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鲁智深研究综述
2016-03-15张枢
张 枢
(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山东菏泽274000)
新时期以来鲁智深研究综述
张枢
(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山东菏泽274000)
新时期以来国内在鲁智深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基本性格及绰号研究获得丰收,人物整体形象定位研究熠熠生光,人物形象与全书主题、结构关系研究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来源及对后世影响研究颇有成绩,当代文论与当代社会视角下的人物形象研究初现端倪,人物形象翻译研究得到关注。目前对鲁智深形象的研究也存在鲜明的问题或缺失,呈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理论视野狭窄、高层次论文较少等特征。
《水浒传》;鲁智深;文献综述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历来研究者颇多关注,所出科研论文数量虽然比不上宋江、武松、林冲,但远多于《水浒传》中其他好汉。从中国知网中搜索篇名中含有“鲁智深”或“鲁达”的文章,可得到新时期以来以鲁智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或近似论文的短评、随感共110多篇。然而几十年来综述性的相关文章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岳丽、王守彬《“鲁智深”研究综述》(2012)一文,该文虽然准确地指出了“近年来,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侠义与佛性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屡见不鲜”[1],但文章只有短短一页,所涉内容太少。通过梳理新时期以来鲁智深研究相关文章,可以发现虽然在鲁智深人物形象基本性格、整体形象定位、人物形象与全书主题及结构的关系、形象来源、对后世的影响、研究视角、翻译等方面取得了或多或少、或丰盛或贫瘠的成果,丰富了国人对文学名著及其重要人物形象的认知,但也存在着诸多研究领域的缺失或遗憾,分述如下。
一、人物形象基本性格及绰号研究获得丰收
基本性格的研究。鲁智深的性格是复杂、多面的,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并认可的是其慈悲、仗义、粗中有细等具有正能量的方面。王灵芝《鲁达慈悲情怀辨考——〈水浒〉人伦和谐之一》(2006)、张宁《浅谈鲁智深形象》(2013)、宋东利《论鲁智深性格中的粗中有细》(2012)等文章具体地评价了这些几百年来关于鲁智深性格的传统认识。
也有一些研究者深入挖掘出了他奸诈、凶残的另一面。黄海兵的《鲁达性格质疑》(2006)深入分析了鲁达的各种壮举,发现打死“镇关西”属于误杀,而杀死崔道成则是故意所为,因此其行为实不值得为人称道。钟扬在《勇士性格的旋律——武松、鲁达、李逵异同论》(1995)中,剖析了鲁达挑逗、消遣并最终打死郑屠的过程以及事后为了“美丽的逃遁”而设计的骗局,这实际上是金批“权诈”的具体化。杨理钧《从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含》(2014)认为描写鲁智深的性格缺陷恰恰是作者自由精神的体现。
另外,还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其快乐、无求及自知的特征。黄全彦在《快乐的鲁智深》(2007)中叹道:“鲁智深自始至终都能保持着那份真率与快乐,善良与关爱,在爽朗的笑声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真是一大幸事。”“他是一个好玩而且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可爱劲的有趣和尚,他不该叫‘花和尚’,应该叫‘笑和尚’才对。”[2]王灵芝在《鲁达慈悲情怀辨考——〈水浒〉人伦和谐之一》(2006)中也提到鲁智深“童心无忌”[3]。杨淑明的《招人喜、惹人爱的鲁智深》(2013)对鲁智深的性格特征总结为四大方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富正义感;任性自然、不受羁束,以过好当下为务;外粗内细,有头脑;搞笑、恶作剧,不失童稚气。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认识鲁智深各种互相矛盾但又统一在一起的性格的代表性的文章。
而王慧在《孤独的和尚:鲁智深到贾宝玉——从〈寄生草〉说起》(2014)中分析了鲁智深“孤独”的性格,“所谓一百零七好汉,所谓一百零八莺莺燕燕,都是这孤独旅途上的过客而已”[4]。钟晓霞的短评《简论〈水浒传〉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2014)中也指出了鲁智深性格中的“悲凉气概”。
