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016-03-15郭燕来
郭燕来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如何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郭燕来*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行使好其自身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如何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成为了党、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从操作层面讲,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以领导意识形态服务来行使领导权、以强化意识形态的柔性领导来行使领导权、以讲究艺术性来行使领导权和以善处诸关系来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领导权;柔性 ;利益群体;艺术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而意识形态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行使好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如何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成为党、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王伟光教授认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必须努力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必须认真抓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2]侯惠勤教授也指出,随着意识形态的转型,对现代人们意识形态的引导必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培育、形成,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3]从上述两位教授的论述可以看出,王伟光教授侧重从宏观和原则性的角度来谈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侯惠勤教授侧重从微观的角度来谈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转型,两位学者的研究无疑对我们研究该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笔者看来,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是一个实践性的命题,从操作层面讲,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以领导意识形态服务来行使领导权、以强化意识形态的柔性领导来行使领导权、以讲究艺术性来行使领导权和以善处诸关系来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以领导意识形态服务来行使领导权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领导概念的深刻揭示,因此,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是要引导意识形态为大众服务。具体来讲,为大众服务就是要引导意识形态通过主动服务、自觉服务和反作用服务来行使领导权。
(一)以引导意识形态主动服务来行使领导权
1.引导内力推动服务。内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内在生发出的驱动力量,它源自意识形态的理想、利益和价值。领导权的执掌者应该引导内力来推动服务,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首先,引导理想内驱力推动服务。任何意识形态都有着自身的理想目标,这些理想往往都是领导权的执掌者在通过自身理论建构和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它代表了一定的组织、阶级和社会当中绝大多数人对未来的期盼。驱动着意识形态主动为一定的阶级、组织和社会内部的成员服务。其次,引导利益内驱力推动服务。每种意识形态都代表一定组织、阶级和社会的利益,同时领导权的相关人员也都有各自的利益。理论上说,利益是驱动人们行为的核心动力,而服务的行为正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只有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自己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再次,引导价值内驱力推动服务。价值内含着他者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以及自身存在的意义。意识形态为了得到本组织、阶级和社会的肯定,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就必须主动为组织、阶级和社会提供应有的服务。只有服务,才可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才会得到被肯定。
2.引导内在要求服务。内在要求是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要履行的自我规定。这种规定暗含了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本质要求,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才能行使好领导权。事实上,内在要求与服务对象的肯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肯定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就会强化和激励这种要求在实践中贯彻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从而推动全面的服务。首先,肯定内在要求的科学性。服务对象认为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服务对象的心声,代表了他们的意愿和诉求。这种对内在要求科学性的肯定,会激发意识形态服务的动力。服务的动力越大,领导权的行使就越充分。其次,肯定内在要求的合理性。服务对象认为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适度的。肯定意识形态合理性的内在要求会增强其服务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越强,领导权的行使就越现实。再次,肯定内在要求的合法性。服务对象认为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是合乎现行法律和制度的。肯定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内在要求会增强其服务的规范性。其服务越规范,领导权的行使就越有效。
3.引导按照意识形态的意图服务。通俗地讲,意识形态的意图即意识形态的打算和图谋。它是一定组织、阶级和社会对未来所要达到的目的理论描绘,以及达到未来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一般来讲,意识形态的意图代表了一定组织、阶级和社会当中绝大多数成员对未来的诉求和利益,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同。引导按照意识形态的意愿服务,首先要把意识形态的意愿细化,明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的标准,端正服务的态度,创新服务的方式,制定服务的战略。其次,制定按照意识形态意愿相一致的制度来引导规范服务。制度是意识形态意图外在的规范表达,制度可以引导服务、规范服务,为服务带来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以引领意识形态自觉服务来行使领导权
所谓自觉服务是在没有外界强迫的情况下,意识形态自愿、自信和自然地给服务对象提供自己应有的服务。
