意思,logy是学科,因此,Ecology是关于家园的学科,引申为生态学。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存在,从狭义上讲,自然即家园;从广义上讲,自然即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主要对象,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自然”作了如下的定义[5]:(1)生长的事物的生成;(2)一个生长的事物的内在部分;(3)自然是基本质料。可见,自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的内因,也是实体,也就是说,自然组成一个生态的体系。《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虽然没有涉及到生态的关系的论述,然而,其研究的是德性问题,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伦理学也是一种政治学[1]5-8。事实上,如Ecology一词所引申出来的“家园哲学”,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德性论不仅适合个人,也适合于生态文明建设。德性论中所折透出的思想,可用于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建立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立法之外,还要靠道德、行为等进行引导,做到外部与内心的协调,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为、态度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生态危机是由于人们缺乏良好的德性观而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源上找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研究,可对政府政策的制订、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有一个借鉴。同样,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公民的福祉所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中,要公正对待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伦理情感的培育、社会风气的形成等,才能实现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的最高善。

(一)善: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目标

人们将某种善作为选择和实践的目的,幸福是最高善[1]3-34。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定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幸福生活,人们存在三种不同的的理解,即三种幸福观:一是享乐生活;二是政治的生活,即追求地位和荣誉;三是沉思的生活。显然,享乐和政治的生活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赞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则是合德性的活动[1]3-34,是经过沉思、理性的推理和分析得到的。

当前,人们过分追求享乐导致了一些人贪婪以及形成无止境的欲望,将追求利润作为目标,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工厂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肆意砍伐导致植物品种日益减少,过度狩猎使多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灭绝状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政绩,引入了有污染的项目,或急于城镇化建设,无科学规划将大量的农田、草地、森林等推掉,建立起高楼大厦,导致了大量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严重减少……种种无理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的健康、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幸福的生活也遭到破坏。因此,人们要进行理性的沉思: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善?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燃眉之急的任务,是人们选择和实践的目的。而人们的幸福,即人们能幸福地生活在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则是最高的善。

(二)道德德性:通过培育良好的习惯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中存在非逻各斯和逻各斯两部分,相应的,人对应于非逻各斯的德性称为道德德性,对应逻各斯的德性则称为理智德性[1]36。《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中有如下的论断: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道德德性也称为伦理德性,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道德意义是相同的。人的良好习惯是可以通过社会风俗的熏陶以及教育的培养而形成的,而良好的习惯则可以改变道德德性,即社会价值观得到内化,情感得到训练。政府公共政策要从引导、培育和激励的角度出发,从舆论上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人们互相影响、互相鼓励、互相敦促、互相制约,形成潜移默化的保护生态的习惯。自愿为德行之要[6],选择对于德性的获得,对于使活动完成得好至关重要[1]22。因此,在实施政策引导时,要做到从人们的行为方面进行引导,引导人们自愿做出适度的选择,走“中庸”之路,而不是走“过度”或“不及”的路子[7]123。以道德德性为立足点的公共政策,不能使用强制手段,而是宜用宣传的方式,从道德的高度给人们内心灌注生态意识,从而,使人们在日常行为上就表现出尊重生态的良好的习惯,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要培养人们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因为德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通过培养可形成,并形成一种风气。要将自然当作人类一样友爱相处,将自然看成是有生命力的,抛弃人类是一切的中心,或人类是唯一有灵魂的生物的自负思想;要培养人们节制与自制的理性,使得人们在道德的层面上了解到生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无节制地砍伐,容易导致森林的减少、沙漠化等;要保护好动物,而不是滥杀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从理性上杜绝人们的贪婪,教导他们要敬畏自然,与自然相处;培养人们节制的习性,本着对环境的责任,严格控制污染、开发可代替、无污染的能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去消费能源,杜绝无休止、无节制的挥霍环境资源;实施休耕轮作等休养制度,避免过度地透支环境资源等。

在公共政策中,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引导人们形成自制的习惯的同时,要通过自制起带头作用,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服众,才能起到引导民众的作用;在决策时,要考虑到政策会对环境生态产生何影响,而不能单纯从发展、政绩的角度出发,忽略了所实施政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容易引起民怨,政府本身不能起带头作用,无以服众,更谈不上引导民众和民风。