何明珠的《浅析〈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以鲁智深形象为例》(2014)则从写作学的角度阐释了鲁智深性格是作者对勾勒与工笔、对比与衬托、历史环境与人物遭际描述、浪漫手法与谶语铺垫等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人物姓名与绰号研究。《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往往是其性格的外在表征。鲁智深因其“花和尚”绰号的多义性以及与人物性格的“反义性”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一般认为,鲁智深除了心不花(戒淫欲)外,吃喝、偷盗、凶杀、违规、犯罪都属于他的行为范畴,样样全占。但为什么有“花和尚”的绰号呢?王孟蒙在《鲁智深绰号质疑》(1994)中认为鲁智深出家前没有绰号,“花和尚”是出家后才有的绰号。李璇《真正的“护花使者”——“花和尚”鲁智深》(2009)一文持鲁智深绰号的起源是因其对女性的态度的看法。而王广智的《浅论鲁智深之“花”》(2011)则挖掘了鲁智深“花和尚”绰号映照出的对佛教戒律的讽刺和嘲弄、追求自由的个性及其与佛缘的深厚。
难能可贵的是种衍璋的《施耐庵与鲁达》(1989)一文提到了对人物原姓名与法号的理解:“鲁达,鲁国的达人是不会死的,这不是牵事就人,而是生活、人物发展和历史之必然”,并且,施耐庵让鲁达真“达”,并“智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维护公理”。[5]
与其他人物性格的比较研究。水浒人物群像的产生是物以类聚的结果。鲁智深作为水浒人物中的重要分子,既与有共同性格特征的他人共同构筑了一个性格群体,又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而成为“这一个”。一些研究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深入解析。
周莉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上的《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2008)看到了鲁智深在整个梁山群体中放出的光芒,指出“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鲁智深是作者寄予希望最多的一位。”[6]很多研究者的文字流露出了相似的看法。而傅铁铮《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个性——试析鲁智深、李逵两个形象的本质区别》(1985)、钟扬《勇士性格的旋律——武松、鲁达、李逵异同论》(1995)、钟筑《“同而不同处有辨”——浅析〈水浒〉中鲁达、武松性格》(2001)、廖细会《〈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2004)、林榕杰《鲁智深与武松》(2016)等文章及于蕾的硕士论文《〈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林冲研究》(2013)则直接把鲁智深与其他水浒人物进行比对,以此来透视鲁的特质。张泽《关于鲁智深打人的“艺术性”、“创意性”、“观赏性”刍议——与央视〈百家论坛〉主讲鲍鹏山教授商榷》(2009)一文把鲁智深、武松、李逵的“打人”进行对比,质疑鲍鹏山新说《水浒》时提出的“鲁智深打人”是最有“艺术性”、“创意性”和“观赏性”的观点有失偏颇。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谈歌的《鲁智深与郑屠——〈水浒〉人物今解(之四)》(2005)、陈玉勤《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2005)、宋长丰《贾宝玉与鲁智深的形象比较》(2010)、王慧《孤独的和尚:鲁智深到贾宝玉——从〈寄生草〉说起》(2014)、程波《鲁智深和郭靖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2015)等文,把鲁智深与其对手、周围的其他人,乃至与其他名著人物进行比较。刘洪强则在《〈水浒传〉鲁智深论》(2015)中指出鲁智深身上有堂吉诃德的影子。这些都显示出了对水浒人物比较研究方面的新尝试。
二、人物整体形象定位研究熠熠生光
研究人物形象,最终要给他一个定位。在基本性格基础之上对鲁智深整体形象的定位研究是目前鲁智深研究中最深入,也是最有成就的方面。很多研究者通过努力,阐释了其性格中最突出的形象指向——“侠”与“佛”;也有部分研究者开始解析其性格中“儒”因素的影响。当然,把鲁智深形象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对其作整体上的哲学把握,更是我们许多学者的专长。
侠鲁智深是一位侠士,这是绝大部分论者无可否认的事实。马成生《鹤立鸡群雄视千古——从中国小说史谈鲁智深的“侠气”》(1990)、陈玉勤《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2005)、于光荣《侠骨义胆 我行我素——〈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性格剖析》(2006)、周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2008)、卢娜《试论鲁智深侠者形象的内涵》(2008)、 胥惠民《鲁智深与野猪林》(2011)、王学泰《〈水浒传〉江湖人物论(九)——一百零八将中真正的侠客鲁智深》(2011)、杨理钧《从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含》(2014)等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议论了该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佛鲁智深人物形象透露出的佛性不仅吸引着《水浒传》作者的创造,吸引着金圣叹、李卓吾的评点,也吸引着今天研究者的论述热情。因此,对鲁智深佛性的探求是鲁智深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环,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学术论文。