1.引领自愿服务。自愿服务是在没有外界强迫的情况下,自己愿意去服务。如何引领意识形态自愿服务呢?首先,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往往与权力、角色、承诺相关联。意识形态的责任就来自于上述三个方面,明确责任就是要始终提醒领导权的执掌者不忘自己手中的权力、角色和承诺,推动意识形态自愿为其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其次,承担自己的使命。使命是引导自愿服务的内驱动力。为了完成承诺的使命,引导着意识形态不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2.引领自信服务。自信服务是服务者相信自己具备了服务的品德和本领,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好的服务。如何引领意识形态的自信服务呢?首先,自信服务来自自身品格的高尚。理论上说,服务者的品格决定了服务的态度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品格越高尚,服务态度就越好,更多的服务对象就愿意让其服务,就会赢得更多的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格,是因为它公开声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正是这种高尚无私的品格,决定了其自信地为广大无产阶级服务,从而赢得了无产阶级对该意识形态理论的高度认同。其次,自信服务源于自身本领的娴熟。服务的本领可以增强服务者的自信程度。如果说服务的品格体现的是服务的意愿,那么服务的本领展示的是服务的能力。意识形态服务的本领表现为对服务对象的号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增强对服务对象的能力,就是增加意识形态的自信。再次,自信服务是阶段性成功的叠加和积累。自信从来不是通过短期之内或一两次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可以树立的,而是成功的不断积累和叠加的结果。引领自信服务就是要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引领自然服务。自然服务是不做作的服务。如何才能引导意识形态的自然服务呢?首先,要和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相衔接。理论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总是无意识地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只有那些和自己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相一致或接近的意识形态才会容易被服务对象接受和认同。否则,就会被当作“另类”,除非服务对象渴望认知该意识形态。因此,引领自然服务和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相衔接,就必须把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服务对象易于接受的生活语言。运用生活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服务。当然并非把所有的理论都要转化为生活语言,而是把理论的目的、实现目的的方式等最核心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语言。其次,要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相对应。从需求的角度讲,服务的内容就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只有满足需求的服务,才是有效的,自然的服务。尽管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多元的,但是集中概括起来主要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意识形态要根据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服务的内容,使得意识形态的服务自然契合服务对象需求,在不知不觉当中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自然也就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同,从而自然地行使了领导权。
(三)以指导意识形态反作用服务来行使领导权
1.指导意识形态科学地反作用服务对象。只有科学地反作用于服务对象,才能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和接受。实际上这就是领导权行使的过程。到底怎样才能科学地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呢?首先,科学的内容反作用于服务对象。科学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反映具体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能够正确地反作用于服务对象。指导意识形态正确地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就是要用具体的意识形态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在正确理论的反作用下,自然也就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其次,科学的方式反作用于服务对象。科学的方式是能够正确反映服务对象需要的方式,而不是以自身主观设定的方式来为其提供服务。理论上,以服务对象需要的方式进行反作用,不仅会使得服务对象容易接纳,而且其反作用的效果会更好。指导意识形态以科学的方式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就是要调查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满足的方式,对他们的需求方式掌握的越全面,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就越顺利。再次,科学的态度反作用于服务对象。科学的态度是以平等、协商、对话的态度来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因为这样的态度容易让服务对象接纳。如果是以傲慢、命令的态度反作用于服务对象,即使服务的内容是正确的,那么也会招致服务对象的反感甚至抵触,所以只能够以科学民主的态度来反作用于服务对象,才能够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指导意识形态有计划有目的地反作用服务对象。有计划有目的指的是指导意识形态针对特定的对象、事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解决特定的问题。首先,要制定计划和明确目标。在调查了解特定对象、事件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反作用计划,这些计划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要分析反作用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操作步骤。其次,要实施计划和反馈执行的情况。在计划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怎样的问题,计划执行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反馈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计划,为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再次,检查和验收计划的效果。在计划执行完成后,及时总结和验收计划执行的效果,分析其中的缘由,以便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及时反作用于服务对象,行使领导权。
二、以强化意识形态的柔性领导来行使领导权
尽管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权”的刚性和强制性,但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融入柔性的成份。这一论述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因为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广大民众的思想。运用权力来强制或统治人们的思想,其结果不仅是有害的,而且还会遭到人们的反感。因此,人们的思想只能被引导,而引导需要融入意识形态领导权柔性的成份。强化意识形态的柔性领导来行使领导权就是要在刚性领导中融入柔性成份,即把强调刚性领导融入事理、情理和伦理当中。刚性领导向柔性领导转化即化“强制性”领导为“说服型”领导、化“硬规范”规约为“软规范”规约、化“命令”指挥为“人格”影响、化权力性影响力为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强化刚性领导中融入柔性成份
1.刚性领导中融入事理。所谓事理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导的道理和规律。如何把意识形态的刚性领导融入事理?首先,把刚性领导融入对意识形态引导的事理。理论上,意识形态的引导力量分为牵引力和吸引力两种。而吸引力更能体现意识形态引导的事理的柔性成份。对此学界研究较多。其中陈秉公教授认为,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应该体现四大规律:“魅力引领、共识引领、整合引领和信念引领”。[6]由此可见,这四大引领的事理都明确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导的柔性成份。这是因为,魅力是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它靠的是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领导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共识是一种“公意”,是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意识形态,共识的达成需要民主协商和包容多样。整合体现了开放、包容和超越。信念体现了相信和认同。综上所述,刚性领导只有融入事理,才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其次,把刚性领导融入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事理当中来。理论上,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总是要经过刺激—认知—验证—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都包含着意识形态领导的柔性成份,因为这一过程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积极互动、情感交流、需求满足前提被验证之后完成的。而这些交流和互动的过程都会体现出意识形态领导的柔性成份。
