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思考

2016-03-15谭件国

关键词:实效性育人教育

谭件国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增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思考

谭件国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实践育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增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一要义。本文阐述了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增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光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到个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动的过程之中,并转化为指导个体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实践出真知,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符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和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重点在于“贴近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个育人大熔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悟,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社情,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二)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学习的成果付诸实践,将书本知识外化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宗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特别是自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各高校努力探索实践育人新方法、新途径,实践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通过笔者对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当前高校实践育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严重影响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单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事,也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三者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从高校层面来看

1.对实践育人重视不够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在一些高校领导和老师心中根深蒂固,不少高校把实践育人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式,并没有将其上升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些学校开展实践育人是为了应对主管教育部门的评估检查,热一阵冷一阵,实践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践过程缺乏连续性。有些学校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随意删减实践育人时间,实践育人在教学育人前矮一截,处于从属地位。有些学校在考核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时,课程考核综合成绩的构成以理论教学成绩为主体,实践教学成绩所占比例较小。有些学校考虑实践育人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觉得安全隐患大,为防止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2.实践育人方式单一

莱布尼兹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差异性,高校实践育人也是如此。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不同层次、有特色的高校存在。每所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此外,大学生也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年龄、专业、志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普遍存在着“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特征,不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依据不同的学生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实践育人方式单一化倾向明显。这种单一化的实践育人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了育人效果,难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实践育人缺乏有力条件保障

实践育人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有力的条件保障。当前,一些高校在实践育人制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育人基地等方面做得仍然不够。实践育人制度还不够规范,各种实践育人机制如组织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还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学校没把实践育人经费列入专项预算,随意性较大。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学仪器设备陈旧,使用效率低。实践育人基地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还不稳定,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参与实践的实际需求,严重制约了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

(二)从学生层面来看

1.学生对实践育人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由于对实践育人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模式以及实践活动本身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对参加实践活动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认为参加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混个学分而已。有些学生在活动期间走马观花,活动结束写个实践报告也是无血无肉。有些学生搞社会调查根本不深入社会实际,不愿下基层,而是托人找关系到基层单位盖个章搞虚假证明,调查报告内容则到网上“百度”一下,七拼八凑后交给学校。

2.学生的实践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恰当,效果不理想

有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听老师布置和安排,自主性不强。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再加上缺乏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对实践感到很茫然,在实践任务面前举手无措,有的找不到实践项目,有的不会抓活动时机,有的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往往难以完成实践任务,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

(三)从社会层面来看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相关单位或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再加上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育人责任不明确,高校与社会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些相关单位或部门常常因不愿承担责任和风险或影响经济效益等原因借口工作忙或条件有限,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有的虽然与高校签订了合作育人协议,但不切实履行协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是前提

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之所以难以取得实效,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因循守旧,死死抱住传统教育观念不放,注重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要全面、系统、扎实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必须破除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一要破除教师中心地位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观。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二要破除知识本位的人才质量观,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质量观。三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教育观,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崇高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做好实践育人体系顶层设计是关键

构建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关键是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顶层设计。

一是设计好实践育人目标。实践育人目标要明确,实践育人目标的设计要依据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来综合考量。总体而言,要强调能力本位,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磨练意志、砥砺品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设计好实践育人内容。实践育人内容要全面,高校实践育人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块内容。各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专业类型分类实施,合理安排。三是设计好实践育人过程。实践育人过程首先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和规划实践育人过程,各高校要制定实践育人方案,确保实践育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高校实践育人的连续性。其次,从微观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专业类型而设计的每项具体实践育人活动也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指导到位、考评科学、保障有力、效果良好。四是设计好实践育人时间。实践育人时间要保障,各高校应依据教育部关于实践育人时间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年级和实践育人内容的不同,确定各项实践育人内容的时间并保障实施。五是设计好实践育人评价体系。践育人评价体系要科学,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实践育人评价主体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校、学生共同构成。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全面、科学,在突出能力素质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个性发展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实践育人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的评价体系是指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建立实践育人保障机制是根本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工作保障机制是实现实践育人常态化与长效化的根本,笔者认为目前主要要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制度、法律和安全等方面保障。

工作运行和协调机制。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育人工作要有效开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力量和统筹协调,实现合力育人,才能取得实效。首先,各高校要整合校内资源,加强统筹和协调,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高校要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如宣传部、思政部、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关工委等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出台学校实践育人相关政策,制定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实践育人工作。各院系要成立实践育人工作小组,由院系党委(总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院系党政领导、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具体负责本院系实践育人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践育人活动的指导、组织、实施、考评等工作。其次,要统筹和协调好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实践育人中的地位和职责。为此,要深入贯彻和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实践育人机制。

队伍保障机制。实践育人活动要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指导。要按照“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内培外聘,选拔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践育人活动。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校内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共青团干部、关工委同志等全员、全程参与和指导实践育人。另一方面,要大力聘请企事业单位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道德模范、技术骨干、劳动能手、科研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合力育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专业水平、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基地保障机制。实践育人基地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校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高校应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生需求和发展出发,结合地方实际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发掘和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与当地的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建立和完善一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把高校实践育人经费列入政府财政专项支出并确保按时支付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标准,并督促各高校落实到位。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同时,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筹措实践育人经费。如通过发动校友捐资、合作企业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践育人,为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提供经费保障。

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夸美纽斯曾说:“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哪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哪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哪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一是要完善教学制度。要把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二是要完善管理制度。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把实践育人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精心组织和安排好。三是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考评制度,教育部门要将考评结果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和职务提升的重要参考和学生升级、毕业、入党、推荐就业、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组织和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

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实践育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但前文已述及目前社会育人职责尚不明确,社会对高校实践育人不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大,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法规保障。我们可以借鉴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鼓励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同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高校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在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中的责、权、利,增强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高校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安全保障机制。各高校要制定详尽安全预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安全有序,确保实践师生人身安全。

(注:本文系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委托项目《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3]董广芝.构筑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5]唐启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刍议[J].高教探索,2013,(12).

[6]于敏.关于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猜你喜欢

实效性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