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秀成:马桑树孩子的守护人

2016-03-15通讯员邓雪梅张言文

湖南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妻子老师孩子

通讯员 李 常 邓雪梅 张言文



余秀成:马桑树孩子的守护人

通讯员李常邓雪梅张言文

山里人说,他像一把犁,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了41年,撒播着希望的种子;村干部说,他像一面旗,用热血赤诚浇铸师魂,引领着孩子走向光明的坦途;学生说,他像一棵翠竹,任凭风栉雨沐,无论春秋夏冬,都始终屹立挺拔。

他就是41年来一直坚守在泸溪县黑竹坳教学点的余秀成老师。

爱,是一种难割难舍的情怀

“在黑竹坳的41年,虽然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欣慰,孩子们走出大山是我最开心的事。”这是他的口头禅。

余秀成出生于浦市镇黑竹坳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当时,黑竹坳村特别贫困落后,读书改变命运成了黑竹坳人“走出大山”的唯一路径。

“那个年代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为了让我读书,父母吃了很多的苦。”眼角泛着泪花的余秀成说着仿佛只属于历史教科书上的独白。

1975年6月,余秀成高中毕业。毕业后,他面临两种选择:当地乡党委找到他,希望他能在乡政府当会计;村干部也找到他,说村里小学需要一名教师。

“黑竹坳这么偏僻落后的地方,有几个老师愿意来这儿教书啊。”百般思考后,余秀成推掉了到乡政府当会计这份“香饽饽”,回到黑竹坳当起了代课老师。这一年,他18岁。

被大山层层围住的黑竹坳村,当时没有上山的公路,通往大山深处只有一条沿着山脊的羊肠小道。每当开学时,身材瘦小的余秀成硬是靠肩挑手提,把学生的课本、教材和其他教学用品,艰难地一担担都给挑了上来。“来回一趟得一天的时间。”“那时候我的身子骨也非常结实。”余秀成带着调侃的语气说起那段艰辛。这一挑就是二十多年,直到村里通了公路。

当时的黑竹坳村小,是村里废弃的木结构存粮仓库。教室里,黑板是村里木工师傅刨的,用了几年,写字特别费神,粉笔都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教学工具更谈不上了。于是,余秀成费尽心思地收集原料,亲手制作教具,如风向标、拼音卡片、量角器等。

不是没有纠结过、不是没有动摇过。好几次他要辞教,但山村孩子渴望的目光,最终挽留了他的脚步。

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守护

41年来,余秀成没有让一个适龄孩子错过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村里也有“余老师与学生是一半师生情,一半父母恩!”的佳话。

李梅英,是余秀成多年前教的学生,当时她家里六兄妹,人多田地少,全家只靠父母做农活维持生计。因为家里负担重,作为长女的李梅英,读完三年级就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了。余秀成知道后,多次跑到李梅英家做她父母的工作。最后,余秀成以帮孩子垫付学杂费为前提,才让她父母同意李梅英回学校读书。如今,已经为人母的李梅英,一提起往事,对余老师感激不已。

余秀成还经常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去做家访。2006年5月的一天,余秀成发现班上的杨金墙没来上课。下午上完课后,便和妻子一起去家访。等他们在杨金墙家弄清楚情况以后,天色已黑。回家途中,他突然听到妻子一声尖叫,用手电筒一照才发现妻子被蛇咬了一下,幸亏当天下雨,妻子穿着靴子才没伤着。

由于地处山区,学生居住得比较分散,上学路途较远,每天放学的时候,余秀成都要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若是遇上狂风暴雨或是下雪冰冻,他就会挨家挨户地接送学生。

“多亏了余老师背我上下学。”曾经的学生余海英说。余海英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困难,加上学校离家也比较远,每次上学对她来说就像一次“长征”。余秀成就每天背着余海英上学和回家。

心脏方面患有隐疾的杨艳同学,经常喘不过气,做事也很吃力。走完从家到学校的那段陡峭小路,对她而言是件危及生命的事,于是,余老师总是背她走过那段陡峭小路。

41年来,余秀成家访3000余次,劝过110余名学生返校,垫付学费3万余元。

爱,是一份无怨无悔的付出

为了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余秀成长期以来坚持自学。“余老师有时会来跟我借语数方面的教辅资料,碰到教学上的问题也会来我这儿讨论,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上世纪90年代在岩头山村小教书的石长顺回忆道。

每次下山时,余秀成总会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部分买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等当地乡镇买不到的书,他会专门转几趟车去吉首市区买。

余秀成靠自己摸索教材、教法,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山村的复式教学模式。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体育和音乐课,样样科目都要开设齐全。没有体育设施,余秀成就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利用追逐跑、摔跤、立定跳、“猫捉老鼠”等游戏,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根跳绳、一个皮球,就是孩子们最奢侈的体育器材。

常年的风吹雨打,这间废弃仓库充当的教室已岌岌可危。为了让学生能在安全的地方安心学习,他把学生带到家里刚刚竣工的新房子里上课,此举遭到了妻子极力反对,为此与他“冷战”一个多月。面对妻子的不满和责怪,他说服妻子,让学生在家里上了三个学期的课,直到新校建成。

“余老师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学校的瓦面松动了,他爬上屋顶翻;教室地面破损了,他买来水泥补;校园空旷了,他买来树苗拉着妻子一起栽。一个人在这所学校几十年,他从来不因家里的事耽误学生上课。”村主任李得军这样说道。

“老伴去年走了,我明年也退休了,未来不敢想太多。”说到退休,余秀成显得伤感,言语中更是透露出对妻子的愧疚。

余秀成的妻子郑玉芝是个农民,勤劳善良。平常余老师上班,她除了忙家务、干农活,还照看孙子,是持家的一把好手。

2014年2月,郑玉芝感冒半个月不见好,余秀成利用双休日陪着妻子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在妻子住院治疗期间,余秀成没有向领导提及此事,也没有请过一天假,直到去年3月份妻子去世。

“我知道妻子是支持我的,这么多年来都一样!”余秀成哽咽着说道。

如今,村里4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余秀成的学生。他教的学生中,有100多名学生走出了大山,并有了好的工作岗位。如郑玉婷现在在香港当翻译官;姚爱国读了博士;姚元珍考上了研究生。可他,却依然坚守着山村里的三尺讲台,只为对马桑树孩子的那份爱。

去年11月份,以余秀成的事迹为原型拍成的微电影《马桑树的孩子》,在2015“青春影像”湖南省直微视频公益大赛中首播,引得无数人潸然泪下。

猜你喜欢

妻子老师孩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