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子春》的多重主题解析

2016-03-15周冰清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主题思想

周冰清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杜子春》的多重主题解析

周冰清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取材于中国的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在原作的基础上,芥川进行了创作性的改写,赋予了故事丰富的主题思想。从人性的自私、亲情之爱和修道求仙三个主题对《杜子春》进行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芥川在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杜子春》;芥川龙之介;主题思想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1920年发表于童话杂志《红鸟》上的一篇作品,取材于中国的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在原作的基础上,芥川龙之介进行了改写和再创作,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赋予了故事丰富的主题和内涵。正如芥川自己所说,故事三分之二的情节皆为创作。《杜子春》共有六章,主人公杜子春本是可怜的穷人,遇到仙人铁冠子后,他经历了两次由富裕到贫穷的戏剧性的变化,同时也让他认清了人性的自私和薄情。当仙人第三次给予他钱财时,他拒绝了,他已经厌烦了人世间,想要做仙人的弟子,修道成仙。想要成为仙人必须要经历考验,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发出声音,但杜子春最终因母亲爱子之情所感动,喊出了一声“妈”,修仙失败。也因此领悟到了,人世间不是只有恶,仍然有伟大的爱存在,打算“不管做什么,只想像个人样,正直地生活下去。”[1]384可以看出,芥川的《杜子春》较之原作《杜子春传》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主题,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子春》的多重主题,主要从人性的自私、亲情之爱、修道求仙三个主题进行分析。

一、人性的自私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揭露人性的自私和丑陋,在很多作品中他都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如在《蜘蛛丝》中,犍陀多只想着自己逃离地狱,最后因“利己之心”得到了惩罚;《竹林中》强盗、女人和丈夫的幽灵各执一词,使案件成为无法破解的谜,究其原因还是三人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为自己做辩解。《罗生门》中家将由对老婆子拔死人头发的憎恶,到剥走老婆子的衣服的转变,更是对人性的丑陋面进行了赤裸裸地揭露。同样,《杜子春》中也明显地体现了人性的自私这一主题。杜子春在仙人的帮助下成为富翁后,以前在路上遇见都不打招呼的朋友,这时都蜂拥而至,争着来与杜子春结交,甚至是整个洛阳城里的知名的才子佳人,都来造访杜子春家。而当杜子春钱财用尽变得贫穷时,就再次没有了朋友,连给他一口水喝的人都没有。杜子春第二次成为大富翁,人们仍然是如此对待他,所以当仙人想第三次帮助他时,他便拒绝了,因为经过了两次从富裕到贫穷的起伏,使他看透了世间人的丑陋面目,“人都是薄情”,[1]376他对人产生了厌烦,对现实的世界产生了厌烦,于是便转向跟着仙人修道求仙,追求脱离了世俗的生活。芥川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人性中的自私和薄情完全展现了出来。当杜子春有钱时,朋友都前来奉承他,甚至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都来攀附于他,是因为这时的杜子春对他们来说具有利用价值,朋友们与他亲近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和友谊之情,而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奉承接近有钱的杜子春,便可以得到钱财或者好的名声。而当杜子春渐渐变穷时,人们便知道杜子春对他们来说已没有价值,他们已经从杜子春那里得不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便立马又变了一副嘴脸。杜子春和过去一样身无半文,需要人们给予帮助时,哪怕只是一杯水,都没有人愿意给,人们竟没有一丝的爱心和同情心。人们只会索取,却不知道付出,自私自利并且没有人情味,以至于杜子春最终对人感到失望。

同时,芥川也通过和人性中美的一面相比较,来突出人性的自私这一主题。杜子春看透了世间人的“人性之恶”,决定要成为仙人的弟子,修道仙术。在重重考验的过程中,猛兽的威胁、暴风雨的袭击、神将的攻击都没能使杜子春发出声音,即使是在十八层地狱下受尽了各种苦难,他也没有出声,可见他的修仙决心之大。当看到父母受鞭打时,杜子春仍然忍住,牢记铁冠子的话。可当听到母亲的那句话时,杜子春坚硬的内心防线终于崩塌,便忍不住喊出了一声“妈”,他感动于母亲对自己儿子无私的爱,“母亲尽管如此受罪,还是惦记着儿子的心事,挨了恶鬼的鞭打,也根本看不出有怨恨之意,与那些看到成了大富翁就阿谀奉承,一旦变穷就不搭理人的世人相比,这是多么难得的志气!又多么刚强的决心!”[1]383芥川把母亲的爱与世人的自私相对比,既显示出了母爱的伟大,也显示出了对人的自私一面强烈的控诉。

