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上第一部首脑论:《老子》要旨述略
2016-03-15杨普罗
杨普罗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思想史上第一部首脑论:《老子》要旨述略
杨普罗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老子》五千言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管理者即侯王究竟应如何行事才能既有效地、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能使国家乃至天下和谐有序。为此,《老子》提出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侯王之道,其学说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且久远的影响,即使在当前也不失其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在中外思想史上,《老子》堪称第一部首脑论杰作。
《老子》;道;侯王之道;首脑论
与国家产生相伴而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管理者如侯王之类,究竟应如何行事才能既有效地、更好地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又能使国家乃至天下和谐有序、百姓万民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居此位者到底应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才合乎自己崇高又独一无二的身份角色,从而发挥好自己特定的巨大作用?这不仅是身居其位如侯王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关心国运民生的思想家不能不严肃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现代政治学所说的“首脑论”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在我国,经无数思想家的长期探索,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此问题的主张不仅丰富多彩且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被汉朝学者称之为道论的专门之学,讨论的正是侯王之道,而其集大成之作非《老子》莫属,这从其又被称作《道德经》上也能看出端倪,而就中外思想史来讲,称《老子》为思想史上第一部首脑论专著乃恰如其分。
《老子》一书虽以老子为名,却不是仅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各章之间也难言有前后相续的刻意安排,因此对其书性质、内容解读历来也有歧说。尽管不少学者注意到其作为侯王教科书、南面之术的一面,但在内容的挖掘梳理上仍显得支离破碎,在评说上更是贬多于褒,距事实真相甚远,如此状况使得《老子》作为首脑论的性质长期隐而不彰,阅者往往随心所欲自作多情逞意解说而不自知。其实,只要不为表面形式所限,了解《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述特点,知晓《老子》言说对象,就不难看出,《老子》五千言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侯王之道展开,所论从未离开主题,不仅主旨明确且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系统,精粹之意层出。《老子》不仅讲了侯王之道的形上依据、侯王之道的具体内容,还讲了欲践行其道的侯王所应具备的品格才能以及如何才能具备此种才能品格,进而从正反两方面对遵行此道与否的得失作出对比说明。纵观横比人类思想史,能在两千六七百年前对首脑角色作出如此深入系统讨论者又有谁能和《老子》相提并论呢?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老子》要旨再做述议,在行文上尽可能通俗流畅,直截了当只表己见。
一
不管是为高远其所从来还是别的什么,也不论其说是否有科学依据,《老子》在正面讲侯王之道之前,先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道”以作为侯王之道的先在又内在的形上依据,如此极具哲学意味的讲法,既是《老子》道论高于流俗最具特色的地方,又是最易为人误会引向玄解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先说清这个道本身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又何以能成为侯王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与效法的最好榜样。
《老子》书中“道”字出现七十余次,约有三个意思:一是说道之道,即说话之意;二是道路之道,为道的本义;三是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一种原始物质的指称,这是《老子》的专用术语,这里要说的道就是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道。
首先,《老子》明确肯定道是一种物质,实实在在存在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尽管说不清道不明这个被称作物的道的来历、形状,但道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物则是无疑的。这个被称作道的物非比寻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不仅再次肯定了道的物质性,还突出强调了道的本源性、唯一性,指出了道的存在方式、运行方式及与天地万物皆相反的特性。道不仅不受任何他物的影响制约而独立存在,独立运行,而且还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万物皆由它所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这样一种性质的道却又不能用通常的方式来把握,甚至不能用通常的方式来形容和命名。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用通常的方式把握却不等于无法把握。道既然不同寻常,那么就用不寻常的方式来把握它。譬如有与无通常被视为正相反,可是两者却都可以用来指称道。称道为无,是因为它是“天地之始”,而这个始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还无声,从这个意义讲,只能称之为无;而称道为有,则是因为它又是“万物之母”,而母不仅本身可见还可从其所生之子那去想见,有形、有象还有声,故可称之为有。如此可有可无似是神秘,其实不过是同一个道的两种属性,只因其混成为一而不易为人察觉,所谓“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明了这个道理,不仅能准确把握道本身,还把握了一切事物的奥妙,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进一步彰显道的上述基本性质、存在方式、运行方式及与万物的关系,《老子》还以比喻的方式和拟人的手法对道的一些具体特点予以渲染,从而使道的整体特征更加鲜明。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都是讲道生万物而又自处谦退低微之地;又如,“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强调无比有更根本而道即为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强调自处卑弱却无处不能行的近道之为,“功成身退,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主”“道隐无名”,皆在讲道化育万物、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的姿态。
