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创新的支持系统及其方法论

2016-03-15苏越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者形象思维思维

苏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思维创新的支持系统及其方法论

苏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本质属性。思维创新是人类思维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思维创新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切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的潜质。思维创新的实现,决定于支持它的智力系统和非智力系统的强弱与相互配合,同时,也是思维创新方法论使用是否得当的结果。

思维;思维创新;智力支持系统;非智力支持系统;思维创新方法论

思维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或灵魂。思维创新是与人类重复性思维相对应而言的,是对重复性思维的突破和更高级的发展,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标志。思维创新是每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有的一种思维品质,人人都可以且能够创新,对于个体的差异只是创新的层次、复杂性、科学的含量、实践价值有所差别罢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思维创新两大支持系统就是智力支持系统、非智力支持系统,思维创新也有其独特的科学方法论。

一、思维创新的智力支持系统

人类赖以进行思维创新的知识与智力是多方面的,会随着思维个体专业、兴趣、爱好、追求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但要而言之,主要指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所构建的智力支持系统。

(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黑格尔曾说:概念是思想自由的创造。新概念的创造,意味着一种新学说的问世,但要不断提出新概念或新命题,创新者首先就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所谓观察力,是指思维创新者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自觉地观察以探求某种规律的能力。所谓判断力,就是思维创新主体自觉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从而由表及里地深度考察思维对象并发现其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人的头脑中的信息量或知识块越多,人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就会更富于联想力,更容易获得灵感和有更多创新路径的选择。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才会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掌握事物乃至社会发展的大势,才能根据未来社会的要求防患与未然,以胸有成竹的预案和行动迎接挑战。

(二)强大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思维创新者在大脑中储备大量知识或信息的能力,这既是进行思维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参照系。

人的记忆力,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机械记识和意义记识;按照立体思维的要求,可以分为点、线、面、体的记忆;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此外,不同的个体,因为家庭、学习、工作、专业、环境等背景的不同,根据记忆的方法分类,则记忆可以分为重复记忆、视听记忆、对照记忆、坐标记忆、图表记忆、数字记忆、理解记忆、规律记忆、简化记忆、争论记忆、形象记忆等等。一般来说,记忆力愈强的人,其头脑里的信息量或知识的模块也愈多。研究表明:个体的人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与其大脑中的信息储备或知识模块的多少密切相关的。创新思维主体记忆力的强弱,更重要的取决于思维个体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训练,及其对于所记忆的信息是否具有强烈记住的主观愿望。

对于信息或者知识记忆力的好坏,有四个主要的衡量指标,即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与备用性。敏感性是指对于新知或新信息能够快速捕捉并只将有价值的储存起来;准确性是指能够快速确定所获的知识或信息的真假性;持久性是指知识或信息能长期储存在大脑里并保持对它的记忆;备用性是指需要使用某些储存的知识或信息时可以随时提取。

思维创新需要以必不可少的信息或知识为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来说,信息量适中为佳。这是因为,信息量过多,则夹杂着许多无用信息,不但无利于自己思维的新创造而且还会干扰自己思维的有效性;信息量过少,则妨碍我们真实而全面地把握创新目标的研究动态。因此,对于储存在大脑里的大量的信息,人们必须根据创新的需求,进行严格的筛选。这就说明: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只有根据你的工作或你创新的需要,构建起一个能够满足于你的创新要求的知识结构就可以了。可见,提高自已的记忆力,可以有利于大脑储存各个方面的知识或信息。这样,当我们进行思维创新时,就可获得有关创新的完整信息,有助于进行思维创新的科学定位,做到事半功倍。

(三)深邃的思维力

思维力是指人类个体对观察到的各种物象、实践经验,能够迅速、敏锐、准确地做出理论的概括和规律性的判断,是在形象、表象、知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借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所谓“深邃的思维能力”,就是在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现象或乱象中,能够快捷地、准确地做出科学的判断,悟出表象后面的本质。

