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考核的必要性与局限性分析

2016-03-15于喜繁于海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核制度

于喜繁,于海明

(1.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2.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院)

量化考核的必要性与局限性分析

于喜繁1,于海明2

(1.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2.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院)

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量化考核方式就日益渗透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量化考核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前提,是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前提条件,它能够为激励与约束提供客观标准,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是,量化考核的“失灵”或“失准”现象,也严重地制约着效率与公平,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与人性建设“双轮驱动”,来破解衡量不准的技术难题。

量化考核;技术难题;制度建设;人性建设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类曾经有过无需对自己的劳动贡献进行优劣比较和量化考核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劳动的成果有了剩余之后,伴随着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便有了社会分工和交换。有交换就必然要对交易者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考核,货币就是进行这种衡量的工具和最便捷的手段。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诞生,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占据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量化考核模式也就全方位地渗透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在今天,凡是人类实践活动涉足的领域,量化考核方法都高傲地表征着其不可或缺的存在性。

量化考核方法在彰显出其必要性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凸显出其局限性。必要性与局限性的悖论性质,表明人们对量化考核方法的运用,远没有达到自己所想象的那种驾驭自如的程度。

一、量化考核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前提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而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须臾也离不开对要素所有者所做出的贡献进行的量化考核。

道理很简单,只有首先对每个社会成员所提供的要素贡献进行精准的量化考核,才能依据其贡献的大小进行公平分配,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前提和最本质的内涵。不管我们对公平正义做多么深入细致的考察,它的首要含义只能是利益公平,而其中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合理。

除了物质利益分配公平之外,政治参与机会公平的实现也离不开对每个人的参与能力和贡献的量化考核。虽然,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种“同等”或“平等”的含义,也只是意味着每个人的参与机会均等,不可能是指每个人的实际作用都相等,即没有身份差别。由于社会必然要有分工的不同,要“设官而治”,因此,只有根据每个人的道德水准、工作能力以及实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才符合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对每个人的政治表现——“德能勤绩”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二、量化考核是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前提条件

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稀缺资源约束一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面对这种稀缺性,人们就必须进行选择。选择表明:“运用时间和稀缺手段来达到一种目的,便意味着不用它们达到另一种目的,这是有经济意义的。”[2]从量化考核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关系来看,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即其供给有限性,才有了对其进行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倘若资源供给无限、永不枯竭,就不必进行合理配置,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对每个人的贡献大小与能力高低进行量化考核了。可见,正是资源要素的稀缺性,才是产生量化考核的内在根源。

资源稀缺意味着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这时,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也不必对每个人的贡献和能力进行量化考核。但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显然不是一个科学选项。可见,虽然我们必须破除资源垄断的传统痼疾,在全社会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循环局面。但是,“公平”和“平等”毕竟不等同于“平均”。为了克服垄断与平均主义这两种弊端,量化考核方式也就不可避免。

除了一般的物质生产要素之外,招工、提干、晋级和户口入籍机会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稀缺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术研究资源等,也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状态。这些资源既然不能按照平均主义模式进行配置,也不应该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原则和以“抽签”方式让偶然性来决定其归属,就必须按照特定的选拔程序对候选者进行量化考核,以便“对号入座”、择优录取。舍此,便没有所谓的“公平性”可言!

三、量化考核为激励与约束提供科学标准

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外在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因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需要行为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提供合理的激励报酬才能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有些却符合行为者的一己私利,只有施之以适度的约束和惩罚,才能使之在威慑之下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激励与约束性质迥异,方向相反。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激励与威胁只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通过激励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奖励人们去做我们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通过威胁我们则让人们很难去做我们不想让他们去做的事情。前者是许诺作出奖赏,后者则是威胁将做惩罚,两者的出发点均是要让人们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3]

激励与约束的理想状态是实现激励均衡与约束均衡,这就要求做到:

首先,激励与约束的方向正确、性质科学。即要对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进行激励,对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施加约束,以充分地发挥制度在扬善抑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方面的基本功能。否则,如果适得其反地扬恶抑善、奖劣罚优和奖懒罚勤,就是所有粗燥制度、甚至腐朽制度的共有特征。

其次,激励与约束的分寸要科学适度、恰到好处。过去我们经常讲“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句经典性的名言。其实,如果已经做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显然只是做到了激励与约束的“方向正确、性质科学”这一条,还不必然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可能会存在着“劳”与“得”之间在“量”的方面不匹配、不合理的状态。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还必须使激励与约束的分寸适度、比例恰当,亦即实现激励均衡与约束均衡,而这就必须以对每个人所提供的贡献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必要前提。