2.刚性领导中融入情理。所谓情理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人情道理。如何在刚性领导中融入情理?这就要求意识形态领导者要关爱被领导者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关爱被领导者既是人情的体现,又是情感生成的重要基础。通过关爱被领导者,就会形成阶级的友爱之情和同志之情。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重视的尊重,以感恩的情结团结在意识形态领导者的周围,拥护意识形态领导者的领导。因此,意识形态的刚性领导必须融入情理,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拥护领导者,意识形态领导权通过情理来行使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显得自然而然。
3.刚性领导中融入伦理。所谓伦理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刚性领导要融入伦理的观念和伦理制度的设计安排。如何在刚性领导中融入伦理呢?这就要求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公平正义的伦理观念,同时还要将这种伦理的观念外化为意识形态相关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性,尽量规避制度缺陷,在现代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中,必须以公平正义的伦理理念为首要依据,……最大限度地凸显公平正义,从而最终促进制度伦理化。”[7]事实上,意识形态领导的制度只有体现伦理的意蕴和内涵,才能说服人,引导人,推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
(二)强调刚性领导向柔性领导转化
1.化“强制型”领导为“说服型”领导。所谓“强制型”领导指的是利用被组织、阶级、社会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来推动意识形态领导工作的领导。所谓“说服型”领导指的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依据个人才能,积极关心被领导者的利益和需求,获得被领导者认同的领导。前者强调的是暴力、惩罚和命令,后者强调的是魅力、关爱和认同。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领导者一定要化“强制型”领导为“说服型”领导。这就要求领导者一定要转变工作方法,化“命令”为“说服”。毛泽东早就指导我们,“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那是有害无益的。知识分子的改造,特别是他们的世界观的改造,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8]因此,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具有深厚的意识形态理论功底,运用理论的逻辑力量要说服大众。同时要用事实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2.化“硬规范”规约为“软规范”规约。所谓“硬规范”指的是必须的、要做到的规范,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求被领导者怎么样。所谓“软规范”指的是被领导者自身愿意遵守的规范。表现为意识形态的被领导者觉得自身应该怎么样,它是大众的共同诉求。前者强调的是以命令或强制的方式做到的规范,后者强调的是自愿或认同的规范。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化“硬规范”规约为“软规范”规约。这就要求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制定规范时不是从自身的主观出发,也不仅仅是为了维护领导阶级的利益,而是要从被领导者的现实出发,同时要考虑到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利益。只有被领导者广泛参与制定的规约才会被认同,才会化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软规范”规约。
3.化“命令”指挥为“人格”影响。所谓“命令”指挥指的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依靠领导权力的前提下,以强硬的口吻发令,让被领导者按照其意愿来做事。所谓“人格”影响指的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性格、气质、能力等综合方面具有影响和吸引被领导者的魅力。前者强调的是强制、僵硬,从不考虑被领导者的感受,以领导权力来迫使被领导者执行其命令。后者强调的是通过意识形态领导者的魅力来影响和吸引被领导者。因此,毛泽东强调,“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么,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9]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化“命令”指挥为“人格”影响。通过人格影响可以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如果仅仅依靠“命令”指挥可能会导致“虽令不从”的尴尬局面。为此,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通过道德感染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来影响被领导者遵从其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达到行使领导权的目的。
(三)着力柔中有刚的柔性领导
1.着力对领导目标追求的适应性与执著性相统一。任何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总会设定自己在任期之内的领导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领导目标的执著追求既是领导者自信的表现,又是领导者主观的愿望。它体现了领导者自身主观的刚性要求。但是,对领导目标的追求,一定要适应领导环境、对象等变量因素。相对于领导目标来讲,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因素。只有主观符合客观,才可以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目标。因此,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着力对领导目标追求的适应性与执著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设定刚性目标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追求目标过程当中的变化因素。同时在坚持实现领导目标的过程当中,凸显对追求目标的适应性。
2.着重对领导原则执行的灵活性与坚定性相结合。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对领导原则的坚定性是任何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行为都要遵循原则的规范,必须在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它体现了对意识形态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刚性规定。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对领导原则执行的灵活性指的是只要在原则的范围和框架内,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需要和客观的领导环境等要求来灵活地变通原则,使得主观规定更加符合客观的领导实际情况。它体现了对意识形态领导者领导行为柔性变通。因此,着重对领导原则执行的灵活性与坚定性相结合就是让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坚持领导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变通、善于变通,根据客观的领导实际来灵活机变地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3.注重对领导性质严格性和把控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对意识形态领导的性质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它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导性质的刚性规定。对意识形态领导性质把控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对意识形态领导性质的柔性把控。前者强调意识形态的领导性质一定要把控,后者强调在把控的方式和形式方面不是预先主观的规定,而是要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决定。因此,注重对领导性质把控的形式多样性与严格性相统一就是让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在坚持对把控领导性质严格性的前提下,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把控的方式或形式,唯如此,才能更好地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三、以讲究艺术性来行使领导权
