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野下当前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2016-03-15白国林
白国林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微观视野下当前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和对策
白国林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大学生党支部当前存在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数量不足、党支部设置困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政治培养环节弱化、活动组织不便且质量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突出“早”字,重点解决低年级正式党员数量不足等问题;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创新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法;做好顶层设计,铺就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大学生;党支部;创新;辅导员
0 引言
大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最基层单位,是在广大知识青年中进行政治培养、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的基础阵地,是党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党员是我国未来建设各级干部的主要来源,他们的政治素质培养得如何,关系着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现阶段的向心力和影响力,也关系着未来阶段党的建设的质量。毋庸置疑,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应该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结合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实践中微观层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针对性对策。
1 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各年级大学生党员数量失衡
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细则》规定今后党员发展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有计划进行,并从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是今后一个时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细则》规定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必须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这意味着入校以后才递交入党申请的大学生即使培养顺利,也要到大学二年级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如果再考虑向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时间早晚、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党校培训时间等各种因素,符合入党各项条件的大学生,一般也要到大学二年级晚期才能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到大学三年级晚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按照党章一个党支部至少三名正式党员的要求,如果没有高中时期发展的学生党员的加入,大学低年级正式党员数量是不符合设立党支部的条件的。高中时期,高中生年龄普遍达不到党章规定的发展党员年龄要求,加之学生和学校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考学,各高中党支部对高中生政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一,对大学输送党员尤其是正式党员的概率很低。高校目前普遍在高年级设立党支部,负责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低年级党员数量少、高年级党员规模大,各年级大学生党员数量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内部构成的常态。
1.2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培养环节弱化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政治培养是大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此项工作的投入主要取决于党支部的重视度、入党培养人的政治素质和精力投入程度,党支部的重视度又取决于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大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较之于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有利于对年级学生统一进行了解、教育和管理,这是现行条件下学生党支部书记配备的最佳选择。但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尚未真正实现职业化,他们在待遇、成长等方面尚未得到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重视,加上辅导员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大,不少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倾向于向机关行政岗位流动,导致高校辅导员年龄、职称普遍较低,他们党龄不长,党务工作经验欠缺,对党支部工作难以驾驭;二是一名辅导员一般要负责几百名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具体事务繁忙,客观上难有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党支部建设中去;三是辅导员一般对自己负责年级的学生比较熟悉,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相对陌生,客观上不利于其他年级学生党员的培养;四是辅导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更换较多,对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加之大学生党支部培养工作本身难以量化考核,即使考核也多限于程序上的规范性考核。党支部书记工作难以量化,所做出的努力难以短期内见效,因此,他们做出的贡献往往难以得到人们的肯定[1]。辅导员自身建设方面的以上不利因素客观上弱化了辅导员对党支部建设尤其是诸如积极分子培养等隐性环节的重视程度。
低年级学生党员不足也会对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造成影响。随着年级的循环,会出现低年级积极分子需要培养,高年级发展对象尚未发展或转正的现象,党支部会出现无充足的正式党员去做培养人的尴尬。加之高年级学生是党支部党员的主体,然而随着毕业季的来临,高年级学生党员的主要兴趣和精力转入考研、就业等方面,对党支部活动的积极性降低、精力投入减少,对低年级党员的培养和发展等工作客观上造成了影响。
1.3 大学生党支部活动组织不便、质量不高
一是高校一般在高年级设立党支部,高年级党员数量较多,党员规模普遍较大,且有的党支部跨年级、专业设立,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学业活动时间不一,党支部组织活动不便,组织高质量的党支部活动难度更大。二是低年级党员数量不足、缺少刚性考核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使大学生党支部难以调动党支部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致使不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仅限于政治学习、发展党员等内容。党支部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质量不高,很难发挥党支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创先争优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随着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支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和加强党员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党支部活动的有效性就显得越来越紧迫。2010年中央印发的新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不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是难以达到此要求的。
