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马拉松”中滋养
2016-12-21谭平王红莲
●谭平 王红莲
文明在“马拉松”中滋养
●谭平 王红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为他们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奠定基础。”鉴于此,宜都市实验小学在对德育现状调研与梳理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就创造性开展了文明“马拉松”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文明“马拉松”取意文明行为贯穿学生成长时空,取意德育工作贵在长期坚持,不放弃、不间断。通过开展主题式体验活动、进行细节持久操练和积极展开多样性评价,使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并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至善至美的文明行为。
立足传统,设计十二站体验活动
文明重在体验。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我们设计了文明“马拉松”十二站体验式德育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十二个学期,每一学期以确定的德育活动内容为一站,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形式,让每位学生在校六年都能亲身经历。如“小小推普员”“今天我当家”“我做小交警”就是一、二、三年级主要体验的德育活动。十二站在内容上呈层级式螺旋上升,主题活动中一般包含两到四项子活动,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德育基地等不同场所参加实践或情景体验活动,了解社会现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社会文明实践中健康成长。
中华美德在传承中润生。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确定“家务我承担、争当孝敬星、爱心送温暖”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从家庭起步,选择并承担扫地、洗碗、做饭等两至三项家务劳动,每天按时完成。与家长共同制定《文明家庭公约》,督促学生养成尊重父母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独立生活的能力。“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学生会完成一项特殊的“亲情作业”——为身边的亲人、长辈送祝福和问候;去福利院做义工;和社区“空巢老人”共度节日……传承孝行,与善德共成长。
爱国情怀在锻炼中熏陶。爱国教育是永恒的主题,革命先辈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学生学习。学校创建“远足磨意志、革命传统课”体验活动,从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开始,通过远足拉练活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战胜自我、勇敢顽强的品质。每到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契机。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烈士陵园、民俗博物馆等基地,让学生寻找英雄的足迹,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民族精神和革命气节。
环保意识在亲历中增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学校开展“共护一片绿、我当环卫工”等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各班级组建“护绿小分队”,分队成员们活跃在校园、社区,为植物制作名片,给绿地安放护绿牌,认养校内绿化植物,开展拣垃圾、枯叶、养护绿化等活动。每班每天安排“护绿小卫士”在各班认养区域周围清理杂物,看护绿色区域。
社会责任在服务中培养。学校成立了以“播撒爱心,传递文明”为宗旨的“小公民”志愿者服务队,分别由“爱心小天使”“校园小交警”“环卫小使者”和“食堂小义工”这四个小分队组成,学校先对这些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两周进行一次轮换,每个月评选一批优秀志愿者。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意识,小志愿者的身影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明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立的十二项活动中,既有情境式体验内容,如我当环卫工、我做小交警等,又有社会实践体验内容,如爱心送温暖、革命传统课,还隐含有对比体验、换位体验等内容。这些实践体验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各种实践体验中去主动了解文明的现状,受到文明的熏陶,养成文明习惯,带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极大推动了学校德育文化建设。
注重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持久体验
文明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像跑马拉松一样的长期过程,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心。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细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持久操练,让学生习得文明,又在细节中检验、巩固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
在常规中培养。言谈举止是体现一个人文明素养的窗口,最常规的习惯也是最难养成的,学校就从“学说文明话、排队走好路”开始,要求师生推广普通话,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的交谈,教师在接待家长来访时均要使用普通话。走路主要是通过路队纪律演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路队纪律;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不闯红灯,不在路上嬉戏打闹。
在挑战中提升。学生在不断长大,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自强不息的建设者。学校结合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宋山十八课的训练,包括徒步登山、集体升旗、思想教育、高山野餐、游览景点、生物考察、深山拾柴、拓展训练、营地野饮、整理内务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野外集体生活,不断挑战自我,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细节中完善。学校在家长、教师、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寻找我们身边的文明细节”专题活动,再由德育团队以儿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教育学和行为美学为理论基础,评选出六十项“我们身边的文明细节”,内容涉及学生个体的语言举止文明、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文明、家庭文明,在社会的公共场所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和网络文明,将细节分解到每个月,一个年级每月着重攻破一项文明细节。
在实践中落实。学校将文明细节细化为一个个实践性强的操练主题,如“微笑着说‘谢谢’”“主动说‘我错了’”“我是文明小客人”“我的队礼最标准”“图书馆里静悄悄”等。操练的流程首先是认知,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成长指南》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习得文明,知晓文明知识、礼仪规范,了解文明礼仪的渊源和重要性,剖析身边种种不文明现象,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补充。如,一年级九月细节操练的主题是“课前礼仪两分钟”,要指导刚入学的学生学习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每节课课前准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其次是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多样的形式操练这些文明细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在不间断的操练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文明素养的发展、群体的进步,被教育者与教育者其实在同跑“马拉松”。而这一过程,极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极大提高了学校德育实践效果。
科学引导,多角度评价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全员共育,全程评价。为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激励他们坚持下去,推行“文明卡”积分制度。积分卡正面写着班级、姓名,印着“做儒雅向上的实小学子”字样,反面记录得卡原因。
学校每周发放60张“文明积分卡”,由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红领巾监督岗”“聚焦文明现场”管理员进行评价,对该周文明行为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为导引学校每位教职工“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牵绳。学生所得文明卡数量,将作为评选“周文明小使者”“月文明小使者”“年度文明班级”“年度文明小使者”的依据。
自省反思,互动评价。传统德育往往习惯于教导学生行为要规范,而不太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学生缺少了思考、内化的过程,文明行为难以成为习惯。为此,学校建立起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持续激励机制。每月月初,学校确定本月文明细节操练,开展周小结、月评、学期总结。学生的自省反思安排在每月月末,由同伴、家长、老师通过“文明细节每月回顾”找到每位学生本月的“发扬点”和“改进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小结反思,并写出下月的期待目标。
操行领跑,激励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的潜意识里就会散发出相应的能量,实现自我建构。“文明领跑榜”张贴在教室里,包含“语言文明、文明走路、文明课间、乐学善思、文明就餐、环保护绿、感恩行孝、志愿服务”等内容及操练要求,其导向作用是向学生传递文明向上的能量,给学生指引努力的方向。“领跑榜”每周评选班级周冠军,每月评选班级月冠军,这些“冠军”积极性提高,表现会更加优秀,他们再将这种能量辐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带动所有孩子一起进步。
(作者单位:宜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