杜子春本已对人充满了绝望,想要逃离世俗,虽然最终修仙失败,但杜子春并没有懊悔反而很高兴,因为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的一面。并且仙人也说到“如果你默不作声,我想你会当即送命……”[1]384,如果杜子春连看到自己的母亲被鞭打都无动于衷的话,那他也是和世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自私和冷酷无情。芥川这样的情节设定,也是进一步点明了人性的自私的主题。其实芥川是借仙人之口,表明了他自己对人性自私的否定以及对人性善与美的肯定和赞扬。虽然芥川的很多作品都讽刺揭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从《杜子春》这篇作品也能看出芥川并没有对人性绝望,没有对现实的世界绝望,他想唤起人们心中的善与美,呼吁人人都充满爱。这也是《杜子春》作为一篇童话作品,芥川想要告诉孩子们的一个爱的哲理。

二、亲情之爱

芥川在《杜子春》中也融入了亲情之爱这一主题,尤其是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杜子春在贫穷落寞之时,甚至一口水都没人愿意给他,但在地狱中,母亲在恶鬼们的严刑拷打下,仍然关心着杜子春,对自己的儿子着想,“不用担心!不管我们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你能得到幸福,就再好不过。”[1]383无私的母爱与朋友们自私自利的对比下,是如此的闪亮耀眼。并且芥川对求仙失败后的描写与原作也不相同,在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中,主要是强调修道成仙之艰难这一主题,杜子春因难以舍弃人世间的爱而求仙失败,杜子春十分懊恼和后悔,母爱是杜子春进入神圣世界的阻碍。经芥川改写后,求仙失败后的杜子春反而是十分快乐的,仙人对杜子春的失败也并没有加以责备,而是对他对母爱的回应加以肯定,如果不发出声音,反而会丧命,并且送给他在泰山南麓的一所房子。这些描写都表现了芥川对母爱的肯定和赞扬。同时,相比于原作中仅仅写出母亲对孩子的爱,芥川更强调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爱,不仅母亲爱孩子,孩子也爱母亲。当杜子春看到母亲为了他甘愿受苦,身体受到残酷的鞭打的时候,他的心里也在受着鞭打,对母亲的疼爱之情也涌上心头,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感情发出了声音。虽然成为仙人对杜子春来说是极为想要的,但对母亲的爱显然高于了修道求仙,所以即使失败他仍然是快乐的。由此可见,芥川更为肯定的不是单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父母和孩子双方之间的亲情之爱,这也是芥川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启示。

在作品中芥川并没有着重描写父爱,主要提及母爱的伟大,这也和芥川自身的经历有关。在芥川出生七个月,母亲就发了疯,他便被舅舅收养,他从未从亲生母亲那里感受过母爱,所以他的心里对母爱充满着渴望。芥川《点鬼簿》中写到“我在她入殓后也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1]498,可见即使母亲并没有给予芥川爱,但母亲的失去也让渴望母爱的芥川觉得难过伤心。即使他的养母,也就是他的舅妈对芥川加以疼爱,但芥川感到养母对自己的爱是自私的,尤其是他的初恋受到家人的阻扰失败后,更使芥川看透了家人爱的表面下所隐藏的自私心。所以,正是芥川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母爱,母亲的缺位就使他对母爱的向往更为强烈,便把这种缺失的感情注入到作品之中,“《杜子春》让母亲出场的处理,其实是作家在渲泻自己对母亲的恋情,表达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2]通过杜子春之口喊出了芥川心里对母爱的深切渴望。芥川在《杜子春》中并没有提及父爱,因为芥川一出生便在养父母家,生父只生不养,所以芥川对父亲并没有感情,甚至对父亲怀有憎恶之情。在《点鬼簿》中可以看出芥川对父亲的冷漠,在父亲生病住院时,陪护父亲觉得无聊,撇下垂死的父亲,竟出去约会吃饭去了。约会后脑子里一直想着的是艺妓的眼睛,而不是病中的父亲。当父亲提及和母亲结婚时的情形时,芥川才落了泪。父亲死后,也不记得父亲的葬礼是什么样的,只记得“父亲细碎的骨灰里散落着金牙”。[1]502但对母亲的葬礼却记得很清晰,连出殡时打瞌睡的细节,棺材放入墓穴的情形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芥川对父爱并没有像母爱那样渴望。这也就不难理解芥川为什么在《杜子春》中没有提及父爱,只强调歌颂母爱。

芥川在缺少父母之爱的环境下成长,使他对亲情之爱充满了向往。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充满了对亲情的赞美。在《阿吟》中,阿吟为了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不愿一人去天堂,宁愿放弃自身的信仰,去地狱追寻父母;《河童》中诗人托喀看到一家三口在围桌吃晚饭的情景时,不禁感到羡慕,这正是芥川所羡慕的;还有《桔子》中对姐弟之间亲情的感动和赞美,都表现了芥川对亲情之爱主题的关注。

