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科学研究方法

2016-03-15刘鸿翔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词书法

刘鸿翔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论毛泽东的科学研究方法

刘鸿翔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毛泽东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读书是他科学研究的基础。他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进行创作、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从斗争的实际出发、追求写作的生动性,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坚持从社会实践中找文艺创作的源泉、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结合”的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创作了许多壮丽的革命诗篇;他通过大量阅读古今法帖和科学的练习方法,创作了许多独具风格的书法佳作。

关键词:毛泽东;马列理论;诗词;书法

毛泽东的马列著作指引和激励我们继续前进;他的诗词,豪迈奔放,令人鼓舞;他的书法,更是一绝,形成独特的“毛体”。毛泽东的科学研究水平跟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一样,很少有人出其右。毛泽东是怎样搞科学研究的呢?本文拟从毛泽东读书、写马列著作、写诗词、书法等角度来探讨。这对于提高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营造全民热爱学习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读书是毛泽东科研的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读书时间长,读书多,方法好,为毛泽东做好科研奠定良好基础。

(一)读书时间长

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

据革命家刘英回忆,长征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一生集中读书比较多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到“文革”前,他个人的藏书已有几万册,形成了一个能基本满足他读书需要的藏书室。晚年毛泽东,身体不好,视力减退,不能看书了,就请人帮他念读,或凭借放大镜阅读。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这就是说,他几乎是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其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他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

(二)读书种类多

一是马列著作。他最早读马列著作的时间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在大革命时期,他读了《国家与革命》。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已读了前面说的在长征路上读的那几本著作。此后,他对这些书反复读。所以,他在1964年3月接见外宾时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他对马列的书读的最多的时候是在延安。在这个时期,他还读了《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节译本、苏联出的《列宁选集》中文版多卷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等。二是哲学、经济学著作。这主要是在延安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读的。在延安,为了批判王明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自感“我的工具不够”,要“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毛泽东除读前面讲的马列哲学原著外,还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普及性哲学通俗读物。这方面有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米丁的《新哲学大纲》,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哲学与生活》;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这些哲学著作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章节,他也读了,认为“十分精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艺术论》,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关于经济学著作,毛泽东在延安读过一些,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他再次读了《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书。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后,他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读了许多遍;还认真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此外,他还读过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以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等。三是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毛泽东涉猎很广,但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老师好评。随后,他又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更增加了对历史的兴趣。在一师,他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还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称“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的而不可缺”。他对曾国藩的书也很欣赏,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新青年》创刊后,他成了其追随者。他回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许多著作,往往是文史哲融为一体的。这些书籍给毛泽东打下了“国学”的底子。他还看省志和县志等地方性史书。四是中国文学著作。毛泽东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古代诗词。自《诗经》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几乎广泛地阅读过,最喜欢的是《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第二类为古文和古典小说。对古文,他最爱读六朝的骈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古典小说方面,他几乎将所有名著都浏览过,并对一些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类为现代文学,主要爱读鲁迅的著作。第四类为笔记小说和其他杂书。五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如《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成为他的藏书。他对人讲过:《科学大纲》使他获得很多知识。到北京后,这方面的书他读的更多一些。他对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某些技术书籍广泛涉猎,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他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化石》杂志等这样的刊物,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他接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同他们讨论粒子的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衡不守衡问题;直到1976年,他还索要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宗教方面的著作如《金刚经》《六祖坛经》,逻辑学方面的著作如《穆勒名学》,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等。

(三)读书方法好

其一,边读边做笔记。凡是毛泽东看过的书,都作了大量的批注。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一是早年读《伦理学原理》的批注,这收录在1990年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中,约2万字。二是在延安时期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等10本哲学书籍的批注,全部收录在1988年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约27000字。这本“哲学批注集”批注文字密密麻麻,有的书页的上下两端、边白中缝都是。不仅如此,还划有各种符号。有的书页圈点密集,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这反映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读文学、历史古籍的批注,大多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约3000字。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涌泉的喷发。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一个字,长的达2000字。有的批注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二,边读边悟道理。毛泽东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领悟能力极高,把书读活。他在延安讲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认识时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有些简单化。将《共产党宣言》等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这个提法不够准确。但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他仍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且,他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他把书读得极活。

