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探索
——以安徽省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为例
2016-03-15孙功
孙功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07)
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探索
——以安徽省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为例
孙功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07)
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有利于实现教学经验交融、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水平提升,共建活动可从理论研究、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并建立起组织、轮值、帮扶、共享等四大机制。共建活动在教师资源、学生社团、网络平台等共建共享方面仍需深化。
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活动是安徽省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为推广本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经验,发挥本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教研优势,帮助高职高专类院校以及民办高校尽快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水平而开展的一项思政理论课教学共建活动。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机制的通知》(皖教秘[2008]461号),为了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淮南、淮北等同城高校建立起思政理论课教学联盟,以所在城市某一所本科高校为火车头,带动几所高职高专以及民办院校,就思政理论课教学开展合作联动与携手创新,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由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组成,2010年6月正式成立,2011年以此名称申报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并获批立项,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建设,探索共建经验和共建机制。经过几年的共建探索,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影响。本文以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为例,探讨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若干问题:共建的价值(为什么共建?)、共建的内容(共建什么?)、共建的机制(怎样共建?)、共建的深化(如何解决共建中的问题?)。
一、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价值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活动对于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意义”何在?或者说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问题。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的实践表明,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促进教学经验交融
教学经验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教学经验交融是指教师相互交流和融合先进教学经验,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实践问题引发的思考行动所得,它们不一定有准确的概念、命题与逻辑推理,也不一定转化为书面文字,但多能回答自己教育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何做’的问题,有鲜明的实践旨趣与实践品格。”[1]因此,教学经验交融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现有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126人,其中,具有12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约占63%,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39%,“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1人,安徽省思政理论课带头人2人,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淮南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4人。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通过研讨、示范、仿效等方式,实现他们之间教学经验的交融。
(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一切因素和条件。从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看,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物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财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从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看,可以分为显性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资料等,隐性教学资源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校园的文化环境与氛围等。美国学者伯徳斯顿指出:“与大学的期望和需求相比,大学现有的资源总是不足。而且可以肯定地预测,在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资源短缺对决策将会起到支配性的作用。”[2](P4)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教学资源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同城高校校际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思政理论课教改资源为例,2011年安徽省实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以来,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已立项建设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精彩一课项目9项,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1项,形势与政策教育地方教材建设项目1项,思政理论课教师教研专著出版资助项目1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项目1项,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项目1项,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建设项目4项,思政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拓展支持项目2项。在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中,这些省级项目实行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为同盟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推动教学水平提升
教学水平是指教师在教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教学水平一般通过教学评价活动来认定。学生、教师、教务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都可以是“评价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学成果的涌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通过“手拉手”共建机制,加强了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经验的交融,整合了同城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使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在整体上显著提高。安徽省高校107所,其中本科33所,淮南高校6所,其中本科2所,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比中,全省36项,淮南高校有9项;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评比中,全省24人,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有4人。在2013年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中,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有2人获得一等奖;在2013年“长三角”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中,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有2人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二、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内容
在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或者说共建什么?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主要从理论研究、教学研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使思政理论课教学做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整合同城联盟的科研力量,组建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回答学生关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和教育学生。
(二)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
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和教学调查。通过每学期举办同城校际教学观摩与听课活动,及时总结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教学特色,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举行教学研讨会,研讨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在部分高校试点,或在全城推广。教学研讨成果结集成册。开展同城教学调查,在学生层面,就其共同关心的问题,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举行,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教师层面,了解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以作进一步改进。
(三)思政理论课程建设