《老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道,是因为在其看来,道的存在方式、运行方式,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皆与侯王所处的地位、存在方式、行为方式与百官万民的关系以及因此所应具备的品质有相似相通之处,因而皆可以成为侯王效法的榜样,从而使侯王之道有一个更合理更可靠的先在内在的依据。所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自然”一词乃指自己的样子,非谓道之外之上还有个叫自然的事物供道效法,若那样,就不是四大而是五大了,显与文意不合)要说的就是此意。既然道与侯王之道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侯王究竟应向道学什么,侯王之道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下文即对此作出论列。
二
侯为一国之主,王为天下之主,皆为至高无者,然也正因此,欲取而代之者也从不缺少;家国天下之大非侯王一人能治,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直接关系到家国天下的治乱兴衰。因此为保住侯王自身地位、为保证家国天下的长治久安,作为侯王就不能不考虑应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才能达此目的,而这也就是侯王之道的要义。既然《老子》将道视为侯王的榜样,那么其所说的侯王之道也必然与道保持一致,其具体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无为。此无为并非什么都不作为的意思,而是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按照万物本所应有的样子去行事而不是依侯王之意去作为,只有这样,百姓万民才能自然。
二是不争。此不争讲的是不居功,不自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是不欲。即不使自己欲望任意满足。“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此处尤其强调当有所成就时更要克制欲望,知足知止,不要妄为,天地万物自然会自己走正途。
四是卑弱自处。“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必贵以贱为本,必高以下为基”“不欲禄禄如玉,珞珞若石”“强梁者不得其死”。
总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慈、俭、让等如此之类就构成了侯王之道的基本原则与内容。为使这些基本原则能更好为侯王理解,《老子》从多方面论说以丰富其内容以便侯王参考,对此也稍予援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乎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提醒侯王不要仅从良好愿望出发而要效仿天地行事,不掺杂一己情感,保持虚空胸怀,更不要讲什么命数之类,一切依道而行。“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保此道者不欲盈,始终处于迟缓谨慎、端庄敦厚又开朗豁达的精神状态。“希言自然”,少说自己、少给自己评功摆好,虚静,诚笃,宽容,柔弱似水,不生事,“清静为天下正”。
侯王之道能否得到切实践行,与侯王的见识与品格分不开,对此,《老子》也有讨论。就见识而言,《老子》认为这样几点十分重要,一是要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此自觉,就不会一意孤行,背道而驰。二是要有袭明即一贯之明,即要持之以恒地保持明觉。“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为袭明”。此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侯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是微明,即要有知微见著的识力,有此即有备就不会事到临头不知应对。“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此段话常被误解为阴谋说,其实不过是讲一叶知秋,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常理)。四是要有袭常的定力,所谓袭常即是要对事物的常理或根本道理的认识能一贯坚持而不轻易改变。对侯王而言,做到不受任何影响始终如一地坚持公认的常识不仅十分重要也颇为不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五是要有玄同之知,即要有有无同一的认识与境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之所以可贵,乃因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就品格而言,作为侯王首先不能有贪欲,一旦现贪欲,就会给小人以种种可乘之机,使民心趋乱,严重者还会导致人民冒死相抗以至身死国亡,与之相应的则是不多事不生事,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是不要逞小聪明自以为是。所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是不仿效他人,“绝学(效)无忧”,所以如此,并不是《老子》不主张学习,而是由于作为侯王的特定身份所要学的东西乃是道,其他知识侯王并非不应学习了解,但一则那不是根本,二则为学与为道的讲究也不一样,盲目效法他人不仅可能混淆侯王与众人的区别,还可能妨碍效法道,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而其表现也迥异,“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三是牢持“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
三
《老子》这一套侯王之道,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而久远的影响,然这种影响往往是在对《老子》本意作了不小扭曲的情形下发生的,在价值评价上也多将其简单地视为阴谋权术,尤其近代以来从政治思想上持批判否定的更多,这既与以儒法两家强调大有作为的主导思想有关,也与近代国情有关。对自己学说显现的这种名气大却少有真正依说践行的矛盾状况,《老子》作者当年就感受到了,所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为什么会这样?《老子》以为是“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其说固然过于主观,但也提醒我们,是否真理解了《老子》本义?虽无人知无人行,《老子》自己却坚信“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特立独行坚守其道的精神颇为感人。
从中外思想史看,专书探讨首脑行为准则者在近代自《君主论》之后不乏其人,但古代则不易见,柏拉图哲学王之说不仅晚于《老子》且其《理想国》也不是专讲最高统治者的。我国先秦诸子虽多有有关君主的讨论,但单独成书者很少,且多成书在《老子》之后,尤其考虑到《老子》事实上还是历来道论的集大成,就更不可把其思想简单视为晚至战国的,因此,说《老子》为思想史上第一部首脑论应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杨绪强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15
B223.1
A
1009-0339(2016)06-0080-04
2016-11-25
杨普罗,男,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