思维力的高低,是要以思维主体拥有的知识或知识模块的多少为转移的。思维主体的知识越丰富、越广博,由此构成的知识网络就越广,网络的网结就越多,思维主体不但会富于联想,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思路、灵感。知识的渊博与自觉应用,会使人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除此之外,思维力的强弱,还与创新者能否巧妙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模式有关。现在看来,思维创新的过程中,它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复杂性思维等思维形态紧密相关。形象思维帮助人们联想;抽象思维促进人的逻辑思维,由现象了解本质,由已知推新知;辩证思维,帮助人们在矛盾的运动中预知未来并看到偶然中蕴涵必然,个别中蕴含一般,现象中隐含规律;立体思维,助力人们从长宽高与时态中动态、整体地认识思维对象,有效克服认识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主观性、武断性与片面性错误,真正把握事物的全貌;系统思维帮助人们了解部分与整体、差异与统一、结构与功能、自身与环境、有序与无序、合作与竞争、行为与目的、阶段与全过程等等,认识到相关诸要素都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复杂性思维是21世纪兴起的思维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思维创新的研究中,注意思维内容与思维模式的结合应用,就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人类思维的创新。这是因为思维的内容、知识或信息可以为思维创新提供对照、类比的参照系统,而各种思维形式或模式则是进行思维创新的方法或工具。

二、思维创新的非智力支持系统

非智力系统,是指创新者智力以外,由其体质,情感、意志力、胆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虽然不属智力的范畴,但在智力行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创新遇到障碍、困难的时候,往往是创新者得以坚持下去直到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非智力支持系统对思维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包括下述要素。

(一)有如恋爱者的执着甚至痴迷、“癫狂”的情感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追求者对于自己心爱的人,往往会动用一切表达美好感情的手段,以获得相爱者的芳心,不达目的,绝不止息。创新,也是如此。有的创新者视书为自己的“终生伴侶”,将实验室当成了家,连续几天与实验室的仪器与实验相伴,对事业、创新的感情有时甚至超过了自己心爱的恋人。这样的创新者,由于他对创新的迷恋与执着,无论付出何等代价都在所不惜,无论创新的征途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勇往直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

爱好与兴趣,往往会使创新者对自己的创新事业忘我劳动。因此,对于自己的事业、创新的无限热爱,是自己甘愿付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思维科学工作者要进行思维创新,必须有恋爱者的那份痴情,舍此别无良策。

(二)高尚情操与家国情怀

当前,国际上流行着三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情操比素质更重要。对于思维创新者而言,情操往往是与他的思想政治觉语和高尚的品德相联系着的,是思想政治觉悟的具体展现,是无私奉献的政治动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一个人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重要”。思维创新体现的不仅是思维工作者个人的天赋与智慧,而且也是一份极重的社会责任。因为思维创新完成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每一个思维创新者,都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把自己进行的事业,紧紧地同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故此,思维创新者有意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正确的政治信仰。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我们在享爱他人的创造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时,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创造去为他人服务。”这也表明,思维创新也要遵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普遍法则,在为自己和社不懈创新的过程中,会享受到别人的创新给你带来的种种幸福与快乐。

(三)大无畏的胆识和气魄

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反复不断地攻坚克难的过程,失败、成功,成功、失败会交错出现。为此,要想实现自己创新的目标,就要具有顽强、坚毅、无畏的胆识和气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思维创新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而且可能充满了风险,甚至有时还会付出宝贵的生命!所以,为了保证创新的进行,创新者或创新的群体,必须具有大无畏的胆识和气魄,敢于担当和必要时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

胆量和气魄是指一个人对于创新或事业中出现任何巨大危险的时候,你有挺身而出,化险为夷的英雄气概。和平时期,不惧威胁恐吓,敢于坚持原则,服从真理,绝不同流合污,而是奋起进行斗争,也是大无畏的胆和气魄的体现。

(四)坚韧不拔的毅力

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毅力是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与执着而呈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操守,是在事业和创新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百折不饶、果敢坚强、始终勇往直前的品格。它以家国情怀、大无畏的胆魄为前提,是实践家国情怀和创新者的理想的实际表现。

人的一生,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这些追求的过程。在实践理想的征程上,人只有以坚定的步伐,高昂的斗志、坚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最终达到目的。所以,有无坚强的毅力,是创新、事业能否最后成功的保证。可见,坚韧不拔的毅力,虽是非智力因素,却也是坚持并实现思维创新的根本条件之一。

三、思维创新的障碍和思维创新的必备方法论

(一)影响思维创新的主要障碍

思维创新,对于任何创新者而言,都是对旧有理论或技术设计的扬弃或否定,因而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与困难;要使思维创新一路通畅,就要自觉排除创新路上可能碰到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

1.习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顽强抵制

思维创新是做古人和今人未曾做过的事,很多人都可能提出质疑。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何必要独出心裁?你这种提法有根据吗?创新那么容易呀?可别引来口诛笔伐!弄不好还要惹政治风险呀!如此种种,如不能正确对待,那就跳不出陈旧思维的牢笼。因此,首先就要摆脱习惯性或旧的已过时的观念的束缚,让新的科学的思维之光和先进的理念不断传播。

