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多重困境

2016-03-15李松林

关键词:新建转型机制

李松林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多重困境

李松林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多重困境,面临着同政府关系、同社会和市场关系、教学院系和教师的主体性等体制窘境,面临着分类评价、资源分配、校企伙伴等机制缺损,面临着服务淡漠、妄自菲薄、自我封闭等观念干扰。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高校转型;转型困境

当前,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已十分清楚。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各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工作已经启动。对于高校转型,无论是顶层设计者还是具体实施者,都清楚“为什么转”,却迷茫“怎样转”。这些高校课程体系依然陈旧,培养模式依然传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死搬硬套传统本科教育或简单改造高职高专情况普遍存在。[1]而要转型工作实施逐步到位,首要条件就是梳理困境,找准症结,然后才能抓住根本,有的放矢,使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工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国内现有有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对于困境的揭示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其研究深度还有待发掘。体制是在一定价值观念主导下,相关领域间或组织间基本的、整体关系架构,而机制是根据某些客观规律,使一定主体间关系得以维系或调整,实现一定预期目标的作用过程。体制和机制是高校转型的一体两面。另外,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都逃不脱观念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将从体制、机制、观念三个维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多重困境。

一、体制窘境

1.转型院校同政府关系窘境

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新提法,由于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有关国外办学经验并不能为我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供直接的帮助。但有一点确定的是,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方向、服务面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既要有别于我国传统普通本科教育模式,还要区别于高职高专培养模式,这些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转型实践者和操作者,也是主要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为转型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做一个资源分配者和政策供给者。

虽然从《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都提到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然而,在我国现有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体制之下,政府始终扮演着“舵手”与“划桨”的双重角色,高校办学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譬如,转型院校在招聘人才、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校长选拔甚至于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自主性体现并不充分。政府主导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显著特征之一。在这种体制之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凸显出来。如此,就会产生如下问题:首先,政府主导型体制造就了高校领导官僚化,而不是教育家(者)。教育家深谙教育和学术之道,按教育和学术规律办事,规划长远,求真务实,具有创新精神。用官僚管教育,是典型的外行管内行。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来说,教育模式尚未定型,更需要教育家(者)的真心付出和探索。其次,政府主导型高校管理体制,影响了转型院校的积极性。由于很多决策权力集中在政府部门,所以转型院校只能按图索骥,不利于创造性地开展转型工作。另外,长期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政府大包大揽,转型高校易于养成等、靠、要的思想,转型工作易陷入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泥潭,高校缺乏转型的动力。再次,行政命令习惯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例如,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本地本科院校转型时间表。[2]这样容易一哄而上,滋生投机主义心理,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能会以转型之名向上要经费,要政策。

2.转型院校同社会、市场的关系窘境

地方高校转型就是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源源不断提供优质的人才。只有这样,转型院校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不竭资源。然而,地方公办本科院校,接受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其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参照公务员管理,收入稳定,造就了天生的优越感。在一些生源大省,生源丰富,再加上一些区位优势,许多二本院校并不担心招生问题。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放开,社会对民办院校存在偏见,民办院校数量少,尚不能对公办院校构成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公办本科院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社会和市场割裂的,这样就容易产生如下问题:

(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产业聚集度、优势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必然有所差异,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当地,细分市场,定位目标顾客。然而,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却定位趋同,千校一面,很少考虑适应地方社会和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盲目效仿和跟风,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和招生规模扩大。比如,在一些地方院校中设置外交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本科专业。

(2)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老化;另一方面,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在现有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在地位上从属于理论课程,形式单一,与理论课程存在明显分离。

3.教学院系和教师的主体性窘境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外部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的延续,简单地说,就是行政化体制。我国高校行政化不仅是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还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这种行政化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权力上移,责任下置,具体表现为决策权力集中在学校和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转型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