2 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突出“早”字,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培养
一要从高中抓起,解决低年级党员培养时间过长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培养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输送尤为关键,高中党支部要对符合党章规定的优秀高中生给予及时的培养和发展,为高校输送一定数量的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解决高校低年级党员少、党支部难以组建的问题。二是从高校新生入校抓起,早发现、早培养。高校不能按常规程序被动等待学生自发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再开始培养。对少数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要主动提醒,重点关注,特殊培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发展他们入党。高校要在入党宣传、团支部推优、积极分子培养等环节主动作为,“压茬”跟上,争取能在低年级增添正式党员,增强党支部活力。
2.2 抓住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
辅导员是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主要来源,他们的政治素养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应该将学生党支部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首先把好辅导员入口关,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明确兼任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党龄较长的正式党员。其次是科学设置辅导员考核体系,将党支部建设纳入辅导员考核环节。考核是约束和督促,但其前提必须是科学的、有弹性的,否则会使具体事务繁杂的辅导员疲于奔命、专注于形式。考核还必须与激励挂钩,辅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其行为环境、心理和行为特点与其他工作组织中的人是不同的,激励需求的内容和结构也不相同,他们需求的一般是较高层次的,比如荣誉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考核体系中应有针对性的回应。再次,将辅导员党务知识和能力的实践锻炼、培训纳入辅导员培训中,同时,辅导员也要将自身从事党务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2.3 突出创新要求,改进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方法
党支部组织活动创新是增添基层党建工作吸引力和大学生党员培养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党建工作者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党支部活动创新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政治性原则。大学生党支部姓党,政治性是其基本属性,党支部活动必然要突出政治性。专业学习、娱乐性活动等不应该是大学生党支部活动创新的主要努力方面。党支部可以在党员党性分析、政治学习研讨、社会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发力,提高党支部成员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符合青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原则。青年人精力旺盛、兴趣面广,但生活经历单纯,经验少,他们不满足于灌输式的理论学习和固化的党支部活动形式。高校要鼓励学生党支部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开展既有教育意义又有一定趣味性的特色活动,提高活动在学生党员中的吸引力[3]。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是大学生接受较多、较快的事物,微博、QQ群、微信群等网络科技是党支部活动要充分挖掘并利用的载体。三是先进性原则。先进就是比别人先看、先做。党员是时代先锋,党支部要组织党员不断学习,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思想觉悟;要不断组织党员开展帮扶学生、创先争优、服务社会等活动。党支部设计活动要符合党员的身份和时代特点,要能让其他学生看到与学生党员的差距,比如党员政治研讨、志愿服务、“一帮一”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先锋意识,彰显党员的先进性。四是结合大学生实际原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经常性的事务是学习。党支部活动要结合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和社会实践来进行,不可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容,造成党支部活动和大学生生活的脱节现象。
2.4 做好顶层设计,铺就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当前,不少高校将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放在院系党组织,缺少宏观的指导和考核。现在,高校之间评比的内容更多倾向于教学和科研业绩,受此引导,院系党组织更多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交给党支部书记,院系党组织对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建议高校党委明确主抓学生党建工作的负责人和机构,统筹协调全校学生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学生党支部的运行机制和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党支部活动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于2007年启动了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集中开展一次。这种探索和尝试,就是学校基于全局考量、重点推进和统筹协调,横向整合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纵向整合学校、院系、基层党支部等资源。在院系层面,避免了因“多头指令”带来的过大压力,缓解了基层党组织应接不暇、顾此失彼的困难状况[4]。没有全校的协调,这种教育活动很难想象能顺利进行。同时,院系党组织也要做好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各种制度设计和组织领导,比如可以建立院系党委委员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将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责任分解给党委委员,解决学生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经验欠缺、工作压力大、主动作为动力不足等问题。
(责任编辑 杨文忠)
[1] 生永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7(6).
[2] 邹勇.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激励理论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3] 宋静,毛柏青.灵活地建立学生党支部运行机制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4] 霍晓丹,张莹,杨亚晨.开展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的四个关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D267.6
A
1008–2093(2016)06–0029–03
2016-10-10
白国林(1972―),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