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的眷与念

2016-03-15成露

工会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桃符田家守岁

春节的眷与念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又名“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元辰”、“元日”、“元首”;到了唐宋元明清,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元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最看重、也最讲究的传统节日。如果阅读是打开古人的“朋友圈”的正确方式,那么在辞旧迎新之际静下心来刷一刷古人的“朋友圈”,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既涨知识,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南宋时期,有一年除夕绍兴恰逢大雪,玲珑世界让陆游暂时放下“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凌晨三点披衣起床,铺纸润笔,呵手书写春联。放翁先生在《除夜雪》一诗里详细描述了此番情景。“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过年喜欢写春联,草书功力不浅,自谓“草书学张颠”。好朋友朱熹点赞“笔札精妙,意致高远”。陆游每每写罢春联,忍不住吟诗助兴。如《乙未新岁》“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车马久无迹,儿孙聊慰心。更欣春意早,处处有鸣禽。”晚年回到家乡隐居的年迈诗人由衷感慨:既然过去不可挽留,何不笑着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

陆游写春联的时候,苏轼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他的《守岁诗》里说:“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除夕之夜守岁,苏轼不忘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勉励年轻人珍惜年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除夕之夜,明朝的书画大家文徵明终于可以闭门谢客,灯下翻翻经典,充充电,养养身心。文大师晚年声誉卓著,圈粉无数,求画者踏破门槛。《明史·文徵明传》记载:““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就连外国使者也成“脑残粉”,经过吴门,望里肃拜,巴望得见偶像的真身。

到了春节的正日子,青年才俊曹植一大早就在更新“朋友圈”。那时的宫廷重视贺岁之礼,各界公侯大臣穿着礼服,齐聚一堂,先向君主敬献贺礼,然后是宴会,那场面,那气势,必须是华美美的节奏。见过大场面的王室子弟曹植,作《元会》一诗,为后世记录了一场三国曹魏时期的盛大贺岁礼:“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真膳杂遝,充溢圆方。笙磐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容贵,寿考无疆。”祈祝皇家福寿无疆。庄重的礼仪、考究的服饰、欢畅的宴饮、和美的音乐,穿透字里行间,宫廷贺岁画面扑面而来。

身在盛唐的孟浩然此时惦记的是农民兄弟,春节第一天走基层,访田家,话桑农,盼丰年。“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田家元日》寄托了他的新春希望。

回家团圆是春节不变的情怀,然而隋朝的薛道衡却只能远望当归,把乡愁写进文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样的心情,每个人都懂。我们对过年的看重,始终是因为对“家人”、“家乡”的眷与念。所有的迎新纳吉,图的不就是国泰民安吗?

成露

猜你喜欢

桃符田家守岁
走,到田家寨看风光
田家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元日
桃符的传说
Our process of building a physical robot prototype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守岁
守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