首先,常楠《鲁智深的佛性人生》(2008)、刘玉忠《由〈水浒传〉谈鲁智深的真性情》(2009)、范正群《试论鲁智深缘何成佛作祖》(2009)、刘洪强的《〈水浒传〉鲁智深论》(2015)等文章解析了鲁智深身上具有的佛性。
其次,更多的研究者追溯了鲁智深佛性的来源。项裕荣的《密宗金刚、转世罗汉的佛教传说与鲁智深形象之生成》(2012)认为,正是因为“佛教传说所提供的素材及佛教文化的熏染,鲁智深才显得如此神威凛凛、奇伟异常”[7]。范正群《试论鲁智深缘何成佛作祖》(2009)解析了鲁智深成佛的原因在于佛教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等理论与其“率性而为,不拘小节”等佛性的结合。岳东《鲁智深、小乘教及寺院葡萄园》(2013)一文通过考证认为,鲁智深食荤形象的诞生与文化交流相关,天竺的小乘佛教主张可以吃肉、喝葡萄酒,鲁智深的形象反映了天竺小乘教在华夏文化中的长远影响。高曼霞《禅与鲁智深》(1995)认为从禅宗高僧的呵佛骂祖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可以看到禅宗智慧承继的点的轨迹及其艺术的再现。
再者,更为可喜的是不少研究者对鲁智深的佛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形而上的论述。李根亮《鲁智深之死的禅意》(2010)认为《水浒传》第九十九回描写的鲁智深之死意味深长,既表现出明显的禅意也体现出古人对死亡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熊明《鲁智深:理想人格范式的承载——兼从鲁智深形象塑造中的佛教内容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特殊地位》(2007)指出,《水浒传》通过对鲁智深身份亦侠亦禅的特殊定位,以及对其生命历程与最终归宿事先暗示的特殊设计与安排,使人物身上承载着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陈庆纪的文章《从鲁智深形象的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涵》(2009)则指出,鲁智深的形象表明“《水浒传》蕴涵着作者内心深处难以消解的矛盾,既蔑视和批判佛教戒律的虚伪,又走不出佛教成正果的圈子”[8],鲁智深形象的塑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陈宏《从李贽评〈水浒传〉看晚明文人阅读视野中的鲁智深形象》(2003)深入地指出,晚明评点者超越出世入世界限看问题,推崇豪杰品格与纵情自在的人生境界,是接受过程中的“期待视野”导致了当时的评点者依循禅理、禅趣思路展开,从而发掘出这一形象的佛禅意趣。
此外,武海敬的《酒添英雄胆 佛驻禅客心——浅析〈水浒传〉中鲁智深诗词》(2014)一文,选择了描写鲁智深的20多首诗词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诗词暗喻了鲁是侠客与禅客的统一体,诗词实乃为人物定位而作。
儒专门阐述鲁智深与儒学关系的文章甚少,但上文所述部分文章在谈及鲁智深的性格及所呈现的侠、佛特点的时候,已经有意或无意间涉及到了此类问题。另外,王思浩在《〈水浒传〉鲁达之人性光辉探析》(2013)中从《论语》语录中折射出的关乎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来评判鲁达是怎样地契合我们心中的主流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相对的是,周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2008)认为,“宋江的儒和鲁智深的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也肯定了鲁智深天真纯朴的童心世界里‘诸法空相’的无为佛法。”[6]
哲我们研究鲁智深,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文学人物,最终要上升到一定的层次,对人物做全面的整体性的评价。有些文章已经这样做了,比如胥惠民《代表中华民族脊梁的艺术典型——试论鲁智深》(2005)、朱小峰《试论鲁智深的文学形象及其审美价值》(2009)、杨理钧《从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含》(2014)等。程波《鲁智深和郭靖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2015)在比较的基础上获得了鲁、郭二人展露出的不同的侠者风韵,鲁的“侠”是以人为核心的江湖道义,而郭的“侠”则是以国为指向的民族气节。马成生则在《鹤立鸡群雄视千古——从中国小说史谈鲁智深的“侠气”》(1990)中认为鲁智深“既是反对国内阶级压迫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又是反对外国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者”[9],境界高远。