防范约束不足的弊端要求做到:“一种设计良好的惩罚是与违抗这些规则相伴随的,它是一种根据下列有效性善来评估的代价,这就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该惩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将超过任何可能从违抗行为中自然得到的利益。”[4]一旦惩罚力度不够,“如果违反规则带来的预期私人收益超过了其成本,那么,就会有违反规则的事件发生”[5]。

与这种约束力度不够一样,约束过度也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激励作为约束的对立统一,也同样应当避免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这两种失衡状态,这就一刻也离不开对要素贡献或劳动者的“德能勤绩”的量化考核。

四、量化考核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人们对种种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作出何种评价,都无法完全摆脱被量化考核结果所左右的必然命运。除了上述提及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及政治参与机会之外,司法公正、社会管理、家庭生活(财产继承与分割)等,都离不开量化考核方式。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是在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式的量化考核的经典范例。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通过考试,让成绩来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水平、工作态度又必须通过教学效果评价,来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优劣。

由于社会生活须臾离不开量化考核,各种形式的考核评比活动便会层出不穷。例如,北京市民政局公开表示:“未来考虑邀请居民和社区单位为政府职能部门考评打分,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今后,该市计划“定期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对专业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民主评议,及时将考评结果和居民意见反馈至区(县)绩效考核部门”。[6]

类似的量化考核活动在全国各地形式多样、不胜枚举。因为如果没有这些量化考核,优质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似乎就失去了公平性和合法的依据,因而种种诸如此类的量化考核便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其实,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就发现了这样一种时代特征:哲学正在走向终结,而技术正不断地铸造和操纵着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象—计算性思维的操作特性和模式特性获得了统治地位”。[7]量化考核就是这种“表象—计算性思维”的典型反映。

五、量化考核“失准”现象难以完全避免

量化考核的必要性不是其准确性的有效保证,从量化考核的必要性出发引申出其科学性,显然是十分错误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应当和必须进行量化考核,但却并不都适合运用量化考核的“定量”模式。

客观事物有许多关系和属性,能够准确地运用量化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计量,在这些领域,米尺、秒表和磅秤等精准的“度量衡”工具发挥着科学定量的伟大作用。但是,也有许多事物的关系和属性,天然具有模糊性,即不可准确衡量性。例如,从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与领导能力,到教师的讲课水平与科研成果的质量;从歌唱家的演唱艺术,到画家的绘画技巧;从一段舞蹈的优美程度,到一部巨著的学术贡献,等等,都无法运用“度量衡”工具来加以准确的度量。从客观上来说,这是由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即其不可衡量性所决定的;从主体上来看,则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然。

人的异质性劳动和道德生活等领域没有自己的“米尺、秒表和磅秤”,这就决定了在这些领域量化考核的结果,都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客观、公平、公正”的程度。因为,只有能够运用外在的仪器进行衡量的,才是明晰性的能够精确量化考核的领域;凡是无法借助于度量衡工具,而必须通过“人工”打分,即民主评议的方式来进行衡量的,都是模糊性的衡量领域。在这些模糊性领域,即使全世界70亿人都来参与的民主评议,其客观准确性也不如一个粗糙的米尺、秒表和磅秤。

但是,许多人忽视、否认定量考核方法的局限性和特定适用范围,误以为它可以广泛适用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例如,“功利主义提供了一个关于合理性的新定义:它不是理性的规则,而是测量的规则。有了它之后,人们自身就可以受到约束。当工程师应用这个规则——最佳功利规则——的时候,他不仅精确地分解了工作,而且对它作出了精确的测算,并且确立了以公制数量定义的时间单位为标准的按时计酬制度”[8]249-250。

对于人的劳动量标准化抱有最乐观态度的是泰勒。“泰勒认为,一旦工作得到了科学的格式化,就不会存在一个人该不该努力工作以及他该得到多少劳动报酬的争论了。他曾经说过:‘就像我们有理由就太阳的起落时间和地点进行争论。’”[8]255因为对每个人劳动贡献大小的测量可以达到绝对精确的程度,因而他们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数量也就能够绝对公平合理。

