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2016-03-15陈燕英
陈燕英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统一战线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陈燕英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贵州毕节551700)
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岩溶地区。1988年,为了改变其贫困面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和帮助下,毕节试验区建设成果丰硕。统一战线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实践经验及规律对统一战线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普适性,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
统一战线;贫困地区;科学发展;毕节试验区
引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所不允许的。2015年12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各种具体可行的措施,确保2020年让现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全国大多数农民通过勤劳纷纷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渐走上致富之路时,位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却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生态恶化,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超过70%以上的人口仍处于饥饿的贫困状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毕节这个被联合国视为不宜居住的岩溶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成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如今,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2011年撤地设市)财政总收入从1988年1.9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7.6亿元,增长了1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2元增加到2014年的6223元,增长了18.5倍;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22万;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19.91‰,下降到2014年的6.04‰,共少出生170万人口。[1]在毕节试验区的成立以及28年来的建设中,始终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和帮助,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光辉典范。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岩溶地区,通过考察统一战线助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探讨和总结统一战线中多党合作共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利于丰富和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同时,对同类型贫困地区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亦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一、关于“统一战线”含义及概念界定
据《汉语倒排词典》,“统一战线”意为“几个阶级或几个政党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目的而结成的联盟。”《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解释为“指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战略任务,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集团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其著作对统一战线理论多有论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奠定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强调了统一战线的思想,指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也多有论述,反映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任务。民主革命时期,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在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它包括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以团结的非劳动者的联盟。其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统一战线已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参加,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其基本任务是发展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发展和更新。2015年5月1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统一战线的性质有了更新的界定,“本条例所称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总则第三条指出这个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二、1988年前毕节地区的贫困面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中国的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首先在农村推广并不断得到深化,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很多地方农民群众通过勤劳已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并走上致富之路。位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劳动生产力低下;有的地方农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毁林、毁草垦荒,把地种到山顶,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此外,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受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多种因素的制约,使毕节农村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1985年,毕节地区8个县中有6个被列为贫困县(其中5个被国家定为贫困县、1个被省定为贫困县),有连片的贫困乡622个,贫困人口413万多人。1986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88.9元,相当于全省的54.7%,全国的2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人均的52.9%,全国的38%;全区人口5588720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08人∕平方公里,计划生育率只有36.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94‰,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48%,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年。全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3.3%,垦殖指数高达46.4%;森林覆盖率14.94%;水土流失面积16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28%,侵蚀模数高达4927吨∕平方公里,每年外泄泥沙6900多万吨,裸石山地已达230多万亩,既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命安全,又殃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经过1986、1987年的扶贫,1987年,全区总人口558.87万人中,仍有312.2万人尚未解决温饱。[2]20
三、统一战线助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毕节试验区建立和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成立。
1985年5月31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毕节地区赫章县海雀村采写的报道“新华社贵州分社急告,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真实地反映了毕节地区的贫困状况。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习仲勋同志在这篇报道上做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人民,还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县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2]015-016
为了探寻解决毕节地区贫困问题的办法,1985年到1986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深入毕节地区贫困农村进行调研,和毕节人民一道思考摆脱困境的方法和途径。1987年,毕节地区成立了“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撰写出《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内容涉及毕节地情、贫困根源、目标选定、实施步骤、经济结构改造、农业生态环境、粮食问题、人口问题、智力开发、资金问题等,还邀请省地有关人士30余人进行了讨论。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胡锦涛同志两次提出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思路与构想。1988年3月,贵州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4月9日,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省长王朝文及毕节地区领导向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汇报了关于建立毕节试验区的事宜。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正式建立。1989年1月,因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制约经济与生态的关键因素,省委、省政府又将“人口控制”增加为毕节试验区又一主题。