有些文章更是从综合观照人物形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把握。朱燕《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的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之途》(2011)是在这方面挖掘较深的论文,文章认为,鲁智深是一百零八将当中“展开哲学扣问的唯一好汉”,“《水浒传》以鲁智深的命运阐明了人的存在方式”,是“哲理小说”。[10]宋珂君《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2015)试图辨析《水浒传》“如何在儒家忠义思想与佛教解脱理念之间求取微妙的美学平衡”[11],指出鲁智深人生道路上的多次重要选择正印证了古代文人信仰模式的所有内容。
三、人物形象与全书主题、结构关系研究引人深思
主题 对《水浒传》整体进行研究的论文中,主题论是重要的一块,观点颇多,争论迭起。然而具体到专论鲁智深的文章,仅有欧阳健《杨志·鲁达·武松论》(1982)、翟建波《从鲁智深形象的改造看〈水浒传〉的思想倾向》(1986)、廖细会《〈水浒〉中鲁智深、武松形象的对比》(2004)、杨理钧《从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含》(2014)等为数不多的文章分别从农民起义说、因下层出身而具有的革命意识、弘扬民族正气、突破封建束缚等角度畅谈了小说的主题。对鲁智深人物形象与全书主题关系的研究还需要今后进一步开拓与提升。
结构 目前可找到两篇论及鲁智深人物形象与小说结构关系的文章,均体现了对鲁智深“偈颂”的认知。陈玉勤《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2005)认为谶语诗是作者塑造鲁智深形象的写作提纲。周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2008)把作家通过偈颂暗示出的对鲁智深命运的认知指向了包括结构安排这一重要方面的作家本人的创作思路。总体来说,对该话题的阐述分析还有很大的思考空间。
四、人物形象来源及对后世影响研究颇有成绩
人物形象来源。有的文章如刘玉忠《由〈水浒传〉谈鲁智深的真性情》(2009)、项裕荣《密宗金刚、转世罗汉的佛教传说与鲁智深形象之生成》(2012)等,把鲁智深具有某一基本性格特点或某个整体本质特征的原因归于宗教的影响。
更多的论文如宋子俊《元杂剧中的李逵和鲁智深形象考述——兼论〈水浒传〉与水浒戏的继承与发展》(1995)、马明达《试论鲁智深形象的形成》(2000)、陈玉勤《论〈水浒传〉中鲁智深僧人形象的继承与创新》(2005)、吴贝《鲁智深形象的衍变——小说、元杂剧、电视剧中的鲁智深形象对比》(2014)等,把鲁智深形象的来源指向中国本土历史文化与文艺作品。侯会在《鲁智深形象源流考》(1996)中指出,鲁达、智深本非同源,有僧、俗两个来源渠道。侯会认为,鲁智深人物形象受到了杨五郎、法聪、惠明、郭威等文学或历史人物的启迪或影响。刘黎平的短文《鲁智深的原型》(2013)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有出处》(2014)也认同郭威与鲁智深的前后承继关系。
此外,杨道治《一曲梁山英雄的颂歌——略论元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的人物形象》(1987)、于蕾《〈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林冲研究》(2013)等文章也涉及到此问题。
对后世影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应立足当下与未来。然而高校中的专业研究者却对备受国人喜爱的鲁智深形象,包括原著小说与今天的电视剧中的鲁智深形象对国人的影响,却集体缄口,令人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文学领域之外的一些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王大伟“大伟品水浒”系列之《“大伟品水浒(九)——鲁智深调教“泼皮”》(2007)关注了新类型的青少年犯罪,认为鲁智深经过“倒拨垂杨柳”这一壮举,展示了正面的力量,将一个特大青少年犯罪团伙教育改造成为当地重要的保安力量。新江的随笔《鲁智深岂能再遁空门!——电视剧水浒传观感》(1998)质疑了电视剧中鲁智深重回大相国寺再度堕入空门的不甚合理。茅于轼的短文《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合法吗》(2003)拿鲁智深故事作为话头,解读了自行执法是否合法的问题。