如同企业家在努力追寻能够精确量化工人的劳动成果的衡量办法一样,思想家们也在雄心勃勃地寻求建立与数学一样精确的道德和政治科学。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展示出了典型的几何特征,“因而有可能创立一种社会科学以便精确地筹划人类社会未来的所有行动……筹划的方式就像计算日食或彗星的回归一样准确”①参见F.J.皮卡维特著《意识形态》。转引自齐格蒙特·鲍曼著、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第66页。。

人们通常所说的量化之“量”字,就是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一个佐证。人们为了给本门学科披上“科学的”外衣,总是尽量地向数学靠拢,拉数学的量化方法来为自己装潢门面。库佐尔特等人曾经嘲笑自然科学家“是些近视的和病态的人物,他们试图——常常过分频繁地——测量那些最好不用测量的事物。测量和定量似乎是人文主义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的矛盾焦点。当社会科学家试图测量婚姻幸福或群体士气时,他们会听到人文主义者在幕后暗暗发笑”。“测量工具不是某种能从春天中分离出春天、从生活中分离出生活的东西。”[9]169

患有这种“测量狂”病症的远不止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更有企业主和政府官员等其他群体。库佐尔特等人在其名著《二十世纪社会思潮》中,曾经援引著名社会学家索罗金的表述,把这种痴迷量化的做法称为“‘测验躁狂症(testomania)’,把二十世纪称为测验专制(testoc⁃racy)的时代。甚至他还把社会科学中追求定量的努力作为‘数量谵妄症’加以取消”。[9]190值得注意的是,库佐尔特和索罗金等人几十年前所批判的这种“测验躁狂症”和“数量谵妄症”,却在今天被涂上了“公开、公平、公正”(“三公”)的外包装而大行其道。

六、加强人性建设与制度建设破解衡量不准的永恒难题

对于那些不能用数量表达的对象强力推行数量化的考核方法,必然存在着衡量不准和分配不公的痼疾。但是,在资源、财富和发展机会稀缺的外在条件约束下,我们又不得不采用这种并不精确的衡量方式。“两难”之际,唯一正确的抉择就是,要通过加强人性建设与制度建设的途径,不断地向更加精确的衡量目标进一步“趋近”。虽然,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准确地量化考核的“绝对真理”之境,因而所谓的社会公平正义永远是“在路上”。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向这一理想目标迈进,就是对待制度建设的唯一正确态度。

(一)人性建设:提升制度精确性的基础和前提

既然制度建设面临着客观对象衡量不准这一技术难题,亦即制度完善永远是一个程度问题、即“精确度”问题,它就对人的素质提升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因而,在任何具体的国家、地区或历史阶段,某种具体的制度运行的轨迹究竟是前进还是后退,就是一个高度或然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人性建设,不断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来为制度完善保驾护航。

首先,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激发社会“正能量”。

在度量衡工具不适用、即量化考核的技术手段不精确的场合,通常需要由人的判断来决定稀缺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分配与归属。这时,决策者的道德品质的优劣状况,对做出的结论的公正性程度就起着决定性作用。不管是上级官员的拍板决策,还是普通群众的民主选票(或评议票),其客观准确性和公平性首先取决于他们的道德品质。只有品行端正、出于公心,才能不断提高量化考核的精确度,实现利益分配公正的理想目标;如果决策者心术不正、品行不端,就会人为地偏离客观公正目标,把衡量不准的制度缺陷推向极致。不断地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决不去“钻”制度的“空子”,决不利用制度的“盲区”、即衡量不准的制度“瑕疵”来谋取私利;对于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事业,则要出于公心、尽最大努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对自己手中的选票(或评议票)心存敬畏,才能不断提高外在制度的精确性,进一步激发社会“正能量”。

其次,锻造认真求实的意志品质,努力培育责任意识。

既然没有准确的度量衡工具来计量客观事物的许多关系和属性,制度的精确性就始终只能是一个“程度”的概念。人们追求的“客观、公平、公正”等目标,如同人性的升华和道德的进步一样,也都是一个“程度”的概念、即永无止境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道德品质把握着它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的运动方向,而人的意志品质则决定着它向更加精确的目标不断迈进的速度。这就意味着,提升制度衡量的精确度,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勇于担当。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坚韧执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深化改革、提升制度衡量的精确度而竭尽全力。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以旁观者或“裁判员”的身份来对制度的瑕疵评头品足,而应该置身事中、以“运动员”的身份来为提升我国制度软实力而贡献聪明才智。

