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者也需“备课”
2016-09-22王金权白彦军
王金权++白彦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过听课和被听课的经历。一方面听别人的课,观察别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教育教学现象、观察学生,学习同行的点滴优点、可取之处,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另一方面,如果被听课,那么在课后进行的听课者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可以使双方相互借鉴学习、共同进步。当然,如果是领导、专家的听课行为,还将起到对教师的督促、指导作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听课后的交流中,有的听课者提出针对这节课的种种看法和疑问,讲课者回答是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做了如何处理等;有时候的交流明显可以感觉到听课者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或者是了解甚少;还有的情况是听课者是临时的“推门听课”,由于听课者对本节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方法、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都是一无所知,因此这样的听课对听课者和讲课者的交流切磋带来不少的障碍。笔者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教研实践活动,授课教师要扎实备好课,听课者也应当“备课”,做好听课的必要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听课的活动收到良好的预期的效果。
一、听课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有时候很难自己反思并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哪怕是一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有听课者的介入,相当于给讲课教师提供了一面观察自己、反思自己的镜子。讲课教师可以从与听课者的交流中获得必要的信息,达到反思自己教学活动的目的。
但是前提是听课、评课者要有必要的专业水平。有些听课者自身并不具备起码的教育素养,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没有一定的学科教学法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这样,在课后的交流中,就会形成讲课者和听课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观点不一致。听课者低下的专业水平、教育素养会对讲课教师造成困扰,授课、听课双方并不能从这样的听课教学实践中受益,更谈不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听课者的“备课”就是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课堂教学,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听课、评课的实践中对授课教师提供科学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促进教师团队的反思和共同进步。
二、听课者须有对学生情况的基本了解和掌握
作为听课教师,在观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观察讲课者的教法,体会其教育教学理念,领会其方法,还要观察教学的真正主体——学生,观察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哪些变化。如对知识的掌握、对问题的探究程度;学生的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无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的参与广度和效果等。因此,听课者在课前也要做好“备学生”的工作。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成绩、思维表达、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班级学习氛围等。只有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有所了解,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作出科学的诊断和评价。可见,听课者的“备学情”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听课者应该将“备学生”作为听课前的功课之一。
三、听课者须在课前和讲课教师有必要的沟通
在现实中,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习惯于事前不和讲课老师打招呼,进行一些随机的、突然袭击式的“推门听课”。这样做,或许有许多的理由。比如,这样可以加强学校领导、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监督、督促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励一线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行为值得商榷。一方面,听课者在课前与讲课教师进行简单、必要的沟通,是对讲课教师的尊重。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即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和尊重。这种尊重的关系应渗透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应该渗透于教师团队内部。而且,这种提前的沟通丝毫不影响管理者对教师队伍的督促和指导。另一方面,听课者在不知道教师要讲什么,不知道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师预设的策略方法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对讲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又如何能通过听课的活动起到促进后续教学有效进行的效果呢?由此可见,听课者与教课教师的课前沟通交流应该成为其课前“备课”的必要环节之一。
总之,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不可能是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团队的互助、协作发展。教师的备课,既要有讲课者的备课,也须看到参与课堂教学的听课、观课者做好“备课”工作。听课者“备课”,应当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的行为,成为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常态。
(作者单位:王金权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白彦军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