以讲究艺术性来行使领导权指的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赋予艺术的成份,它既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个人理论和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的综合应用,也是其素质和能力的创造性展示。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化地行使领导权。在现实意义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要讲究被认同的艺术,被接受的艺术。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被认同艺术
1.领导权行使的本质把握艺术。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本质是服务于自身组织、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一本质就体现了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因此,对这一本质把握的艺术就是如何服务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在笔者看来,首先,规范意识形态领导权力的运行。理论上,制度是规范权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相应的意识形态制度来规范领导权力的运行,做到依法、依规用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1]388实际上,规范意识形态领导权力的运行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本质把握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规范用权,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其次,通过服务被领导者来间接服务自身意识形态建设。这是对行使领导权本质把握艺术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对被领导者提供尽可能的服务,满足合理的需求,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尊敬和认同,这实际上是一种效果的转化,由直接服务转化为间接服务,广大民众对服务质量越满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就越充分,自身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就越好。
2.领导权行使的素质展示艺术。领导者在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艺术化的展示是获得被认同的重要因素。因为,意识形态领导者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是领导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领导者魅力的外在表现。只有拥有超常的素质,被领导者才会佩服领导者,认同领导者,遵从领导者。如何艺术化地展示其素质来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呢?首先要有平易近人的姿态。领导者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关键是要处理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抛弃领导者的“高大上”形象,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和广大民众先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是领导者艺术化地展示其素质的重要表现。因为广大民众深知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力,当他们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和的语气与广大民众接触和交流时,民众就会产生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在民众的心中会生成对意识形态领导者的亲切和敬重的好感,这种好感会产生情感的认同。领导者艺术化地展示其素质会推动与广大民众情感交流当中自然而然地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其次要有遇事不慌的定力。在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过程当中,领导者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领导权的行使,这既是考验意识形态领导者的时候,也是艺术化的展示其素质的重要时机。事实上,只有领导者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展示出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心理认同。它不仅是宣传的口号,更是遇到难题时,领导者应有的素质。而且在遇到难题时,把这种素质展现出来,广大民众就会认同领导者的素质,推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再次要有科学决断的智慧。科学的果断决策既是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艺术化地展现其素质的重要方面。当领导者遇到问题时,只有科学果断决策,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领导方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赢得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因为,一般的决策不能体现意识形态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只有遇到重大问题时,敢于决策,才能真正体现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魅力。
(二)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被接受艺术
1.领导权行使的真理“掌握人”艺术。即使意识形态的理论是真理,也不一定立刻被广大民众认同,它需要领导者艺术化地运用真理来“掌握人”。首先,真诚用情说服人。所谓真诚用情指的是领导者说服广大民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利益。“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154只有为了民众,他们才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其他任何的说服方式,即使一段时间能够“掌握人”,但是从长期来看,终究不能够使民众信服,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相互交流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只有真心诚意的为了民众,才能彻底的说服他们。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才落到实处。其次,善用意识形态领导权威引导人。善用领导权威指的是不能机械地以权势压人,而是巧用权威。“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一些部门主管在进行某项工作动员之时,先把上级某位直接领导搬出来,‘某某领导让干的’,‘某某’领导这样说的,效果并不好,常使人恶心。为什么?那是因为这些主管自己并不进行什么有个性的宣传鼓动工作,只是一味地传达上级‘指示’,所以给人的感觉有两个:一是以势压人,以权压人;二是不敢负责任,也不愿承担责任。”[10]如何能善用领导权威呢?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不同的对象来有理、有利、有节的运用领导权威来引导人。具体来讲,艺术化地运用领导权威就是要根据广大民众崇拜权威的对象和意识形态领导的事项来具体决定运用哪位权威的话语来增强说服的效果。其本质是善于借助权威来说服民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再次,站在对方立场理解人。