2.定势思维或闭塞式思维使人墨守陈规

定势思维或闭塞式思维,是在人们的实践中或日常生活的经验里,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思维固化或迷信。诚然,思维定势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其一定的价值,是思维确定性的一种极端化了的表现。但是,由于它把一定条件下的正确性绝对化了,把在一定时空才是正确的认识,认为任何条件下都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走火入魔了。因此,定势思维在时空已经转移,事物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会成为新思维、新判断、新发展、新理念的绊脚石,从而使你的思维凝固与僵化,不能做出与时俱进、符合实际的新思考。故要进行思维的创新,就要清除定势思维的束缚,去捕捉新思维、新创造的机遇与灵光。

3.迷信权威和迷信自己,将使自己丧失创新的动力

权威是在某个科学或事业领域里创造了最高成就而受世人广为崇敬的人物。然而,尊重权威不等于迷信权威。迷信权威是把权威做出的理论创造和科学技术上的发明看成如同神学“圣经”般的“绝对真理”,认为人们只能对其“顶礼谟拜”!这就必然会使原本就是用来创新的大脑成为一部反复重播一种理论的录音机。但事实上,权威的理论创新或技术上的创造,都会受到当时生产力与认识水平的限制,因而都带有历史的局限。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创新,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一样,是后一代人接上前一代人的接力棒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赛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后一代人的创新,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总会超越前一代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还有,对于自己就更不可迷信。如果一个人“迷信”自己,那思维创新就会被封闭的思维所扼杀。

(二)思维创新的必备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有好的方法或工具。

思维创新的灵魂是“创新”。近30年来,我国思维研究工作者提出的创新思维方法不少于80种,但笔者从哲学、逻辑学的视角来看,认为以下的五种至关重要。从实质上说,这些方法就是哲学与逻辑在思维创新中的具体的应用,故我们将其称为思维创新的方法论。

1.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在确定性思维与非确定性思维的对立中,把握对象与认识对象,掌握认识对象的规律性,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方法论。

首先,就一个具体的创新过程来说,其创新方向或目标必须确定。在没有获得突破或做出最后的结论时,一切辅助的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进行,否则,浅尝辄止,不但问题的思考难以深入,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就实现某个认识目标的过程来说,应当是不确定的。换言之,为了走向创新的目标,要进行多路思考。所谓多路思考,就是对认识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空间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思考。

研究肯定会有困难,思维创新就尤其如此。所以,目标确定以后,研究的方法、路径、门道则不应该确定,而应从多种研究的途径中选择最优的一种途径。

2.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何谓逻辑思维?即指遵循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这些逻辑的规律,运用由其提供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去揭示思维创新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过程。换言之,就是根据逻辑规律的要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已知到新知的推演过程。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的,但又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各种元素并与逻辑元素交互作用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除了概念、判断、推理、矛盾对立统一的推演等在起作用之外,也有直觉、形象、经验、灵感、想象、联想、猜测、情趣、爱好、美感等因素在起作用。

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排斥逻辑的。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创新思维要以逻辑作为自己的架构、空框或前提。人们在思维创新之前,必须进行两方面的学习。一方面要接受人类文化传统的学习,从中吸收其科学的文化遗产,同时剔除其历史糟粕、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建构起新的理论体系。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分析、概括、推理的逻辑思维。二是在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时,从中抽象、概括出我们需要创新的观点或新理论,这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是自觉的、高效的和科学的话,那也需要一个逻辑学习的过程方能“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但是,思维创新又不自足于逻辑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的时候常常要以非逻辑思维来作为自己的补充。

3.相似性与相异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纷繁复杂、精彩纷呈,但都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或发展层次上找到它们的相似处。例如,食草类动物和食肉类动物,无论外部形态和内在的肌理结构都有显著的差别。但是,它们却在同属于“哺乳动物”形成了相似的一面。

事情还不止此。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生物即有机物和石头一类的无机物,有些人会觉得它们是只有相异、没有相似的物体。但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些看去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是具有共性的,这个“共性”、“相似性”就是“物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性是使万千世界联系的纽带,是事物不同发展层次上的本质反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就是看来极其相似甚至同类的事物,也都存在着相异性。这就像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由此可见,在相似的东西里,存在着相异的特殊本质;在相异的事物中,存在着共同的本性。思维创新的主体,如果采取相似性和相异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善于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那就意味着思维创新可能有新的发现。