三、修道求仙

芥川生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大家族,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接触了汉学,并且喜欢阅读很多中国的古典书籍,如《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剪灯新话》等,芥川的许多作品取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和喜爱。如《仙人》取材于《聊斋志异·鼠疫》、《酒虫》取材于《聊斋志异·酒虫》、《掉头的故事》取材于《聊斋志异·诸城某甲》、《黄粱梦》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等等。可见芥川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熟悉和热爱,“这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素养,而且养成了他的所谓‘中国趣味’(对中国文学、文化的爱好),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能不产生影响。”[3]2《杜子春》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杜子春因贪图享乐,花光了家产,亲友们也都嫌弃他。有位老人两次施予穷困潦倒的杜子春大量的金钱,都被他挥霍一空,当老人第三次施予他金钱时,杜子春感到愧对于老人,为了报答老人,他广做善事,并听从老人的话第二年来到华山炼丹修仙。在修仙考验的过程中,先是大将军、毒蛇猛兽和雷电洪水的威吓,然后又让他妻子遭受折磨,杜子春都不为所动,最后转世为女子,当看到自己孩子的头被摔在石头上时,杜子春不禁喊出声来,修仙失败后的杜子春十分懊悔。原作《杜子春传》所要表现的就是从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的艰难,其中对杜子春的考验和试炼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喜怒哀惧恶欲这几个方面,杜子春都能忘记,唯有爱最难割舍,最终失败。

虽然芥川在原作《杜子春传》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但仍然可以看出《杜子春》中含有原作中修道求仙的主题。虽然芥川所描写的杜子春也失败了,但最终也并没有回到现实世界,而是在泰山南麓四周盛开桃花的房子归隐的结局。这样的结局表明,芥川还是回归了原作中道家的修道求仙脱离世俗的主题。杜子春归隐于桃源世界,也是芥川自身的生活理想。芥川看透了世间人的“人性之恶”,在他本身的生活中他也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周围人的“恶”,感受到的是苦恼与悲伤,他很少感受到爱的存在,即使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的威逼下,恋爱事件的失败,使芥川倍受打击,失恋事件对芥川的人生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一是以为人是丑恶的、利己主义的。他既怨恨周围,也怨恨自己,更加加深他的厌世思想。二是助长了本来的孤独的性癖,企图回避现实而沉溺在幽默滑稽的古典世界。”[4]329面对人性丑恶的现实,芥川想要追求真善美,但希望却屡屡受挫,便形成了他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面对人性中善与恶斗争的时候,最终都会向恶妥协。《罗生门》中家将内心的烦恼,因剥了老婆子的衣服而解决;《蜘蛛丝》中佛祖抛出的“希望之丝”,因犍陀多的自私而断落;《竹林中》三人因个人的自私心而难以知道杀人案的真相。

正是芥川悲观主义的人性观,使他也和杜子春一样对现实的世界失望。芥川在作品中的呐喊,却激不起任何改变,现实世界还是一如既往的丑陋,使芥川感到失望。虽然作品中母爱的光辉使杜子春重新对世俗生活有了希望,想要正直地继续生活,但芥川并没有在此处结束整篇作品,而是把结局设定为去了桃花源般的地方居住。这样的结局安排,表明芥川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远离现实的道路,想要进入无欲无求美好的理想世界。既改变不了现实,又对理想世界充满了憧憬,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中,虽然成不了仙人,但道家修道求仙中抛弃一切世俗杂念的自由状态也是芥川所追求的,所以作品中还是包含了修道求仙的主题。也正是这种理想世界的求之不得,使芥川对未来感到模糊的不安,仅35岁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芥川取材于古典文学的历史小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抒写,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进行创造性的改写,赋予了古典新的活力和生命,以及现代的意义。正如鲁迅评价芥川历史小说的特征是“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5]341芥川改写的《杜子春》,既是一篇童话作品,也是历史小说,与原作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主题思想。芥川注入了自身对人性的思考,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并使母爱与之相比较,歌颂了亲情之爱的伟大,还保留了原作中修道求仙的主题来表达对人生的态度,三个主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使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杜子春》无疑是芥川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小说卷[M].楼适夷,译.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

[2]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J].日本学论坛,1999(3):52-55.

[3]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陈生保,张青平,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4]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鲁迅.鲁迅全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倪向阳)

Studies on the Multiple Themes of Du Zichun

ZHOU Bingqing

(Faculty of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Key words:DuZichun; Ryunosuke Akutagawa; Themes

Abstract:DuZichunby Ryunosuke Akutagawa draws materials from Chinese legend,DuZichunBiography, of the Tang Dynasty. Ryunosuke Akutagawa made some creative rewriting and enriched abundant themes.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ree themes: the selfishness of human being, family affection and immortal monasticism, which is helpful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the author’s views and thoughts on life and the real world.

收稿日期:2016-03-14;

修订日期:2016-04-16

作者简介:周冰清(1992— ),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6-0058-04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对比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