加强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内容特色化、实践教学本土化。课程“精品”化,就是整合淮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资源,通过“互帮共助”,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辅、教学管理等方面建设高质量、示范性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优质资源。课堂“精彩”化,就是在淮南高校各自遴选出“精彩一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的再次遴选,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环节和基本内容,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特色化,就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本多纲”原则,在紧扣教材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情及淮南市情,增添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增强其鲜活力。实践教学本土化,充分利用淮南本土资源,共享各校已经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同城联盟,实现优势互补。[3]
(四)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培训长效化,教学组织团队化。教师培训长效化,就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市外专家与市内专家相结合、教材内容与教材外相结合的培训,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新内容、新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教学组织团队化,就是以课程为单位,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研究方向,组建校际教学团队,发挥集体优势;以学校为单位,每校各抽出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顾学科和课程布局的合理性,组成团队,对全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督导。
(五)思政理论课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思政理论课信息平台建设。思政理论课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承担思政理论课公共信息发布、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面向教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等功能,按照“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原则,打造出一个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淮南同城联盟各高校间公共信息服务窗口。主要包括开办同城联盟讲堂、建设同城联盟网站、编辑同城联盟简报、建立同城联盟思政理论课教师QQ群等措施,实现学术、教学的资源与信息同城共享。
三、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机制
为了确保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任务的实现,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共建活动中的人、财、物等因素充分发挥其作用。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在共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组织、轮值、帮扶、共享四大机制
(一)组织机制
成立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各校分管领导为主任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为副主任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主任委员的领导下,对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咨询、评估。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召开2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同城联盟年度工作计划及相关事宜。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单位对其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帮助。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秘书处作为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同城联盟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日常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1人,由淮南师范学院思政部主任担任,其他各校思政部主任为副秘书长。秘书处办公室成员由秘书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聘任。
(二)轮值机制
除同城联盟秘书处负责联盟日常工作外,同城高校每年由一个学校作为承办活动单位,牵头举办同城范围的教学与科研交流会,由此形成轮值机制。承办教学与科研交流活动的高校,根据教学指导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适时确定当年的活动主题并提前发布活动通知。同城高校思政部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撰写学术论文,并择优选派教师参加同城范围的教学与科研交流会。交流会甫一结束,就确定下一年活动承办单位。从2010年同城联盟成立至今,先后由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承办单位,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同城联盟教学观摩和学术研讨活动。
(三)帮扶机制
在一年有若干次同城六校范围的活动之外,同城联盟还举办“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科研帮扶活动。淮南师范学院思政部利用自己教学方面的优势,分别给同城联盟中其他高校思政部在组织集体备课、规范课堂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安徽理工大学思政部利用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分别给同城联盟中其他高校思政部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
(四)共享机制
通过QQ群、手机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一校有相关重要活动、优质资源,主动邀请其他学校共享。例如,邀请知名专家来淮讲学时,无论是哪所学校发起,都提前告知同城联盟其他高校思政部,做到资源共享。外出学习考察或学术交流时,一般也以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名义组团进行。
四、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的深化
由于安徽省教育部门及其思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淮南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积极参与,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拉手”共建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教师资源、学生社团、网络平台等方面仍存在需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深化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
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但这些教师各为其校服务,未能充分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有的高校师资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为此,应当打破陈旧的、封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教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一是同城高校之间互聘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主讲课程,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由聘请学校发放课时酬金;二是同城高校之间定期邀请学科带头人开设讲座,扩大学术交流;三是同城高校思政部联合聘请条件允许的离退休名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发挥其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深化学生社团的共建共享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个体基于共同的兴趣、需求而志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作为学生群众组织,社团具有德育、娱乐、创新、服务等功能。如果说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那么,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淮南同城联盟6所高校有各类学生社团96个,但是这些社团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团建设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化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好社团的德育功能:一是选派同城联盟中的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政治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围绕国家的形势政策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三是同城联盟高校的思政部应加强与各高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的联系,共同规划并推进学生社团活动,树立大思政观念,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三)深化网络平台的共建共享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构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政教育的合力,是网络时代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应当深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一是继续深化已有的同城联盟思政理论课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立体化学习资料,使之成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二是建立同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网络论坛,通过发帖和回帖等活动,实现教学互动。建立QQ群,实现师生间的网络沟通;三是利用微博、飞信等网络服务,与学生实现经常性交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注:本文系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3JDSZK0023)
[1]陈振华.论教师的经验性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9):17.
[2][美]弗雷德里克·E·伯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译者:王春春.赵炬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整合同城资源,搭建思政理论课建设共享平台——记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N].中国教育报,2015-0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