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
2016-03-15余丙炎马大峰
余丙炎,马大峰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保卫处,安徽 合肥 231131;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安徽 合肥 231131)
·政治研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
余丙炎,马大峰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保卫处,安徽 合肥231131;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安徽 合肥231131)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和法制建设工作的推进,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我国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依法治国的大环境,提出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制观念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提高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对于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端正法律态度、强化法律意志、提升法律情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懂法、守法的基本素养将伴其终身。从宏观层面看,当代大学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能够从课堂、媒体、社区等途径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做到履行知法、守法的义务。但从微观层面来说,个别大学生在面对新鲜事物和社会诱惑时,的确存在缺乏立场、盲目随从等现象,更有甚者则做出了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诸如青少年犯罪问题频发、青少年暴力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1]这些问题意味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一、我国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
为客观地评判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工作的现状,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9.21%的大学生认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认为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91.30%;38.98%的大学生会主动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途径去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以上数据说明了安徽省大学生法制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不足。法律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法律知识储备、法律意识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调查发现,19.86%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基本法律知识,57.54%的同学明确表示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这明显表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运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主动获取法律知识的意愿不大,5.04%的少数大学生对于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存有质疑,27.1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法制宣传活动形式主义没有实质意义。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暴露出在法律知识运用方面的不足,是由于非法律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大学法律基础课程掌握的法律知识有限,加之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而讲解法律内容,许多大学生表示无法记住法律法规的内容,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其次,大学生因其社会经验缺乏,加之生活在物质优渥的时代,表现出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平时可以高谈阔论,但是真正遇到需要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第三,大学生正值年轻气盛的青年时期,尽管课堂中已学习过基本法律常识,但发生棘手问题时,究竟是选择通过“武力”解决还是运用法律手段,大学生往往会冲动的选择“以暴制暴”。[2]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需要提升,真正让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还需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见,我国大学生法律知识不全、法律意识和观念薄弱以及法律运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存在造成。[3]因此,要想健全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意识,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当前现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的本质出发,主要从社会因素、高校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三个层次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观念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综合因素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受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关于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主法治思想的形成。此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阶级性区分较强,人人平等观念相对淡薄,以致人们对权利意识也趋向不平,最终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第二,法律教育体制缺陷因素的影响。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许多高校也开始实行法律教育体制的改革,但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中国的法律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填应试教育模式的缺陷和填鸭式教学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无法从根源上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也就无法改变大学生法律观念和意识现状。[4]第三,法治环境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新事物的背后会带来许多新问题,甚至遇上无法可依,无法可治的现象。这势必造成公民对法治信心的降低,认为法治就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用处。这种环境无形中会影响大学生的法律认识,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教育因素分析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场所。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培养承担主要责任。一方面,作为高校法律教育者,其法律意识相对欠缺。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教育者自身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教育者为了业绩,注重主流专业教学,忽视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甚至许多法律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并非学习法律专业。这说明了高校和高校教育者对法律教育不够重视,没有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对学生而言,也会产生一种消极作用,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获取法律教学知识相对单一,理解不全等,最终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缺乏法律能力培养。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影响,高校开设各种法律课程,通过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这种注重课本知识而忽视法律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会让更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缺乏一定的运用能力,最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纠纷问题也无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这样的法律教育就失去了法律本身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现状的不足,不仅受到社会综合因素和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学生不仅仅要肩负起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外,还要承担起自我期望的压力。尤其在面临就业压力过程中,大学生忙于各种证件考试,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法律的学习,以致大部分学生忽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成成熟,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时,会引起一定的心理变化。加之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辨识能力,长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会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培养,严重者会导致大学生形成犯罪行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十分不利。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治安恶化、享乐主义抬头等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犯罪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年龄化等问题已普遍存在,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已从一个浓重“乡土气息”的时代迈向一个“时代气息”十足的现代化国家,在这样一个时代,培养和造就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能够成为“蕴含法治秩序与制度变迁观念”的俊才则成为重中之重。[5]那么,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根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重大课题。通过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的迫切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是提高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从理论推演还是从各国法制建设的经验看,全民法制观念的提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法制观念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支撑,更是实现全面法治的重要标志。法治意识是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精神核心,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之才,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对于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重点培养梯队,具备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大学生终将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亦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接班人和维护者,对其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法治教育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其次,相对于全社会其他成员而言,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思维活跃、接受程度高等特点,他们在高校接收的法制观念更易于形成意识体系,更可以通过他们对法制观念的认同,借以对他们的亲戚朋友形成传播作用,发挥出法制观念媒介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 营造法治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要实现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就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目前急需优化的环境。对于社会环境而言,首先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保障我国法律的权威性,争取消除更多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看到法律的公平性,才能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信心,激发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供保障。对于校园环境而言,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在整个校园规章制度建立过程中,应覆盖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各种社交活动等,保证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法律气氛对自身的意义。其次,高校应严格执行相应的校园制度。执行校园规章制度不仅要让学生对制度产生认同感,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让这种制度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此外,高校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人人平等原则,让学生意识到校园规章制度的权威性。[7]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好校园法制气氛,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最后,高校应通过广播、宣传栏、课堂以及其他活动等方式宣传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并在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工作。高校不仅要公开批评违纪违规的大学生,还要对在普法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公开表扬,以此激励学生,增加学法的积极性,让法治氛围充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加大高校法制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课程的教学环节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获取法律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所以,在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包括法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法律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第一,高校应丰富法制教学内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应紧密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二,改进法律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应摆脱较为传统的传授法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以社会热点和学生最关注话题为教学案例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思想,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学习,改变传统的枯燥和乏味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这样一来,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才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高校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多样化法律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学生全方面地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起到重要作用。[8]
(三)落实法制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法律能力
法制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是法律知识储备上的增长,还包括着法律运用能力的提升。首先,由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大学生教学任务中,增设与法律基础课程、普法讲座等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法律实践环节,例如:参加社区法律服务实践、旁听庭审、法院/检察院实习、公益法律宣传等方式,将有益于实现大学生把课堂所学与实务操作、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相结合,更能够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逻辑推理和思维反应能力,实现大学生法制观念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次,以上实践环节的开展有赖于实践活动场所,这对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大学法学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室作为模拟法庭,让广大师生观摩并感受法庭氛围,切实感受法律的严肃性。而校外也可建立相关法律教学实践场所,学校与当地司法、执法机构沟通,组织大学生能够获得旁听庭审、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法律实践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之中。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形式,表扬和肯定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让法制教育在大学校园中深入人心,更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卫勇.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探究[J].实事求是,2011(3):88-91.
[2]朱进军.浅析公民法律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3(28):1-2.
[3]朱志萍.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及其培育的若干思考[J].理论界,2013(12):33-36.
[4]沈丹.中国普法的现状[J].法制与社会,2014(7):179-180.
[5]陈秀君.我国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11):109-110.
[6]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6-47.
[7]张嘉娗.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育[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9):251.
[8]魏丽婷.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责任编辑:仲耀黎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工作专项研究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编号:DS201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余丙炎(1980-),男,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91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4-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