其三,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毛泽东所以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指出的是,仅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他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来说,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不是完全充分的条件。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汲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在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展现得非常清楚。

其四,主张社会调研,读无字书。毛泽东一贯倡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他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并多次对同志们说,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是找不到的。真正的地方是在社会。毛泽东青年时曾邀同学长途出游考察社会,了解民情。在大革命时期,正是社会调查这本无字之书,帮助他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的结论。

二、创新马列主义理论的方法

(一)坚持用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创作

毛泽东的马列著作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的有力手段和工具。著名学者逢先知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中告诉我们:“毛泽东从1920年读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起,始终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不知读过多少遍。他读马列著作的特点是,有重点地读,认真反复地读,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地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读马列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因此,毛泽创作马列著作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为现实斗争服务。他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创作。

(二)注重马列主义中国化

坚持创作的重心,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民族形式的结合上,以发挥宣传、组织作用,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深厚土壤和适宜气候。比如,《论十大关系》就是运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十大矛盾,分析了这些矛盾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政策和方法。

(三)坚持从斗争的实际出发

坚持以革命斗争需要为出发点,务必反映斗争中的情况,解决斗争中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关于抗战前途存在两种错误观点:“中国速胜论”和“中国亡国论”。毛泽东总结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教训,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从理论上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系统阐明了抗战的持久性,有力地证明了抗战胜利的必然性。《论持久战》的思想,在很大范围内一扫抗战前途的悲观论、亡国论,对抗战军队和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四)坚持写作的生动性

语言文字要有中国特色,通俗易懂,让干部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一是活用词语,即突破词语的一般用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其特殊意义。例如《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这也是国民党人说的话儿呢!我们常常觉得,这一类(物以类聚)国民党人的嘴里,是什么东西也放得出来的,果不其然,于今又放出了一通好家伙!”从感情色彩上讲,“放”系一中性词,没有褒贬意义,但由于作者的活用,便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明“这一类国民党人”是在“放屁”,既含蓄又辛辣,生动传神。二是妙用辞格。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这样的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这段文字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前景的展望,运用比喻辞格(以“暴风骤雨”作喻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农民运动崛起的态势及其发展方向,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民运动的历史画卷。此外,文中“迅猛”、“压抑”、“冲决”、“迅跑”等一系列形象化词语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行文的生动色彩。三是描绘形象。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说,“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剩余。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漫画的笔调,对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动摇性特点作了细致的描绘,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且生动传神。四是讲求韵律。《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中说,“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读之琅琅上口,明快隽永,颇为生动。五是多用口语。例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篇采用面谈的口语形式,委婉含蓄而又柔中带刚,如“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还想打下去,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显然,在这里,书面语形式,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三、创作革命诗篇的方法

毛泽东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雄浑壮美、意境高远,有着历久弥新的历史穿透力。从目前已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来看,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描写革命战争场面和革命战争生活的,如《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二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表现中国人民崭新精神面貌的,如《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等;三是表现中国人民在国际反华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势力和困难面前的铮铮傲骨和自信倔强的,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等;四是咏物、咏怀、咏史、感事、唱和和吊唁之作,如《贺新郎·挥手从兹去》《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这些作品,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

(一)坚持从社会实践中找文艺创作的源泉

没有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健朗壮美的诗词华章。在运筹帷幄、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里,他的诗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在长征途中和其后的一段时间,他诗情宛如潮涌,写成了人称“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的一系列作品,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的黑暗统治时,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曲创造新世界的颂歌,当畅游长江时,则既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的慨叹,又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畅想,当欣闻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则“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革命实践产生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所以说,正是伟大的革命实践,赋予了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以丰富的素材和奔涌的诗情。

(二)坚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毛泽东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相结合的思想,根据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从当前革命斗争需要出发提出这个方法来的。他把革命气概和求实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在文学艺术上,把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便更有利于表现我们今天的时代,有利于全面地吸取文学艺术遗产中的一切优良传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作家、艺术家不同的个性和风格,这样,就给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提出这个艺术方法,是毛泽东又一重大科研成果。比如,在《七律·长征》中,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细浪”和“泥丸”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万水千山只当等闲看,远征之难岂足道哉?写来何等豪迈、何等振奋人心!其他如《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登庐山》等无一不是高瞻远瞩、藐视困难、敢于斗争、欢呼胜利的革命精神的写照。