所谓理解人不是强制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站在广大民众心理需求的立场上,艺术化地让他们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为只有理解对方,愿意倾听对方的心声,他们才会把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视为“自己人”,这既是情感的交流,又是心灵的彼此沟通,只有领导者接受被领导者的心声,他们才会接受你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容。这就要求领导者做一个善于倾听的对象,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在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采取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艺术化地让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领导权行使的善性“感化人”艺术。意识形态领导权只有运用其善性“感化人”,才会形成影响力,汇聚正能量。就其过程来看,正能量的汇聚是一个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从体到群的衍射过程。这样意识形态领导权被接受的对象就会越来越多。如何能艺术化地通过善性来“感化人”呢?首先,通过优化服务来感化人。尽管服务他人是一种善性的表现,但是只有优化的服务和适合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善性,才能最终起到“感化人”的目的。如果意识形态领导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或服务的内容与他们的需求不尽一致,那么这样的服务就是一种无效的服务,甚至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只有优化的服务和适合的服务才是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领导者要知道服务对象的需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尽可能地优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接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其次,通过榜样示范引导人。意识形态领导者的善性程度的高低会影响民众的善性。因为意识形态的领导者不仅是领导权善性的宣传者,更是善性的行为者和实践者。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形态领导者宣传与行为的部分脱节,影响了善性“感化人”的程度。为此,有学者指出,这些脱节体现为“精神状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脱节,人的主观世界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与意识形态外部的起源及其在社会现实各种历史性制度中发挥功能的功用之间的脱节。”[11]为了进一步体现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善性,“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12]再次,通过惩恶扬善规范人。仅仅依靠意识形态领导权善性来“感化人”是不够的,惩恶才是最大扬善,才可以真正地“感化人”。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化,有少数人只能通过惩戒,才能强制规范他们向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善行得不到善报,就会纵容恶性心理的泛滥,恶性行为的猖獗,从而抑制了善性和善行的增长。因此,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用以表彰善性,惩戒恶性。使善性得到张扬,恶性得到抑制,达到“感化人”的目的。
3.领导权行使的美感“净化人”艺术。美感不仅是人们对美的一种主观感受,还是净化人们心灵的重要方式。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美感来自被领导者对领导行为的体会和感受,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体会和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是不是具有美感,被领导者亦会众说纷纭。只有让领导权呈现艺术化的美感才可以尽可能的让大多数人认为是具有美感的,才可以让人们接受,达到“净化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按照人性化的要求来行使领导权。所谓人性化的要求是指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行使不仅要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还且还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方便他们认同和接受意识形态的领导。这是因为每个个体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领导权的行使要尽可能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让他们认知意识形态领导权行使的美感。只有认知美,才会欣赏美,接受美。因此,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以人性化的方式来行使领导权。
四、以善处诸关系来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
以善处诸关系来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指的是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善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之间的关系,厘清与履行各自职责,运用领导权为管理权与操作权营造环境、创造条件、输送活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为领导权的发展奠定基础。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优势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的表达巩固和发展领导权。总之,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既要善处这些关系,又要相互推动彼此的正向发展,共同为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提供动力。
(一)善处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意识形态管理权之间关系
1.厘清与履行各自职责。权力的大小决定了职责的大小。意识形态领导者的权力大于管理者的权力,因此领导者担负的责任大于管理者承担的责任。从责任的内容来看,意识形态的领导者更多是承担如何发展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责任,意识形态的管理者担负的更多是的把意识形态领导权发展好的责任。在具体做事的责任方面,有学者指出,“管理者寻求稳定,领导者探讨革新;管理者循规蹈矩,领导者独辟蹊径;管理者维持原状,领导者提高发展;管理者注重组织结构,领导者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者依赖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管理者目光短浅,领导者目光远大;管理者重视原因和方式,领导者重视事情和原因;管理者盯着结果,领导者看到希望。”[13]总之,意识形态领导者的责任重大,就好比是舵手,承担把握方向的责任。意识形态的管理者就是要负责执行好领导者制定的领导策略、方式,主要担负执行的责任。
2.运用领导权为管理权行使创造条件。意识形态管理权的行使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只有满足管理权行使的条件,意识形态领导的目标才能实现。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管理是为领导目标服务的,是执行意识形态领导者制定的方针和策略。善处管理权和领导权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意识形态领导权为管理权创造条件。首先,领导权为管理权创造人才条件。人才既是意识形态管理权管理的对象,也是推动管理权行使的核心力量。管理权对人才的管理就是要让其“量才为用,人尽其才”,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推动管理权的行使。这就需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培养人才和配置人才方面要根据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对人才需求层次和类型的要求来具体配置。以满足管理权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其次,领导权为管理权创造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意识形态管理权行使的基础,而意识形态领导权为管理部门配置相应的物质资源,为推进管理权的行使奠定了基础。再次,领导权为管理权行使营造环境条件。理论上,意识形态管理权的行使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空间当中,可以说环境对管理权的行使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的行使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改变一些环境,为意识形态管理权行使营造环境。