再次,树立淡泊心态,努力培育宽容意识。

量化考核遭遇到边界模糊和衡量不准的技术难题,表明制度失灵与分配不公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将难以完全避免,这就意味着必然会有人吃亏,而另一些人讨便宜。这极易促使一些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去钻制度的漏洞上,以谋取一己私利。老实人、正派人对那些投机取巧者感到蔑视和愤慨,是完全正当的;对得便宜者怀有艳羡甚至嫉妒情绪,对自己吃亏感到不满,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为一个理性人,必须要经受得起吃亏、挫折和不公平待遇的考验。既然社会永远也无法完全做到绝对的公平合理,就应该树立淡泊心态,努力培育宽容意识,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际遇,看淡成败得失。因为,宽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才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怨天尤人,才会有发奋向上的积极动力;淡泊名利,才不会心理失衡、最终失去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滑入投机钻营者的行列中去。

(二)制度建设:防范利益固化与心理固化

量化考核面临的技术难题意味着,对于像教学、科研和管理类工作这样的异质性劳动,想要进行绝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是不可能的。而不合理现象的客观存在,又必然会诱发道德缺失和动力低下,这又意味着歪风邪气,即社会“负能量”,也不可能被完全克服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首先,要坚持辩证的制度观,认真克服每种具体制度的缺陷和漏洞。

辩证的制度观要求坚持“成就意识”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认识一项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改革措施,既要看到其所带来的制度收益,也要清醒地估计其制度成本;既要讲成就,也要观照其所必然存在的缺陷、弊端;既要“歌功颂德”,也要“鸡蛋里头挑骨头”,对现行制度“评头品足”,努力做好“挑刺儿”的工作。只有坚持“问题——原因——对策”三要素的逻辑思路,才能在认真查找制度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有针对性的破解之道。

其次,科学处理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关系,努力追求实质公正的最高目标。

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是我们追求实质公正的合理程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走一个过场,以便取得民主程序合法的“身份”,而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当程序公正所表达的结果明显违反实质公正时,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对民意表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反思,严防坏人或者粗陋的见解误导群众、操纵民意。对群众心理应善于引导,教育他们出于公心、增强责任心、提高参政议政水平。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防范利益固化和群体心理固化,不让正派人长期吃亏,也不让投机钻营者永远得利。

最后,克服“量化拜物教”倾向,清理或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考核项目指标。

对于各种五花八门的量化考核制度及其指标体系,虽然制定者们都冠之以“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的华丽辞藻,但是,如果无法兑现实质公正的理想目标,势必会制约效率与公平,妨碍团结,甚至滋生不良风气,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下决心清理和取消一批有违公平的量化考核制度。对于那些必须保留的考核项目,也应该进一步优化奖惩力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2014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取消对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考核排名,并要求坚决杜绝以保证结案率为由年底不受理案件的做法。[10]这是对考核排名的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进行理性比较之后,做出的正确抉择。

总之,量化考核面临的技术难题在赋予制度不完善性特征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类为制度的完善化而永恒努力的历史使命。作为形容词“完善的”这一制度境界,永远只能在“彼岸”世界向我们招手,这正是在召唤着我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动词“完善化”的永恒实践之中。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2][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3][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M].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1.

[4][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针,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2.

[5][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德]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30.

[6]北京民政局:考虑邀居民参与职能部门考评[EB/OL].(2014-12-07) [2016-04-10]. http://news.xinhuanet. com/local/2014-12/07/c_127282934.htm.

[7][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2.

[8][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美]雷蒙德·保罗·库佐尔特,艾迪斯·W·金.二十世纪社会思潮[M].张向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0]最高法取消对全国各高级法院考核排名[EB/OL].(2014-12-26) [2016-04-11]. http://news.xinhuanet. com/2014-12/26/c_1113795392.htm.

A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its Limitation

YU Xi-fan1,YU Hai-ming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2.Business College of Lincoln University,New Zealand)

Since th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very aspect of economical,political and social lives.It is the essential premise of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and properly allocating scarce resource.Meanwhile,it can provide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form the basis of social order.But the failure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lso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It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quantitative uncertain⁃ty with both institutional building and humanity constructio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technical problem;institutional building;humanity construction

F 019

A

1007-6883(2016)05-0040-06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6-04-27

韩山师范学院2014年创新强系项目(项目编号:CXQX2014.10)。

于喜繁(1957-),男,山东蓬莱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研究员;于海明(1989-),男,山东蓬莱人,新西兰林肯大学商学院2014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考核制度
内部考核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如何考核院长是难点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