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教育力于个体及学校之价值

2016-03-15温双艳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影响力个体价值

温双艳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文化与教育】

社会教育力于个体及学校之价值

温双艳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叶澜教授提出的社会教育力的概念出发,就社会教育力对个体和学校的价值进行简要分析,以明晰社会教育力于个体生命和学校之价值。社会教育力在更大范围的聚通和提升能为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学校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提供生态学的良性机制。这种回归本真的社会教育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应发挥社会教育力之应然职责,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或通过学校教育作用力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提升。

社会教育力;个体生命价值;学校

一、社会教育力于个体生命价值之价值

全民阅读是“社会教育力”的一种存在形态,构成全民阅读之个体的自我教育属于个体教育力,个体教育力是社会教育力的构成。全民阅读等形式的社会教育力如能作为一种常态,这种社会教育力就能在一定范围内聚通与提升,这种聚通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教育力,从而不断提升全民的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基于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取决于个体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逻辑学倾向,亦基于个人个性心理特征,受个人所处社会的教育力的作用和影响,受生物学决定的个人神经元活动特征的制约。由此,人们对生命价值就会有多元理解,进而产生多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每个人对自己周遭所发生和经历的事情的态度和反应亦是多种多样。社会教育力自然而然地通过一定价值取向的教育系统内的教育作用力和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影响力的聚通效应,提升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个体教育力是社会教育力的构成,且是其基础性和具有终极价值的构成。因为任何教育力都在社会中、在个体参与的社会活动中产生,且最终价值都归于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成长。这也是走向进步与社会发展追求的根本目标,我国也不例外。”“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但忘了出发点究竟在哪里。”[1]

在此,我们清醒地知道从个体生命出发,要到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终点,毕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叶澜老师社会教育力的提出是从系统、宏观,以及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出发,真切地关注个体生命和社会发展,让我们更清醒地体认到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确实是一件关系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尤其是权力主体意识到,才能在体制上、制度上给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个体生命过程应有的支撑。这一理论看似理想,但像叶澜老师描述的:“在教育力上形成镶嵌、链接、互补、共生的合力。”只要有方向,只要有认同,只要有努力,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系统教育力即使达到美好的状态,而个体教育力没有在“个体所参与和进行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发挥应有的正向功能,也是枉然的。真正实现良性系统教育力基础上个体教育力助力于个体生命价值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这关乎个体教育力中个体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逻辑学的内省和内化程度,亦关乎个性心理特征、个体遗传特点等因素。毕竟个体脑神经元的差异已经在生物学基础上决定了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有差异的,虽然通过社会教育力的影响会有所变化和发展,但这一改变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决定个体生命价值不同,以及实现个体生命价值过程的长短和难易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自然界的奥秘,是人之区别于人的自然秘密。

美好状态的社会教育力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如何在当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人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既然理想意义上的社会教育力永远都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社会教育职责的单位、组织和个人要做的就是回归这种发展和生成,基于美好的视角充分发挥个体教育力,也就是发挥每个人一生生命实践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的个体社会教育力。

“时时”是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的孕育开始到生命结束。

“处处”是个体活动的全空间,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空间。

“事事”是个体经历的各种关于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等从生至死所经历的所有事情。

时时、处处、事事是全息的、全方位的作用及影响。至此,每一秒、每一处、每一事都要产生正向的社会教育力,即正向的系统教育力和个体教育力。这对现实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这个急剧转型、加速变化的时代里随时适应这种转型与变化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任何现实世界都不完美而不活在世上一样”,我们要在现存状态下推动和适应。这是无法选择却又可以看到的未来的现实。拥抱理想、直面现实,实现个体生命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和终极生命价值的完满。

二、社会教育力于学校之价值

学校是社会系统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系统社会教育力中的社会系统内的教育影响力和教育系统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对学校教育的系统影响力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产生最大效能。

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职责。我们在学生表现出的身体、心理方面的状况就可以认识到目前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履职情况。但从系统社会教育力的理念看,学校教育不应负全责。倘若系统教育力能在社会层面做出系统的调整或变革,学校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型和变革,这种转型和变革会是一种哲学意义指向的深邃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是身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变化,促使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整体提升。

宏观教育导向的变革能为学校提供宏观的实现其终极价值的生态环境,也为学校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作为社会系统内的各组织,其应分担学校教育职责的一部分重担,而其功用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构建是否合理,只有其构建合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社会系统内各组织对个体生命的教育影响力通过学校得以实现。

社会系统中的各组织以开放和共享的意识和行动为学校提供参观、实践、实习、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力,并且这样的教育影响力是开放、共享前提下互动生成、共生共建的。实现这样的教育影响力,体现了社会系统中组织对于学校及其内部教师和学生教育影响力,同时,学校也会通过科研以及教师和学生个体等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这种相辅相生的影响力是本来存在的,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提升能激活和创生出更多促进组织双向发展的良性机制。

家庭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之一,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此,用系统的观点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力的范畴,而不是谈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构成部分,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教育力,对个体生命、学校、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均具有深刻的意义。

社会教育力良性运作,才不致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2]。才能最大限度通过社会教育力的聚通而提升,“一个人的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从事系统怀疑的能力;不断进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3],通过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从而实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4]。

[1]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2016,(3):41-67,40,199.

[2][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194.195.

【责任编辑:周 丹】

G729.2

A

1673-7725(2016)12-0160-03

2016-10-20

温双艳(1977-),女,山西太原人,助教,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影响力个体价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