可喜的是诸多中学语文教师则对此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秉华在《不可盲目学鲁达——谈人物赏析的时代性》(2000)中站在时代的高度谈问题,认为鲁智深独来独往、拔刀相助等性格不可盲目搬用。金光《怎样看待鲁达的“三拳”》(2005)认为,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注意正确引导,不能成为教唆犯。黄海兵的短文《鲁达性格质疑》(2006)认为鲁智深是草菅人命的假英雄、假“警察”、杀人犯。湖南株洲师专附中学生苏杭的短文《提辖非侠士 鲁达亦鲁莽》(2005)认为,粗鲁莽撞、崇尚武力、不计后果的鲁达不是侠士,而是目无法纪的“黑道”人士,我们更应关注于他的恶性。另外,姜烈筠《鲁达可敬但不可学——人物赏析应注意时代性》(1999)、吴疆《是审美还是宣扬暴力——从鲁达的“三拳”说起》(2003)、刘汉辉《透过鲁智深的粗鲁分析其性格》(2011)、梁晓晴《解简单的情节 生动的叙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品读》(2012)、毛建初《由对“鲁智深形象”的分析引发的思考》(2014)等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也涉及到此问题。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因为鲁智深等水浒故事、人物直接影响一代青年,中学教学又有其特殊的立足点与视角,中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是从法制的角度质疑鲁智深的性格及行为,引导学生对其暴力进行辩证的分析。相对来说,也许高校专业研究者们受前人定论的影响太深,难于采取辩证的视角去看问题。
五、当代文论与当代社会视角下的人物形象研究初现端倪
从当代文论视角解析古典名著文本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很多研究者不屑于此视角的研究,不少人认为此视角于古代文学研究时序颠倒或水土不服。实际上把古今中外作品、文论进行对话,是极有益的事情。有一些学者在鲁智深研究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起到了引领作用。朱燕《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的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之途》(2011)从对话哲学与精神分析的视角入手,认为鲁达与“存在”对话的基本方式是颠覆,作为结果,他处于无止境的否定之中,在他的心路历程中,“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10];《水浒传》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方式,是我国罕见的“哲理小说”。董晔《论鲁智深的自由生命意识》(2003)一文,也采用了精神分析的手段进行研究。
李思颖的文章《用现代视角解析鲁智深文学形象》(2010)把鲁智深归纳为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人、讲究智慧和处事方法的人、具备高超的内部管理能力的人、具有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的人。这是从当代社会人的建设的角度去解读的。韩起的文章《武术人读〈水浒传〉——起脚踢裆鲁智深》(2005)从武术传承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其实,上文所述王大伟教授以及中学语文教师们从法制的视角解析鲁智深言行,实际上就是当代社会视角之一种。
丘光明的《孔子、关羽、鲁智深与姚明谁更高》(2014)一文通过考证不同时代“一尺”的具体长度,得出“身高八尺”的鲁智深比“身高九尺”的关羽与当今的姚明都要高的结论。这篇“比身高”的特殊文章为枯燥的学术研究增加了趣味性。
结语:鲁智深研究的缺失及未来展望
上述关于鲁智深研究的成果之外,还有王建君、杨柳、金荣、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文章对鲁智深绰号、故事的翻译文本与翻译策略进行了评析。限于《水浒传》翻译文种的数量以及国内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外语水平、研究兴趣等原因,这方面的成果虽然尚不太多,但也已经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
总体来看,建国以来鲁智深研究成果不少,有的视角比较独特,有的观点比较新颖,这都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人物的认知,增强了国人的审美能力,也充实了学科建设的深厚土壤。
当然,对鲁智深形象的研究也存在鲜明的缺失,呈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理论视野狭窄、高层次论文较少等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 人云亦云居多,突破前人论述者少;
第二, 研究方法单一,大都局限于“知人论世”;
第三, 理论视野较狭窄,高层次论文较少;
第四, 人物性格研究浮于表面,缺乏联系国民性的研究;
第五, 人物形象来源及对后世影响研究附会较多,成果太少;
第六, 人物比较研究大都局限于本书,缺乏广阔的胸襟;
第七, 哲理思索尚不深入,缺乏当代文学、文化理论指引;