4.单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方法

单元思维与多元思维方法的辩证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从某个最感兴趣的观点开始,而后进行时空的、立体、动态的、全方位的思考。理论思维的创新,都要以继承为前提。在学习前人和他人科学理论成果的时候,往往会对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感到思想深邃,但却言犹未尽,需要完善与补充;或者感觉有些立论欠妥,因而产生一种应当加以修正的愿望;或者觉得作者的立论和整个论证都有问题,须要推倒重新证明。

(2)从某个熟知的事物的侧面开始,而向多侧面的、整体的、或立体的思考延伸,客观世界是极其广阔的,一个人的实践或研究不能涉及客体的所有方面,而只能在一个极其狭小的领域里进行有目的地深入探索。以社会分工来说,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往往对全局的问题有较清醒地了解,而对各个局部的问题常常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容易注重全局性问题而忽视局部的问题,所以,领导者思维的起点往往放在有关全局的某个关节点上。处于被领导地位的同志往往只对局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感兴趣,而对全局的问题不甚关心。基于这一前提,被领导者思维的起点,住往都是一些关系个人利益的具体问题,隨着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才会理解领全局性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实际上和自己的工作与利益息息相关。

(3)从某段熟知的历史开始,进而进行历史的纵向和橫向比较的多元分析,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碎片常常成为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从这个历史思考点切入点,思维创新的主体想要做出创新的结论,就应当围绕这个民族的历史线索,进行纵橫的分析,并和其他民族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

所谓“纵向分析”,就是分析思维对象的历史发展,从多层次多系统的视角对于某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予以多元或整体分析。所谓“橫向分析”,就是分析思维对象在运动的过程中,在发展的每个层次上,除了受到自身内在矛盾的制约外,还会受到他的周围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各种要素制约。

5.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是借助形象观念、形象典型、形象联想等思准形式进行的;抽象思维则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使用的工具是借喻、排比、夸张、形象描述等方法;抽象思维使用的工具则是定义、划分、分析、综合、论证、归谬等方法。形象思维遵守的是形象同一律、形象融合律、形象动态律等规律;抽象思维则是遵守抽象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等规律。

可见,形象思维与抽象是存在着质的区别的,前者主要是指导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后者主要是指导科学理论创作的规律。但是,它们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具体表现有三种。

(1)从思维创新发生、发展和完成来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要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使之相互对立或排斥。

(2)从文学艺术的创新来看,文学艺术的创新,必须借助生动的与独持的形象思维,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的形式,使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同时,还应广泛应用各种形象的表达手法,例如比喻、对偶、幽默、含蓄、夸张、排比等等,使刻画的人物变得立体、有血有肉与活灵活现。

可见,文艺创作,固然主要用形象思维,但是抽象的逻辑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应当使两者恰倒好处的统一起来。

(3)科学理论的创新,必须以抽象思维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而以形象思维为辅。之所以如此,这是思维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客观的要求。

科学理论的创新,固然首先要遵循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规律,借助它们提供的思维形式与方法,在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从中提炼出抽象概念,又由概念形成判断,并由判断组成推理,又由推理建构起理论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或对错误理论的证伪或反驳。

此外,思维创新的方法还有理论优势杂交、要素重新组合、矛盾重新建构、颠覆旧的传统、遇事多做反向思维等等,都是思维创新的好帮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1]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山西省思维科学学会.思维科学探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黄顺基,苏越.逻辑与知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苏越.立体思维与现代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苏越.思路逻辑创造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6]苏越.现代思维形态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郎加明.创新的奥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8]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李建军.创造发明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10]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11]邢群麟,王艳明.一看就懂的创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12]王溢嘉.解放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On Supportive System for and Methodology of Thought Innovation

SU Yue
(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Thinking capacity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human beings.Thought innova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man's thinking activities,which distinguishes man from other creatures.Thought innovation is a potential for anyone with normal brain development,rather than a patent for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The actualization of thought innovation depends on the back from both intellectual system and non-intellectual system.At the same time,it is a resultant from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ethodology.

thinking;thought innovation;intellectual system;non-intellectual system;the methodology of thought innovation

B812.2

A

1673—8861(2016)04—0070—05

[责任编辑]肖晶

2016-11-07

苏越(1937-),男,广西灵川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逻辑、思维、管理的应用。

猜你喜欢

创新者形象思维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致敬中国“智”造:科技乃国之利器 创新者赢得先机
守正出奇话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