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薪火相传的工匠传奇
2016-12-15
马恒昌:薪火相传的工匠传奇
人物小传:
马恒昌,1907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家境贫寒。10岁给地主放牛,16岁进厂当学徒,因手艺超群,被“五○四”汽车厂(后沈阳第五机械厂)招收为车工。
1948年,马恒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车工一组组长。1949年初春,为了支援解放战争,马恒昌率先带头成功革新了斜度板胎具,使工效提高了3.1倍。1950年马恒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代表小组介绍经验。1951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
60多年里,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为国家和企业多创造效益2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90项。1985年7月18日,马恒昌因病逝世,终年78岁。
老英雄马恒昌走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串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他的英雄业绩也成为机床工人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必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机床人为国家民族工业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年幼丧父 早早当家
1907年7月24日,在辽宁省辽阳市一家贫苦农户,马恒昌呱呱坠地。
当时,全家上下挤在低矮的草坯房中,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马恒昌家中没有地,只有房前屋后的小菜园。苞米面和糠皮做成的野菜团子是全家的主要口粮。就是这些野菜团子,对于马恒昌家也是稀缺的,一家人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马恒昌7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这给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致命一击。在母亲的怀里,马恒昌突然感觉到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责任,他暗自下决心:一定不能让母亲再遭受更多的苦难。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还在世时,马恒昌就跟着母亲在家学着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现在,父亲不在了,弟弟还年幼,他和哥哥自然成了撑起家中担子的人。
那年,13岁的大哥离开了家,去千金寨(辽宁抚顺)找活干,刚刚10岁的马恒昌和6岁的弟弟则在家帮着母亲到荒郊野外打柴草、挖野菜。为了能给家里增加更多的生活来源,马恒昌来到一个地主家中讨活儿。地主见他十分瘦弱,而且年纪又小干不了重活,就让他放牛,这一放就是5年。
马恒昌在地主家放牛的5年,也是饱受欺凌的5年。15岁时,有着雄心壮志的马恒昌,不想一辈子就这样给地主家放牛,决定像哥哥那样出去闯一闯。他想找一个至少能活得像样一点儿、有尊严一点儿的活儿干,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怕。
曙光初照 翻身做主
1948年正值沈阳解放,这座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迎来了它的春天。备受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双重压迫的工人脱离了苦海,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做人的尊严,第一次品尝到当家作主的滋味,也是第一次看到生活的希望。
将平均粒径18 μm重质碳酸钙分别在900、1 000、1 100、1 200 ℃下煅烧4 h,后采用冶金石灰物理检验方法对石灰活性进行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但是,对于正处在迷茫状态的马恒昌来说,他还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是福是祸。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一场场骗局让他吃尽了苦头,所以他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共产党真的可以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真的能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真的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吗?不管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日本殖民、国民党统治时期,都标榜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盼来盼去,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
让共产党真正走入马恒昌心中的一个重要缘由,还要追溯到那一袋高粱米。
来到工厂后的第二天,工厂贴出了一张硕大的告示,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全体工人上班,按家庭人口数领高粱米。
马恒昌和一些老工人站在告示前,半天没离开。他们觉得,如果真能做到告示上说的那样,全家人就不会饿死,这是多么及时的救命粮啊。
排在队尾的马恒昌看见工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背着袋子回家,一时不敢相信。当念到马恒昌的名字时,他没有反应过来,喊话的军官没听到有人答话,接着又喊了一句:“马恒昌在吗?”马恒昌赶紧回答:“在!我一个人。”军官觉得奇怪便问:“马师傅,你怎么是一个人?”马恒昌说:“他们都在乡下,我一个人来沈阳谋生。”站在一旁的工友老余赶紧说:“报告组织,他家八口人!”马恒昌立刻插话说:“我娘已经走了,大女儿也刚出嫁。”军官一听,立刻爽快地说:“那就按六口人发!”
马恒昌扛着这袋沉甸甸的高粱米,眼泪洒了一路,他只觉得自己浑身发热,背上的高粱米早就把冬天的冰雪融化了。
创新管理 力争先进
马恒昌忠厚老实、技术高超,深得大家的信任。
车工一组的成员在马恒昌的带领下,大多都提前十多分钟上班,每天都能干出两天的活,产品质量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合格,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但是,作为车工一组组长的马恒昌,对此并不满意,觉得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马恒昌把这些归咎于自己的失职,是自己没有及时发现工友们的才能。
在中午的研讨会上,待工友们坐定后,马恒昌说:“大伙都知道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咱们组在车间,现在是走在前面了,可是在全厂、在全市又走到哪儿?我们制定了很多制度,可是落在谁身上?谁来当考勤?谁来维护车床?谁来教大家文化,这些都没有落到实处。”
马恒昌的一席话启发了大家:“马组长说的对,车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大家发挥自己的优势,一定会让车间更出色!”于是,车工组的研讨会变成了表决心的立志会。马恒昌鼓励大家:“我还是那句话,小组的活大家干,小组的事大家管,咱们是工厂的主人,就得做出主人的样子。”
经过一个月紧张而欢快的奋战,车工一组以开展技术革新、加强班组优质超产和民主管理的优异成绩,在全厂各个班组中名列前茅。
1949年4月28日,沈阳第五机器厂召开迎接红五月开展生产竞赛总结表彰大会,刘厂长总结了车工一组的先进经验,赞扬这种班组民主管理制度是工人运动史的一个奇迹!他最后大声宣布:车工一组荣获全厂第一面“生产竞赛模范班”红旗,车工一组正式改名叫“马恒昌小组”。
开国劳模 争做表率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为464人,马恒昌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老工人,马恒昌有一肚子贴心的话要对共产党、毛主席说!接到通知后,他带着激动又幸福的心情,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列车驰入丰台站后,全国各地的英模们要换乘专列驶向北京。马恒昌突然看到窗外的电线杆子直往后退,远处的庄稼地也往后走,火车在无人察觉之间启动了。他十分惊讶:“这是谁开的车呀!”
女火车机长田桂英十分自豪地说:“马师傅,这是北京毛泽东号司机长李永开的。”马恒昌暗下决心,每位劳模都有一手绝活,真得好好地向他们学习。
按照大会的议程安排,各地都要选代表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东北地区推举了马恒昌。
当时,马恒昌向代表们介绍的“班组民主分工、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工人当家作主”的理念,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欢迎。
国庆节前夕,党中央和政务院举行盛大的国庆招待会,代表们应邀出席。在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和代表们的提议下,一致推举马恒昌代表工人阶级第一个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酒。
听到这个消息,马恒昌惊呆了,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
席间,当李立三同志将马恒昌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像见了老朋友似地慈祥地笑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毛主席连说三遍“我知道”,马恒昌激动的泪水直淌,心潮翻腾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毛主席敬酒,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的幸福干杯!”
此次赴京开会,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先进班组以个人名字命名,马恒昌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
1951年,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发起了开展全国爱国主义竞赛的倡议,很快得到了各条战线的响应,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生产热潮。全国有1.8万多个班组和企业应战,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开创了新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新纪元。
马恒昌在《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公开信中说:“我们小组首先要做个榜样,事事要走在前头,不管是企业还是团体,不仅要向我们小组应战,也要向其他战线的工人朋友们挑战,这样才能推动更多的班组、团队、企业参加到全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里来,这样这个倡议起到的作用才能大一些。我们工人朋友们不要犯冷热病,要持久地经常坚持下去。”
摘编自中国工人出版社“共和国劳模故事丛书”《马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