(三)理智德性:科学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与实践观相结合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中指出: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1]165-190。理智德性包括五种,即技艺、科学、明智(实践智慧)、智慧(理论智慧)和努斯[1]169,这五种德性可进一步归纳为三种理智德性状态:一是理论智慧,包括科学和努斯,二是技艺,三是实践智慧(或明智)[7]99-121。完善的理智德性要求有科学知识和理性推理能力,有真实制作能力,有实践能力。

理智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政策中体现为:政府在推行生态文明政策时要遵循正确的理性,即什么是好的、正确的生态文明政策?怎样制定出好的政策?在实施正确的生态文明政策中怎样将理智发挥到最优秀的状态?这三方面对应理智德性中的理论智慧、技艺以及实践智慧三方面。

1.理论智慧。理论智慧也叫“科学智慧”,是思考永恒的、普遍的真理[7]110。理论智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知识以及理论直觉(或努斯)。理论智慧研究生态理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生态带来的影响等。理论智慧思考着什么是好的生态政策的问题,好的生态政策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运作原理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不确定因素等。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国计民生的政策,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一旦付诸实施,将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决策不严谨,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巨大的环境和生态灾难,因此,对生态政策的制定,要谨慎对待,要有科学的知识和数据作为支持,要形成科学的体系,反复进行科学的论证,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周全的预测和预案,拥有良好的技术,以及实施能力等,要本着科学的精神,理性对待。

2.技艺。技艺是一种与真实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1]172。怎样制定好的生态文明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有技术层面的,有政策层面的,有法律层面的,也有民族风俗的;也涉及到交叉学科的内容,生物学科、系统学科、气象学科等,方法论涉及到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因此,生态文明政策的制作在技艺上要求掌握与生态学科相关的各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的生态实验技能以及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技艺掌握越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有帮助。

3.实践智慧(明智)。实践智慧也称为“算计性智慧”,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明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1]173。在实践中选择怎样的正确手段来完成所设定的目标则有赖于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又是同具体的事情相关,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实践智慧不仅仅是考虑到个人,还要考虑到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没有一套客观的实施方案,怎样实施政策?怎样使政策发挥最大的功效?人类应如何处理生态危机?对于以上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实践智慧是保证实现正确的生态文明的手段。在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综合考虑到个人、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的情况下,作出实现生态文明的政策方案。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要听取人们的意见,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要事先与人们沟通,消除人们的忧虑;在利益选择上,不能以牺牲民众的生态利益来为政绩铺路;寻求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以达到政策发挥最大的功效……种种的政策选择中,所需要的就是实践智慧。

(四)快乐与幸福:生态文明的终极关怀与终极目标

幸福是自身认为值得追求的、符合德性的事物的实现活动,而实现活动中的快乐就是真正的快乐[1]330。生态文明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决策者必须本着“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本精神,将人们的快乐与幸福作为生态文明的终极关怀与终极目标。为了实现终极目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必须在公正德性下进行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合一。公正既是道德德性所需要的,也是判断理智德性的标准。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政策对各方来说都必须是公正的,遵循平等的原则,履行守法的义务。政策内容必须做到最大化的公平,政策引导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政策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两种德性中,道德德性是属于非理性层次,而理智德性是属于理性层次。道德德性为生态文明政策提供目标;而理智德性为生态文明提供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在公正德性下,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两者结合才能成为完备的德性。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 语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道德德性可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的行为、习惯以及风气的引导,理智德性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指导思想。通过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两者的合一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即人们的快乐与幸福,这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撑以及实践指导。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徐开来.亚里士多德论“自然”[J].社会科学研究,2001(4):54-60.

[3]王雨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哲学动态,2012(8):24-30.

[4]秦进.《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观探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15.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注释导读本.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0.

[7]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The Enlightment of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E Wen-liang1,WANG Li-ting2
(1.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 2.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510300)

The human being is fac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today,and how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es important topics today.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e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in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as and social atmospher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habits,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virtues,to make 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justice moral,moral virtues and intellectual virtues,and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fection which is the ultimate concern and final goad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at is,human be⁃ings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risis;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ecological civilization;moral virtues;in⁃tellectual virtues

B 82-058

A

1007-6883(2016)05-0055-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6-06-29

谢文亮(1979-)男,广东潮州人,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理智德性
失眠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青春有梦理智追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