(三)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

毛泽东对古代文化遗产主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发展和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他认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的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的内容,也就变成了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3]他的诗词创作,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

首先,继承和发扬我国旧体诗词传统。一方面,尊重古典诗词的传统路数,另一方面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对形式进行适当的变通,以适应新内容、新思想、新情感的表达需要。其次,继承和发扬我国旧体诗词常见的传统内容。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他使用楚汉战争中项羽因沽名称霸而被刘邦打败的故事,翻新出奇,给人们敲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警钟,使人们倍觉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历史意义的重大。《卜算子·咏梅》在陆游词的基础上“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自信者的“俏”和胜利者的“笑”,反映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除此之外,毛泽东或借用、化用古人诗句入诗,如“莫道君行早”、“飞起玉龙三百万”、等;或借用传奇、神话和寓言,如“蚂蚁缘槐夸大国”、“一枕黄粱再现”等;或借用古代风俗,如“纸船明烛照天烧”、“把酒酹滔滔”等。毛泽东运用旧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真正体现了为我所用的原则。文化底蕴与崭新思想互相融汇,相得益彰。

四、独具风格的书法创作方法

(一)实践层面

一是读天下碑,阅古今帖。1947年,毛泽东抽闲参观白云山上的白云寺,他对寺庙里不计其数的匾额、楹联、碑刻、功德碑赞不绝口:“这都是历史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它毁坏了。”除了读碑,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的名家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比如怀素的《自叙帖》《三希堂》《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套帖。毛泽东还爱看各大书法家用各种字体书写的《千字文》,如王羲之、智永、张旭、怀素、欧阳询、宋徽宗、宋高宗、于右任等人的作品。有人统计,毛泽东书房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有600多种。他时常观赏揣摩,习之临之。二是刻苦练习。早年,毛泽东游学,通过写对联换碗饭吃。革命战争年代,他挎枪只挎过一次,毛笔却没有离过身。贺子珍为毛泽东缝制了一个专门用来装笔墨纸砚的“百宝囊”,毛泽东随时可以练习书法。对书法艺术本身,毛泽东是极下功夫的。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回忆说:“父亲除了工作、读书、散步、游泳外,就是不停地写字。一方面以此作为休息,一方面也是为了练习书法。现在公布的老人家的手迹,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仅就手书古诗词来说,同一首古诗词,他就不止写过几十几百遍。”

(二)理论层面

一是认为汉字结体本身是对立统一体。他曾对保健医生徐涛谈过自己的看法:“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会感到苍劲有力。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一个个奔赴沙场的勇猛武将。”二是练习书法的步骤。毛泽东主张练习书法要先学楷书后学草书。他指导女儿李讷练习书法时说:“学习书法,要先能‘正’,‘正’学好了才可以追求‘奇’,‘奇’之后还要能‘正’”。三是主张勤学苦练。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有一次,在自己的专列上,毛泽东对正在练字的服务员说:“搞数理化要有些天赋才行,写字嘛就全靠练了。能坚持,能刻苦,谁都能练出一笔好字。开始可以照着字帖练,练久了就会练出自己的风格。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便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四是要注意不断创新。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下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他还说:“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收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毛泽东书法充满了辩证法,骨神兼备,独具风格,有很高的造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毛泽东不愧为世界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诗人、书法家,而同时又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确属世所罕见。他老人家无穷的科研宝库,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2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责任编辑:刘济远]

On Mao Zedong’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LIU Hong-xia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Mao Zedong was a model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ading,which provided basis for his scientific research.He insisted on cre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m,emphasized in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Marxism,persisted in practice,and pursued vividness of writing.His writing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He wrote much poetry about revolu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methods and“tradition-modern mix”principles.He created many calligraphic works with unique features through reading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Key words:Mao Zedong; Marxism and Leninism; poetry; calligraphy

作者简介:刘鸿翔(1968-),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年毛泽东建党活动及思想研究”(11JD42)

收稿日期:2015-11-08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65-06

猜你喜欢

诗词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书法欣赏