3.运用领导权为管理权行使输送活力。活力是意识形态管理权行使的动力和源泉。只有管理权有了活力,意识形态领导权制定的目标和规划才能够顺利完成。因此,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激活管理权的活力。首先,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信任管理者。领导者的信任会激发意识形态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个人的信任是对这个人的人格的尊重和价值的肯定。因此,当一个人被信任,深深感到自己的重要时,生命就会奇妙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责任感。”[14]就此而言,意识形态领导者对管理者的信任是管理权产生活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意识形态的领导者要科学放权。科学的放权也是激发意识形态管理权活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只有把管理的权限尽可能地都下放给管理者,他们才可以不被束缚,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来完成领导者交给的任务。
(二)善处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意识形态话语权之间的关系
1.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领域要牢固掌握话语权。“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实现方式,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争夺话语权,既要关注主题、分析框架、论证方式、叙事方式等根本性话语,也要关注一些细小但关键的语言使用。”[15]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因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通过话语权来解释、说服、批判、展现和引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需要领导权来巩固、维护、转化和升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等于正确行使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增强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科学地解释事物是说服人们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解释的科学性,人们才会相信该意识形态理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人们才会接受该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随着接受意识形态理论人数的增加,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就越大。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是要增强意识形态的批判力。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能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只有强有力的批判,民众才能够认识清楚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的实质,从而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增强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自我的话语体系展现,而且更是话语表达之后,所引起的“回声”和影响,这种影响力是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之后,引起听众的反响和共鸣,它好似代表了听众的心声,又如同点燃了人们的期望,对广大民众会产生吸引、凝聚的力量。
2.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被赋予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有着独特的优势,被赋予的领导权力、意识形态的相关资源、对人才的培养、对意识形态制度设计以及意识形态组织机构的完善等等都是其他意识形态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概言之,意识形态领导权拥有软硬两种实力带来的优势。这种优势只有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可以更好地行使领导权。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来自软硬两种力量。从权力性影响力的角度讲,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位产生权力,权力生成权威,权威让人敬畏,敬畏产生服从。由此可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权力性影响力是话语权产生的基础。其本质是一种因害怕威慑和惩罚而带来的遵从。权力性影响力所生成的话语权就好比是命令、规定,使得被领导者不得不听从他们的话语指令。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角度讲,意识形态理论的先进性会产生说服的力量,说服生成认同,认同产生自愿服从。因此,非权力性影响力也是产生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只有把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优势转化为话语权,才可以增强话语权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这种转化依赖于权力性影响力的规范使用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创造性发挥。
3.妥用领导权争夺国际话语权。妥用领导权在与国外各种文化关系处理中的话语权争夺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需要,也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要求。争夺国际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国际社会领域的延展,它对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156要注重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情和他们的需求,把中国故事融入到世界大家庭的共性需求当中来讲,在中国综合实力的支撑下,体现世界化共性的中国故事才会有吸引力和穿透力。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3-10-08.
[3]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1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6] 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J].江汉论坛,2009(11):13.
[7] 韩迎春,张蕾.伦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回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23.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10] 刘文江.非权力领导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342.
[11] (美)詹明信.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1.
[1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3.
[13] 朱立言.再论领导与管理的差异[J].中国行政管理,2000(10):11.
[14] 张平.信任的力量[J].经营与管理,2003(11):55.
[15] 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
[责任编辑:丁 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问题研究”(11XKS023);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14YJSKC26)。
郭燕来,博士,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
D61
A
1002-6924(2016)12-0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