第八, 当代社会视角研究刚刚呈现,而这本该成为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着眼点、立足点;
第九, 翻译研究乃蜻蜓点水,急需纵横展开。
包括鲁智深人物形象研究在内的所有经典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都应该立足当代社会,凝聚现代视角,面向国民性格,展开立体的、综合的考量。相信随着研究者视域的扩大,更多、更有意义的相关研究成果会陆续出现。
[1]岳丽,王守彬.“鲁智深”研究综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8):50.
[2]黄全彦.快乐的鲁智深[J].龙门阵,2007(2):83-88.
[3]王灵芝.鲁达慈悲情怀辨考——《水浒》人伦和谐之一[J].菏泽学院学报,2006(3):61-65.
[4]王慧.孤独的和尚:鲁智深到贾宝玉——从《寄生草》说起[C].水浒争鸣:第十五辑:孙权故里论水浒——第二届杭州与水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水浒文化富阳高峰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水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2014:212-222.
[5]种衍璋.施耐庵与鲁达[J].内蒙古电大学刊,1989(4):48-49.
[6]周莉.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从鲁智深的圆寂正果谈起[J].明清小说研究,2008(4):81-90.
[7]岳东.鲁智深、小乘教及寺院葡萄园[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81-84.
[8]陈庆纪.从鲁智深形象的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思想蕴涵[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5-70.
[9]马成生.鹤立鸡群雄视千古——从中国小说史谈鲁智深的“侠气”[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5):37-42.
[10]朱燕.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的自我迷失与自我发现之途[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8-41.
[11]宋珂君.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75.
(责任编辑:谭淑娟)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Lu Zhishen since the New Times
ZHANG Shu
(The People’s Art Museum of Heze, Heze Shandong 274000, China)
Since the new perio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produced quite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ies of Lu Zhishen. The studies on basic characters, nickname and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have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 novel structure is thought-provoking, the study of the sourc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image translation research is concerned and the study of character under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perspective and social perspective has just begu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obvious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such as single research method, the narrow theory field and less high level thesis and so on.
TheWaterMargin; Lu Zhish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
1673-2103(2016)04-0018-06
2016-05-15
张枢(1991-),女,江苏丰县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菏泽文化、中国民歌。
I207.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