二、机制缺损

1.分类评价机制缺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均未建立,高校评价标准不科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定位不准,特色发展路径不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层次不合理。[3]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标志是要建立分类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撬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杠杆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对“985”“211”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百年老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致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思路上向研究型大学靠近,把院士、教授、博士点、重点学科、获奖项目、基金课题、论文等的数量作为办学的目标,甚至把学校的专业数和覆盖的学科门类作为评价标准。

2.资源分配机制缺损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中心,还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因此,任何类型的大学都不可能不鼓励科学研究工作。如果科学是理论,技术就是应用,技术源自理论实践和探索,科学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对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教学投入。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要求高,培养成本必然高于其他类型高校。

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尚不具竞争优势,并且创收和融资渠道少。因此,在转型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需要当地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有力支持。然而,各地高校的资源分配并不平等,排名靠前的学校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除了某些传统的优势学科,其他全面落后。这种马太效应需要政府建立新分配机制加以改变,以助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向转型院校倾斜资源分配面临着一定的障碍。一方面,资源分配面临着一些老牌本科高校的竞争,这些高校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支持。从“政绩”角度考虑,政府也更愿意向老牌本科高校投入。另一方面,资源分配受当地公共财政状况的影响。设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势必要额外增加公共财政投入,这在高等教育投入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做好协调工作。建立新的资源分配机制关键是改变现行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按学校类型确定财政拨款标准。

3.校企伙伴机制缺损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创造现实的职业环境,现实而不是虚拟的职业环境只有用人单位才能提供,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显著办学特色。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这里的“企”并不是确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个行业的用人单位。校企伙伴机制指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伙伴关系,二者之间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是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关系。企业成为学校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学校成为企业创新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

现有校企伙伴机制并没有普遍建立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院校往往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者,企业并没参与其中。企业参与基本上仅限于提供院校所需的相关设施设备、承担必要的实习实训接纳任务,不能全方位介入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合作的低效益。企业往往只重视面向某一个职业或岗位的实训、实习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拓展学生能力的“弹性空间”,难以适应和满足将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三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愿深度参与的尴尬。对企业来说,接受学生实习可能带来经济损失、安全事故、技术泄密等风险。

三、观念困局

1.服务淡漠

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倡导合作共赢。这样的情境之下,社会呼唤服务意识。然而,我国几千年来专制社会形成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在当今社会还大行其道。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产出绩效难以全面衡量,易滋生浑水摸鱼、侥幸投机心理。知识的系统性,易滋生以专业机构自居的妄自尊大情绪。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学生就业,是应用技术大学主要理念之一。转型院校要发展,就必须放下身段,丢下思想包袱,真正走出“象牙塔”,为专业发展寻找肥沃土壤,自觉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实际需要,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一片天地。

2.妄自菲薄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妄自菲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从专科院校合并而来,其历史积淀和办学条件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差距明显。从综合实力看,要赶超那些老牌本科院校似乎遥遥无期。那些没有区位优势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无论怎样努力,只能在低位徘徊。

另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普遍对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层次上低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低于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高职高专涉足领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体制关系上的窘境、机制方面的缺损及观念上的困局。要走出上述困境,体制改革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观念变革是根本。然而,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体制改革是难点,这就需要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机制建设,以弥补体制的某些缺陷。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对于学校管理者和规划者,抑或普通教师,都意味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首先是观念上的革命。为今之计,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只要找准转型的“抓手”,就推开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大门。“课程”这一要素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载体和落脚点。[5]这个“抓手”就是“课改”,要狠抓课程改革,以点带面,推动各项转型工作的有效开展。

[1]陈雷,李建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40-42.

[2]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3]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4]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5(1):50-51.

[5]孙翠香.地方高校转型:从“国家意识”到“地方行动”——兼论地方高校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5(22):25-29.

2016-04-2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重点)(2015-ZD-220),河南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01501)

李松林(1978- ),男,河南南阳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

G649.21

A

1674-3318(2016)03-0094-03

猜你喜欢

新建转型机制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转型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沣芝转型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