1989年9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智力支边工作和关于大力推动贵州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健康发展等问题,正式批准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共同抽派知名专家组成“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顾问组”;成立了第一届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至今,专家顾问组已更换了五届,每届专家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坚持无偿地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把脉,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统一战线智力支持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推党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每年要到毕节地区进行调研,组织各类由顾问组牵头的研讨会、论证会、座谈会;与地区领导充分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和意见,倾听地区领导对顾问组工作的要求;向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做考察工作汇报,向省里反映地区的困难并听取省里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回到北京后根据考察情况,按计划展开顾问组在北京进行的各项工作,同时向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通过简报、建议书、面谈等方式汇报毕节试验区的现状,请求关注、帮助解决一些问题。[3]
1988-2009年,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共安排321批2880人次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到试验区调研和指导帮助工作,共撰写有关毕节试验区发展的调研报告119篇,提出有关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合理化建议140余条。[2]229
(三)统一战线定点帮扶,直接参与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建设实践。
自1988年建立试验区起,中央统战部和台盟中央与赫章县、民革中央与纳雍县、民盟中央和致公党中央与七星关区、民建中央与黔西县、民进中央与金沙县、农工党中央与大方县、九三学社中央与威宁县、全国工商联与织金县先后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28年来,各党派根据自身的能力,结合帮扶点的实际,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进行推动帮扶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统一战线对毕节地区定点帮扶的方式主要有:(1)派出挂职人员,参与地、县市管理。如中央统战部先后派出孙公麟、陈德勇、路晓峰等干部到毕节试验区挂职,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和全国工商联机关先后派出郭勇、刘峻杰、盛奕庆等干部到毕节行署或对口帮扶县市挂职。(2)直接投入资金、引进或协调重大项目。如隆黄铁路、金沙电厂、黔北电厂、洪家渡水电站、索风营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黔西电厂、大方电厂等大型水电、火电项目。(3)帮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直接帮助建沼气池、小水窖、自流进饮水工程;协调和联系维修水库、改造油路;帮助完成村公路建设,实施输变电站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多方协调,建成多条通乡油路、通村公路。(4)实施科技示范扶贫。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基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试验和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寒山区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中药材基地、畜牧品种改良、农家乐旅游休闲示范基地等覆盖全区各县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开展科技培训,为毕节培训领导干部、老师和教学管理人才、医务人员、农技人才、农民。(6)慰问和帮扶困难群众。(7)助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建“希望小学”、职业中学,改扩建中、小学校;举办教育专题讲座,培训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各类干部;设立奖学基金,资助贫困生,捐赠教学用书和教学设备;经多方协调,促成具有试验区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毕节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建立;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文化事业,为毕节兴建扩建乡镇文化站、兴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民族风情园;购置捐赠电脑和电视机、投影仪、音响等广播电视器材;捐赠文化科技图书;直接投入和协调资金兴建、扩建乡镇卫生院,兴建卫生室,培训医务人员,义诊,捐赠药品和医疗设备。(8)“同心工程”建设,共涉及198个项目。一是“同心·助推发展”工程,涉及31个子项目;二是“同心·智力支持”工程,涉及77个子项目;三是“同心·改善民生”工程,涉及58个子项目;四是“同心·生态建设”工程,涉及12个子项目;五是“同心·示范带动”工程,涉及20个子项目。
四、统一战线助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提出是针对毕节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实,探索社会与人口、环境和资源如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发展观。而在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和中国政府编制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之前,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就把生态的恢复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控制人口过度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不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统一战线的帮扶,使毕节地区不因发展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就轻易改变和中断既定的“三大主题”的试验,保证了试验的可持续性也就保证了毕节地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向。因此,也可以说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
(二)同心思想。
“同心”意思是相同的心愿、意志。“同心思想”,是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1月30日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并进行阐述的,主要是指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内部及民主党派与人民群众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改变毕节的贫困落后面貌,统一战线与毕节人民一道,坚持进行了长达28年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试验,是同心思想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结论:
(1)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2)统一战线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
[1]张律.同心建业只为民 多党合作谱新篇——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回眸[N].毕节日报,2015-05-31.
[2]谭齐贤.毕节之路——科学发展的先行者[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9:020;015-016;229.
[3]常近时.毕节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1-46.
责任编辑:罗维英
Bijie is a typical old,frontier,and poor karst areas.In 1988,in order to alleviate poverty,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Bijie test area was established with “exploit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theme.Bijie test area has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with help of the Central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Democratic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National Federation.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ules of the united front in helping Bijie has universal signification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poor areas,but also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connotation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united front;poor areas;scientific development;Bijie test area
2016-07-05
陈燕英(1970—),女,彝族,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副研究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多党合作。
F320
B
1673-9310(2016)03-0023-04
基本项目:本文为毕节市2016年度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统一战线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