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基本取向
2016-03-15潘慧春
潘慧春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试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基本取向
潘慧春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社会主义学院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挥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规律,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中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体性与引导性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取向
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及统战对象的不断拓展,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对统一战线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社会主义学院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主阵地作用,完成教育培训任务,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规律,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工作中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四个结合。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既然是政治学院和联合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必然要把政治理论培训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学院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就必须坚持理论性,从理论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那么,“社院姓社”的根本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理论教育和共识教育。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在第四章的教育培训内容中指出,“对党外干部,也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政治理论教育”。201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则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学院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开展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理论培训”。从学院的性质到中央的要求,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离不开理论性。虽然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对象比较复杂,呈现出范围广、类别多、层次多等特征,培训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党外代表人士到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政治理论,接受共识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进一步夯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学院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在教育培训中凸显理论性,重点就是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国情与形势等的教育,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引导学员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在我国的政党政治运行中,必须坚持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互相促进。随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参政党的能力建设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坚持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的前提下,突出党外代表人士的能力培养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改革的趋势。综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现状,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逐步退出政治舞台,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已成为主力,他们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党外干部,很多人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上行政领导岗位的,有的甚至是破格提拔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时间不长,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经验不足,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牢固树立能力培养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能力培养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必须坚持实践性。如果说,理论性主要是从教育培训内容来说的,那么实践性则主要是从教育培训形式来说的。社会主义学院要创新教学形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广泛运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学员讲坛、专题研讨、主题调研、拓展训练等体验式、互动式、研究式、模拟式教学形式,既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又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提高学员把握形势、应对危机的实际能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提高按需施教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社会服务、考察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作为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院既与高校、党校以及其他干部院校有相似之处,又与他们不完全相同,有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在教育培训中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基本取向。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培训的共性,如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后勤工作等共性要求,是所有教育培训的共同特点,是所有教育培训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同时,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部分,必须遵循干部教育的基本规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干部教育系列方针政策和各项要求。但是,社会主义学院重点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又有其特殊的个性,有其特殊的对象、特殊的需求、特殊的目的、特殊的内容和特殊的方法,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高校教育、党校教育以及干部院校教育的一般做法。与高校教育相比,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政治学习、理论培训;与党校和干部院校相比,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不是党性教育,而是共识教育、能力培训。因此,除了遵循教育和干部教育的一般规律,落实教育和干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其教育培训对象的特殊性,把握和遵循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特殊规律。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提出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要求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确保全覆盖。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对象不仅领域宽、范围广、类别多,仅党外代表人士就有六类——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而且每一类又有不同层次,处在不同岗位,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对象既有党内的,又有党外的;既有体制内的,又有体制外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既有普通大众,又有社会名流;既有信仰马列主义的,又有信仰宗教的。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多,培训对象呈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学院要树立分类分层培训的理念,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班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共识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分类施教。
三、主体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人是认识的主体,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工作干部,层次比较高,能力比较强,主体意识明显。学员既是教育培训的对象,更是教育培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改变以往习惯于“满堂灌”、忽视学员学习主动性的情况,树立学员是主体的观念,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学员的主体意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学员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主体意识被激发了,他们就会乐于接受培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随着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对象越来越广泛,而且随着新的形势出现新的类别。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对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共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业,要增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共识,必须坚持主体性和引导性相结合,一方面,尊重和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教育引导。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样的形势与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要在共识教育上下工夫,在积极引导上下工夫。
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既有自身的优势,如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思想解放、思维敏锐,又有其不足,与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相比,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没有经历过政治风浪的考验,缺乏与共产党人在困难挫折面前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经历,还有一些人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知之不多,因此,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培养和教育引导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引导学员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多党合作的历史、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等,引导学员思考和探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政治鉴别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员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所说的那样,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在教育引导中既要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重在导,要导学、导思、导行,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引导学员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例如模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让学员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亲身去感受和体验,通过理解、消化和体悟,使党的方针政策、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等入耳、入脑、入心,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教育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分,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也不例外。显性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显性教育往往是大家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例如,课堂上教师讲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等课程,向学员直接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组织学员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看展览,听讲解,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等。这些都是显性教育,它目标明确,组织有序,效果明显。社会主义学院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对学员的吸引力,在显性教育上下工夫。同时,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中还有间接性、内隐性的部分,它在范围上很广泛,内容上很丰富,但却“润物细无声”,让你感觉不到,这就是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无形的教育。正因为隐性教育的隐藏性,它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更需要我们重视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是环境建设。一方面,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使学员赏心悦目,身心愉快,进而激发学员对学院的喜爱,增进学员对学院的感情,学习也就更有动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将共识教育融入学院精神文化中。例如,把“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校训刻在学院醒目的地方,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标语植入标志性建筑,把统一战线基础理论与基本政策刊载在宣传栏里,等等,让学员时时刻刻受到环境的熏陶。二是校风建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品德无不展现着社会主义学院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位学员。因此,教师不仅要夯实理论基础,上好课,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员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社会主义学院的每一位职工都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树立学员为本的理念,热情细致地为学员做好服务,在服务中影响教育学员。三是载体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手机为媒介的新媒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要跟上时代步伐,开辟教育新载体,例如网上社院的建设,不仅拓展了教育培训的空间,便捷了教育培训的时间,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显性教育,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载体功能,让学员在浏览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辅相成,在教育培训中要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互为补充,为学员提供系统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郑 好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19
D613
A
1009-0339(2016)06-0096-04
2016-09-10
潘慧春,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政策与实践、干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